中國古典詩歌文化詠月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2020-12-17 葉叔情感故事匯

月亮這個與地球、與人類最為密切相關的星球,自古代起就受中國詩人青睞,不同於太陽的陽剛之美,月亮展現的一種陰柔之美。它仿佛給自然萬物抹上了一層空濛的色調。

詠月詞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這首《水調歌頭》了,中秋之夜,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其的精氣神灌注在其中,一種痴迷飄逸的氣息鋪面而來,好似酒中仙人。

後面更是將月上之景想像的淋漓盡致,好似一座仙宮,引人飛升。 但蘇軾畢竟是人而不是仙,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就在人間趁著有月光起舞呢。

在中秋佳節之際,蘇軾卻遠在他鄉不能和家人團聚賞月,更將月亮與自己對比,埋怨月亮為什麼偏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但傷而不哀,人固有悲歡離合,但月亮也有陰晴圓缺,自古那有什麼十全十美的事呢?

只要親人能夠長久健康,那即是是相隔萬裡卻也可以通過月亮來彼此相連接。

相關焦點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黃柔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
    同時詩的鑑賞是多維的,除了語言的表達,還有音韻的表達,在正式開始上課前,我們就一起來聽一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朗誦,大家仔細聽,可以跟讀,並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劃分詞的節奏。老師示範朗誦一遍,接著學生再有節奏帶感情地朗誦一遍【問題1】蘇軾是宋代的大詞人,大家也學習過蘇軾不少的詞作,大家對蘇軾有什麼了解呢?可以試著說一下哦。
  • 《水調歌頭》之後,再無詠月詩詞,蘇軾這首詩有多牛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臨粽子佳節,大家有沒有行程是和家人團聚的呢,在古代詩人詞人們,每到這個時候就要借物思人了,那時候可謂是交通極其不便利,而男人呢就要為了自己的前程到處奔波,和親人友人分開之後,又會極其的想念,今天就來說說往後的中秋佳節了,過了端午就是中秋了,中秋則是古人最容易抒發情感的節日,在這一天的詩詞也是創作率最高的,詠月詩詞無數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與翻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何時才會有?我舉起酒杯怒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夕是何年?(解讀:詩人在中秋之夜,遠離他鄉,好友兄弟均不能相聚,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何時才得以轉變,徒然生出敢問蒼天,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
  • 中秋看不見月亮 成都這群人吟誦詩歌來「賞月」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婧)又到一年中秋節,10月4日晚上7時許,位於成都市實業街的日新學堂一片熱鬧,《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春江花月夜》等一首首關於中秋、關於明月、關於團圓的詩詞不斷地被在座的人吟誦出來。當晚,30餘名詩詞吟誦者齊聚一堂,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共度中秋佳節。
  • 中秋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第一?蘇東坡:我還有兩首
    說到中秋詩詞,說到蘇東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錯,這首詞一出來,就被唱遍大江南北,尤其被胡仔在《溪漁隱叢話》稱讚:「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以後,更是膾炙人口,但凡說到中秋節詩詞,基本都以這首為標杆。
  • 中國古典詩歌文化詠月名篇——望月懷古
    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意境雄渾遠大,是流傳了千年的佳句。人們對月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而望月思懷便成為古詩中常見的題材,但能像張九齡這樣寫的悠遠雅清卻是不多見。第二句由自然美景轉到人情之中,「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說的就是多情之人便會因為多情而煩惱,面對這漫漫長夜,對月相思而不得入眠。第三句「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貌似是在寫賞月,實則是在寫相思。
  •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古典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出現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體現,所以古典詩歌是根植於這個民族深處的智慧。五代時,《花間集》問世於西蜀,這是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這個時期的詞人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南唐後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浪淘沙》等。3.宋詞的發展壯大走過唐詩這座豐碑,宋詩很難超越。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講求理趣,由此將詩歌鑄成另一座豐碑。
  • 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注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 月光華彩,詩裡光陰:這些詠月的詩句不能不讀|文藝學堂
    夜闌人靜,倚窗而立,面對這一輪明月,你會湧動怎樣的相思情?你又會想起怎樣的詠月詩句,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二千多年前,在陳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對著一輪月亮,湧起了相思之情,月光皎潔美好,一如女子的皎潔美好。
  • 30句最經典的絕美詠月古詩句,每一句都想讓人找到原文抄錄下來
    從先秦古老的詩歌集《詩經》到後世的唐詩宋詞,無數詠月的佳作留在了人間。無數的大詩人寫月、吟月、頌月,讓我們看到古人豐富情感的同時,也欣賞到詩詞的高超藝術美。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中秋正是團圓和賞月的日子,當我們吃著月餅,和家人欣賞皎潔月光的同時,不妨吟上幾句詩詞,以助雅興。
  • 詩畫中國|白玉盤,瑤臺鏡?是你眼中的月亮嗎?
    因此,這首詩並不是一般的詠月之作,而是寄寓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外戚宦官專權,政治十分腐敗。這首詩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的黑暗而有感而發的。詩人並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將現實化為幻景,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一句「明月夜,短松岡」,悽涼、思念的場景躍然紙上。這年中秋節的晚上,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酒後懷著對胞弟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的遺憾,和祝願天下人都有美好生活的祝願,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竟然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 來把過度包裝問明月|中國傳統文化MOOC課程(5)
    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小編不禁想把月餅的過度包裝問題來問一下天上明月。且看中國綠髮會傳統文化MOOC課程之《來把過度包裝問明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詩詞搭建起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啟示之四
    冷成金(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遊戲,這些詩詞還搭建起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稍一吟詠便激蕩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鳴。  由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引發的當前習誦詩詞的熱潮,在本質上是傳統文化熱,因為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起欣賞偉大詩人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