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2021-02-08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一首短詩,譬如五絕,寥寥四句,區區20字,要做到全篇都是名句,尚且不難。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日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相形之下,一首長詞,動輒幾十句,全文上百字,而且是按律填詞,必須根據詞牌選字用韻,限制頗多,所以能有一兩處驚豔絕句已經實屬不易,很少有全篇都是名句的極品佳作。

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這裡對「名句」的定義,不只是膾炙人口,而且是兼具藝術性與哲理性,既有語言之美,又有思想之美,不僅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還被重新譜曲演唱。其詞曰: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古代的詞,即歌詞,是用來唱的。我們知道的大多數詞,都是先有曲調,然後再「依調填詞」得來的。填詞用的曲調名,即為詞牌,限定了詞的格式:包括字數、句式、平仄、韻律。也就是說,詞牌相同的詞,唱出來是一個調子的。

蘇軾此詞,選用的詞牌名是《水調歌頭》。其中,《水調歌》是隋煬帝開汴河自製的曲調,至於「歌頭」,則是指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幾句是詞前小序,交代了寫作此詞的緣由和過程。

宋神宗熙寧年間,蘇軾因反對變法,與當權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到地方做官。因與蘇轍手足情深,蘇軾曾多次請求調任到弟弟附近任職,怎奈一直未能如願。

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知密州(今山東省濰坊市諸城),與弟弟團聚的夙願再次落空。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中秋團圓節,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徹夜飲酒,酩酊大醉,舉杯仰望中天明月,念起與弟弟蘇轍已經有7年未見,不禁心潮湧動,於是有感而發,揮筆寫下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詞的上闋,借中秋明月,引發對天上人間的思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怎麼才能知道月亮的陰晴圓缺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宮之上,現在是何年何月?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本想駕著清風回到天上去,又怕月宮雖美,我卻承受不住那高處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不如留在人間,在月下盡情起舞,看影子在月光中舞動。

也有人把詞的上闋看作是蘇軾對宇宙奧妙的探索,說他有著超乎尋常的智慧,儼然像是從現代穿越到宋朝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這是對宇宙起源的思考。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是對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紀年方式不同的猜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月球上沒有大氣,加上月球表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導致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夜晚溫度可以低至零下150攝氏度甚至是零下180攝氏度。所以,縱然月宮再美,蘇軾也不敢去。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外太空環境太惡劣,看來還是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

當然,這只是一種「趣談」,僅供娛樂,切莫當真。言歸正傳,繼續下闋。

詞的下闋,觸景生情,轉入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隨著黎明將至,月亮從中天漸漸西移,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一夜無眠的蘇軾。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此去經年,我與子由(蘇轍,字子由)已經分別7年。月兒啊月兒,你我之間本無愁怨,為何你要在我與親人分別時格外的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古以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和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既然如此,只願相互思念的人平安喜樂,即便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麗的月光,宛如共度這相聚的時刻。

該詞是一首典型的中秋望月懷人之作,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不僅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以及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願,更在明月的陰晴圓缺中,參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上升到對人生乃至於對宇宙的哲思中去。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謂是千古封神,無出其右者,宋代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評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蘇軾化用李白一聯詩,寫出名作《水調歌頭》,李白詩卻火了另一句
    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與胞弟蘇轍卻天各一方,兄弟二人已經七年未得相見,此時皓月當空,東坡思兄弟而不見,只有酒樽與他作陪,於是他也像李太白那樣,舉杯對月,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悲歡離合、天上人間通通引了出來,引出了一首盪氣迴腸。特別是最後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因此,說米芾在書法上略高於蘇軾,也並無太大問題。不過如果不糾結於誰第一,誰第二,倒是更簡單。反正宋代書法冠亞軍,就是蘇軾和米芾二人,只是誰第一,不好說。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蘇軾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我們且看大家對這首詞所下的批語吧:「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謫仙再來」「中秋詞古今絕唱」「落筆高超,飄飄有凌雲之氣」「天仙化人之筆」
  • 帶你品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蘇軾著作《水調歌頭》手足深情感人心
    詞的上闋寫中秋之夜痛飲大醉的情景。詞人端著酒杯,仰望一輪皓月,不禁浮想聯翩。他向青天發出了疑問:明月是從什麼時候就有的呢?天上的宮闕,今晚又是如何情景呢?他一方面仰慕「瓊樓玉宇」,想乘風歸去,一方面又擔心「高處不勝寒」。他懷著矛盾的心情在月光下對著自己的影子,乘醉起舞,覺得像這樣的光景,還不如就仍然留在人間為好。下闋寫懷念弟弟的感情。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水調歌頭》時,第一步是理解《水調歌頭》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蘇軾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水調歌頭》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近期溼地之聲即將改版,具體內容安排敬請關注下周溼地之聲。每周三由燕璇和忠冕進行經典課文的解讀。今天一起品讀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是為很多人所喜歡的,林語堂說:"提到蘇軾,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可見蘇軾確實深入人心。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茗溪漁隱叢話》)。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41歲,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兼懷子由」,直到天亮,於是寫下了這首詞。當時蘇軾與他弟弟子由已六七年沒有見面了。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通宵達旦的暢飲,醉得很厲害,就寫了這首詞,同時表達對弟弟蘇轍的思念。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何時才會有?我舉起酒杯怒問蒼天。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
  • 古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怎麼學
    (盧梭)在我們業以置身其中的世界裡,教育的目標務必是培養開放的、靈活的和適應性的人,學會怎樣學習並且因而能不斷學習的人。譯文丙辰年中秋節,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下了這篇《水調歌頭》,一併懷念弟弟子由。明月什麼時候才出現?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風回到天上去,又害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宮殿,高高在上,分外嚴寒。月下跳舞,我的倩影也隨身舞動,月宮裡哪能像在熱鬧的人間呢!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所作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詩詞清新奔放,獨具風格,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文人影響巨大。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膽子不小的莫言挑戰詞牌《水調歌頭》,嬉笑怒罵間盡顯豪情,霸氣
    第一問題,為何會取「莫言」這個筆名?他坦言自己小時候話多,而且愛說真話,經常讓大人下不來臺,長大後開始寫作了便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可惜從後來他敢說敢做的作風來看,這個名字的意義他似乎並沒放在心上。第二個問題,當年為何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莫言表示是因為村裡有個作家經常能吃到餃子,他饞得不行才下定決心一定要當個作家。
  • 蘇軾在雨中所寫的的詞,短短4句話,是什麼讓林語堂看後讚不絕口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在這眾多的文人墨客裡面,我想我最喜歡的就是蘇軾了,也許是《水調歌頭》裡,那抹憂傷與仙氣觸動了我的心弦。所以我才會在眾多文人墨客中唯獨喜歡他。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這麼多帶正電的質子擠在一起,物理老師不是說帶同種電會相互排斥嗎?為什麼這些帶正電的質子沒有相互彈開呢?那麼這其中肯定有一種不為我們所熟知的力,這種力比電磁力還要強,強到這些帶電的質子都無法離開,科學家把這種未知強大的力稱之為「強力」。
  • 蘇軾一生的豁達都寫進了這首詩,讀完最後一句,都釋然了
    寫月亮的詩太多太多了,但是能讓世人記住的不多,而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卻流傳至今。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千古絕唱,為何這樣的詩句,只有他寫得出?這就要從蘇軾的經歷講起了。生於1037年的蘇軾,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隨父參加了科舉,並且一時名聲大震。在33歲前,他的仕途都可以算得上一帆風順。直到1070年前後,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後,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被御史謝景在皇帝前陳述過失,無奈下蘇軾只得出京任職。雖然他在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革新除弊、頗有政績,但他總歸還是一個想要再入朝為官的失意者;雖失意,可蘇軾天性豁達,所以他是失意中的樂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