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月亮的詩太多太多了,但是能讓世人記住的不多,而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卻流傳至今。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千古絕唱,為何這樣的詩句,只有他寫得出?
這就要從蘇軾的經歷講起了。生於1037年的蘇軾,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隨父參加了科舉,並且一時名聲大震。在33歲前,他的仕途都可以算得上一帆風順。直到1070年前後,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後,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被御史謝景在皇帝前陳述過失,無奈下蘇軾只得出京任職。雖然他在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革新除弊、頗有政績,但他總歸還是一個想要再入朝為官的失意者;雖失意,可蘇軾天性豁達,所以他是失意中的樂觀主義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寫在這時。蘇軾一生的豁達都寫進了這首詩,讀完最後一句,都釋然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詞的序交代了創作背景:中秋喝醉了,所以寫了這首詩,同時懷念子由。子由是誰?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詞的上片從月亮開始,也幾乎寫的都是月亮;下片蘇軾就開始想了:這月光在我睡不著的時候照著我,月亮在我和家人無法團聚的時候才會變圓,是跟我有什麼仇恨嗎?下一句蘇軾便想通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件事自古以來就難得以周全。只希望家人健康,彼此聯繫緊密,哪怕相隔千裡,也能一同賞月。
在現在,月亮有圓有缺的道理我們可以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解釋,但千年前的古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千年前的詩人習慣將天文與人事相聯繫的時代,如果其他人遭遇了和蘇軾一樣的情境,難免會有「月亮與我有仇」或「天意與我不順」的想法。蘇軾的一句「千裡共嬋娟」,成功地跳出了這種思維定式,於當代,這是對家人的一句問候與祝福;於那時,卻是一個頗有哲理意味的結論。
於是問題又來了,他是怎麼想到的?首先肯定是他的「才」。蘇軾二十歲出名,二十四歲做官,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眼界,有一部分是基於他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的。月亮在凡人眼中就只是月亮,稍有文化的會為它加以修飾,但有幾個人會想到「高處不勝寒」?月圓人不圓,在凡人眼中是一種失意,蘇軾卻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
其次便是他的「性情」了。蘇軾從來便是豁達之人,在此次被貶職後,他也會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如此的豪氣;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詩篇更是作於「烏臺詩案」被貶值黃州後。哪怕到了晚年,回朝不足一年的他又重被流放至儋州,蘇軾卻仍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看作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裡,追至儋州,從蘇軾學。他的不拘一格,他的無所畏懼,他的樂觀主義,與他的人生經歷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
對後世而言,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但在小編眼裡,他所有的成就,都源於他是一個看透了生活的殘忍,卻依然能不懼前行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