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的豁達都寫進了這首詩,讀完最後一句,都釋然了

2020-12-14 美詩美文

寫月亮的詩太多太多了,但是能讓世人記住的不多,而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卻流傳至今。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千古絕唱,為何這樣的詩句,只有他寫得出?

這就要從蘇軾的經歷講起了。生於1037年的蘇軾,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隨父參加了科舉,並且一時名聲大震。在33歲前,他的仕途都可以算得上一帆風順。直到1070年前後,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後,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被御史謝景在皇帝前陳述過失,無奈下蘇軾只得出京任職。雖然他在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革新除弊、頗有政績,但他總歸還是一個想要再入朝為官的失意者;雖失意,可蘇軾天性豁達,所以他是失意中的樂觀主義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寫在這時。蘇軾一生的豁達都寫進了這首詩,讀完最後一句,都釋然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詞的序交代了創作背景:中秋喝醉了,所以寫了這首詩,同時懷念子由。子由是誰?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詞的上片從月亮開始,也幾乎寫的都是月亮;下片蘇軾就開始想了:這月光在我睡不著的時候照著我,月亮在我和家人無法團聚的時候才會變圓,是跟我有什麼仇恨嗎?下一句蘇軾便想通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件事自古以來就難得以周全。只希望家人健康,彼此聯繫緊密,哪怕相隔千裡,也能一同賞月。

在現在,月亮有圓有缺的道理我們可以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解釋,但千年前的古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千年前的詩人習慣將天文與人事相聯繫的時代,如果其他人遭遇了和蘇軾一樣的情境,難免會有「月亮與我有仇」或「天意與我不順」的想法。蘇軾的一句「千裡共嬋娟」,成功地跳出了這種思維定式,於當代,這是對家人的一句問候與祝福;於那時,卻是一個頗有哲理意味的結論。

於是問題又來了,他是怎麼想到的?首先肯定是他的「才」。蘇軾二十歲出名,二十四歲做官,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眼界,有一部分是基於他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的。月亮在凡人眼中就只是月亮,稍有文化的會為它加以修飾,但有幾個人會想到「高處不勝寒」?月圓人不圓,在凡人眼中是一種失意,蘇軾卻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

其次便是他的「性情」了。蘇軾從來便是豁達之人,在此次被貶職後,他也會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如此的豪氣;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詩篇更是作於「烏臺詩案」被貶值黃州後。哪怕到了晚年,回朝不足一年的他又重被流放至儋州,蘇軾卻仍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把儋州看作他的第二故鄉。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裡,追至儋州,從蘇軾學。他的不拘一格,他的無所畏懼,他的樂觀主義,與他的人生經歷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

對後世而言,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但在小編眼裡,他所有的成就,都源於他是一個看透了生活的殘忍,卻依然能不懼前行的勇者。

相關焦點

  • 蘇軾被貶後,看到梨花,寫了一首小詩,最後一句寫出了豁達瀟灑
    這首詩就是蘇軾的《東欄梨花》。全詩如下:這首詩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話。前兩句寫東欄梨花的景色:梨花是淡淡的白色,柳樹是深深的青色。白色和青色在顏色上的對比體現了春天的美好,體現出春意正濃的場景。洋洋灑灑的柳絮帶著雪白的梨花瓣飄遍了滿城。
  • 蘇軾和朋友遊玩,寫了一首詞,最後一句彰顯豁達,成為千古名句
    在我們一生的道路上,或許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祿,但是大多時候都是最後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人生一種「求而不得」的人生常態,富貴浮雲就是是手中握住的沙石。有的時候越用力,就會流失得越快。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要求自己,如果現實中的一些事情無能為力,就要時刻說服自己的內心,學會從容不迫、豁達樂觀。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把一生智慧寫進了這首詩裡,最後一句豪氣沖天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鄭板橋的七絕,也是他最出名的詩之一,在他把對竹子一生的情結,都寫進了這首詩裡,最後一句豪情沖天,這首詩就是著名的《竹石》。鄭板橋這首詩就是要一反世人對竹子的偏見,在他眼中竹子是剛毅的,它的剛毅在於它對青山的不放鬆,也在它能立於巖石中的力量,更在於它在風雨中的屹立不倒。這就是鄭板橋眼中,別樣的竹子。詩的第一句,一個「咬」字,十分傳神地把竹子在青山中的姿態描繪出來了,這一個字可謂一字之下有千鈞之勢,受到後世的一致好評。而「不放鬆」說的則是竹子的韌性,這是對青山和大地的緊緊相依。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三個地名,開頭兩句嚇死人
    提起蘇軾,人們眼前總會浮現一個豁達的身影。仿佛碰到任何困難,蘇軾都是積極向上的。可是,是人就有脆弱的時候。
  • 蘇軾臨終前,寫了一首詩,最後一句,道盡了一生的無奈和哀愁
    蘇軾在整個北宋,乃至南宋往後都有非比尋常的貢獻,他代表著繼唐朝「詩」之後,又一個「詞」的黎明。如同天空亮眼的北鬥星一般,讓人心中充滿方向感。後來,宋哲宗即位時,蘇軾被重新啟用,但是這時的蘇軾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在北歸回京時的路上撒手人寰,令人嘆息。在文豪隕落之時,留下了怎樣的詞句總結了他這充滿苦難的一生,經過後人整理,公認《自題金山畫像》為他最後一首詞作。
  • 蘇軾最後一首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也盡顯豁達
    看著自己的畫像,蘇軾微微一笑,笑得就像一個孩子,猶如當年他在眉山那片藍天之下的無邪,他提筆,在畫像旁邊寫了一首絕句。據說這首詩,是蘇軾生命中最後一首詩,堪稱絕筆,名為《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蘇軾這首《滿庭芳》,諷刺之中,帶有一絲豁達,最後一句盡顯灑脫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用故事寫明了世俗,蘇軾用莊子先生的一個故事,來諷刺這世俗中的人都過於追名逐利,有一點小恩小惠就同自己的心願背道而馳。但他堅信,事情還沒到最後,不一定誰輸誰贏,也不一定誰是正確的。其實這個想法是借鑑於老子,最一開始厲害的不一定是弱者,而最一開始弱的,也許就是一位強者,這一切都是平衡的。所以認識事情都不要提前下一個結論,最後很容易翻車。上面的一段作品,既是蘇軾對朝廷的不屑,也是對自己的同情,也有對人生的感悟與理解。
  • 蘇軾這首詞寫得很是從容,又得浮生一日涼,寫出了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落魄,尤其是自從發生了「烏臺詩案」後,他的人生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那裡他過著極為困難的日子,生活上陷入了困境,不過對於蘇軾來說,卻是依舊悠然自得,吃飯成問題那就自己開墾種地,閒時讀一讀聖賢書,偶爾寫一兩首詩
  • 蘇軾寫詩嘲諷妹妹長得醜,不料妹妹連寫兩首詩反擊,蘇軾甘拜下風
    這蘇小妹的第二首詩可謂是絕了!想要形容蘇軾臉長,於是就說一滴相思淚,至今都沒流到腮邊!蘇軾聽到這首詩之後,也是捧腹大笑!甘拜下風!都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錢穆先生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可是,我們印象裡的蘇東坡,卻是豁達,有趣的代表,那些煩惱仿佛都不存在。有人說,李白像天仙,東坡如地仙。
  • 蘇軾結婚之日,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成了名篇!讀完讓人臉紅
    如果說宋朝最偉大的一位文學家,也許有人會說是歐陽修吧,其實不然,而是一位叫蘇軾的莫屬。蘇軾是歷史上最「乾淨」的一位文人,他給後人留下的印象的確是狂放不羈,樂觀豁達。雖然他文採飛揚,但是一生的仕途卻是極其坎坷。
  • 蘇軾結婚當天,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卻名傳千古,讀完讓人臉紅
    從夢中驚醒之後,他仍然難掩悲傷,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年的悼亡詩。蘇東坡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並且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堪稱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
  • 蘇軾一生最豁達的詞,全篇名句,滿含人生哲理,最後一句堪稱精品
    他對待人生的那種豁達態度卻值得所有人學習,他的豪邁也更是成為許多人心中最嚮往的一種人生姿態。蘇軾年少成名,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生中創作的詩詞無數,其中,經典之作不勝枚舉。可就是這樣一位文學天才在官場上卻不盡如人意,有人戲稱他:不是在被貶官就是在被貶官的路上!
  • 蘇軾和高僧鬥詩屢戰屢敗,一氣下寫8首詠雪詩,硬是沒用一個雪字
    一來二往,輸多了的蘇軾難免有些沒面子,準備找個機會好好在他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真本事。一日天降大雪,兩人又在寺中相遇,於是蘇軾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便提議拼詩。還沒等佛印答應,蘇軾便找人拿來了筆墨紙硯,一口氣寫下了8首詠雪詩,詩名《雪詩八首》。這些詩每首都是28字的七言,而且硬是沒用一個「雪」字。
  • 白居易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那這幾句詩寫得很是有個性,也正是表明了自己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生活雖然很不幸,但是只要勇敢地面對,任何的困難和挫折,那都是不值得一提。白居易的這種豁達,其實對於後世的文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北宋時期的蘇軾,更是把白居易當成了自己的偶像,經常還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的詩句,譬如他的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同樣也是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們從這首詞中,也同樣能夠感受到他對於人生深刻的解讀,以及表明了自己一種從容的人生態度,而這首詞裡最後兩句同樣寫得很深情:「
  • 出自蘇軾這首詩,讀完令人忍俊不禁
    這一句是對上一句進行總結,調侃氛圍修補增強,「梨花」是白色,在此詩中象徵著白髮蒼蒼的「張先」,而「海棠」本身就是嬌嫩的淡粉色的花朵。在此詩中象徵著張先新娶的小妾,詞句連起來便是蘇軾「流氓」的高光時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只要合理合法,都應該好好把握。這首詩雖然簡單粗俗易懂,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很多。把這首詩投入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去,便可發現,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老夫少妻,一夫多妻的情況數不勝數。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軾是豁達樂觀的,正如「一蓑煙雨任平生」。種種的秉性結合起來,都說不上蘇軾是一位愛挑別人毛病,喜歡規勸他人的人。樂觀豁達的蘇軾,在勸誡有人時,也會用風趣幽默的方式。比如這首勸朋友戒色的《臨江仙·贈王友道》,很多朋友讀完會心一笑。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就讓我們記住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你的態度無論是正向或者負向,總會在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發揮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作用,甚至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產出。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你至少要背下這7首!
    今天小仙就從蘇軾一生寫的2700多首詩裡,選取最經典的7首,分享給大家。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的這首七言絕句,也是寫廬山的名篇。他沒有著眼於寫廬山的秀美風光,而是從大處著眼,寫出了廬山的崇山峻岭、峰巒疊翠。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後兩句,詩人將自己的哲思融入詩詞,韻味深長。這首詩也很好的體現了宋詩偏重說理的特色。
  • 蘇軾「不知羞」,新婚夜寫一首洞房詩,竟成千古絕唱!讀完真肉麻
    在宋代詩壇,大詩人蘇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玩"的文人,近年來圈粉無數。他生性曠達,瀟灑不羈,言行舉止總是出人意料。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我們總能夠看到他親切的背影,聽到他吟誦"大江東去"的聲音。人們都說,蘇軾是最"乾淨"的一位詩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多是狂放不羈、豁達樂觀。
  • 蘇軾最通透豁達的一首詞,短短3句話,讀完讓人心靈平靜
    都說蘇軾的詞,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越年長讀起來越有味道。同樣一首詩,年輕人讀到的是蘇軾的文人情懷,而年長的人則讀懂了經歷種種磨難之後依舊曠達樂觀的處事態度,也讀懂了人生。簡短而有力,深深淺淺有層次,這是詩詞的魅力,也是蘇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