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血緣關係和親情關係,在傳統觀念裡,每逢佳節倍思親,傳統節日一直是人們維繫親情關係的重要紐帶。尤其春節和中秋節這兩大傳統節日,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回家,跟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是約定俗成的觀念。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
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讓整首詞的格調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同時,蘇軾並沒有沉溺於悲觀厭世中,他能化悲痛為力量,流露出自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悲憫蒼生的一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來好評如潮,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這首詞寫於1076年中秋節晚上,此時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已有兩年,面對皎潔的明月,身邊卻沒有一個親人陪伴他,他只能坐在明月下,一個人喝著悶酒,心裡五味雜陳,於是,乘著酒興提筆寫下了這首詞。
本是一個美好節日,蘇軾為何悶悶不樂,這還要從他當時的處境說起。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的美譽。1057年,蘇軾22歲時,父親蘇洵帶著他跟20歲的弟弟蘇轍來到京城開封府趕考。
這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正好是文壇領袖歐陽修(1007年——1072年),看到蘇軾的幾首詩詞後,眼前一亮,認為蘇軾是一個好苗子,準備大力栽培他。
蘇軾不負眾望,1061年跟弟弟蘇轍一起考中進士,被安排到鳳翔府做了4年判官,之後,又調回京城,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父親蘇洵卻在1066年病逝,蘇軾和蘇轍只能放下手頭工作,一起回到老家奔喪,按照當地傳統,他們必須守孝3年。
1069年,3年守孝期完成,蘇軾再次踏入京城。
不幸的是,這次他趕上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當朝宰相,看到北宋自立國以來,實行文人治國的政策後,出現了種種問題,於是,王安石就上書宋神宗,主張對現行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以便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的建議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因此,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一直持續到宋神宗去世的1085年,才宣告結束。
蘇軾跟他的老師歐陽修站在一起,強烈反對變法,被王安石看作是眼中釘,所以,他很快遭到了王安石的排擠,被擠出京城,從此,蘇軾開啟了流浪式的仕途生涯,經常奔走在偏遠地方任職。
1074年秋季,蘇軾前往密州任職,直到1077年四月才離開。在出任密州知州前,他曾要求王安石把自己調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任職,因為弟弟蘇轍正好在這裡當差,如此一來,他們兄弟可以經常見面。
他跟弟弟同在1069年年底被貶出京城後,長達5年沒有見面,弟弟此刻的狀況究竟怎麼樣,他一點消息也沒有。
然而,蘇軾這樣的請求並沒有被王安石放在心上,他還是被安排到距離齊州500多裡的密州任職。在古代交通落後的狀況下,500多裡是相當遙遠的距離。
1076年的中秋佳節晚上,在這樣美好的節日,本該是親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加深感情的時刻,而蘇軾只能跟弟弟蘇轍天各一方,無法見面,心中的苦楚沒人能懂。
蘇軾的母親、父親在這時已經過世10多年,他的妹妹也早已嫁為人婦,很少再跟他來往,弟弟蘇轍幾乎成為他唯一的親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佳節,蘇軾十分掛念這個弟弟,卻又無法如願,再加上仕途一片坎坷,殘酷的現實把他打擊的心力交瘁。
於是,他只有藉助酒精的麻醉來苦中作樂,寫下了這首傑作。
這首詞這所以被譽為表現中秋佳節的第一詞,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大優勢。
其一,想像奇特瑰麗,氣勢恢宏壯闊,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本身就是在中秋夜寫出,寄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自然景色、個人情感、人格理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韻致。
其二,情感飽滿而深沉,句句如歌如泣,非常感人。然而,讀起來並不頹廢,沒有消極的思想,反而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悲壯。
這是因為蘇軾擁有積極、樂觀、豁達、堅韌的個性,這種個性升華了詞的格調和境界。
其三,意境深遠,思想深刻,流露出崇高的博愛精神和人格理想。
尤其最後幾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世間避免不了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亮也避免不了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從古至今難以圓滿。只希望天下所有人的親人能健康平安,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皎潔美好的月色。
這是何等的大度和博愛,跟杜甫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何其相似,自己已經十分不幸了,卻以一顆慈悲之心關心著他人,只有那些大儒才能做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是天下所有文人最高的人格理想,在蘇軾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