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2020-12-24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血緣關係和親情關係,在傳統觀念裡,每逢佳節倍思親,傳統節日一直是人們維繫親情關係的重要紐帶。尤其春節和中秋節這兩大傳統節日,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回家,跟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是約定俗成的觀念。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

蘇軾

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讓整首詞的格調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同時,蘇軾並沒有沉溺於悲觀厭世中,他能化悲痛為力量,流露出自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悲憫蒼生的一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來好評如潮,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這首詞寫於1076年中秋節晚上,此時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已有兩年,面對皎潔的明月,身邊卻沒有一個親人陪伴他,他只能坐在明月下,一個人喝著悶酒,心裡五味雜陳,於是,乘著酒興提筆寫下了這首詞。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本是一個美好節日,蘇軾為何悶悶不樂,這還要從他當時的處境說起。

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的美譽。1057年,蘇軾22歲時,父親蘇洵帶著他跟20歲的弟弟蘇轍來到京城開封府趕考。

這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正好是文壇領袖歐陽修(1007年——1072年),看到蘇軾的幾首詩詞後,眼前一亮,認為蘇軾是一個好苗子,準備大力栽培他。

蘇軾不負眾望,1061年跟弟弟蘇轍一起考中進士,被安排到鳳翔府做了4年判官,之後,又調回京城,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父親蘇洵卻在1066年病逝,蘇軾和蘇轍只能放下手頭工作,一起回到老家奔喪,按照當地傳統,他們必須守孝3年。

1069年,3年守孝期完成,蘇軾再次踏入京城。

王安石

不幸的是,這次他趕上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當朝宰相,看到北宋自立國以來,實行文人治國的政策後,出現了種種問題,於是,王安石就上書宋神宗,主張對現行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以便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的建議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因此,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一直持續到宋神宗去世的1085年,才宣告結束。

蘇軾跟他的老師歐陽修站在一起,強烈反對變法,被王安石看作是眼中釘,所以,他很快遭到了王安石的排擠,被擠出京城,從此,蘇軾開啟了流浪式的仕途生涯,經常奔走在偏遠地方任職。

1074年秋季,蘇軾前往密州任職,直到1077年四月才離開。在出任密州知州前,他曾要求王安石把自己調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任職,因為弟弟蘇轍正好在這裡當差,如此一來,他們兄弟可以經常見面。

蘇軾

他跟弟弟同在1069年年底被貶出京城後,長達5年沒有見面,弟弟此刻的狀況究竟怎麼樣,他一點消息也沒有。

然而,蘇軾這樣的請求並沒有被王安石放在心上,他還是被安排到距離齊州500多裡的密州任職。在古代交通落後的狀況下,500多裡是相當遙遠的距離。

1076年的中秋佳節晚上,在這樣美好的節日,本該是親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加深感情的時刻,而蘇軾只能跟弟弟蘇轍天各一方,無法見面,心中的苦楚沒人能懂。

蘇軾的母親、父親在這時已經過世10多年,他的妹妹也早已嫁為人婦,很少再跟他來往,弟弟蘇轍幾乎成為他唯一的親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秋佳節,蘇軾十分掛念這個弟弟,卻又無法如願,再加上仕途一片坎坷,殘酷的現實把他打擊的心力交瘁。

宋神宗

於是,他只有藉助酒精的麻醉來苦中作樂,寫下了這首傑作。

這首詞這所以被譽為表現中秋佳節的第一詞,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大優勢。

其一,想像奇特瑰麗,氣勢恢宏壯闊,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本身就是在中秋夜寫出,寄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自然景色、個人情感、人格理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韻致。

,情感飽滿而深沉,句句如歌如泣,非常感人。然而,讀起來並不頹廢,沒有消極的思想,反而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悲壯。

這是因為蘇軾擁有積極、樂觀、豁達、堅韌的個性,這種個性升華了詞的格調和境界。

蘇軾與佛印

其三,意境深遠,思想深刻,流露出崇高的博愛精神和人格理想。

尤其最後幾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世間避免不了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亮也避免不了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從古至今難以圓滿。只希望天下所有人的親人能健康平安,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皎潔美好的月色。

這是何等的大度和博愛,跟杜甫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何其相似,自己已經十分不幸了,卻以一顆慈悲之心關心著他人,只有那些大儒才能做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是天下所有文人最高的人格理想,在蘇軾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這首主席的《沁園春·雪》,能不能稱為詞壇史上第一名作
    首先,說豪放派,就不能不提蘇軾,這位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全才,詩、詞、文、書、畫無一不精,都達到了頂尖的水平,其中又以詞為最佳,成為千古詞壇的第一代表人物。蘇軾的詞,以豪放為主,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
  • 原創首發:蘇軾豪放詞形成與「蕭規曹隨」典故中的蓋公有關
    「東坡」 是蘇軾的號,「東坡」就是蘇軾,可見蘇軾豪放派詞對後人影響很大。 對蘇軾豪放詞的形成我國文壇普遍認為:是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這是站在蘇軾對於詩詞藝術融和角度的一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 柳永的婉約詞和蘇軾的豪放詞,各有哪些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連豪放詞的代表人物蘇軾、歐陽修、陸遊等人,都忍不住寫了不少情意綿綿的婉約詞,可見,婉約詞在兩宋時非常盛行。因此,這首詞被稱作豪放詞的鼻祖。北宋初期,範仲淹和王安石也創作過一些豪放詞,但並沒有形成氣候。蘇軾無疑是北宋時期第一位對豪放詞做出巨大貢獻的作家,他把「詩言志」這個詩歌觀點引入到詞的創作中,極大地拓展了詞的內涵。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清晨,蘇軾對愛妻的思念溢於筆端,他悼念亡妻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由此誕生,這是他在密州寫下的第一首傑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 蘇軾化用李白一聯詩,寫出名作《水調歌頭》,李白詩卻火了另一句
    除此之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歷來都被人們稱道,且頻頻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成為千古絕唱。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的那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便是化用此句。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仰望夜空,喜歡探索未知的宇宙奧秘,明月的存在對人類就是一個頗有魅力的宇宙之謎,所以詩人便放下酒杯發問,這明月在青天上掛了有多久了呢?這個問題穿越了空間和時間,引人遐想。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水調歌頭》時,第一步是理解《水調歌頭》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蘇軾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水調歌頭》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這裡對「名句」的定義,不只是膾炙人口,而且是兼具藝術性與哲理性,既有語言之美,又有思想之美,不僅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還被重新譜曲演唱。其詞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最偏愛的一個詞牌,兩首詞一首豪放一首婉約,都是經典之作
    對於蘇軾這樣的宋詞大家來說,對於詞牌的運用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君不見一曲「水調歌頭」,原本並沒有多少優秀作品,但是自從蘇軾吟出「明月幾時有」,就已經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一曲「念奴嬌」,更是伴隨著一句豪邁的「大江東去」,成為了豪放詞永不磨滅的符號。熟悉蘇軾的人都清楚,蘇軾以豪放詞聞名,其婉約詞其實數量更多,質量也不錯。其實為蘇軾以豪放詞聞名,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是豪放詞的開創者。
  • 膽子不小的莫言挑戰詞牌《水調歌頭》,嬉笑怒罵間盡顯豪情,霸氣
    第一問題,為何會取「莫言」這個筆名?他坦言自己小時候話多,而且愛說真話,經常讓大人下不來臺,長大後開始寫作了便給自己取了這個名字,可惜從後來他敢說敢做的作風來看,這個名字的意義他似乎並沒放在心上。第二個問題,當年為何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莫言表示是因為村裡有個作家經常能吃到餃子,他饞得不行才下定決心一定要當個作家。
  •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嗎?
    我這回想談談歷來被目為豪放詞代表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關於它的性質也許並不像我們以往想得那麼簡單。蘇軾往往被看作改變宋詞氣質的關鍵性巨匠。蘇軾以前,從唐到宋,詞都是嫵媚綺靡的風格。剪紅刻翠,兒女情長,離愁別緒,相恨相思,這些溫柔纏綿的內容被宋朝的公卿士大夫反覆把玩,猶如摩挲精美溫潤的玉器。這與宋朝優待士大夫的政策有關,也與宋詞民間文學蓬勃發展有關。
  •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近期溼地之聲即將改版,具體內容安排敬請關注下周溼地之聲。每周三由燕璇和忠冕進行經典課文的解讀。今天一起品讀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是為很多人所喜歡的,林語堂說:"提到蘇軾,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可見蘇軾確實深入人心。
  •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感情充沛,氣勢雄壯
    崇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冬,蘇軾調任密州(今l山東城縣)太守。第二年,他曾率部出獵,並寫下了這首《江城子》詞。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祭常山回小獵》一詩,其中有「歸來紅葉滿徵衣」之句,可推知這一詞一詩是寫於當年秋季季。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 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又名《酹江月》《大江東去》)和《水調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1862—1911)特別心折於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讚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題髯蘇大江東去詞後」,與蘇軾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我思坡老,鐵綽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東去意,試問南飛烏鵲。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因此,說米芾在書法上略高於蘇軾,也並無太大問題。不過如果不糾結於誰第一,誰第二,倒是更簡單。反正宋代書法冠亞軍,就是蘇軾和米芾二人,只是誰第一,不好說。
  • 帶你品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蘇軾著作《水調歌頭》手足深情感人心
    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古文不難,孩子就是不想學,讓他體會一下蘇軾盪氣迴腸的豪邁
    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卷中有一題關於蘇軾的《水調歌頭》。 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顧慮,原因在於詞中的那兩句? 歷史上寫月亮的詩詞之作很多,其中不乏名篇,但幾乎全部以述說小兒、故鄉思念為主,詩詞作風綺麗柔靡,清俗文華卻無半點氣勢可言。例如下面的這個。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何月兒總要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解讀:月光流動,詩人思緒不斷,想那麼多幹什麼呢?月亮不還是年年照過窗前,因此也不應該有什麼好怨恨的了,一切都可以放下,可偏偏和弟弟你一起的美好的日子無法忘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