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2020-12-20 中國青年報

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餘,而且寫作技術更難。儘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闢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說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傳播。

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採用蘇軾創作的詞調。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又名《酹江月》《大江東去》)和《水調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1862—1911)特別心折於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讚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題髯蘇大江東去詞後」,與蘇軾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我思坡老,鐵綽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東去意,試問南飛烏鵲。斜月熒熒,明星爛爛,撐住曹瞞槊。人生知幾,仰天長嘯寥廓。」(張珍懷《日本三家詞箋注》)槐南用蘇軾詞調憑弔蘇軾,一方面揣摩蘇軾創作該詞時的心路歷程,對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對蘇軾的人格魅力和風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評價,稱其「文章卓犖」,為「一世之雄」,可稱是東坡的「異代知己」。模仿此調的還有本田種竹(1862—1907)的《大江東去》「鴻臺懷古」二闋,久保天隨(1875—?)的《大江東去》「鴻臺懷古」,鈴木豹軒(1880—1963)的《念奴嬌》「汴京懷古」,也都是懷古詞,沉渾鬱藉,充滿悲劇氣氛,與蘇詞有異曲同工之妙。本田種竹被稱為「懷古博士」,其懷古詞不是憑空懷想,而是進行實地考察後有感而作。矢土錦山為他寫《送本田種竹遊清國序》:「今身親經歷其土地山川,汲古斟今,俯仰感慨,出諸得意擅長之詩,其語驚人者,果何如哉!」(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詞史話》)他實地西遊中國,懷古詞更具真情實感,所以森川竹磎(1869—1918)在《氐洲第一·題本田種竹懷古詩後》評曰:「種竹先生,懷古博士,人疑語有神助。」(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詞史話》)久保天隨的《大江東去》「鴻臺懷古」與種竹詞異曲同工,云:「謾教豎子成名,寧非戰罪,試問城池跡。紅葉夕陽金碧古,形勝依然崖壁。風學喊聲,雲欺旆影,今古當場劇。」(彭黎明、羅姍編《日本詞選》)抒發了江山依舊、物是人非之感。

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作。如林讀耕齋(1625—1663)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村篁園(1774—1843)有次韻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梅巖蓉湖枉過,詞以記喜,用坡老韻」;森川竹磎有次韻蘇軾的《勸金船》「送橫川唐陽赴任豐橋,用蘇東坡原韻」;鈴木豹軒有次韻蘇軾的《念奴嬌·汴京懷古》。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也是以蘇軾詞為範本創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來往風塵,繁華名利,營求更是匆忙」詞意就脫自蘇詞。蘇軾的《滿庭芳》詞表現內心寵辱皆忘的情懷,起首「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以議論為主。韻腳「忙、強、狂、場、妨、長、張、芳」,兩首詞完全一樣。又如森川竹磎的《勸金船》「送橫川唐陽赴任豐橋,用蘇東坡原韻」,和蘇軾的《勸金船》一樣,幾乎是句句用韻;有的依韻,即和作韻字和蘇詞韻字屬同一韻部。如鈴木豹軒的《念奴嬌·汴京懷古》,用蘇軾詞韻,保留了蘇詞的部分韻字,但又突破了蘇詞韻字的範圍。高野竹隱(1861—1921)的《水調歌頭》(天風吹散發)、坂口五峰的《水調歌頭》(海郭曉晴爽)也用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的同部詞韻。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的經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歌頭》:「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高野竹隱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裡。」(還化用蘇軾的《水調歌頭》「高處不勝寒……千裡共嬋娟」)用「大江東去」:森槐南的《酹江月》:「便把大江東去意,試問南飛烏鵲。」森川竹磎的《水龍吟》:「拍手高歌,大江東去,此情誰會。」用「千古風流人物」:森川竹磎的《酹江月》:「那況如今俄頃失,千古風流人物。」有的是學句法,對蘇軾詞中的經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歌頭》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邊鷗。」森川竹磎的《水調歌頭·琵琶湖上賦》云:「我欲橫吹鐵笛,乍可呼醉仙客,對酒拍闌幹。」森槐南的《水調歌頭》云:「酒醒不勝寒。」對蘇軾《念奴嬌》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模仿,如本田種竹的《大江東去》:「猶想夜半銜枚,千兵亂水,煙壓寒江黑。」有的是對蘇詞的間接效仿。森槐南、高野竹隱和森川竹磎號稱明治三大家,都喜歡學習蘇軾詞。神田喜一郎評曰:「槐南、竹隱、竹磎三人,除了學習此柔調之外,還時時規摹蘇辛的激越之調,一步兩步地前進,並達到了獨行的程度。」如高野竹隱在其論詞絕句中云:「江湖載酒吊英雄,六代青山六扇篷。鐵板一聲天欲裂,大江東去月明中。」(《日本填詞史話》)表達對蘇軾的敬仰。其《水調歌頭》云:「天風吹散發,倚劍嘯清秋。功名一念銷盡,況又古今愁。漫學宋悲潘恨,休效郊寒島瘦,恐白少年頭。我欲乘槎去,招手海邊鷗。」(《日本三家詞箋注》)和蘇軾的《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有異曲同工之妙。竹隱詞中也出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頃,月照山河一片」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垂)中「一千頃,都鏡淨」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脫略蘇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歌頭》:「論填詞,板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日本三家詞箋注》)在詞中抒發胸襟懷抱,表達詞學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

(作者:錢錫生,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根據詞中小序可知,這是蘇軾在去沙湖的路上中途遇雨,蘇軾為什麼要去沙湖呢?沙湖又是哪裡呢?在蘇軾《東坡志林》一書中記載到:「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雕塑像蘇軾的這首詞在簡樸的詞意中表達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尋常卻波瀾橫生的詞。雖然寫的是雨中隨感與眼前情景,詞中卻處處透露著詞人心中的感慨。
  • 蘇軾的一首詞,看似閒適愜意,實則是詞人貶謫生活的失落寫照
    烏臺詩案後,蘇軾謫居黃州,政治上的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這首詞便是作於這個時期。該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圖,詞意貌似閒適,實際是作者失意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古人寫詞講究鍊字,這裡寫樹林的盡頭,不用「盡」,而用一個變化劇烈而且分量很重的詞「斷」。林、山是靜物,「斷」「明」二字用在這裡顯得有點突兀,但符合實際,形象地寫出了山的突然出現以及與樹林色調的反差,令人耳目一新。從詞的下闋「斜陽」二字可知,「山明」的意思是在斜暉的映照下,山的輪廓分明。近處,茂密的翠竹像是要把牆院遮住,隱藏起來。這個小院,正是詞人的居所。
  • 北宋婉約詞之集大成者,不是蘇軾,也不是柳永,乃是這樣一個詞人
    而且其所分別的兩種詞作風格,都有大批的優秀詞人予以支撐。唐詩宋詞雖然,宋詞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以蘇軾的「大江東去」為代表的豪放詞,但其實,婉約詞才是宋詞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即便是以豪放詞名世的蘇軾,本身也是婉約詞的創作大家,寫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等膾炙人口的婉約詞。
  • 千古詞人李清照,寫下一首詞,被稱為 「入神之詞」,讓人驚嘆
    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我們必須要嘗試著去接受一些不好的事情。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我們總要學會自己處理一些好與不好的事,有時候可能會對於一些事情都會有所困擾。而這些經典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詩人或者詞人寫出來的。比如李白在《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杜甫在《望嶽》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蘇軾在《定風波》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被貶時,只有一位歌女送行,蘇軾贈她一首詞,寫出了惺惺相惜
    蘇軾曾為一名歌姬贈送了一首《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的詞,這首詞有別於他之前的代人抒情的特點,而是直抒胸臆,讀來讓人無限感慨。蘇軾在官場的路上可謂是一波三折,他豪邁直爽的性格讓他敢做敢言,絕對做不到阿諛奉承,隨波逐流。
  • 八尺大漢吼蘇詞,小家碧玉哼永調,蘇軾和柳永詞小比
    蘇軾與柳永都是宋代文壇上兩大詞人。在詞的發展史上,他們都做了重大的貢獻。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一個詞人。在柳永之前,一直都是風花雪月的小令,是柳永開闢了長調在詞史上的境遇。蘇軾出現以前,詞的內容受傳統念束縛,局限於溫柔的豔情範圍之內。蘇軾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舊框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於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狹小的生活場景,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 知人論世—蘇軾:上海高考常考詞人分析+模考題講解
    ,CP狂魔—蘇軾寫詩CP—蘇黃寫詞CP—蘇辛散文CP—歐蘇書畫CP—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全能CP—蘇王(蘇軾勝在樂觀豁達) ②不會寫詩的詞人不是一個好廚師: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羊蠍子…… ③骨灰級段子手:河東獅吼、明日黃花、水落石出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其境界讓人望塵莫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也是我們耳熟能詳,能背能唱的一首詞。此詞以蘇軾圍繞中秋明月展開的想像和思考起步,進而把人間的悲歡離合融於對宇宙人生的感悟中,突出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積極探尋人生哲理的執著。
  • 不讀書的人都以為蘇軾只是一個詞人
    我們對蘇軾的印象是什麼呢? 首先,必然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偉大詞人,乃宋詞的代表人物之一,大開豪放詞派。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得益於我們從小接受教育的課本,不喜歡讀書的人都知道這些。 從這一角度往下探究,蘇軾不僅是名傳千世萬世的偉大作家,在他活著的時候,蘇軾就已經是北宋當時傑出的文壇革新領袖。他的詩歌從思想和技巧上都達到了一個讓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代表了北宋詩歌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呢?我們對蘇軾的印象還有哪些。
  • 蘇軾:一闕詞的萬種柔情
    ,每一闕詞從語感,意境上都能令人身心感動,喜歡作者能善於去發現,並且分享給大家,帶動我們一起去關心熱愛蘇軾及他的文採。詞,這個文學體裁一直以來被正統文人看作是小道。詞是「胡夷、裡巷之曲」(《舊唐書·音樂志》),它所配合的音樂主要就是燕樂。
  • 宋朝給了詞的生長環境,蘇軾創立豪放派,辛棄疾讓豪放得到升華
    最近一部叫做《清平樂》的電視劇,帶我們走進了宋仁宗的世界,宋代和唐代的統治者在有一點上是很像的,就是十分重視文學,只不過宋代的統治者更加沉迷於文學,不難發現,宋代的皇帝個個愛詞,宋代不少大臣都有個詞人的身份。
  • 蘇軾很著名的一首詞,描寫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蘇軾在這場變革中註定是一位寂寥的旁觀者,他雖然困惑,也試圖阻擋,但直到他後來與罷相後的王安石在江寧相遇,彼此傾心交談,都說出了肺腑之言;加上蘇軾也經歷了種種坎坷,對人生和命運重新進行了思考,此時再次審視王安石的革新運動,終於有所理解,不過早已時過境遷,唯留無盡的感慨和自嘲。下面介紹蘇軾很著名的一首詞,描寫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家童鼾聲如雷,不管詞人如何敲門呼喚都沒有回應。於是詞人便只好拄著拐杖在家門口靜下心來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的經典詞作之一。此詞主要通過記述了蘇軾一次在野外偶遇風雨一事,並通過這一小事,表達出了曠達超脫的胸襟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它詮釋了蘇軾的人生信念,也展現了蘇軾的精神追求,可以說是句句都是大智慧,句句都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蘇軾稱讚歌女的一首詞,有作者曠達的情懷,最後一句是經典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久負盛名的人物,他影響了宋代甚至是後世文學的發展,多少困頓的才子,在蘇軾的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一生的風雨飄搖,在蘇軾心中,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他在紛紛攘攘的世間泰然處之,別人嚴重的苟且生活,在他眼中,就是在追求自己瀟灑的人生。
  • 中大教授張海鷗:廣東是蘇軾的福地蘇軾的詞是「頂峰上的頂峰」
    蘇軾在廣州、惠州、儋州期間寫了許多詩、詞,既優美又高深,是文化偉人的智慧結晶,是對歷史、社會、人生的哲學感悟和審美體察,優雅,精闢,有趣,富於溫馨積極的生命意蘊。成為蘇軾眾多詞中流傳甚廣的名篇。蘇軾的詞是「頂峰上的頂峰」張海鷗說,宋神宗用宋仁宗變法,朝中老臣紛紛反對,蘇軾也寫信給宋仁宗反對變法。「他反對變法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加重了稅負,蘇軾的出發點是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因此,蘇軾被貶到杭州做通判。在杭州,蘇軾開啟了自己文學生涯的第一個豐收期,一邊做官一邊寫作。
  • 蘇軾夜裡被雨驚醒,想念弟弟,給他寫了一首詞,第一句道盡哀愁
    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一直慘遭貶職,此詞創作於當時蘇軾由定州貶至英州、惠州的途中。夜半三更,被雨驚醒,滿眼望去皆是寂寥,以景寄情寄託了兄弟的情深。上片中因著「梧桐葉上三更雨」而半夜驚醒,一場夜半三更的秋雨驚醒了蘇軾的夢境,也讓他感到了秋夜的寒冷和孤寂,詞人沉浸在離愁別緒中,放眼望去一切皆空。
  • 蘇軾被貶期間,寫了一首詞,開篇13個字,便成為詞中經典
    這首詞便是大名鼎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至今仍然是許多教材的必備詞之一。這是一首感慨歷史的詞,蘇軾借三國時期的人物表達了自己的情懷,但誰又能想到,這首詞是東坡先生被貶黃州時所作下的呢?當時的他仕途不順,君王不器重他,前途無望,空有一身抱負而無法施展。
  • 61歲那年,愛妾去世,傷心的蘇軾,寫了一首充滿美感的悼亡詞
    到底是少年時的結髮夫妻,蘇軾對王弗的感情一直很深厚。直到王弗離開十年之後,蘇軾在午夜夢回時仍會想起她。蘇軾著名的悼亡之詞《江城子》,就是他在夢到亡妻王弗後寫下的,哀轉九絕,讀來惹人淚垂。詞的上片寫梅花的生長環境,也就是在寫朝雲的生活環境。詞人連著寫了馬、香、路、沙、月、煙等景物,勾勒出一副遼闊的風景圖,而詞人筆下的梅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綻放的。這其實是在寫朝雲與他從杭州一路行至惠州的事情,蘇軾連連被貶,朝雲不離不棄,無論路途有多漫長,朝雲總會如清冷梅花般陪伴左右。
  • 兩首悼亡詞,兩位偉大詞人的思妻之作,每每讀來都不禁淚如雨下
    關於悼亡詞,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十九歲時與妻子王弗結婚,兩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而且王弗知書達理、謙虛謹慎,是蘇軾的得力助手。可惜好景不長,王弗在二十七歲時突然離世,這對蘇軾是極大的打擊,並在十年之後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