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久負盛名的人物,他影響了宋代甚至是後世文學的發展,多少困頓的才子,在蘇軾的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一生的風雨飄搖,在蘇軾心中,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他在紛紛攘攘的世間泰然處之,別人嚴重的苟且生活,在他眼中,就是在追求自己瀟灑的人生。李白的詩中充滿激情,杜甫詩中充滿憂慮,而蘇軾的詞中,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這也是世人常常感受到的,東坡豪放而豁達的情懷。讀過蘇軾的詩詞,我們常常會陷入長久的沉思,我們會反思自己的人生,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是不是還不夠全面,這就是蘇軾的魅力。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這是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也是所有人會面臨的問題;人生就像是一座旅店,每個人都是這步履匆匆的行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人也不知道,東坡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會寫出這樣的詞句,大概是需要經歷過某些事情,看到這些詞句的時候,才會感同身受,才會感嘆,原來是這樣的感受啊。「烏臺詩案」發生後,王鞏因為是蘇軾的好友,自然而然也受到了牽連,被貶到賓州,賓州是嶺南偏僻之地,儘管知道生活的艱苦,王鞏的歌妓柔奴依然堅決的隨行嶺南。公元1083年,王鞏北歸,蘇軾與其相聚,王鞏讓柔奴給蘇軾勸酒,蘇軾在聊天中便問起了嶺南的風土人情。這一宴席使蘇軾大受感動,久久不能忘,便寫下了一首詞稱讚這位歌女。
這首詞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容貌和才氣,對其人品和情操很是讚頌,而詩中也蘊含有作者曠達的情懷,最後一句更是經典之作。這首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王鞏的歌女柔奴,又喚作寓娘,從題中也能看出來,這是贈給寓娘的詞。「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常常羨慕這世間粉雕玉琢般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對這樣的男子產生憐惜之感,贈給他柔美聰明的佳人相陪伴。詞開頭兩句,就描寫了柔奴的天生麗質,容貌嬌美。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人人都說,美妙的歌聲一從她的口中傳出,讓人感覺到微風起,白雪紛飛,原本炎熱之地,也變成了清涼之鄉。這一段是描寫柔奴歌聲的美妙,能夠讓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從原本的抑鬱苦悶,浮躁不安,變為心神超然,恬靜安詳。蘇軾的詞中,常常帶有豐富的想像力,形成美妙的境界,這裡對柔奴歌聲的描寫,便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表現她歌聲的獨特,也形成了非凡的藝術效果。
「萬裡歸來顏愈少」,詞的下片,描寫的是柔奴北歸,主要刻畫的是歌女的內在美。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她容光煥發,看起來好像是更加的年輕了,「,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好像還帶著一絲嶺南梅花的清香。嶺南的生活很是艱苦,但歌女甘之如飴,並沒有因為生活的辛苦而愁眉苦臉,所以她容光煥發。詞人說歌女的容貌變得年輕,同樣也是誇張之言,讚美的是柔奴經歷艱苦,「微笑」二字,並非只是微笑而已,還是經歷過艱難歲月之後,生出的自豪之感,梅花則是比喻柔奴的堅強意志,就像那嚴寒中獨自開放的梅花。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最後兩句是詞人和歌女的問答,詞人以否定的與其問道「嶺南的生活和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卻道」二字為柔奴的回答作一個轉折「此心安處是吾鄉」,心裡感到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這首詞看似是柔奴的經歷,又何嘗不是詞人自己的感受呢,詞人在政治的逆境中,同樣也是有這樣隨遇而安,隨緣自在的曠達胸襟。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懷友東坡這樣的精神,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