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文人。他在當時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包括詩,文,詞,賦,畫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同時,蘇軾又經歷磨難重重,宦海沉浮漂泊,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塑造了蘇軾洞悉社會和人生一切真諦的能力,使得他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處處展現,始終表現出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激勵著無數後世文人前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篇《浣溪沙》,便是蘇軾身臨逆境卻又滿懷曠達樂觀精神的極致體現。
蘇軾對於人生的思考和看法,就像他的詩中《和子由澠池懷舊》寫的那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的詩詞都發自性靈,流露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了深邃的哲學道理。而在《浣溪沙》這首詞中,他用「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兩句詞,更是將人生的那種曠達樂觀的精神體現得淋漓透徹和格外鮮明。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代:蘇軾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卻因「譏諷朝廷」之因,被羅織罪名入獄,此即為「烏臺詩案」,這對於蘇軾的宦途來說不諦於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本詞中作者一反陰霾失失落之意,流露出一種身處困境卻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曠達樂觀的精神,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蘊含了深厚哲學道理。
詞的上闋以淡疏的筆墨寫景,寫出了清泉寺幽雅秀麗的風景。山腳小溪潺湲,蘭草萌生。林間沙路潔淨無泥,細雨瀟瀟。蘇軾邁步在這清泉寺外,彷佛與自然融為一體,格外清淨舒暢,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濁,襯託出自然的美好令人嚮往,這就為下闋蘇軾對人生的思索埋下了伏筆。
詞的下闋抒發了蘇軾對「溪水西流」之景的人生感慨。「溪水西流」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而蘇軾在這裡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了自己對人生思索的哲理。「誰道」兩句,反詰喚起,借喻回答。是啊,」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光陰如白駒過隙,一去不復返。時光荏苒,人的青春也是如此,正如古人云:「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大自然的的客觀規律。然而,人的精神氣貌卻是自己掌控的,身老又如何,只要自己心中的精氣不滅,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面貌,人生依舊能煥發華麗的光彩。
蘇軾在此處將「白髮」、「黃雞」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保持曠達樂觀的精神面貌。在貶謫的生活中,蘇軾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格調,表現出自己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也是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體現。
圖片源自網絡 版本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