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小事也能使我想起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崇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冬,蘇軾調任密州(今l山東城縣)太守。第二年,他曾率部出獵,並寫下了這首《江城子》詞。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祭常山回小獵》一詩,其中有「歸來紅葉滿徵衣」之句,可推知這一詞一詩是寫於當年秋季季。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前期,主要外患來自兩處:一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國,一是西北邊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面對這兩支外族的役擾,宋朝統治者不作積極抵抗,反而籤訂屈辱的和約,拱手奉送大量的財物。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加強國防,保衛西北邊疆。在這一點上,蘇軾和王安石是一致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裡,:作者即通過一次行獵習射的記述,抒發了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豪情壯志。這對抗擊遼國、西夏的入侵是富有積極意義的。
在《與鮮于子駿簡》中,蘇軾介紹自己這首詞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闊,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見《東坡續集》卷五)考查起來,這是蘇軾所寫的第一首豪放詞;全詞音調高亢,感情充沛,氣勢雄壯,與柳永詞比較,確實富有全然不同的風味。展誦其詞,可以欣賞到一幅壯美的古代深秋行張圖。
畫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的出我學象:他年歲雖大,卻富有少年人的狂興。他身遭貶謫,卻不減立功報國的壯心,他有昂揚的風姿,更有高超的本源。他能像孫權一樣射獵猛虎,也可像魏尚一樣抗擊強敵。
作者為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主要採用了以下藝術手法:一是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勃勃英氣。詞人寫他出錯時的行裝:高騎駿馬,左手牽黃犬,右臂託蒼鷹,頭戴織綿帽,身著貂皮衣。這行裝既勾畫出了獵者的威武神態,又表明了獵者的官員身份。接著詞人寫他打獵中的情景:千騎追隨,傾城擁觀,這進一步烘託了太守的聲威,而又巧妙地沒露了這位太守和民眾的親密關係。
二是通過心理描寫展示人物的雄心壯志。詞的起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如劈空而來,震人耳鼓,攝人心魄,似可見作者掀髯奮起之情狀,表現了不服老、不服氣的心理,詞人當時僅四十歲,卻自稱「老夫」,且說「聊發」,說「狂」,則又透露出被壓抑、不得志的牢騷。但詞人處在邊患頻頻的非常時期,他怨誹而不怒,不以個人得失而忘國家危難,因此,他從壓抑、牢騷中反振出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不可遏阻的追求:「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即反映出他的殷殷期待,他的勃勃壯心,其間他以一度負屈含冤的雲中太守魏尚自況,又再次流露出他藏諸內心的怨情。上述詞句,豪放中含旋曲之語,高昂裡夾低回之音。
但總的說,情調是雄健曠達的,從中可以窺見到作者在特殊處境裡那種起落翻卷,有如流浪狂濤般的內心世界。
三是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豪放個性。詞中的「老夫」亦即作者自己,一旦發起狂勁豪興來,他的行動就處處不同尋常了。他騎馬,不是按馬徐行,而是風馳電掣般卷過平同;打獵,不是去打狐免一樣的弱類,而是要親自去射殺猛虎;他喝,不是淺斟慢飲,而是喝它個甜暢淋漓;他拉弓,不是有氣力,而是挽弓如滿月;他眺望,不是只注甘於密活的小天小地,而是雄視整個西北邊睡;他射敵,不是以無名鼠輩為靶子,而是選「天狼」這樣的強敵為對手……,這些不同尋常的行動,就把作著不同尋常的季放個性突顯出了。
展隨這樣的壯詞,神往於坡老的逸懷浩氣,讀者也會情不自禁地「抵掌頓足而歌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