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怎麼學

2020-12-17 語文楓林

教材無處不在,生活處處語文。只要學法在手,學習語文不愁。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盧梭)

在我們業以置身其中的世界裡,教育的目標務必是培養開放的、靈活的和適應性的人,學會怎樣學習並且因而能不斷學習的人。(羅傑斯)

期盼語文課的美麗轉身——變「教課文」為「教語文」。(吳忠豪)

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王金成)

在成長的道路上,最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效智慧的學習方法。(餘映潮)

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李小龍)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堆積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哈佛教授)

閱讀寫作的思維和方法人人需要。(部編教材總主編溫如敏)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風,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探索之旅

現成答案滋長惰性,探索旅程增長才能

(怎麼學)

明確與把握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及相關的背景,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2.加強朗讀,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體會詩詞曲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積累名句,豐富語言寶庫。

4.背誦並默寫。

過程與方法:

過程:自主探究【自主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合作探究【合作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方法:類讀法【全稱:類中類文章讀學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領會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怎麼學)

標段與勾劃

《水調歌頭》分上下兩闕。

(怎麼學)

查閱與積累

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達旦:到天亮。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幾:詢問數量多少,有疑問之意。把酒:端起酒杯。把,持。宮闕(què):宮殿。歸去: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像中的仙宮。起舞弄清影:月下跳舞倩影隨身轉動。弄,舞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隨人的清冷影像。何似:哪裡比得上。轉朱閣,低綺(q)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chán)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嬋娟,指月亮。

(怎麼學)

閱讀與思考

(怎麼學)整體誦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語音、字形、節奏、語調、語速、記誦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一、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音、形、組詞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一)辨析多音字

幾(jǐ)幾時 乘(chéng)乘風 勝(shēng)不勝寒

(jī)茶几 (shèng)千乘之國 (shèng)勝券

(怎麼學)(二)區別形似字

瓊(qióng)瓊樓 綺(qǐ)綺戶 娟(juān)嬋娟

掠(lüè)掠過 崎(qí)崎嶇 捐(juān)捐贈

(怎麼學)(三)認準難讀字

宮闕(què) 瓊(qióng)樓 不勝(shēng) 綺(qǐ) 嬋(chán)

(怎麼學)二、停頓恰當,節奏合理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按照詞、詞的組合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

(一)按音節劃分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二)按意義劃分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怎麼學)三、語氣明顯,流暢自然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語調、語氣、語速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

重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語氣:陳述語氣和祈使語氣,讀出期盼之情,讀出平淡的口吻。

語速:稍慢。

(怎麼學)四、按照要求,選擇記誦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強行記憶、理解記憶、想像記憶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正確、流利地誦讀並背誦全詩,注意積累精彩詞句。

(怎麼學)粗知文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釋詞、句式、文化常識、譯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準確釋詞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一般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掌握一般詞語

(二)注意一詞多義

願—但願人長久(希望,動詞)

但使願無違(志向,名詞)

懷—兼懷子由(懷念,動詞)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心裡,心中,名詞)

是—今夕是何年(判斷詞)

物是人非事事休(這,代詞)

欲—我欲乘風歸去(想要,動詞)

慾壑難填(欲望,名詞)

乘—我欲乘風歸去(乘坐,動詞)

車六七百乘(輛,量詞)

應—不應有恨(應該)

桓侯又不應(答應)

(三)區別古今異義

高處不勝寒(不勝,古義:禁受不住。今義:不能取得勝利。)

我欲乘風歸去(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但願人長久(但,古義:只。今義:錶轉折。)

(四)揣摩詞類活用

把酒問青天(把:端。介詞活用作動詞)

二、了解句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省略句式、倒裝句式、判斷句式、固定句式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省略句

我欲乘風歸去,(我)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省略主語)

(月光)轉朱閣,(月光)低綺戶,(月光)照無眠(省略主語)

(二)判斷句

「何事長向別時圓」意思為:為什麼總是在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直接表判斷)

三、了解文化常識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物名、人名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宮闕(què):宮殿。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像中的仙宮。

嬋娟:指月亮。

四、翻譯文句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言知識、詞義、翻譯方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 明月 幾時 有? 把 酒 問 青天

釋詞:(明月)(什麼時候)(有)(端著)(酒杯)(問)(青天)

譯句: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著酒杯問青天。

譯法:運用了照搬法、加法和置換法。

譯文

丙辰年中秋節,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下了這篇《水調歌頭》,一併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麼時候才出現?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風回到天上去,又害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宮殿,高高在上,分外嚴寒。月下跳舞,我的倩影也隨身舞動,月宮裡哪能像在熱鬧的人間呢!

月光轉過紅色的樓閣,又低低地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到了不能入眠的人——自己。月亮你該不會有什麼恨和愁,為什麼總是在人們分離的時候格外圓?人間總有離有合有悲有歡,月亮總有陰有晴有缺有圓,這種事情自古就難以求全。只希望你我健康長壽,歲歲平安,雖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怎麼學)分類閱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基本類到包容類到基本類到遷移再到創新等過程中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類型感知[瀏覽掃描,明確方向]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體、所寫內容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這是一首詞。

(怎麼學)類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視切割]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體、所寫內容、表達方式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詞中寫了人,寫了事,寫了物,可切分為「寫人」類(「人」象)、「寫事」類(「事」象)、「寫物」類(「物」象)及「詩詞」類。

(怎麼學)類型閱讀[步步設疑,解剖麻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對象、寫法、意圖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讀「寫人」「寫事」類(「人」象、「事」象)

寫何人何事?簡言之,寫詞人懷念弟弟子由。

1.寫詞人對月問天。

2.寫詞人想乘風歸去,又恐「高處不勝寒」,因而寧願在人間。

3.寫詞人希望與千裡之外的弟弟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如何寫?1.讀出寫法

(1)形象的暗示手法。

寫詞人「欲乘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表面是說「我本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暗指政治遭遇,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人間」即指在地方做官,所以不如做地方官。

(2)出色的心理刻畫。

「欲」卻又「恐」,最後「何似」表現了詞人這種極其矛盾的心理;「不應有恨」「願」表現了詞人已掙脫了羈絆,寬解了愁思,懷念起親人,感悟了人生。其三,直抒其情。末尾一個「願」則表達了詞人美好的祝願。

2.讀出人物特徵

詞人:思想矛盾但最終得到了寬解,憂鬱但最終得到了排遣,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樂觀豁達。

3.讀作者及寫作背景

熙寧四年(1071),蘇軾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旋渦。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回出於自願,實質是仍是處於外放冷遇地位。儘管他當時是「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幽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的私離,比起內憂外患的國勢來,畢竟是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

目的何在?為了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即言詞之志。

(二)讀「寫物」類

寫何物?寫月。

如何寫?1.讀出寫法

(1)抓住月的特徵。

在「高處」而「寒」,有陰睛圓缺。

(2)人月共寫,名為寫月,實為寫人生。

月在「高處」而「寒」,實為寫人在朝廷難以容身;月有陰晴圓缺,實為寫人有悲歡離合。

(3)虛實結合。

上片寫月是虛寫,下片寫月是實寫。

2.讀出「物」的特徵

月:身在高處,寒冷異常,月缺月圓,自古難全。

目的何在?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徵借圓月襯託離別。

(三)讀「詩詞」類

1.讀出詩歌所言之志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主要內容、寫作目的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並不因為政治失意而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而是豁達樂觀,積極向上,表現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抒發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揣摩精彩詞句,精讀精彩片段

詞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詞意、技法及作用、用詞意圖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揣摩:「但」,只的意思。表明詞人已由矛盾的心緒中走出,掙脫了世俗的羈絆,摒棄了世俗的雜念。把對美好生活作為憧憬,把平安幸福作為對所有人的祝願。樂觀、豁達的形象已躍然讀者眼前。

句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思想內容、技巧、意圖、語言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揣摩: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任何力量都無法更改,我們應以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送句話給你:人生哪裡去找萬事如意、心想事成、一帆風順的命運?這只能在祝福之中尋找!現實中是沒有的。

片段精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知識、技能、意圖、過程與方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1.本詞有一段詞有小序,作用是。文中「子由」是詞人的,其名為。

2.全詞以問句開篇,上片問,下片問歸根結底是在問。

3.詞的上片,是詞人「」時的想像,詞中描繪了一個的境界,表現對的追求。

4.詩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過渡句: 。

5.詞的下片寫「無眠」是對的探求,全是詞人內心的,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

6.詞中表達曠達胸襟的一句: 。

7.對《水調歌頭》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神遊月宮的幻想因在人間感到寂寞而產生的,而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與親人團聚有關。

B.「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低」表示夜已深,而詞人無眠,故小序說歡飲達旦。

C.「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較「隔千裡兮共明月」的客觀描述更具情思,因為前者是「有我這境」,後者是「無我之境」。

D.「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滿現實,想逃避現實,又不能決絕的心理。

8.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怎麼學)類型遷移[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一)閱讀能力遷移[去做哥倫布吧,這裡的新大陸等著你]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按照「類中類文章讀學法」閱讀,從讀學過程中生成並解決問題]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注釋】

淘盡:蕩滌一空。漁樵:漁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塊陸地。濁酒:用糯米、黃米等釀製的酒,較混濁。

(怎麼學)(二)寫作能力遷移【採名家名作之長,為我所用,成就自我】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寫法的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1.運用文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寫一段話,或其它句子。

2.運用暗示手法,寫出自己的處境。

3.運用心理描寫刻畫自己在某個時候的矛盾心理。

(怎麼學)(三)交際能力遷移[能說會道,八面玲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複述能力、傾聽能力、應對能力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說說你的理解。由本詩展開,給中秋晚會設計一段開場白。

(怎麼學)

求異與創新

我的舞臺【我的懷疑我傾吐,我的見解我展示,我的舞臺任我舞】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內容、意圖、技法、語言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從內容上生成:

從意圖上生成:

從技法上生成:

從語言上生成:

……

讓「補課」一詞從我的詞典中消失。

祈禱:

交給孩子自學的鑰匙,點亮家長陪伴的燈塔,搭建師生共舞的平臺,折斷孩子依賴的拐杖,成就孩子「得天下」的夢想。祈禱有一天,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漫步在漫山遍野的語文楓林,拾起一片片火紅的楓葉,我心安然:此生無憾矣!

特此申明:此方法為「語文楓林」獨創。為了更好地詮釋學法,引用了大量的資料,若需刪除,請聯繫我們。

《情網》(詞:劉虞瑞曲:伍思凱演唱:張學友):

請你再為我點上一盞燭光,因為我早已迷失了方向,我掩飾不住的慌張,在迫不急待地張望,生怕這一路是好夢一場。

而你(語文)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輕易就把我困在網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遠越漫長,如何我才能鎖住你眼光。

情願就這樣守在你(語文)身旁,情願就這樣一輩子不忘,我打開(教研)這扇窗,卻看見長夜日悽涼,問你(語文)是否會捨得我心傷。

相關焦點

  • 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的《大江東去》「鴻臺懷古」,鈴木豹軒(1880—1963)的《念奴嬌》「汴京懷古」,也都是懷古詞,沉渾鬱藉,充滿悲劇氣氛,與蘇詞有異曲同工之妙。本田種竹被稱為「懷古博士」,其懷古詞不是憑空懷想,而是進行實地考察後有感而作。矢土錦山為他寫《送本田種竹遊清國序》:「今身親經歷其土地山川,汲古斟今,俯仰感慨,出諸得意擅長之詩,其語驚人者,果何如哉!」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起欣賞偉大詩人的經典之作。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因此,說米芾在書法上略高於蘇軾,也並無太大問題。不過如果不糾結於誰第一,誰第二,倒是更簡單。反正宋代書法冠亞軍,就是蘇軾和米芾二人,只是誰第一,不好說。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歷史上的蘇軾家就是這樣,「三蘇」是文壇的傳奇。「唐宋八大家」,老蘇家就佔了三位,試想哪個書香門第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恐怕家和萬事興才是蘇門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感凝聚,精神契合,家風良好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歷史。親情對於老蘇家十分重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和睦知禮的家庭,怎麼不會出現人才?
  •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近期溼地之聲即將改版,具體內容安排敬請關注下周溼地之聲。每周三由燕璇和忠冕進行經典課文的解讀。今天一起品讀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是為很多人所喜歡的,林語堂說:"提到蘇軾,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可見蘇軾確實深入人心。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這裡對「名句」的定義,不只是膾炙人口,而且是兼具藝術性與哲理性,既有語言之美,又有思想之美,不僅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還被重新譜曲演唱。其詞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茗溪漁隱叢話》)。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41歲,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兼懷子由」,直到天亮,於是寫下了這首詞。當時蘇軾與他弟弟子由已六七年沒有見面了。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這一年的中秋之夜,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酩酊大醉,作下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絕唱,從此之後,再無文人敢做中秋望月思人之詞。然而在蘇軾筆下,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可見作者此時此刻的憂愁苦悶。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同時,蘇軾並沒有沉溺於悲觀厭世中,他能化悲痛為力量,流露出自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悲憫蒼生的一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來好評如潮,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 帶你品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蘇軾著作《水調歌頭》手足深情感人心
    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這年八月,京城傳出消息,蘇軾將離開密州,遷任汝州知州。汝州緊鄰汴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消息一出,蘇軾心中自然竊喜不已。這年中秋節的晚上,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酒後懷著對胞弟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的遺憾,和祝願天下人都有美好生活的祝願,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遊》等。
  • 蘇軾化用李白一聯詩,寫出名作《水調歌頭》,李白詩卻火了另一句
    除此之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歷來都被人們稱道,且頻頻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成為千古絕唱。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與胞弟蘇轍卻天各一方,兄弟二人已經七年未得相見,此時皓月當空,東坡思兄弟而不見,只有酒樽與他作陪,於是他也像李太白那樣,舉杯對月,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悲歡離合、天上人間通通引了出來,引出了一首盪氣迴腸。特別是最後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迎中秋 賞名詩英譯——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水調歌頭》之後,再無詠月詩詞,蘇軾這首詩有多牛
    《水調歌頭》後,其他詠月詩詞早已不能拿出來顯擺了,這首詩實在是太牛了。夠不夠豪氣,夠不夠比得上李白,作為最能達到李白浪漫派的詩人就是蘇軾了,想一想月下獨酌,狂歡是屬於一群人的寂寞,而寂寞則是一個人的狂歡,當蘇軾拿起酒問青天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的寂寞與狂歡啊,這樣的明月還能有幾次,對於人生經歷,此時蘇軾早已經是大文豪,當時的文人對於唐詩真的是太痛恨了,為什麼呢,唐詩寫的太好了,想要突破唐詩的韻律那就得打破它,這時蘇軾就來了,面對明月想起自己的有人,面對這樣的明月,還能見到幾次呢
  • 寂寞思索:卻落凡間耳中聞,蘇軾《水調歌頭》嘆詠
    來源於:宋詞《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此不應落凡間的神作,《宋詞》的「水調歌頭」嘆詠高處不勝寒,我們總有不如意。而造成這種不如意的就是自己的思維得不到貫徹。自己經常是處於被管制下,而自己根本不可能做決策者。我們需要看看為什麼領導總是做出匪夷所思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