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思索:卻落凡間耳中聞,蘇軾《水調歌頭》嘆詠

2021-01-08 寂寞寒窗空守

贊詩:

本應天上贈仙人,

卻落凡間耳中聞,

日月輪轉悲歡合,

感時淚流多審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試讀一二,贊詩:本應天上贈仙人,卻落凡間耳中聞,日月輪轉悲歡合,感時淚流多審慎。

來源於:宋詞《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

此不應落凡間的神作,《宋詞》的「水調歌頭」嘆詠

高處不勝寒,我們總有不如意。而造成這種不如意的就是自己的思維得不到貫徹。

自己經常是處於被管制下,而自己根本不可能做決策者。我們需要看看為什麼領導總是做出匪夷所思的決策。

★錯誤★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三國演義,孫策託孤的時候,所說的話。也就是不同的事情要問不同的人。

我們也是同樣,需要在不同時候去詢問不同的人。畢竟每個人的專長是不一樣的。

對於對外的戰事,周瑜就更在行了。周瑜和魯肅英國是孫吳政權的第一代戰略家。對於山形水勢的把握遠遠的超過了一般人。

領導在做決策的時候有兩種人,可以詢問。

領導如果詢問的是親信,這種人更重要的是幫領導拾遺。

如果問詢的是專家,這種人更重要的是幫領導進行突破和決策。

問錯人,還不如不問人。

★聽風是雨★

此事古難全,人生的事情很難聽全。

一個決策者,最忌諱的就是聽風就是雨。而人很難做到如此的警覺。

錯誤通常就是發生在我們輕信的時候。而這種輕信會導致了許多的災難發生。

跳出陷阱,避免錯誤,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美好。

★靜下來★

不知天上宮闕,人以為天上的世界是人間世界的倒影,實際上沒有人知道。

我們在強調創新的時候,我們要有保守的心態。

我們在追求天上的時候,我們要記住我們是從地面跳起來。

跳起來,才能摸得更高。

而我們想把一切都算計的妥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忽略了更多。

我們與其看著天上的宮殿,不如靜下心,想想人間的唾手可得的繁華。

★張口亂說★:錯誤常相伴,不要看風就是雨,更不要期望一步登天。我們希望有智者幫我們指路,又希望得到親人的支持。靜下心,看著遠方,這最重要。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578日期:201003

相關焦點

  •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
    【溼地之聲】經典課文品讀:《水調歌頭》蘇軾近期溼地之聲即將改版,具體內容安排敬請關注下周溼地之聲。每周三由燕璇和忠冕進行經典課文的解讀。今天一起品讀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是為很多人所喜歡的,林語堂說:"提到蘇軾,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可見蘇軾確實深入人心。
  • 我愛記詩歌|蘇軾《水調歌頭》
    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水調歌頭》時,第一步是理解《水調歌頭》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蘇軾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水調歌頭》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 《水調歌頭》之後,再無詠月詩詞,蘇軾這首詩有多牛
    《水調歌頭》後,其他詠月詩詞早已不能拿出來顯擺了,這首詩實在是太牛了。夠不夠豪氣,夠不夠比得上李白,作為最能達到李白浪漫派的詩人就是蘇軾了,想一想月下獨酌,狂歡是屬於一群人的寂寞,而寂寞則是一個人的狂歡,當蘇軾拿起酒問青天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人的寂寞與狂歡啊,這樣的明月還能有幾次,對於人生經歷,此時蘇軾早已經是大文豪,當時的文人對於唐詩真的是太痛恨了,為什麼呢,唐詩寫的太好了,想要突破唐詩的韻律那就得打破它,這時蘇軾就來了,面對明月想起自己的有人,面對這樣的明月,還能見到幾次呢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茗溪漁隱叢話》)。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41歲,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兼懷子由」,直到天亮,於是寫下了這首詞。當時蘇軾與他弟弟子由已六七年沒有見面了。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時候的蘇軾,也是千言萬語憋心間,不知道從哪裡爆發,所以他只輕輕地說,希望他與子由都能夠壽命長一點,只有如此,他們才能在千裡之外,彼此共賞美月佳景。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讓人的回味是格外綿長的。蘇軾和蘇轍的感情,是真的很深很深,從他的「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中也可以感受到。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古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怎麼學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幾:詢問數量多少,有疑問之意。把酒:端起酒杯。把,持。宮闕(què):宮殿。歸去: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像中的仙宮。起舞弄清影:月下跳舞倩影隨身轉動。弄,舞弄。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蘇軾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這一年的中秋之夜,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酩酊大醉,作下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絕唱,從此之後,再無文人敢做中秋望月思人之詞。然而在蘇軾筆下,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可見作者此時此刻的憂愁苦悶。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因此,說米芾在書法上略高於蘇軾,也並無太大問題。不過如果不糾結於誰第一,誰第二,倒是更簡單。反正宋代書法冠亞軍,就是蘇軾和米芾二人,只是誰第一,不好說。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網友:是因為《水調歌頭》嗎?
    網友:是因為《水調歌頭》嗎?蘇軾是「治水名人」?這個名單裡共12人個別入選人物卻超出網友的知識範疇其中一位就是蘇軾蘇軾還會治水?很多網友表示這戳中了自己的「知識盲區」一提到蘇軾我們總會想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帶你品讀流傳千古,膾炙人口蘇軾著作《水調歌頭》手足深情感人心
    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這裡對「名句」的定義,不只是膾炙人口,而且是兼具藝術性與哲理性,既有語言之美,又有思想之美,不僅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還被重新譜曲演唱。其詞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品讀蘇軾《卜算子》:空虛寂寞冷的時候該怎麼辦?
    被貶黃州是蘇軾政壇的一次大失敗,然而卻是他文壇上的一次火山噴發般的創作高峰期。《念奴嬌·赤壁懷古》及《赤壁賦》等一系列作品的問世,讓他霎時登上了宋代文壇的頂峰。然而,雖然文學作品旺盛,蘇軾的內心是孤獨寂寞的。這集中體現在反映他此時心境的一首詞《卜算子》中。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赴任後的蘇軾來不及歇息,就親自下田,投入到滅蝗抗旱的鬥爭中。他帶領農民用火燒、深埋等方法剷除蝗害,並動用部分倉米獎勵捕蝗有功人員,不多時日,手足都磨出了老繭。在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的同時,蘇軾還寫奏狀上報朝廷,為民請命,請求豁免秋稅。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蘇軾化用李白一聯詩,寫出名作《水調歌頭》,李白詩卻火了另一句
    除此之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歷來都被人們稱道,且頻頻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成為千古絕唱。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與胞弟蘇轍卻天各一方,兄弟二人已經七年未得相見,此時皓月當空,東坡思兄弟而不見,只有酒樽與他作陪,於是他也像李太白那樣,舉杯對月,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將悲歡離合、天上人間通通引了出來,引出了一首盪氣迴腸。特別是最後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慶餘年》名場面:跟著小範大人學詩詞之《水調歌頭》
    今天,大家不妨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小範大人背詩大會上第三首——北宋文學大家,著名豪放派詞人蘇軾(號東坡)的《水調歌頭》。有人曾經這麼評價蘇軾——蘇東坡是一個集大成者,他是詩人、詞宗、大文豪、大書法家,又是不拘一格的丹青手,還是造酒試驗家、美食家,是佛教徒,又是瑜伽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