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2020-12-17 草夕寸品文史

中秋佳節一家人就應該團團圓圓,和和睦睦。然而形式上的團圓,不如心靈上的默契,不如精神上的契合。即使身在不同地方,只要心在一起,也就是團圓了。如果一家人雖同坐一起,卻貌合心離,團聚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一家人就應該是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家就是一個溫馨且溫暖的港灣,不應該有爭執,不應該有爭吵。

歷史上的蘇軾家就是這樣,「三蘇」是文壇的傳奇。「唐宋八大家」,老蘇家就佔了三位,試想哪個書香門第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恐怕家和萬事興才是蘇門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感凝聚,精神契合,家風良好的家族,才有可能創造這樣的歷史。

親情對於老蘇家十分重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和睦知禮的家庭,怎麼不會出現人才?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兄弟情深真的可以用這兩首詞來解釋了,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比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剛好晚了一年。哥哥蘇軾的「千裡共嬋娟」才說了一年,第二年兄弟二人就團聚了,一起賞月過中秋。雖然短暫的團聚意味著還要分離,中秋一過,蘇轍就要去河南赴任,面對兄長,想到哥哥的那首經典詞作,蘇轍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比起蘇軾,蘇轍就是個老實實在人。蘇軾的詞浪漫唯美,蘇轍的詞則樸素自然。開篇就點名了兄弟兩人分隔之久。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有七個中秋沒有一起過了。去年的蘇軾對月抒懷,而那時的蘇轍也在東武之地愁緒萬千。因為分別太久了,如今卻能夠一起過中秋,怎麼不讓人欣喜。一個「豈意」,表達了弟弟心中無盡的欣喜。

下片則直接展現詩人內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裡,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直下詩人的內心感受。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就怕像王粲那樣,不得返鄉,只能登樓相望。

不像蘇軾那樣充滿了希望和期待,蘇轍的詞裡充滿了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吧!分離後的兩人命運坎坷,聚少離多,團聚成為了奢望。總覺得蘇轍在這首詞裡表達的心態過於悲觀了,畢竟人生能有片刻的團聚就是幸福了,又何必想得太多呢?也許人生就是像蘇家兩兄弟一樣,分開的時候渴望重逢,於是滿心期待美好祝願;而團圓以後卻患得患失,擔心分開後的憂傷。

無論如何人生總是難以預料的,只有盡力而為,隨性而活才不枉此生。正像蘇軾和蘇轍,縱然人生不順意,還是用心、用情書寫了兩首《水調歌頭》留下來千古傳唱的經典。

相關焦點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看出是一首中秋望月思念親人之作,思念的對象是作者的胞弟蘇轍,作者在中秋佳節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之情。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兄弟感情深的,古今有很多,但是及將不惑之年,在中秋佳節酩酊大醉後,立馬想到兄弟,並且還飽含深情填詞一首的,古今卻不多。
  • 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讓世人看到了蘇軾對亡妻的深情,這是愛情。一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告訴世人,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亦不輸於愛情。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和《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 詩詞話中秋,蘇軾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晏殊有詩《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寫道中:「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劉禹錫亦有詩《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這裡對「名句」的定義,不只是膾炙人口,而且是兼具藝術性與哲理性,既有語言之美,又有思想之美,不僅被選入了小學課本,還被重新譜曲演唱。其詞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茗溪漁隱叢話》)。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41歲,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兼懷子由」,直到天亮,於是寫下了這首詞。當時蘇軾與他弟弟子由已六七年沒有見面了。
  • 宋代書法,只有他略高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不在東坡之下
    至於蘇軾和米芾的書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千年來似乎並無公論。不過一般而言,大家基本認定意境上,東坡略佔優勢;技法上,米芾更勝一籌。但是意境這個東西,人人見解不同,不大好比較;技法則可以比較。因此,說米芾在書法上略高於蘇軾,也並無太大問題。不過如果不糾結於誰第一,誰第二,倒是更簡單。反正宋代書法冠亞軍,就是蘇軾和米芾二人,只是誰第一,不好說。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蘇轍在船上各寫首同名詩,一首萬馬奔騰一首小清新,難分高下
    不過,用蘇東坡他爹的話說,蘇軾不過是一個「偶像派」,因為所謂蘇軾的「軾」,就是指的漂亮的馬車外飾。那麼誰是實力派偶像?那個人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所謂「轍」,就是車子的車輪部分。蘇轍一生都在默默支持照顧哥哥,甚至因此而犧牲了部分個人成就。即便如此,兄弟二人的文學成就,也常常難分高下,比如這一組在船上寫的同名詩《江上看山》。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著名的描寫中秋佳節的名言絕句不絕於耳。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消息一出,蘇軾心中自然竊喜不已。這年中秋節的晚上,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酒後懷著對胞弟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的遺憾,和祝願天下人都有美好生活的祝願,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1076年的中秋節,蘇軾因為思念弟弟,寫下一首傳世名詞
    公元1056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時期嘉祐元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從家鄉眉山出發,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此時的蘇軾21歲,蘇轍19歲。當父子三人到達京城的時候,距離本次會試,僅剩下三個月的時間了。
  • 水調歌頭·中秋望月
    接下來我們就先一起來欣賞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吧!【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其境界讓人望塵莫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也是我們耳熟能詳,能背能唱的一首詞。此詞以蘇軾圍繞中秋明月展開的想像和思考起步,進而把人間的悲歡離合融於對宇宙人生的感悟中,突出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積極探尋人生哲理的執著。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同時,蘇軾並沒有沉溺於悲觀厭世中,他能化悲痛為力量,流露出自己積極樂觀、熱愛生活、悲憫蒼生的一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歷來好評如潮,近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作者:李大奎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乃公認的中秋詞絕唱,這首詞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不僅將賞月的想像力上升到極致,還曠達地由中秋團圓之時聯想起人間的離別,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由此表達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更加堅定"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的執著信念。蘇軾的這首中秋詞,也是他們兄弟倆"史上最深兄弟情"的最好詮釋與見證。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蘇軾蘇轍手足情深
    蘇軾認為遭遇「烏臺詩案」,已是生還無望,遂寫下兩首絕命詩,寄給弟弟蘇轍。蘇軾在詩裡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感動了無數後人。蘇軾到底是殺還是不殺,一時之間,宋神宗也是舉棋不定。當年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且蘇軾才高八鬥,名滿天下,宋神宗也有點不忍下手。
  • 蘇軾重逢家人時寫下一首千古詩詞,中秋之夜斷舍離,道盡人生悲歡
    中秋將至,思念漸濃,無論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都想著能夠和家人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可是總有人兒不能回家團聚,蘇軾也曾道出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寫進了心中。今天我們要來品讀是蘇軾的另外一首詩詞,中秋之夜蘇軾和弟弟蘇轍短暫相聚,望著一輪明月,訴說著心中三兩事,感慨人生風雨。這首詩詞有著怎樣的感慨,蘇軾在中秋之夜抒發了怎樣的感想,一起來品讀。
  • 詩話中秋:有你的地方才是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有很多名稱,如「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團圓節」、「女兒節」、「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始於在唐朝,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同時,中秋節還流傳到鄰近的韓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節日。從眾多的名稱裡可以看出,中秋節有一個很浪漫的因素--月亮。
  • 東坡水調歌頭中秋詞一出 餘詞盡廢?讀過這9首或許會改變您的想法
    前言關於中秋的詩詞當然以蘇軾《水調歌頭》最為著名。胡仔對蘇軾(1037年 -1101年 )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嘗過了蘇軾的開胃大菜,不妨再看看其他人用水調歌頭寫得中秋詞,不知道有沒有您最喜歡得作品?老街順便錄入一首自己的中秋詞,也歡迎詩友們嘗試一下,留下自己的佳作。一、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宋·蘇轍)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