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的中秋節,蘇軾因為思念弟弟,寫下一首傳世名詞

2020-12-11 筆寫趣史

公元1056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時期嘉祐元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從家鄉眉山出發,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此時的蘇軾21歲,蘇轍19歲。當父子三人到達京城的時候,距離本次會試,僅剩下三個月的時間了。

三個月之後,蘇軾、蘇轍參加會試,當時的主考官正是歐陽修。歐陽修一見到蘇軾的文章,就被深深打動,但他誤以為這是他弟子曾鞏的文章。為了避嫌,歐陽修只好將這篇文章定為第二名。後來歐陽修知道原來作者叫蘇軾,於是稱讚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而蘇轍則在本次會試中,名登五甲。

之後,兄弟倆隨著父親到開封遊歷,期間遇到母親去世,於是回鄉奔喪。直到嘉祐六年,蘇軾在制科考試中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而蘇轍則是參加了這一年的殿試,由於他文章中言論尤為激切,便被列入下等。不久,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

兄弟二人的性格都很耿直,這並不是壞事,但這樣的性格,註定他們不適合做官。這不,在王安石準備推行新法的時候,兄弟二人就站出來,指出新法中的不合適之處,表示強烈反對。

在「青苗法」中,有一條是朝廷準許百姓向官府借貸錢糧,而官府必須要借,不過百姓需要在還款時支付一定利息。蘇軾認為這樣很不合適,還寫詩諷刺道:「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蘇轍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此法在推行的過程中,肯定有吏員趁機營私作奸。如此一來,百姓拿到手的,肯定不是實際想借的數目,而到期的時候,窮人可能還不上,富人也難免會拖欠。而且讓百姓僥倖得錢,不是國家之福。王安石聽後說:「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

雖然王安石說蘇轍有道理,接下來會仔細考慮,但在之後的一個月裡,王安石都沒再提過「青苗法」。一時之間,兄弟二人都得罪了當朝宰相。沒多久,他們便被相繼排擠出京,兄弟二人好幾年再沒有見過。

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蘇軾獨自一人飲酒賞月,他想到今天原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自己卻與弟弟分隔兩地,此時兄弟二人已分離七年。特別當酒喝得越多,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就越重。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中秋節,蘇軾因為思念弟弟,寫下了一首傳世名詞。

詞前的小序,就已經交待了,蘇軾寫這首詞的時間、環境,以及目的:「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轍的字)。」沒錯,這首詞就是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拿著酒杯,不禁詢問上天,為何要讓他和弟弟分隔兩地,甚至在中秋都無法團聚。但見到月亮後,蘇軾仿佛又想通了。原來人的悲歡離合,就像月亮一般,會有陰晴圓缺。雖然他和弟弟分隔兩地,但彼此看的都是同一個月亮,也算是另一種團聚吧。

在這之後,蘇軾主動向朝廷請求,調到離弟弟較近的地方做官,兄弟二人這才終於見上面。第二年的中秋,蘇軾拉著弟弟一同賞月,這一天他十分開心,當即寫下一首詩抒發心情:「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前半部分寫出了蘇軾和弟弟團聚的喜悅,可後半部分,蘇軾又開始感嘆起來:「如此美好的夜晚轉瞬即逝,等明年這個時候,我又會在哪裡賞月呢?」的確,兄弟倆已團聚了一百多天,兩人都有公務在身,很快便又到了別分之時。

如今,蘇軾和蘇轍身處的年代,已經距離我們很遠了,但兩人之間的這種兄弟親情,卻始終牽絆著每一個中國人。又到了一年中秋佳節,或許有的人因為種種原因,仍無法與親人團聚,但我們還是會心存美好的念想:「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參考文獻《宋史》《蘇潁濱年表》《東坡樂府》)

相關焦點

  • 943年前的中秋節,月下寫詞的蘇軾在思念著誰?不止是弟弟蘇轍!
    導讀: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蘇軾與幾個好友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的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這是蘇軾擔任密州知州的第三年,也是他在這裡生活的最後一年。對於即將卸任的蘇軾來說,他的心情是矛盾和複雜的。
  • 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讓世人看到了蘇軾對亡妻的深情,這是愛情。一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告訴世人,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亦不輸於愛情。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和《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 蘇軾深夜被雨驚醒,想念弟弟蘇轍,寫下一首詞,開篇便深情流露
    尤其是蘇軾更甚,我們的東坡先生每次被貶謫到一個地方,就要把自己所有的詩作都寄給蘇轍弟弟,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尤其是晚年蘇軾最慘的時候,寄信的次數更加頻繁,曾經最著名的描寫思念的詩詞水調歌頭便是蘇東坡為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所作。
  • 蘇軾寫下一首詞思念亡妻,成悼亡詞巔峰之作,如今已入中學生教材
    蘇軾寫下一首詞思念亡妻,成悼亡詞巔峰之作,如今已入中學生教材在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寫過一首悼亡詞,而且成了史上公認的最好的一首,並且還因文筆之妙、感人之深,被收錄進了中學生教材。金庸還在《神鵰俠侶》裡面寫道,楊過為小龍女跳崖,最重要的引子就是蘇軾這首詞。
  • 蘇軾和辛棄疾都跟李白學了一招寫成千古名詞,和李白比水平如何?
    再有一個月,就是中秋節了。提到中秋節,就不能不提蘇軾的代表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據蘇軾自己在詞前寫的小序,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在1076年的中秋節寫的,那天晚上他喝了一整夜的酒,喝得酩酊大醉。因為中秋是團圓的日子,而蘇軾被貶謫在密州,中秋之夜,孤身一人,想起他與弟弟已經7年沒見面了,一股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寫下一首詞,只是開篇14字便扣人心弦!
    翻開蘇軾與蘇轍的詩詞文集,有很大一部分是兩人的互答之作。蘇軾幾乎每到一處任所就要給弟弟蘇轍寄去詩詞,晚年被貶謫時更頻繁。蘇軾的經典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便是蘇軾差知密州時,思念弟弟所作。烏臺詩案發生後,蘇軾更是在獄中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的感人名句。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句句都是經典,最後10個字無人能及
    由此可見,蘇轍非等閒之輩,也許他的人生道路沒有蘇軾那般坎坷,所以知名度稍遜一些。有句俗語說得好,打弟弟要趁早,蘇軾只年長蘇轍兩歲,也許小時候為了爭玩具也打過架,但並不影響兄弟之間的感情。據史書記載,二人一起讀書,一起入京趕考,又同時金榜題名,兄弟情深自不必多言,做官以後,由於工作原因,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想念對方時,只能以信件溝通。
  • 除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些描寫中秋節的古詩詞你知道嗎?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首詞的意思是: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 蘇軾關於中秋賞月的4句經典詩詞,唯美感人,句句令人心醉!
    最經典的一首關於中秋節借景抒情的詩詞,非北宋大詞人蘇軾所做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可!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夜,蘇軾當夜喝得大醉,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突然非常思念分別7年之久的弟弟蘇轍,於是做該詞以表思念。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尤其春節和中秋節這兩大傳統節日,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回家,跟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是約定俗成的觀念。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從他們個人的才華能力而言,都稱得上是時代中出類拔萃之人,不管是在文學造詣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是千百年來的榜樣。就他們的感情來說,幾十年也都十分深厚。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 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注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 豪放詩人蘇軾,過中秋時最想念的居然是他!
    到宋朝時中秋節已經成為了人人都要過的節日,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有一個人對月長嘆~~~沒錯,這名詩興大發的男子就是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在千年之後的中秋節,總會伴隨著熟悉的旋律在人們的耳邊響起——中秋夜,團圓夜,人們趁著難得的假日,和親人相聚舉杯,但是,千年前的蘇軾,為何會在這樣一個夜晚,發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感慨?
  •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要過「中秋節」我國自古便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習俗,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按照《易經》的說法,陰極則陽升,這個時候的月亮其實已經有陽的味道了,月亮不僅會引起潮汐,還會引起人們的情緒,因為人體內有70%也是水。
  • 蘇軾為了應酬寫下一首詞,豪情萬丈,幾千年之後還被當作經典誦讀
    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南鄉子》也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當年蘇軾和楊繪相識,自己剛剛獲得新的官職,喜出望外,所以邀請了自己敬佩的楊繪來一起分享喜悅,在席間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感情充沛,情緒激昂,令人神往!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宋代:蘇軾東武望餘杭,雲海天涯兩渺茫。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可以看出是一首中秋望月思念親人之作,思念的對象是作者的胞弟蘇轍,作者在中秋佳節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之情。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年僅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參加了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這次的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的弟弟蘇轍就想盡各種辦法來營救蘇軾,在獄中的蘇軾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就給家人和弟弟寫了首絕筆詩: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不公平,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公平,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蘇軾把這些感悟都寫在了詩詞上,蘇軾的詩詞,更深刻的展現了他對人生的見解。說起蘇軾,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他的人生態度,人們都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這句話說得真沒錯!
  •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
    蘇軾夜半驚醒寫下一首詞,突然頓悟,此後風風雨雨他都無所畏懼浮沉宦海,歷盡風波,任誰都會有驚恐而孤的心理。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蘇軾,多麼希冀能擺脫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呵!蘇軾這個人,總是能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瀟灑人生。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蘇軾少年出川,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閱盡了山川河湖,閱盡了人情風貌,閱盡了一草一木,擁有旁人所不能有的人生格局,進而寫出無數不朽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