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下一首詞思念亡妻,成悼亡詞巔峰之作,如今已入中學生教材
在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寫過一首悼亡詞,而且成了史上公認的最好的一首,並且還因文筆之妙、感人之深,被收錄進了中學生教材。
金庸還在《神鵰俠侶》裡面寫道,楊過為小龍女跳崖,最重要的引子就是蘇軾這首詞。楊過讀到詞中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又想到自己已經和小龍女相隔十六年了;蘇軾尚知愛妻埋骨之所,自己卻連妻子葬身何處也不知。有感於詞中的感情真摯,毅然跳下了懸崖。
這首詞感人至深的詞就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蘇軾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上片
「十年生死兩茫茫」,亡妻離去時間已久,獨留作者一人留在世上,生死兩茫茫,寫出了這種思念有形卻無從尋起的深深的無奈之感。
「不思量,自難忘」,不用去故意想起便已然忘卻不了,這種難忘是早已深深地根植於內心中,抹不去,淡不了,卻是歷經時間的洗禮後,愈加深刻執著。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王氏死後葬於蘇軾故鄉眉山,於此時在密州宦海中沉浮的詞人來講,卻是相隔甚遠。千裡外的孤墳無人照料,如今墳頭之上怕是早就欺滿了雜草吧。說不得,道不出,上哪兒去訴說這滿腔悽苦悲涼呢?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曾經鮮衣怒馬的青蔥少年此時已似垂垂老矣之態,就算見到了,想到自己目前的窘境,恐也是驚慌失措,唯避之不及,只求在愛人眼中依舊是那傲嬌少年郎,哪還容得自己前去訴說相思之苦呢?
下片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終日思念無果,唯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於夢中與愛人相見。夢中的詞人榮歸故裡,仿若又回到那時的無憂時光,晨時的光輝撒在窗下正懶自梳妝的妻子身上,溫馨淡然。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的艱酸磨難,最後只融化於二人夢中相見的滿目柔情中,不知從何說起,只有驀然垂淚。這一句,將蘇軾心中的苦悶宣洩地淋漓盡致。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如今正值上元佳節,人人團聚得樂,而千裡之外的亡妻,卻在一處草木亂石橫陳的短岡上,對著清冷的涼月暗自凝噎。全句沒有一個「思」字、一個「愁」字,卻把詞人的思念和傷感進一步升華了。
全詞無一典故,既無「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勇之魄力,也無「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悠然之定勢,更無「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爽朗之氣概,運用最樸實的白描手法,不緊不慢卻又如泣如訴地緩緩道出心中的哀思。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世界。
同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如此,東坡先生亦然。時而,他以一種「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慷慨豪邁之氣,捲地而過;時而,他又給讀者留下「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的蒼涼背影。
東坡仙才,;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書才49元,平均每本不到10元,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真的是個不錯的機會!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