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詩,一般是指丈夫追悼亡妻之作,有人認為悼亡詩起於晉代潘安,他50歲喪妻,悲痛欲絕,曾為亡妻作3首《悼亡詩》以表示哀思,自此之後,《悼亡詩》便成為丈夫哀悼亡妻的專用
詩題
。當然也有人認為《詩經·唐風·葛生》是悼亡詩的鼻祖(但歷代學者對於這首詩的主旨爭議頗多),有人曾評價《葛生》
「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
但因為關於《葛生》的主旨爭議太多,今天討論另外兩首著名的悼亡詩,其一便是全才學神級大家蘇軾的《江城子》,蘇軾罕見的全才型選手,他的散文、詩、書法、繪畫造詣頗豐,他創立了「尚意」書風,後人評價他的書法「端莊雜秀麗,剛健含婀娜」,被列為北宋四大書家「蘇黃米蔡」之首;他開創了豪放詞風,他創造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文體形式。
蘇軾19歲與16歲的王氏成親,夫妻二人琴瑟調和,甘苦與共,感情篤厚。但不幸的是,妻子王氏27歲在汴京去世。十年之後,蘇軾夢見王氏,於是他寫下這首非常著名的悼亡詞,以表達對亡妻深摯的思念。以悼亡為題材作詞,在蘇軾是第一首,在詞的發展史上也是首創。陳師道曾用「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評贊此詞。
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正月夜夢,懷念亡妻,全詞字字情深,催人淚下。「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讀起來極為辛酸,你孤塋煢煢,而我漂泊異鄉,當年我意氣風發,而現在形容枯槁、鬢角斑白,萬般苦楚無處與你訴說。可是,就算我站在你的面前,恐怕你也認不出了吧。十年已久,陰陽相隔,這跨越生死界線的痴語,比理智的抒寫更令人動容。「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不禁讓我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無言」中,包括了千言萬語,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最後一句以景結情,餘音嫋嫋。
蘇軾之後,還有一篇著名的悼亡詩佳作,令後人讚不絕口。蘇櫻曾說納蘭容若「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交落拓文人,行走於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清初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的愛妻盧氏死於難產,時年21歲,於是寫下這首悼亡詞,也是納蘭詞中除《木蘭花令》之外最廣為流傳的一首: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清·納蘭性德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首詞非常簡單易懂,詞的上闋,以反問之句起筆,巧致精妙,西風瑟瑟,黃葉蕭蕭,愛妻已故,誰還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著涼?「誰念」二字,卻道出無限追思,曾有人「念」,而今無人念。獨立深秋,悽景悽情,不禁令人感同身受、悲從中來。下闕筆鋒一轉,醉酒而春睡不起,賭書而笑對噴茶,點點滴滴的平凡夫妻往事歷歷在目,回憶起來卻是痛徹心扉,「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個人千萬不要悟得這個道理!全詞一切景語皆情語,詞到最後,話已盡,但情未盡,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