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經典的兩首寫廬山的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2020-12-19 十二讀書

文|丁十二

李白和蘇軾,分別代表了唐詩和宋詞的最高水平,究竟他們誰的才華更勝一籌,這是一場跨越千年卻始終沒有定論的爭論。

李白,那個站在唐詩最高峰的男人,睥睨天下,伸手可摘星辰,反手可覆彩雲。他腰胯寶劍,手持美酒,搖搖晃晃,飲一份月光,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蘇軾,那個從小以範滂為偶像立志成為時代巨人的男人,胸懷天下蒼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手持竹杖,腳踏芒鞋,一步一步走向宋詞的最高峰。濃墨一揮,就半個富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況且蘇軾一直是以李白為偶像的,並沒有想要和李白一較高下,反倒是各類好事的吃瓜群眾老是將蘇軾和李白兩人比較,非要爭出個你高我低來。

然而幸運且巧合的是,李白的謫仙之才和蘇軾的絕世才華曾有過一次正面交鋒,這中間跨越三百餘年。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兜兜轉轉來到了江西廬山,眼前的美景讓他文思泉湧,飲一口陳年老酒,一首千古名篇橫空出世,直至今天依然響徹華夏大地。

這便是《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李白不愧是謫仙人,短短28字將廬山瀑布的壯麗和雄奇表現得淋漓盡致,讀完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如在目前。

李白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像,構思奇特瑰麗,語言生動形象。蘇東坡十分喜歡這首詩,曾盛讚「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世人都以為廬山有了李白的詩歌,後來的人都再難以望其項背。

的確,在《題西林壁》誕生前的三百餘年間確實如此,但當蘇軾帶著他的《題西林壁》破空而出,人們便再也無法忽視宋詩的成就。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了他的逸興壯思,也想起前朝詩壇泰鬥李白曾留詩於此,但他毫無畏懼,跳脫出寫景的桎嚳,充分結合宋詩的特色,獨闢蹊徑,一首千百年來最著名的哲理詩就這樣誕生了。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蘇軾這首詩也是一首詩中有畫的一流寫景詩,但它更是一首哲理詩,短短28字將哲理蘊含於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妙不可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詩人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宋朝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到了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毫無疑問,若論寫景,歷史上恐怕沒有人能超越李白,但誰又能說充滿哲理的《題西林壁》就不如《望廬山瀑布》呢?

唐朝和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而唐詩和宋詞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兩座高峰。很慶幸唐朝有了李白,很慶幸宋朝有了蘇軾,我們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才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那麼各位書友,李白和蘇軾,誰才是你心目中的千古第一奇才呢?

圖片/網絡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相關焦點

  • 史上最有名的兩首悼亡詩,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悼亡詩,一般是指丈夫追悼亡妻之作,有人認為悼亡詩起於晉代潘安,他50歲喪妻,悲痛欲絕,曾為亡妻作3首《悼亡詩》以表示哀思,自此之後,《悼亡詩》便成為丈夫哀悼亡妻的專用詩題。當然也有人認為《詩經·唐風·葛生》是悼亡詩的鼻祖(但歷代學者對於這首詩的主旨爭議頗多),有人曾評價《葛生》「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
  • 李白的這首絕句,四句中用了五個地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絕句只有四句,七絕只有二十八個字,一般來說,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表現時空的變化是很受限制的,然而,李白的一首七絕,卻連用了五個地名,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馳騁,寫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名篇。
  • 大文豪蘇軾隨手寫一詩,差點葬送一首人人激賞、氣勢壯闊的名作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除了《憶揚州》外,徐凝還有兩首詩很有名,一首是他的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出擁樓船千萬人,入為臺輔九霄身。我們知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正因為如此,此後很多詩人到此擱筆,這正如李白到黃鶴樓一樣,「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廬山有「謫仙人」留下的千古絕唱,誰敢班門弄斧?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將原詩拷至如下: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 一生中必讀的蘇東坡最出色的10首詩,你最喜歡哪一首?
    《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在任杭州通判期間,曾寫過大量歌詠西湖景物的詩,此篇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如神來之筆,將西湖的「晴方好」和「雨亦奇」加以高度的凝練。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廬山景色,美得讓人心醉!
    其詩語言質樸素練,風格清淡,詩中多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於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代表作有《望月懷遠》、《感遇》等。而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湖口望廬山瀑布泉》,便是張九齡的一首經典五言律詩。這首詩作於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之時,也是其才華和德行獲得唐玄宗賞識之時。
  • 李白一首詩短短四句,包含五個地名,唯有杜甫這首絕句更勝一籌
    唐詩絕句,僅有四句詩,多則二十八字,少則二十字。篇幅短小卻要承受很大的信息量,自然會對語言的精鍊度要求極高。詩論家曾有言:詩中絕句、詞中小令,一句一字不得閒著,末句最當留意,須有不盡之意。可見,絕句雖短,卻要小心翼翼不能浪費一字一句,歷來詩人作絕句也是務求精煉。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他的詩風繼承《詩》、《騷》的比興風格,清澹醇正。架起了自陳子昂至李白、杜甫眾多偉大詩人之間的橋梁。張九齡現存的二百二十二首詩歌,四分之一是田園山水詩。其中有一首寫廬山瀑布的五律,頗能代表這位賢相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
  • 韓愈最經典的兩首詩,一開篇便是驚豔了世人,美得令人心醉!
    個人是非常的欣賞韓愈,無論是他的為官之道,還是他的為人,以及在文學上的造詣,那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儘管當時他被貶到潮州,他是有過怨言,為此還寫過一首詩,那詩中有這麼兩句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從這兩句詩中,便是能夠看得出來,韓愈是不願意去潮州,當時那個苦寒之地,為此才會發牢騷。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春光美得令人心醉!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的一首經典詩作。元和十二年,時任江州司馬的白居易,來到廬山上的大林寺,即景寫了這一首小詩。短短四句,就把在山寺中不期而遇的一片桃花,描寫得生動具體,形象美麗。更是利用巧妙的構思,用桃花替代抽象的春光,並把春光表達的天真可愛,令人心醉,是唐詩中一首經典之作。
  • 李清照最經典的一首詞,開篇便驚豔千年,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丈夫去世,境況極為悽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劉克莊評價他的詩: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隱娘要推薦蘇軾的16首最經典的詩作,每一首都值得我們背下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 史上最精彩的3首「打油詩」,蘇軾歐陽修各作一首,句句都是經典
    導語:史上最精彩的3首"打油詩",蘇軾歐陽修各作一首,句句都是經典,誰說打油詩不是詩。蘇軾雖然仕途不順,但他生性豁達,所以很多時候,他並不像一些愛抱怨詩人一樣,碰到不順的事情就寫詩詞發牢騷。而蘇軾的詩詞中很多既經典,又好玩有趣的作品。比如蘇軾所作的幾首迴文詩詞,就很有趣一首詩順著讀和倒著讀是一樣的。
  • 蘇軾這首詩正著讀是經典,倒著讀還是經典,文字駕馭能力無人能及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論是他詩歌,還是他的詞,那都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的經典之作,而且他還寫過一些非常有意義的迴文詩,可能有的朋友對於迴文詩,不是太懂,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詩體,只有駕馭文字能力較高的人,才能夠寫成,通常我們說到迴文詩
  • 蘇軾最經典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在詩詞書畫方面都有極大的成就,其中詩的成就極為突出。劉克莊評價他的詩: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蘇軾一首經典的詞,後兩句讓人醍醐灌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有情懷的一位大詩人,詞作家,書畫家,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很多詩詞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那都是起到非常深遠的影響。相信只要一提起他的詩詞,大部分的中國人,那麼都是能夠來上那麼一兩句。
  •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然而你最熟悉的居然是這首
    乾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歷史上的最長壽也是在位最久的皇帝。最近的電視螢屏上,乾隆很忙,乾隆的後宮也很忙,大家的關注點都在乾隆的後宮妃嬪上。那麼乾隆一生中究竟寫了多少詩呢。據記載,乾隆所作的詩詞總量達到了42613首!四萬多首,這是什麼概念,乾隆活了88歲,我們假設一年365天,則一共32120天。即使乾隆是打娘胎裡就開始寫詩,那麼也要平均一天寫1.3首。
  •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詞,把生活細節描寫的活靈活現,寫的很是唯美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最有才華的一位女子,她的一生堪稱傳奇,無論是她的個人生活,還是她的愛情生活,那都是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還真沒有幾個女子,能夠與李清照相比,僅僅是她的名字,便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她的詩詞更是成為了宋詞裡的精品之作
  • 一起來讀古詩詞丨古詩文中那些淺顯易懂的詩文,才是最經典的傳承
    古詩文愛好者中,有很多人喜歡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喜歡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殊不知古人在寫詩文的時候,很多人追求的是淺顯易懂。在唐詩的世界裡,那些五言的絕句和律詩很多都成為經典廣為流傳。01.最典型的兩首簡單的詩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詩,2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