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讓世人看到了蘇軾對亡妻的深情,這是愛情。
一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告訴世人,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亦不輸於愛情。
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和《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今天,我們通過讀這三首詞,來了解蘇軾和蘇轍之間的兄弟情深吧。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在密州任知州,這一年的中秋節,蘇軾想起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未見,這個中秋節,又無法相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詩,體現了蘇軾對蘇轍的無限懷念。傷感的懷念之後,蘇軾知道人生悲歡離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於是,蘇軾感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詞飽含了對弟弟蘇轍的一片深情,更體現了一種世間普遍的情感,所以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蘇軾與蘇轍相差兩歲,兄弟倆曾一起在京師求學。
蘇軾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通判,此時蘇轍在濟南為官,為了離蘇轍近一些,蘇軾請求調任為東州太守,後來,蘇軾被安排到高密,即密州。
在密州,蘇軾修理加固了高密城上的廢臺,每天與臣僚遊樂,蘇軾問蘇轍:該給這個臺起個什麼名字呢?
蘇轍根據《道德經》中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取名為「超然臺」。
志同道合,詩文唱和,可見蘇軾與蘇轍確是感情深厚,也難怪蘇軾在這個中秋無比思念蘇轍。
也許是老天也感動於他們兄弟的真情,在寫下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後不久,兄弟倆就有了相聚的機會。
熙寧九年(1076)冬蘇軾調任河中府,離密州南下,到達陳橋驛的時候,蘇軾奉命改知徐州。
第二年,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籤書應天府判官。
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四月,蘇轍又隨兄來徐州任所,蘇轍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
這一百多天,相信是蘇軾和蘇轍最快樂的時光。
蘇軾與弟弟蘇轍相差兩歲,《宋史·蘇轍傳》記載,兄弟倆感情好,共進退,患難之中,更顯兄弟情深,古之少有。
在蘇轍二十三歲以前,即蘇軾赴鳳翔籤判任以前,他們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從蘇轍二十三歲起,他們就聚少離多。蘇軾在《潁州初別子由》詩中說:「我生三度別,此別尤酸冷。」
與蘇轍的三次離別,讓蘇軾備感酸冷,兄弟之表可見一斑。
後來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捕下獄,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蘇轍對蘇軾的感情,令人動容。
可正如蘇軾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七年來,兄弟第一次同賞月華,而不再是「千裡共蟬娟」,可是,中秋過後,蘇轍將轉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籤判任,兄弟倆又面臨著離別。
百感交集之下,蘇轍寫下《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蘇軾則寫下小詞《陽關曲·中秋作》,記載了兄弟二人一起過中秋的情景。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
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感慨:七年了,兄弟兩人第一次共過中秋,兄弟相聚,極為難得,本來是百日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蘇軾也感於兄弟久來的相聚,寫下一首《陽關曲·中秋作》。
《陽關曲·中秋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晚間雲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著白玉圓盤。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麼地方賞觀?
短短四句詩,卻飽含著深深的愁悵。
「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遊樂,不負今宵之意。更有傷感之情,這樣美好的夜晚,終是不長久的,明年又會是怎樣呢?
縱觀蘇轍和蘇軾的兩首詞,他們都知道,相聚雖好,可是,總有一別,自你走後,再到哪裡去尋這一輪圓滿的中秋明月呢?
隱娘讀了這三首詞作,感慨於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依依深情,令人動容,在那樣一個交通不便的時代,兩人時時想著同聚一處,共敘手足之情,不忍分別,太讓人感動。
可如今,通訊發達,交通便利,很多手足卻感情淡漠,沒有相聚的想法,無法體會手足之情,令人嘆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