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2020-12-14 古典文學與詩詞

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讓世人看到了蘇軾對亡妻的深情,這是愛情。

一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告訴世人,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亦不輸於愛情。

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今天,我們通過讀這三首詞,來了解蘇軾和蘇轍之間的兄弟情深吧。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在密州任知州,這一年的中秋節,蘇軾想起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未見,這個中秋節,又無法相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詩,體現了蘇軾對蘇轍的無限懷念。傷感的懷念之後,蘇軾知道人生悲歡離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於是,蘇軾感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詞飽含了對弟弟蘇轍的一片深情,更體現了一種世間普遍的情感,所以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蘇軾與蘇轍相差兩歲,兄弟倆曾一起在京師求學。

蘇軾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通判,此時蘇轍在濟南為官,為了離蘇轍近一些,蘇軾請求調任為東州太守,後來,蘇軾被安排到高密,即密州。

在密州,蘇軾修理加固了高密城上的廢臺,每天與臣僚遊樂,蘇軾問蘇轍:該給這個臺起個什麼名字呢?

蘇轍根據《道德經》中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取名為「超然臺」。

志同道合,詩文唱和,可見蘇軾與蘇轍確是感情深厚,也難怪蘇軾在這個中秋無比思念蘇轍。

也許是老天也感動於他們兄弟的真情,在寫下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後不久,兄弟倆就有了相聚的機會。

熙寧九年(1076)冬蘇軾調任河中府,離密州南下,到達陳橋驛的時候,蘇軾奉命改知徐州。

第二年,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籤書應天府判官。

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四月,蘇轍又隨兄來徐州任所,蘇轍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

這一百多天,相信是蘇軾和蘇轍最快樂的時光。

蘇軾與弟弟蘇轍相差兩歲,《宋史·蘇轍傳》記載,兄弟倆感情好,共進退,患難之中,更顯兄弟情深,古之少有。

在蘇轍二十三歲以前,即蘇軾赴鳳翔籤判任以前,他們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從蘇轍二十三歲起,他們就聚少離多。蘇軾在《潁州初別子由》詩中說:「我生三度別,此別尤酸冷。

與蘇轍的三次離別,讓蘇軾備感酸冷,兄弟之表可見一斑。

後來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捕下獄,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蘇轍對蘇軾的感情,令人動容。

可正如蘇軾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七年來,兄弟第一次同賞月華,而不再是「千裡共蟬娟」,可是,中秋過後,蘇轍將轉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籤判任,兄弟倆又面臨著離別。

百感交集之下,蘇轍寫下《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蘇軾則寫下小詞《陽關曲·中秋作》,記載了兄弟二人一起過中秋的情景。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

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感慨:七年了,兄弟兩人第一次共過中秋,兄弟相聚,極為難得,本來是百日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蘇軾也感於兄弟久來的相聚,寫下一首《陽關曲·中秋作》。

《陽關曲·中秋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晚間雲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著白玉圓盤。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麼地方賞觀?

短短四句詩,卻飽含著深深的愁悵。

「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遊樂,不負今宵之意。更有傷感之情,這樣美好的夜晚,終是不長久的,明年又會是怎樣呢?

縱觀蘇轍和蘇軾的兩首詞,他們都知道,相聚雖好,可是,總有一別,自你走後,再到哪裡去尋這一輪圓滿的中秋明月呢?

隱娘讀了這三首詞作,感慨於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依依深情,令人動容,在那樣一個交通不便的時代,兩人時時想著同聚一處,共敘手足之情,不忍分別,太讓人感動。

可如今,通訊發達,交通便利,很多手足卻感情淡漠,沒有相聚的想法,無法體會手足之情,令人嘆惜。

相關焦點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兄弟感情深的,古今有很多,但是及將不惑之年,在中秋佳節酩酊大醉後,立馬想到兄弟,並且還飽含深情填詞一首的,古今卻不多。
  • 蘇軾蘇轍手足情深
    蘇軾認為遭遇「烏臺詩案」,已是生還無望,遂寫下兩首絕命詩,寄給弟弟蘇轍。蘇軾在詩裡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感動了無數後人。蘇軾到底是殺還是不殺,一時之間,宋神宗也是舉棋不定。當年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且蘇軾才高八鬥,名滿天下,宋神宗也有點不忍下手。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作者:李大奎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乃公認的中秋詞絕唱,這首詞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不僅將賞月的想像力上升到極致,還曠達地由中秋團圓之時聯想起人間的離別,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由此表達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更加堅定"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的執著信念。蘇軾的這首中秋詞,也是他們兄弟倆"史上最深兄弟情"的最好詮釋與見證。
  • 蔦與女蘿,蘇軾蘇轍、一生一世兄弟情
    自東坡先生在月下吟誦此詞以來,中國人中秋抒懷之作再無出其右者。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名傳千古,詞中所寫的人指的是他的弟弟蘇子由蘇轍。1076年中秋夜,圓月當空,一片平和,清風徐來,樹影婆娑。此時,蘇軾在密州做太守,蘇轍在濟南做官,二人一別已七年。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說到中秋詞,相信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說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雖然蘇軾這首中秋詞,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但是我們在品讀宋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其他優秀的中秋詞。
  • 蘇軾《陽光曲》,兄弟情濃,相聚難,別亦難,最後兩句更為經典
    蘇軾和蘇轍,這對兄弟,感情之深厚,令人羨慕。蘇軾的許多詩歌都是為弟弟蘇轍所做的,比如,我們熟知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以及充滿哲理的「人生到處知何似」等等。而這對兄弟,因為外界原因,相聚的時光總是特別的少且短暫,他們因此常常因為思念對方而苦悶不已,但又無可奈何。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個對宋代詞壇影響深遠的大詞人。他的詞一改之前婉約之風,豪放快意,煥然一新,獨樹一幟。蘇軾認為,無論是風景還是詠古,傷情還是愛國,都無不可入詞。詞應該和詩一樣,包羅萬象,隨心而詠。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蘇軾寫給蘇轍的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句句都是經典,最後10個字無人能及
    值得驕傲的是,兒子蘇軾與蘇轍沒令蘇洵失望,有如此優秀的兩個兒子,或許是蘇洵一生最開心的事情。蘇軾比弟弟蘇轍大兩歲,儘管他們都稱得上才高八鬥,但在世人眼中,蘇軾更勝一籌,反觀蘇轍則沒太大名氣。其實,蘇轍並不遜於哥哥,他的史論和散文功底,甚至比蘇軾還要厲害,當時副宰相張方平曾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 蘇軾與蘇轍:既為兄弟,亦是知己,患難始終,休戚與共
    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與他的命運休戚相關,那就是他的好兄弟蘇轍。對於豁達豪放而又極重感情的蘇軾來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創作源泉。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間的同胞之情也同樣感人至深。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首詞送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當然蘇軾為人灑脫,擅長苦中作樂,自然不會因為這些事情鬱鬱不樂,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詞,就是蘇軾在又遭貶謫時所作,半夜三更風急雨驟,蘇軾內心愁苦就給弟弟蘇轍又寫了一封信。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是開頭14個字,便值得一讀再讀!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並以詩中飽含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獨具風格。所以蘇軾詩中極其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他的經典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 蘇軾深夜被雨驚醒,想念弟弟蘇轍,寫下一首詞,開篇便深情流露
    要說起蘇軾和蘇轍兩位大家的關係,那可真是不一般,作為親兄弟的兩個人,不僅一起去進京趕考,兩人分別後,還經常寫信,夾上自己所寫的作品。以此來聯結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蘇軾更甚,我們的東坡先生每次被貶謫到一個地方,就要把自己所有的詩作都寄給蘇轍弟弟,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尤其是晚年蘇軾最慘的時候,寄信的次數更加頻繁,曾經最著名的描寫思念的詩詞水調歌頭便是蘇東坡為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所作。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是蘇軾的經典詩詞,也是中秋佳節的經典詩詞,一到中秋,也許大家腦海中想不起什麼詩詞,但是基本上都會想到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會想到「明月幾時有?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改革派主政,蘇軾不想回汴京的政治漩渦中心,於是申請到他弟弟蘇轍所在的山東任職,當時蘇轍在齊州(山東濟南)為官,蘇軾被批准為密州(山東諸城)知州。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的經典詞作之一。此詞主要通過記述了蘇軾一次在野外偶遇風雨一事,並通過這一小事,表達出了曠達超脫的胸襟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它詮釋了蘇軾的人生信念,也展現了蘇軾的精神追求,可以說是句句都是大智慧,句句都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因為父母衰老之時,與自己聯結最為密切的,正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如果談到古代的兄弟情誼,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蘇氏兄弟」蘇軾和蘇轍吧。在千古傳誦的佳話裡面,蘇氏兄弟可以說是典範了。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而在蘇軾仕途不順,不斷被貶謫的時候,也時常思念起自己的弟弟,經常給蘇轍寫詩寫詞。這樣的兄弟情誼,的確是讓後世不少人羨慕又欽佩。
  • 看完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我回頭把弟弟打了一頓
    「唐宋八大家」是上學必背的八個人名,八位大佬裡,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莫名記不住的曾鞏,最讓學生黨喜歡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了,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三個人名好背啊!三人裡,蘇軾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以至於我們對他弟弟蘇轍反而不甚了解,甚至覺得蘇轍是沾了蘇軾的光,其實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全然不是——反倒是蘇軾拖累了蘇轍一輩子。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看出是一首中秋望月思念親人之作,思念的對象是作者的胞弟蘇轍,作者在中秋佳節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對胞弟的無限思念之情。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蘇軾的父親蘇洵已經去世了十年,蘇軾在世上的親人只有胞弟蘇轍。蘇軾才華橫溢,是個很驕傲的人,能被他看中眼的人實在不多,而他的弟弟蘇轍恰恰是其中之一。
  • 蘇軾半夜睡不著,詩興大發給蘇轍寫首詞,衝著開頭7字便值得一讀
    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會問:「每個人都有傷懷的時候,難道他蘇軾就沒有?」有的!只是他的這些情緒很少在外人面前顯現,只會偶爾在親人面前說一說,比如對弟弟蘇轍說。公元1094年,57歲的蘇軾再一次被貶,夜宿造口時,被雨驚醒後便睡不著了。於是詩興大發給弟弟蘇轍寫了首詞。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名篇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通過全詩我們感受到了蘇轍的無奈,也感受到了對哥哥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最高明的地方就在全詩沒有一個和「思」有關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