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2021-01-17 寫乎

作者:李大奎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乃公認的中秋詞絕唱,這首詞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不僅將賞月的想像力上升到極致,還曠達地由中秋團圓之時聯想起人間的離別,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由此表達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更加堅定"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的執著信念。

蘇軾的這首中秋詞,也是他們兄弟倆"史上最深兄弟情"的最好詮釋與見證。我們不妨拓展開來,看看他們有哪些"山高水長"兄弟情深的佳話趣事?

一、蘇軾創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背景

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九年,39歲的蘇軾從杭州任上轉任密州(今山東諸誠)已有2年時間。他的弟弟蘇轍於1075年也改授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

一晃,他們兄弟倆又有七年時間沒有相聚了。

於是,那年月色如銀清輝如洗的中秋節。蘇軾在密州一方面關注著大宋時局,期盼返回京城工作,一方面又極為思念同在山東任職的弟弟蘇轍,便一邊賞月,一邊獨自飲酒,直到天亮。觸景生情下,一揮而就,寫下這首中秋絕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娟。

字裡行間,曠達的蘇軾將中秋賞月的複雜心情靈動地顯現出來,對蘇轍的兄弟情亦躍然紙上。

其實,蘇軾在赴密州時,就曾寫有《沁園春.孤館燈青》寄給弟弟蘇轍,表達過這份深情: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耿耿;雲上擒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依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出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取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對,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二、蘇轍回贈《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蘇軾的這首中秋詞,傳唱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後,立時散發出萬丈光芒,使他的名頭更響。

他的弟弟蘇轍似乎顯弱些。事實上,蘇轍的才華並不亞於哥哥蘇軾,其入仕生涯也不錯,還曾官至副宰相。只是,蘇轍選擇了隱身哥哥背後,甘願做幕後英雄,使得他存在感偏低。公允而言,蘇軾之所以一生豪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與他的弟弟蘇轍全身心扶持、為他承擔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密不可分。

此處暫按下不表。先說說蘇轍收到哥哥的中秋詞後,也恨不得早日與之相聚。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蘇軾轉任徐州知州,蘇轍改任著作佐郎、籤書應天府判官。兄弟倆得以在徐州的中秋時節相聚。

蘇轍當即寫下《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表達歡聚的喜悅,其中後兩句是: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玉粲,相對永登樓。

字裡行間,亦透著弟弟蘇轍對哥哥蘇軾依依不捨之情。短暫的相聚過後,兄弟倆又將在不同的崗位繼續工作,這離別的傷感呀,盡湧心頭。

三、蘇軾蘇轍兒時的"兄友弟恭"情

這兩首互和的中秋詞,即可看出,蘇軾蘇轍兄弟倆深厚的感情。

其實,他們兄弟倆早在出生地四川眉山就有了"兄友弟恭"的兒時情。

出生於1037年的蘇軾,大蘇轍(生於1039年)2歲。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稱"穎濱遺老"。

父親蘇洵給他們兄弟倆取名中就已暗藏深意:軾,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轍,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意在希望直爽的兄長蘇軾與低調的弟弟蘇轍相互扶持,才能免去災禍。

蘇軾蘇轍兄弟倆做到了,的確也沒辜負父親拳拳之愛。他們一生始終相持相依,創下了文學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輝典範。

兒時,"風神俊秀、芝蘭同芳"的兄弟倆就相攜互助。蘇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史載可考:"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蘇轍言,"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蘇軾亦云,"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

可見,那時,蘇軾蘇轍兄弟倆就已奠定兄弟加師友的感情基礎。

四、同年進士及第,同朝為官砥礪前行

嘉佑元年(1056年),兄弟倆隨父親蘇洵出川趕考,曾路經澠池宿於縣中寺舍,留下共同題詩僧壁的趣聞。次年,又創下一同進士及第的科場佳話。

1061年,蘇軾外放籤書鳳翔判官,蘇轍改任商州軍事推官。蘇轍送蘇軾到鄭州就任後,感於途中又經過澠池(蘇轍曾於1060年授任澠池主薄),即寫下《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即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解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兩首和詩亦是流傳千古的名篇,更加佐證了他們兄弟倆的情深似海。不完全統計,蘇軾蘇轍兄弟倆往來的詩詞有2百餘首。

蘇軾一生都很信賴弟弟蘇轍,幾乎每到一個地方工作,就以"子由"為題,給蘇轍寫詩寄信。

蘇軾在杭州"知通判"時,了解到弟弟蘇轍任陳州(今河南淮陽)學官時,當地經濟落後,不太視教育,便作《戲子由》一詩,實際上是表達為弟弟出口氣的憤懣之情。

蘇軾在海南儋州時,悉弟弟蘇轍不習慣雷州生活,便作《聞子由瘦》鼓勵: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

蘇軾向弟弟求助也不拖泥帶水。他從定州任上貶往廣東惠州時,因囊中羞澀,便向弟弟蘇轍直言。蘇轍當即傾其所有,資助蘇軾"七百萬緡",蘇軾才順利到惠州就任。

蘇轍一生對哥哥蘇軾亦很尊崇。他在雷州任上,一年存詩二十九首,其中二十五首是和兄之作。

蘇軾去往海南儋州時,途經雷州犯了痔瘡,蘇轍就給哥哥蘇軾念陶淵明的《止酒》詩,勸他戒酒。

後來,兄弟倆在梧州見面時,蘇軾以《謫海南,作詩示子由》表達自強不息的精神:

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古真吾鄉。

綜上所述,蘇軾蘇轍兄弟倆的確無愧"史上最深兄弟情"之稱。二人不僅同年高中進士,還在同朝為官砥礪前行中將手足之情升至巔峰。

壯哉,蘇轍;壯哉,蘇軾!

五、在"烏臺詩案"中休戚與共

尤為一提的是,在"烏臺詩案"中,兄弟倆休戚與共更是文壇佳話。

發生於1079年的"烏臺詩案",哥哥蘇軾時任湖州知府,因"恃才傲物"被人指控在詩句裡愚弄譏諷朝政,御史臺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逮捕蘇軾。

弟弟蘇轍第一時間得知,冒著被說成是通風報信的危險,即刻休書派人快馬加鞭告之蘇軾,要他有心理準備,不必擔心家小安全,他自會全力照顧。同時,又連夜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願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蘇軾性命。

蘇軾被捕入獄後,誤以為"今生此命休矣",即寫下絕命詩《獄中寄子由》。

宋神宗被他們倆手足深情感動,兼之太后及重臣王安石等求情,便免去蘇軾死罪,貶往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轍也由河南任上貶去江西,在江西安頓好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後,又護送蘇軾一家老小到黃州。

蘇軾蒙冤"烏臺詩案"後的困境,全靠蘇轍忙前忙後休戚與共地幫襯,甚至不惜被連累(事實上,蘇轍大受牽連),蘇軾才得以抗住"狂風暴雨"。

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弟弟蘇轍全情全心的付出,哥哥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與偉才得以完美綻放出來。

有幸,蘇轍;有幸,蘇軾!

六、暮年雖未能實現"約定",兄弟情依舊"山高水長"

更為難得的是,蘇軾蘇轍兄弟倆在幾十年跨越時空的交集中,始終攜手前進,從未因遭遇到的挫折而影響感情中斷彼此相互引為知己的信念。

蘇轍在陳州任職時,蘇軾陪住了七十多天,曾相約,待年老時,辭官隱居,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共度餘生,"對床夜雨聽蕭瑟",彈琴論詩,飲酒歡歌。

可惜他們兄弟倆最終未能實現約定。蒼茫的宦海沉浮,哪裡由得起起落落的蘇軾蘇轍兄弟倆在有生之年無憂地"聽風觀雨"?那不多的幾次見面相聚,其實已是難得的福音了。

幸運的是,沉穩的弟弟蘇轍隱忍長壽,有條件也有實力照顧好"二蘇"拖家帶口幾十號人的生活。哥哥蘇軾終沒能熬過顛沛流離的一生,就在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從海南渡海北還途中生病。次年病逝常州,卒年65歲。後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臨終前,蘇軾終未能與弟弟蘇轍見上最後一面,只留下遺言"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蘇轍得知噩耗後,失聲痛哭"惟我與兄,出處若同,幼學無師,先君是從。遊戲圖書,寤寐其中,回予二人,要以是終。"

次年,蘇轍將兄嫂安葬於嵩山之下,為兄長寫了祭文《祭亡兄端明文》:"手足之愛,平生一人……。"還題寫了墓志銘:"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將蘇軾定格為"亦師、亦友、亦兄長"。

又將兄長蘇軾家小全部安頓好,接三個侄兒到身邊生活。

十年後(即1112年),蘇轍離世,卒年七十四歲。朝廷追授他為端明端學士、宣奉大夫,諡號"文定"。

蘇軾蘇轍兄弟倆這般"山高水長"的深情厚誼,的確如是"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少罕見"。稱他們倆"史上最深兄弟情",實至名歸,無出其右。

是為記。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推薦:

賈母看到了晴雯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才放心送她到寶玉身邊?

蘇軾是第一個使用「油膩」一詞的人,其實他就是一個油膩大叔

相關焦點

  • 蔦與女蘿,蘇軾蘇轍、一生一世兄弟情
    蘇轍自小與蘇軾一同長大,一起學習,情義彌深。蘇轍曾雲「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亦有詩「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豈是吾兄弟,更是師友生」,紫荊情深,溢於言表。1057年,兄弟二人自蜀赴汴同科及第,蘇軾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引得考官歐陽修拍案叫絕,一度以為是弟子曾鞏之作而出於迴避原則,將蘇軾取為第二名。蘇軾聲名鵲起,歐陽修曾感嘆20年後的文壇領袖當屬子瞻。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和《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 蘇軾蘇轍手足情深
    蘇轍像□ 習 斌「烏臺詩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獄,在這場文字獄中,蘇軾險些惹來殺身之禍。蘇轍向朝廷請命,願意免去自己一身官職,來為兄長贖罪。蘇軾認為遭遇「烏臺詩案」,已是生還無望,遂寫下兩首絕命詩,寄給弟弟蘇轍。蘇軾在詩裡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感動了無數後人。蘇軾到底是殺還是不殺,一時之間,宋神宗也是舉棋不定。當年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且蘇軾才高八鬥,名滿天下,宋神宗也有點不忍下手。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兄弟感情深的,古今有很多,但是及將不惑之年,在中秋佳節酩酊大醉後,立馬想到兄弟,並且還飽含深情填詞一首的,古今卻不多。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而在蘇軾仕途不順,不斷被貶謫的時候,也時常思念起自己的弟弟,經常給蘇轍寫詩寫詞。這樣的兄弟情誼,的確是讓後世不少人羨慕又欽佩。而在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蘇軾被貶至惠州的時候,亦是寫了一首詞作給弟弟蘇轍。當時半夜三更,蘇軾被雨驚醒,想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悽涼處境,心中不自覺地就思念起了自己的弟弟。
  • 蘇軾與蘇轍:既為兄弟,亦是知己,患難始終,休戚與共
    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與他的命運休戚相關,那就是他的好兄弟蘇轍。對於豁達豪放而又極重感情的蘇軾來說,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創作源泉。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間的同胞之情也同樣感人至深。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北宋慶曆六年,三十三歲的蘇洵進京趕考失利,回家鄉之後寫了一篇《名二子論》,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簡單說明了他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取名的內涵。先講蘇軾,「軾」的含義是車廂前供人倚靠扶手的橫木。「軾」的功能是用來憑靠、瞭望,蘇洵藉此鼓勵兒子蘇軾要遠瞻前方,眼光長遠。名與字相關,所以蘇軾的字又叫子瞻,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南京,具有厚重文化,蘇軾、蘇轍寫詩描寫,流傳千古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宋] 蘇軾父老何自來,花枝嫋長紅。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舉鞭謝父老,正坐使君窮。窮人命分惡,所向招災兇。水來非吾過,去亦非吾功。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寫下一首詞,只是開篇14字便扣人心弦!
    翻開蘇軾與蘇轍的詩詞文集,有很大一部分是兩人的互答之作。蘇軾幾乎每到一處任所就要給弟弟蘇轍寄去詩詞,晚年被貶謫時更頻繁。蘇軾的經典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便是蘇軾差知密州時,思念弟弟所作。烏臺詩案發生後,蘇軾更是在獄中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的感人名句。
  •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崛起的秘密!
    他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也會教授蘇軾讀書。長子景先年僅八歲而亡。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洵曾去四川閬中探望哥哥蘇渙,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績很好,頗受感動。蘇洵各地遊學,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不少見聞和人生經驗。經過五六年的刻苦研讀,蘇洵學問已成。蘇洵先是居家讀書,同時教授蘇軾。
  • 943年前的中秋節,月下寫詞的蘇軾在思念著誰?不止是弟弟蘇轍!
    在賓客們的觥籌交錯中,蘇軾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在創作這首詞時,已屆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都經歷了什麼?而這首943年前的曠世佳作,僅僅是為了懷念自己的弟弟蘇轍嗎?
  • 看完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我回頭把弟弟打了一頓
    「唐宋八大家」是上學必背的八個人名,八位大佬裡,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莫名記不住的曾鞏,最讓學生黨喜歡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了,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三個人名好背啊!三人裡,蘇軾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以至於我們對他弟弟蘇轍反而不甚了解,甚至覺得蘇轍是沾了蘇軾的光,其實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全然不是——反倒是蘇軾拖累了蘇轍一輩子。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蘇轍為兄寫墓志銘,稱科舉本應第一,卻揭了蘇軾的老底
    這一年選拔出了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千年名人。 這場號稱「神仙打架」的科考,選出了無數名人,但同時又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涉及多位名人的傳言,而其中最為人所樂道的當屬「歐陽修誤將蘇軾之文認為是徒弟曾鞏的文章」。
  • 蘇軾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蘇軾和蘇轍這一對親兄弟吧。首先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和弟弟為何分別名為「軾」和「轍」的原因吧。蘇洵為何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古代是極重取名的,作為一代文豪的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蘇洵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名篇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在這三人中,蘇軾的名氣大家也都知道,蘇洵能培養出這樣兩個兒子,自然也是名氣不小;但是蘇轍的名氣能夠小一些,很少能有人想到他,蘇轍難道沒有才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蘇轍在19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蘇轍也是有實力的。
  • 蘇轍給哥哥寄了首詩,蘇軾隨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還誕生了一成語
    烏臺詩案爆發後,蘇軾入獄。當時的蘇轍膝下已經有10個兒女,生活艱辛,但他毫不猶豫地接來了兄長的家眷。那段時間,他除了為蘇軾的案子到處奔走,還要想法子安慰一家老小,再加上的經濟的負擔,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烏臺詩案的結果是蘇軾被貶黃州,當時所有人都沒想到這僅僅是他貶謫之路的首站。
  • 蘇軾的詩詞為何229次提到弟弟「子由」?丨蘇軾寵弟極簡史
    壹 「三白」兄弟情當事人蘇軾談到和弟弟的關係對朋友劉貢父說:那年我和弟弟在外準備考試每天就吃「三白」你們都不知道有多好吃反正我吃過後不覺得世間的八珍有啥好的朋友就問「三白」是啥啊?貳 離別要談及兄弟二人感情就要從他們的第一次分別說起公元1061年 嘉祐六年蘇軾去陝西一地方去做官蘇轍因直言受王安石集團打擊選擇留京侍父這次分別是兩個人從小到大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分離▲王安石像,蘇氏兄弟非變法派,王安石集團掌權之時,對蘇轍進行「打擊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