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為兄寫墓志銘,稱科舉本應第一,卻揭了蘇軾的老底

2020-12-16 騰訊網

科舉自隋煬帝創立以來,一直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一直到光緒31年被廢除,一共舉行了700多場考試,而宋仁宗嘉佑二年的這一場科舉堪稱「千年之最」。這一年選拔出了蘇軾、蘇轍、曾鞏、張載、程顥、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千年名人。

這場號稱「神仙打架」的科考,選出了無數名人,但同時又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涉及多位名人的傳言,而其中最為人所樂道的當屬「歐陽修誤將蘇軾之文認為是徒弟曾鞏的文章」。

上一篇文章提道「歐陽修誤將蘇軾之文認為是徒弟曾鞏的文章」這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還有朋友特意在留言區提醒我說,這不是謊言,這是蘇轍墓志銘上寫的,今天就為大家拆穿一下這個謊言。

這個故事流傳了近千年,被許多文壇學子口口相傳,蘇軾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錯失第一名的嗎?

根據嘉佑二年榜單,前三名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根本沒有蘇軾,若說歐陽修為避嫌,給了他第二名,那蘇軾至少是個榜眼!

科舉入仕無非求官,分配職位也是按成績高低先後分派的,蘇軾殿試後被授予官縣主薄,為最基層的幕職州縣官「判司簿尉」,所以倒推蘇軾對應的名次應該是四甲,賜進士出身。

既然如此,蘇軾名列乙科四甲,排名在300名之後,那歐陽修認錯文章,蘇軾被「落榜」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個謠言來源於蘇轍為蘇軾寫的墓志銘:

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聖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這篇墓志銘中提到嘉佑二年蘇軾參加考試的三個細節:

第一:歐陽修閱卷時發現一文章非常喜歡,本來想給他第一名,但認為此文是曾鞏所寫,所以給了第二,而實際上這文章是蘇軾寫的。

第二:蘇軾《春秋》對義拿了第一名!

第三:蘇軾在當時的殿試中只拿到乙科的終成績!

蘇轍、蘇軾、曾鞏是同一年參加的科舉,又是蘇軾親弟弟,作為考場親歷者,他的話就更有迷惑性了,正因為蘇轍這篇墓志銘,所以後世有人認為蘇軾應該是狀元的被降為榜眼,也有認為他省試拿了第一的,總之,關於蘇軾的考試成績眾說紛紜!

同樣也正是他的這篇墓志銘暴露了蘇軾科舉考試的真相,編一個謊言卻無意間揭露了蘇軾最不願意提及的老底。

北宋的科舉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場,自宋仁宗以後殿試不行黜落,只要能進入殿試的,就都能榜上有名,所以省試就成了決定成敗的關鍵之考。蘇軾科舉的最後結果為乙科四甲,顯然考試成績不佳。

我們再回來看一下蘇轍寫的這篇墓志銘,上面說蘇軾《春秋》對義拿了第一,論拿了第二。而實際上,宋朝的省試總共考四門。

「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又宋仁宗寶元間李淑建議:「願約舊制,先策,次論,次賦,次帖經、墨義,而敕有司並試四場,通較工拙,毋以一場得失為去留」

也就是說,省試分別要考:策、論、賦、貼經/墨義四場考試,根據四科總成績決定名次,而蘇轍卻只提到兩場考試的成績,那另兩場為什麼不提呢?

《石林燕語》記載:

省試時,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初未之識。梅聖俞作考官,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亟以示文忠,大喜。往取其賦,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即擢第二。及放榜,聖俞終以前所引為疑,遂以問之。子瞻徐曰:「想當然耳,何必須要有出處。」聖俞大駭,然人已無不服其雄俊。

根據這段記載可以知道,當時科舉閱卷時,梅堯臣發現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用典有問題,但又覺得其文有過人之處,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請主考歐陽修參閱,歐陽修很欣賞他的文章,但又覺得科舉考試應該不會亂用典,於是就找蘇軾求證,結果蘇軾回應道:」想當然耳,何必須有出處。

這直接給歐陽修幹懵了,這小夥子厲害,由於當時第三場作賦的成績已經出來了,蘇軾作賦這場考試已經被其他考官打不及格了,為 了幫蘇軾提高名次,所以給了他第二名。

綜合可知蘇軾四場考試:策(無記錄)、論(第二)、賦(不及格),墨義(第一)。從這四場考試成績來看,也可以知道蘇軾嚴重偏科,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以詩文見才的蘇軾,居然會在賦上不及格。

嘉佑二年之所以稱為龍虎榜,除了參賽選手實力強以外,還有主考官的選取標準有關,歐陽修一直反對以詩賦取士的考試標準,而是看重策論。

而蘇軾也是運氣極好,他的文章用典滿篇跑火車,卻遇到了拿不定主義的梅堯臣,這才有了歐陽修閱卷後的慧眼識人,再加上墨義考第一,讓其低空掠過,得以過線。

這一場科舉的改革,蘇軾與蘇轍也是受惠者,然而蘇轍為了給蘇軾貼金,強行在墓志銘上編造一個歐陽修將蘇試的文章認作曾鞏的文章的謊言,不知道他九泉之下又將如何面對他們的恩師。

當然這一年的科舉也體現了當時北宋文壇的最高水平,蘇軾兄弟能以弱冠年齡出線,自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科舉本身就有其偶然因素在內,但蘇轍這篇為尊者諱的文章,明顯有點畫蛇添足了,除了哄騙一下不明真相的朋友外,其實也揭露了蘇軾偏科的老底。

相關焦點

  •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公允而言,蘇軾之所以一生豪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與他的弟弟蘇轍全身心扶持、為他承擔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密不可分。此處暫按下不表。先說說蘇轍收到哥哥的中秋詞後,也恨不得早日與之相聚。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蘇軾轉任徐州知州,蘇轍改任著作佐郎、籤書應天府判官。兄弟倆得以在徐州的中秋時節相聚。
  • 蘇軾與蘇轍:既為兄弟,亦是知己,患難始終,休戚與共
    長子景先在蘇軾出生後的第二年就夭折了,蘇轍的詩上說:「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次韻子瞻寄賀生日》)據蘇洵《極樂院六菩薩閣記》上的記載推算,長女大約出生不久,便於天聖六年(1028)夭折。次女於慶曆五年(1045),蘇軾十歲那年去世,死時應在十二歲左右。幼女八娘十六歲時嫁給舅父程溶之子程正輔。婚後程家待她很不好,八娘心情抑鬱,嫁過去不到兩年,就於皇韋佔四年(1052)病逝。
  • 蔦與女蘿,蘇軾蘇轍、一生一世兄弟情
    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名傳千古,詞中所寫的人指的是他的弟弟蘇子由蘇轍。1076年中秋夜,圓月當空,一片平和,清風徐來,樹影婆娑。此時,蘇軾在密州做太守,蘇轍在濟南做官,二人一別已七年。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宦海沉浮,豈由人定,兄弟兩個雖離得不遠,卻不能在一起中秋團聚,詩酒夜話共賞月,觸景生情,情難自已地懷念不遠處的弟弟,於是兄長有感而發留下了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樂章。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1061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參加「制科」考試,連名並中。仁宗皇帝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給子孫找了兩位好宰相。歐陽修也感嘆:「自前未有,盛事,盛事。」這一年,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十一月赴任。在赴任途中寫了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 看完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我回頭把弟弟打了一頓
    「唐宋八大家」是上學必背的八個人名,八位大佬裡,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莫名記不住的曾鞏,最讓學生黨喜歡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了,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三個人名好背啊!三人裡,蘇軾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以至於我們對他弟弟蘇轍反而不甚了解,甚至覺得蘇轍是沾了蘇軾的光,其實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全然不是——反倒是蘇軾拖累了蘇轍一輩子。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北宋慶曆六年,三十三歲的蘇洵進京趕考失利,回家鄉之後寫了一篇《名二子論》,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簡單說明了他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取名的內涵。先講蘇軾,「軾」的含義是車廂前供人倚靠扶手的橫木。「軾」的功能是用來憑靠、瞭望,蘇洵藉此鼓勵兒子蘇軾要遠瞻前方,眼光長遠。名與字相關,所以蘇軾的字又叫子瞻,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
  • 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今天是中秋節,隱娘要分享宋代文豪蘇軾的兩首傳世的中秋詞,即《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和《陽關曲·中秋作》,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
  • 古代科舉有多難?唐宋八大家,一半是科舉落榜生
    如此才華橫溢的「八大家」卻有四位在科舉考試中遭遇滑鐵盧。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四位考場失意的「八大家」。第一位: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愈堪稱「唐宋八大家」之中早年人生經歷最為悽慘的一位,年僅三歲便喪父,他的母親據說是在他出生的時候便因為難產去世(歷史上並沒有韓愈母親的詳細記載,此為後人的猜想之一)。
  • 「手持文章柄,爛若北鬥標」的蘇轍,和影響他最大的4個人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世稱「三蘇」。在宋代文學史上,他們各自在文章、詩歌方面佔有一席之地;唐宋八大古文家,三蘇父子居其三。蘇洵以政論著稱,其文章「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蘇軾、蘇轍二人在散文及詩歌方面,亦都有不錯的成績。
  • 蘇軾蘇轍手足情深
    蘇轍像□ 習 斌「烏臺詩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獄,在這場文字獄中,蘇軾險些惹來殺身之禍。蘇轍向朝廷請命,願意免去自己一身官職,來為兄長贖罪。蘇軾認為遭遇「烏臺詩案」,已是生還無望,遂寫下兩首絕命詩,寄給弟弟蘇轍。蘇軾在詩裡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蘇軾和蘇轍兄弟情深,感動了無數後人。蘇軾到底是殺還是不殺,一時之間,宋神宗也是舉棋不定。當年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且蘇軾才高八鬥,名滿天下,宋神宗也有點不忍下手。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這首詞寫於1076年,蘇東坡生於1037年,蘇轍生於1039年,所以它是39歲的哥哥思念37歲弟弟,情之所至,自然抒發的一首千古絕唱。
  • 蘇軾到底考第幾
    因為試卷糊名又由書吏抄錄後才拿來,看不到名字也看不出筆跡,所以歐陽修就盲猜這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除了曾鞏沒人寫得出來。於是,歐陽修本想給這張試卷打滿分,評第一,不過考慮到曾鞏是自己的學生,為避嫌就降了一個位次,定為第二。注意,到這裡蘇轍就將哥哥的試卷被閱卷老師誤會為別人的事講完了,後面他很誠實地說明哥哥只考了個乙科進士。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在「烏臺詩案」發生之後,蘇軾其實最初在牢獄之中,也是寫下了與弟弟的感人名句,「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感天動地,不愧為千古典範。而在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蘇軾被貶至惠州的時候,亦是寫了一首詞作給弟弟蘇轍。當時半夜三更,蘇軾被雨驚醒,想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悽涼處境,心中不自覺地就思念起了自己的弟弟。
  • 蘇轍二貶筠州記(全文)
    可在封建皇朝的宋代,那可是一人遭難,誅連九族的,何況蘇轍還與兄蘇軾一樣,也鬥膽直諫,不遭貶謫才怪呢。現筆者就蘇轍被貶原因和他的人生軌跡向諸君作一詳述如下。對此,蘇軾在《十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一詩中寫道:「勘笑睢陽老從事(蘇轍時任著作郎,籤書應天判官,應天府在唐時為睢陽,故稱他為睢陽老從事),為予投檄到江西」。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蘇轍資料彙編》:蘇轍經史子集四部著作資料悉數輯出
    、蘇軾、範百祿、孔文仲四人,而蘇軾之前,僅有吳育一人)。蘇轍因所作《御試製策》批評仁宗,言辭激烈。考官或主張罷黜,或主張錄取,爭執不已。幸而仁宗還算寬明,云:「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四)最終以四等次錄取。此間,蘇氏文章名震天下。歐陽脩云:「眉山在西南數千裡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歐陽文忠公集?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亦贊之曰:「三人者表見於當時,而其名並重於天下。」
  • 蘇軾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蘇軾和蘇轍這一對親兄弟吧。首先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和弟弟為何分別名為「軾」和「轍」的原因吧。蘇洵為何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古代是極重取名的,作為一代文豪的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自然也花了不少心思。蘇洵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這中間又有什麼講究?
  • 蘇軾為合葬在河南郟縣之淺見
    然而不少官員的子弟,以後都要參加科舉,並且有的長期在京城附近為官,或者升遷貶官反反覆覆,京城外地多次變換,來京城需要有個落腳的地方,因此有的官吏就在京城附近二線城市購房置產,為子孫將來打算,也為自己有個迴旋之地,到告老致仕之後,或者舉家搬遷回故鄉,或者就在自己選擇的地方長期住下,作為第二故鄉,避免家鄉貧瘠荒遠長途跋涉之苦,也有益於子孫就近學習考取功名之利。
  • 蘇轍:其人深,不願人知之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三蘇」,蘇轍總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個。爸爸蘇洵27歲才開始認真讀書,寫的文章連歐陽修都讚不絕口。哥哥蘇軾就更不用說了,宋朝頂流人物,寫詩、寫詞、畫畫等都不在話下。可一到蘇轍,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蘇軾的弟弟」。可蘇轍最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他的《自寫真贊》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轍並不只是蘇軾的弟弟那麼簡單。
  • 不輸《定風波》,蘇軾這首七言律詩,同樣寫出驚豔千古的哲理
    20多年來首次告別,蘇軾對弟弟依依不捨,寫下少見的七律名篇今天介紹一首七律,與兄弟之情有關。兄為蘇軾,弟為蘇轍。說起來,兩兄弟同為「唐宋八大家」中人,蘇轍的存在感恐怕連曾鞏都不如。蘇軾詩文裡經常提到「子由」, 我想絕大部分讀者不會關心「子由」是什麼人。讀者都把目光給了蘇軾,顯得蘇轍看起來似乎更像是哥哥創作的催化劑。稍微留點心的,恐怕也只會認為蘇轍就是一個活在蘇軾詩文裡的平庸之輩。蘇轍平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