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史上,辛棄疾絕對是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詞總是能夠打破常規,道前人所不能道。豪放詞風如鐵琵琶錚錚震耳,令人耳目一新;婉約詞風又如月夜吹笛,令人為之流涕。辛棄疾本人也是能文能武的將相之才,可惜一生鬱郁不得志,不受重用,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詩詞中總是充滿了愛國熱情,這也是辛棄疾詩詞的特點之一。
另一方面,歷朝歷代寫中秋或詠月的詩詞也非常之多,但是能夠真正流傳千古的佳作卻是少數。比如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世能夠媲美者為數不多。如果在詞中找尋,那麼與蘇軾齊名的辛棄疾或許算是一個,但是在中秋詞方面似乎也稍有不及蘇軾那首號稱「餘詞俱廢。」的「明月幾時有」。但是辛棄疾的藝術特色鮮明,感情充沛,他寫的中秋詞,也是值得誦讀的上上佳作。下面這四首中秋詞,都是辛棄疾的作品,很是值得細細品味。
一、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有一個小序,寫道:「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辛棄疾的這首詞,交代的明白,是模仿我國大詩人屈原的《天問》而寫的詞。《天問》整篇下來幾乎全是質問句,一共問了一百七十個多個問題,而辛棄疾這首詞,正如屈原的《天問》一般,幾乎全篇都是問句,構思奇特,想像奇詭。
與一般寫人間悲歡離合的詩詞不同,你看辛棄疾的這首詞不是寫思鄉,不是寫懷人,更不是憑欄弔古,而是通過富有浪漫主義的神話再結合無窮的想像力,抓住黎明前的那一段時間,將優美的神話交織成一幅絢麗多姿的圖畫,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這首詞獨具一格,打破了歷代詠月的常規,極具想像力和創新精神,因而成為千古絕唱!在想像力和浪漫主義方面,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中秋詞的雙壁!
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的這首詞,也是他浪漫主義詞風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將古代神話傳說應用在詞作中,表現了自己立志收復失地、一統中原的思想熱情,但是無奈在現實中,辛棄疾的建議一直不受重用,所以他報國無門的感情經常在詩詞中發洩出來。整體來看,這首詞無論是從風格還是藝術境界上,都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辛棄疾的優秀篇章之一。
三、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明月到今宵,長是不如人約。想見廣寒宮殿,正雲梳風掠。夜深休更喚笙歌,簷頭雨聲惡。不是小山詞就,這一場寥索。
這首中秋詞可算得上獨特,因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月圓之夜的中秋,而是在一個大雨之夜的中秋,整首詞也是緊緊抓住了雨夜中秋這一情景而展開的。上片寫中秋的雨夜景色。中秋不見月這種情況在歷史中肯定經常出現,但是出現在詞中,恐怕還是辛棄疾第一次。下片寫出了辛棄疾因為大雨見不到明月而產生的惡劣情緒,破壞了中秋的賞月心情,其實辛棄疾不會對自然景觀生悶氣,而是有所寄託,結合辛棄疾一生的經歷,就不難得出他為什麼如此不滿,正是對生活和現實極度失望才會將這種惡劣之情藉助天氣發洩出來。
四、一剪梅·中秋無月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這首詞也是寫中秋沒有看到明月,雖然同上一首詞所表現的感情類似,都是表現人生道路艱難,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情,但是總體看來,這首詞卻比上一首要曠達的多,即便是一讀之下,也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確實這首詞所表現的感情非常曠達,以自我寬慰的灑脫,凸顯了辛棄疾的豪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