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暮雲收盡、銀漢無聲,人們仰望一輪朗照的玉盤,品嘗鮮美的月餅,也祝福遠在他鄉的遊子,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
圓月是團圓的象徵,也寄託著文人墨客深沉的情感,李白思念親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蘇軾歡飲達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小時候喜歡過中秋,長大了卻害怕過中秋,中秋仿佛是一杯濁酒,摻雜著各種複雜的滋味。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秋桂飄香、秋色正濃。墨色沉、月花影,張九齡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中嫦娥吟、宮中笑花靨,王建思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到中秋增光輝,人在旅途添濃愁,當萬家燈火、觥籌交錯,依然還有在外打拼的遊子不能還鄉,只能獨對明月,心中默默祝福,遠方的親朋一切安好!中秋節臨近,精選兩首好詩詞,送給不能與家人團聚的您。
中秋
唐代: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這首詩與李白、蘇軾的名作比較,不免有幾分遜色,但詩人借月光的皎潔抒發內心的純潔高尚,立意新穎,構思奇巧。前四句中集中筆力描寫月亮的純潔皎美、和月出時的莊嚴肅穆。 皓魄,寫月亮的潔白;寶鏡,寫月亮明如寶鏡。
詩人把皓月當空的形象寫得豐富優美,造語新奇。仙籟,更強調了月亮周圍沒有一絲聲響。平分秋色原本是各有千秋,作者卻巧妙地把月亮比作主宰者,強調了皓月當空的不平凡。雲彩來無影、去無蹤,作者為了表現明月銀光萬道、明辨萬物,特意說它連雲的路都能照得一清二楚。
月宮裡的玉免、蟾蜍本為吉祥之物,但作者卻將其寫成「狡免」和「妖蟆」,還想把其從從月宮裡趕走。其實詩人是正話反說,既然月亮那麼純潔,並令人嚮往,為何月宮裡還要有這些不潔之物,豈不是對月亮的褻讀嗎?
靈槎,即神話中往來的筏子,作者寫自已要乘「靈槎」上天,隱含著他超乎塵俗的胸懷。詩人要與月亮「攜手」,更是舉止不凡。這首詩明寫月亮,暗寫詩人的高尚情懷。月亮中不應容納狡免、妖蟆之類的東西,詩人心中也不容一絲雜物,可見立意之高。
一剪梅中秋
宋代: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深感報國無門、濟世無望,一腔壯志難酬的悲憤,全都傾注於問月之中。詞人回憶過往,碧霄無雲、皓月當空,桂影婆娑、桂花飄香,他置身於丹桂叢中把酒賞月,月波花影蕩漾在酒杯中。
而今晚雲雨溼了紗窗,只有蠟燭閃光。詞人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描寫今宵中秋無月之遺憾。
詞人想要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宮,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只得在燭光下慢慢喝酒、唱歌,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憤懣情懷。詞人被朝廷閒置不用,報國無門,「路也難通、信也難通」,願望難以實現,怨恨之情溢於言表。
詞人在無奈之下,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慰,以此來打發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其孤苦之狀,歷歷在目。
晏殊曾說,「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生活可以簡單,日子可以清苦,只要家人團圓安康,比什麼都強。中秋節就要到了,在這裡祝福朋友們佳節愉快,生活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