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月幾時有」的離愁,古詩詞中的中秋還有這些

2020-12-11 有趣的家居搭配

說起中秋的詩句恐怕我們第一句想到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歌頭》可以說是傳唱度最高的,詩中的思鄉之情溢餘詞中。

古代時的交通不發達,古人的思鄉之情比較重。現代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視頻是闔家團圓之際所有離鄉人對家人想念的寄託。

中秋不僅僅是思鄉和離愁,古代詩句中也有著不同的中秋

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賞析:

此詩並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悽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繫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遊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鬆,毫無憂愁。

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並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出自清代慧霖的《閏中秋玩月》

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

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

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

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遊。

賞析:

農曆一年與地球公轉一周相比,約差十日有奇,每數年積所餘之時日為閏,而置閏月。這是閏八月,即有連續兩個農曆八月,自然也就出現兩個中秋節。霖公於閏八月中秋之夜賞月,寫下這首有名的賞月詩。詩寫了客邊之愁,滿月之光,菊花之豔,桂子之香。一個百年難遇的閏中秋,被霖公寫得有聲有色,多姿多彩。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飲酒》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譯文:

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 ?月宮裡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 ,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 ?

聽說月亮遊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裡長鯨橫衝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遊泳呢 ?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

賞析:

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 ,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 ,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 》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出自清代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獨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淨,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溼了我的衣襟。

賞析: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四句是深入淺出的鑑湖女俠的自我寫照,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展開,她運用「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和意義不同的顯著變化,來表達她的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正是上接「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這兩句進一步的思想發展。緊接著表明她是一個「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著這麼一個庸夫俗子的丈夫,她為了穿著男裝獨自去看了一次戲,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發出「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溼!」這樣的浩嘆!本來她還想得到丈夫的諒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業的。但這一打,卻打醒了她的痴夢,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封建囚籠的生活,於是她下決心於1904年春,離開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兒女送回紹興她娘家母親照養,她自己隻身獨自東渡日本,在日本她結識了陳天華等進步人士,並參加了同盟會,得到孫中山的器重,後來派她回國策動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慶徐錫林等人共謀武裝暴動,不幸失敗,慘遭滿清政府的逮捕殺害,死時年僅33歲,她是我國辛亥革命最傑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相關焦點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中秋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第一?蘇東坡:我還有兩首
    說到中秋詩詞,說到蘇東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錯,這首詞一出來,就被唱遍大江南北,尤其被胡仔在《溪漁隱叢話》稱讚:「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以後,更是膾炙人口,但凡說到中秋節詩詞,基本都以這首為標杆。
  • 除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些描寫中秋節的古詩詞你知道嗎?
    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些描寫中秋的古詩詞更像是血液流淌在每一個華人的身體裡。說到描寫中秋的古詩詞,大家想到的第一首一定是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古詩詞裡的中秋與明月
    (五代·南唐)周文矩《嫦娥遊園圖》大概從周朝開始,人們除了在季節變化時同時祭祀日神和月神外,還專門在秋天朝拜月神,這就是《禮記·保傅》中所說的「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莫夕月」。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至於月神的性別,自周朝以後,逐漸被確定為了女性,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就記載:有女子方浴月。
  • 中秋明月當空,想起這些詩句,最能表達思念的心情
    中秋明月當空,想起這些詩句,最能表達思念的心情(原創文章,轉載主註明出處)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民傳統節日—中秋節了,普天同慶,神州處處盡顯和諧。至夜一家人同上階前,吃月餅,賞明月,寄託歡樂,寄託相思。中秋節象端午節一樣,是個讓人思念的節日,是個讓人想家的節日。家鄉是板慄之鄉,每年國慶節和中秋節到來之時,也是板慄飄香季節。板慄的成熟,有如向全國人民獻上豐收的大禮。我想起故鄉板慄豐收的情景,每年進入秋季,慄球變得更大,壓彎了枝頭。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平日裡忙亂的心終於能夠靜下來,想看看明月,卻發現老天並不給力,陰天看不到月亮。想到自己孤家寡人這麼多年,不覺興盡悲來,吟詩一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才發現蘇軾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寫了。我小時候,過中秋懵然無知。現代城市裡有看月亮習慣的人,少。到中秋,一家人吃月餅,上陽臺或院子裡看看月亮,「哇好圓啊!」後來工作到了外地,逢中秋前,接媽媽電話,中秋回家;回去了,也仍是如此:一桌宴席,吃月餅,看月亮。
  • 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中秋節歷史悠久,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是慢慢形成的;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   原標題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5句寫月亮的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
    明月千古,夜空的皎月已經照耀了千年,它的清輝散盡人間,也灑滿了歷史。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輪明月相伴,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歐陽修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月色朦朧而清冷,它照耀悠悠歲月,也照進了千百篇古詩詞。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著名的描寫中秋佳節的名言絕句不絕於耳。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此詞一出,冠古絕今。麻痺他們之後,蘇軾派人到各處去把這些散兵招集起來,等召集到一起後,開始過堂審理。當取得充分的人證物證之後,便按律分別處以死刑。蘇軾此舉,深得民心,其事跡很快流傳到臨近的州府。這說明蘇軾在職場上第一次任太守,就可以獨擋一面。他有機敏、智慧之特長;還有決斷、果敢之性格。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與翻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關於獨自賞月的詩句:中秋節單身賞月傷感古詩詞
    關於獨自賞月的詩句:中秋節單身賞月傷感古詩詞  漂泊在外的人,總有一個人賞月的時候,即使在中秋節也不例外,小編為你盤點獨自賞月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明月幾時有》:許鞍華的幾何題
    《明月幾時有》到底好不好看,我的答案是:好看。《明月幾時有》講述了1940年代港人抗日的故事,香港回歸20周年讓這部影片多了些電影之外的紀念意義。許鞍華的電影,不管什麼樣的故事最終的主題都會通過女性角色來升華,《明月幾時有》同樣也是如此。在這部影片中,機智勇敢如彭于晏,隱忍文藝如霍建華,都不如為了一點房租苦口婆心的葉德嫻。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名詩詞解讀譯文: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竟然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 明月幾時有?文人墨客都為月亮附上了什麼特殊的含義?
    而這些「才人」中,我最喜愛的當屬北宋詞人蘇東坡。其實蘇東坡是個難得的全才,為何今日只道他是詞人?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百家號版權圖片全詞如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黃柔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
    詩詞中的意象一向負載著詩人的情感,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與景在詩詞中向來是交融的,預習過的同學能發現整首詩以「月」為主要意象,為何寫月,月又體現了詞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這些都是有待我們一起去探討的。同時詩的鑑賞是多維的,除了語言的表達,還有音韻的表達,在正式開始上課前,我們就一起來聽一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朗誦,大家仔細聽,可以跟讀,並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劃分詞的節奏。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美到窒息的中秋節古詩詞大全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20首經典中秋古詩詞總有一首令你心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賞月是傳統中秋佳節的重要活動,因此,「月圓」也成為中秋佳節的主要特徵。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正是千百年來人們的美好願望。「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就是這一願望的集中體現。然而,現實生活中,團圓對於某些人來說,卻又是一種奢望,所以,秋思就自然而然發生了。團圓、賞月、秋思就成為了歷代文人筆下的常常吟詠的主題。
  • 一輪明月照千古,萬縷思念寄恩情,中秋感懷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寓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古詩詞中,描繪中秋的佳句很多,不勝枚舉;杜甫的」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意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