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代表香港人講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2020-12-20 界面新聞

1979年,許鞍華執導由趙雅芝、張艾嘉等主演電影處女作《瘋劫》。影片取材於香港龍虎山一件真實的兇殺案,講述了一宗三角情殺雙屍命案。以《瘋劫》和當時徐克所拍攝的《蝶變》、章國明的《指點兵兵》以及翁維銓的《行規》四部經典代表為標誌,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正式誕生。該片於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獲第1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82年,許鞍華執導由林子祥和劉德華等人主演的劇情片《投奔怒海》。影片以紀實的手法將鏡頭視角對準一個嚴肅的主題,以新聞記者的視角和新聞報導的態度對越南戰後新經濟區的慘狀給予了寫實性描述。該片是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獲得了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刷新了文藝片票房紀錄。

1990年,許鞍華拍攝了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半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影片以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為故事原型。許鞍華從小與父親聚少離多,與母親也是關係疏離。這份疏離隨著許鞍華的成長慢慢變成了矛盾,直到知道母親是日本人後,她才開始慢慢理解母親的艱難處境。影片中,許鞍華不僅在講述自己與母親關係的和解,也在講述像母親這樣的異鄉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1995年,許鞍華執導劇情類電影《女人,四十》。該片由蕭芳芳、喬宏等領銜主演,講述了香港一個典型的職業婦女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爭取平衡的故事。故事的重心為劇中的女主角阿娥在婆婆意外過世後和患上阿茲海默症的公公的相處過程。《女人,四十》是許鞍華的後期代表作,在片中可以看到許鞍華對於香港社會變遷的一種敏銳觀察和體驗。該片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1997年,許鞍華執導電影《半生緣》。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由黎明、吳倩蓮等人主演。該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主要講述了黎明和吳倩蓮飾演的一對戀人在保守的時代因承受生命中不可得知的遭遇,飽受命運折磨的故事。在影片中,攝影機的位置、運動畫框都很節制,較少採用寬闊的取景空間。許鞍華用閣樓,車廂,走道等狹小的取景造就貫穿始終的被困壓感。

1999年,許鞍華執導由黃秋生,李麗珍等主演的電影《千言萬語》。影片中,鄧麗君的歌曲《千言萬語》的旋律貫穿全片:「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它圍繞著我」。影片反映了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重大事件,回顧了香港本土知識分子自覺向港英挑戰的歷程,是一部以愛情包裝的政治話題電影。該片獲有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

2002年,許鞍華執導由張學友、梅豔芳、林嘉欣等主演的電影《男人四十》。該片是第2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展映片。電影講述了中年教師林耀國在妻子與學生胡彩藍之間的情感遊移,表現了男性面對社會現實的種種困擾與無奈。在2002年的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林嘉欣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人演員獎,岸西獲得最佳劇本獎。張學友憑藉該片獲得印度新德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梅豔芳憑藉該片獲得第六屆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

2008年,許鞍華執導由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的劇情片《天水圍的日與夜》。影片主要講述了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社區裡最為普通的三代人。在該片中,許鞍華幾乎放棄了所有可以誇耀的視聽語言,放棄了所有能夠煽情的段落細節,用最簡單的手法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該片獲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等獎項。

2009年,許鞍華執導由任達華、張靜初等主演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該片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講述了中年離異的「港伯」李森和來自大陸的曉玲一家的悲劇故事。許鞍華沒有把《夜與霧》拍成一部滿足獵奇心理和提供感官刺激的電影,在影像和配樂上都趨於含蓄內斂。該片獲得第29屆香港金像獎多項提名。

2012年,許鞍華執導由葉德嫻、劉德華等人出演的文藝電影《桃姐》。該片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了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特殊母子情」。2011年9月5日,該片於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相繼斬獲了第4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

2014年,許鞍華執導電影《黃金時代》。該片由湯唯、馮紹峰等主演。影片以民國時代為大背景,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特立獨行的人生以及愛情經歷為引子,塑造了一群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黃金時代》被認為是一部非常「詩化」的電影,電影中到很多畫面是「詩化」的,蕭紅這個角色也是很「詩意化」的。該片為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2015年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

2016年,許鞍華執導的歷史題材影片《明月幾時有》。該片由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領銜主演。影片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遊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明月幾時有》將1940年代的香港熱血抗爭史呈現在銀幕上,是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之作。該片獲得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

2019年,許鞍華執導的劇情愛情片《第一爐香》。繼《傾城之戀》、《半生緣》以及舞臺劇《金鎖記》後,許鞍華再度執導張愛玲的作品。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由馬思純、俞飛鴻、彭于晏、張鈞甯等主演 ,王安憶擔任編劇。2020年7月,影片入圍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非競賽展映單元。

相關焦點

  • 許鞍華說許鞍華:半部香港電影史
    許鞍華:我沒有特別想從外來人的角度拍上海,但確實在無數細節裡表現出了這樣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很可以研究的。比如那些臨時演員的臉,可能不是那麼的上海人,在香港,隨便找個人,我就知道他的臉不對,階層感覺不對,但在上海我分不清。另外,我很多香港的戲都是講粵語的,而上海的戲全部都是標準國語,儘管帶一點上海口音,但也不是市民通常講的上海話。
  • 許鞍華:生老病死是普通的事 桃姐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桃姐》導演許鞍華鳳凰網娛樂訊 當地時間9月6日下午,威尼斯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桃姐》 的導演許鞍華對話鳳凰網娛樂,的故事極其簡單(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叫做「簡單生活」),它講述了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Roger(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主僕情。
  • TIMEOUT評香港電影百佳 許鞍華六部作品上榜
    時光網特稿 在金像獎頒獎之前,著名雜誌《TIMEOUT》香港版剛剛評選出「一百大香港電影」,許鞍華的《桃姐》排名第二十八位。在這份跨越73年的片單上,既涵蓋了蔡楚生、朱石麟等香港電影先驅,也有邵氏時期的黃梅調、武俠片,電懋時期的時裝片,早期粵語片,新浪潮諸將的力作以及八九十年代直到新世紀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最早的電影則要追溯到1939年蔡楚生那部《孤島天堂》。
  • 許鞍華想講的《黃金時代》 | 南方周末
    許鞍華看完蕭軍的《延安日記》,覺得他對自己的厚望與大男人主義,都「太可笑了」。但同時,「他絕對是一條漢子,說他是右派,他就扛著,不道歉,正反兩面都很鮮明」。(劇組供圖/圖)香港導演許鞍華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並不太了解蕭紅,他們熟知的是張愛玲。許鞍華拍攝過大量「女性題材」,她們的人生都「慘」,但蕭紅不同的是,她不在乎。這也是最打動許鞍華的地方:義無反顧,從不退縮,也不斤斤計較。「她自己最慘的時候,她會說這是她的黃金時代。這是所有好作家的本質,普通人不會這樣想。她不是歌頌她的黃金時代。
  • 香港有個天水圍
    據許鞍華回憶,《天水圍》所依託的原版劇本,本身與天水圍沒什麼關係。那是1999年,她在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創意媒體課程,一天,她收到一個來自新聞系女生的郵包,裡面是一個手寫劇本。其中有個故事發生在荃灣新村,講一些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平淡,可是非常打動人心。許鞍華當即約了這個叫呂筱華的女孩出來談,「你寫得不錯,你願不願意把劇本留在我這兒,如果我找到錢我就去拍。
  • 最會拍女性的華人導演:73歲的「邊緣人」許鞍華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上,到目前為止的兩部大滿貫影片,即獲得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編劇的影片,皆出自於許鞍華之手,一部是《女人四十》,另一部就是《桃姐》。聚焦女性題材並非許鞍華的刻意之舉,很多電影取材源於她自己的生活經驗。
  • 中國新聞周刊:許鞍華,回到天水圍
    許鞍華也從那時開始關注天水圍——這裡竟然有著全香港最殘酷的現實生活。  她打算拍這個有關謀殺的故事。但是因為故事太陰暗了,始終找不到投資。  沒辦法,她先到內地拍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又有了後來的關於怎麼平靜活著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姨媽』讓我找到自己。」許鞍華說她找到了人過中年以後該怎麼平靜的活。
  • 許鞍華《夜與霧》上演血腥慘劇 取材真實案件
    電影中段,敘事變得更加龐雜,間或插敘王曉玲兒時在四川的生活以及夫妻二人回鄉的一段,這難免使人覺得《夜與霧》因此變得冗長,但許鞍華卻以為這一段十分必要。「事件本身的女主角便是這樣。她原本在四川的生活與到香港時的生活有很大分別,為逃避生活的困苦而到香港來,結果卻發生了如此的悲劇,這帶給我很強烈的感覺。」
  • 「天水圍」和許鞍華的生活與生存(圖)
    這部沒有任何炫技的影片,較之之前「大呼小叫」的《姨媽》,可謂一個反身大迴轉,其寫實風格讓人聯想到許鞍華1978年為香港電臺《獅子山下》拍攝的《來客》——日後的「越南三部曲」之首。」30多年前那位剛從英國留學返港拍攝社會紀錄片的年輕女導演,如今年過六旬,作品更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許鞍華唯一的武俠電影《書劍恩仇錄》,劉德華錯過陳家洛
    ——《書劍恩仇錄》鄭少秋【許鞍華唯一的武俠電影《書劍恩仇錄》,劉德華錯過陳家洛】《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雖然在人物塑造和劇情設計上還不是最成熟,但作為第一個金庸小說的男主角,陳家洛仍然是很受歡迎的一個武俠人物。在影視作品中,能飾演陳家洛,同樣也是一個很讓人期待的演出機會。在香港,鄭少秋演過,狄龍也演過。
  • 許鞍華七十有三,「漂泊」與「女性」成繞不開的標籤
    在她的生活中,除了電影,看書是她另一大興趣,不會其他生活技能、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的她,稱自己為「社會邊緣人」。 正是這樣的許鞍華,成了華語影壇獨一份的存在。 那一年,29歲的徐克交出了電影處女作《蝶變》,32歲的許鞍華執導的《瘋劫》上映,而在前一年,26歲的嚴浩也拍攝了電影《茄喱啡》。這一幫有著科班留學背景,從電視臺「轉業」而來的年輕導演代表,以具有先鋒探索風格的影片將香港電影帶入了新的發展軌道,有別於胡金銓、張徹等老一輩電影人,他們後來被稱之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
  • 電影《七人樂隊》立項 徐克許鞍華向膠捲致敬
    電影《七人樂隊》立項 徐克許鞍華向膠捲致敬 時間:2019.12.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遊走於雙城之間:許鞍華改編張愛玲作品時的「有意誤讀」
    有意誤讀許鞍華曾經在被問及為何拍《傾城之戀》時這樣回答:她(張愛玲)的小說中,《傾城之戀》的conceit(強烈的對照或對比)最好:故事本身是喜劇,卻產生悲劇處境———這樣表面是悲劇,骨子裡是喜劇,便是故事的conceit。我拍完才明白,故事不應該使人覺得慘。
  • 香港藝術家:為什麼如此實在
    前不久香港書展北京路演之後,本報記者又和梁文道通了一次電話,請他談談香港藝術家「何以低調」。在路演現場,資深媒體人梁文道一直強調香港藝術家的謙卑和低調,並表示深深為此感動。梁文道答道:「老實講,我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仍然給出一些思考。「或許這裡有歷史的原因。香港長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和大陸、臺灣在文化上都存在一定距離。而英國人對香港又沒有採取一種嚴格的管控,結果香港形成了某種意識形態的真空。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藝術家擁有一種文化上的感性,對任何誇張的東西都抱有懷疑的態度,也不願意和高大、宏偉之類的字眼相聯。」
  • 《明月幾時有》:許鞍華的幾何題
    許鞍華每有新片上映,總會有人翻起她的陳年囧事當作談資:拍片很難找到老闆投資,出行搭乘地鐵或者公車,至今和日本老母居住在香港北角的出租房……而素麵朝天一貫冬菇頭黑框眼鏡打扮的許鞍華仿佛也在身體力行的證明自己過的日子確實悽風苦雨——觀眾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最多也就到「環境艱苦還能出好活兒」這個份上吧
  • 許鞍華談電影談上海談《第一爐香》
    許鞍華(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許鞍華,1947年出生,香港電影導演、監製、編劇。1975年擔任胡金銓助手,開始電視、電影工作,1979年銀幕處女作《瘋劫》領香港新浪潮風氣之先,至今從影四十餘年。另外,我很多香港的戲都是講粵語的,而上海的戲全部都是標準國語,儘管帶一點上海口音,但也不是市民通常講的上海話。首先是這些細節,你們上海人肯定覺得不對了,有點局外的感覺。我年輕時,其實是從讀張愛玲開始,對於上海有一個想像。七八十年代,我看了好多講舊上海的書,尤其關於杜月笙、幫會、租界。我想所有的香港人都覺得上海特別有魅力,這個感覺是真確的。
  • 香港十大美女~讓人難以忘記的香港女性~你認識幾個
    1999年憑藉動作片《生命楂fit人》獲得第3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2年主演武俠劇《蕭十一郎》 。2009年在古裝片《越光寶盒》中再度飾演紫霞仙子。2011年主演古裝劇《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 。2017年8月,主演的愛情電影《二次初戀》上映。2018年12月,朱茵憑藉《二次初戀》獲第十三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 我們提起香港電影時,究竟在懷念什麼?
    如果你當真對故事不感興趣,也別錯過其後現代風格、獨到的藝術性和創新的鏡頭表達,這部被評為王家衛導演個人風格代表的影片,可是拿下了第14屆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哦!2.甜蜜蜜(豆瓣評分8.8,導演:陳可辛)表面上看,這應該是一部愛情片,但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愛情並非主角。《甜蜜蜜》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故事,說它是一代闖蕩香港、美國的華人的生活縮影也是不誇張的。
  • 記憶香港,百部不得不看的香港電影
    記憶香港,百部不得不看的香港電影(企劃:煎釀三嬸)特別鳴謝:文白 :周刊編輯,資深影評人內陸飛魚: 知名影評人/樂評人/自由撰稿人陸支羽:知名影評人,鯨魚放映室負責人張勞動:導演 / 演員 / 編劇安宕宕:影評人,資深香港電影研究者水野津波:電影學碩士,迷影分子
  • 導演許鞍華的10大電影 "我學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學了幾十年...
    她曾是香港新浪潮代表人物,是少見的兼顧電影商業創作和藝術表達,並關懷女性命運與社會現實的作者型導演。曾經歷過獲獎無數,也走過迷茫創作期,行將六十之際,許鞍華卻拍出小成本影片《天水圍的日與夜》,更以《桃姐》再登事業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