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這兩年接連上演了兩部。前邊一位主演是小宋佳,後邊一位是湯唯,都是大牌影星。去年,小宋佳主演的《蕭紅》放映的時候,我和太太到影院看過一回,印象很是不錯。小宋佳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第22屆金雞獎影后等多項大獎,可謂實至名歸。湯唯最近主演的這部《黃金時代》,我準備去看時,才發現已經過了檔期。湯唯演繹的蕭紅會是什麼樣子,只能留待日後再去尋找答案了。

  人們之所以要到影院觀看,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主要原因不外兩個:對蕭紅了解不多的,可以借著電影走近蕭紅、認識蕭紅;對蕭紅已經有所了解的,多半會是想看一看自己喜歡的影星所演繹的那個蕭紅。然而,如果有誰想要真正了解蕭紅,只通過影片還是不夠的。

  你只有認真閱讀了蕭紅的作品,才可能真正了解和認識蕭紅。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生死場·呼蘭河傳》,是史上公認的蕭紅的代表作。閱讀這兩部作品,是了解和認識蕭紅的一個最為方便和可靠的途徑。蕭紅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她在這個世界上,僅僅生活了31個年頭。從1933年4月,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到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與世長辭,蕭紅真正用來創作的時間,只有9年。然而,她卻以過人的才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個性鮮明的文學作品。《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是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小說。

  《生死場》是作者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魯迅先生親為作序,胡風為之寫了後記。1935年12月,該書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這部小說,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了東北人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魯迅先生稱讚這部小說:「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的出版,給了日寇鐵蹄下的中國人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增強了人民大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與勇氣,在文壇上引起巨大轟動和強烈的反響,也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生死場》這部作品中,作者把淪陷中的故土,比喻為苦難同胞的「生死場」,把普通百姓的生與死,和民族的存亡結合在一起。作品通過對筆下人物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的痛苦與抗爭的描寫,表現出了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生死場》的創作,充分表現了蕭紅對日寇鐵蹄下災難深重的人民大眾的熱切關注,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這部小說的問世,正是時代的要求。它的出版和傳播,喚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對于堅定中國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生死場》是蕭紅的第一個中篇小說,是她的成名作。而《呼蘭河傳》,則是蕭紅在香港完成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是她後期的一個代表作。

  也許是人在困厄的環境中,最容易憶念過往那平靜美好的日子吧。蕭紅困守在戰火中的香港,於孤獨無依的時候,經常回想起幼年時代,在慈祥的祖父身邊度過的無憂無慮的歡樂日子,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1940年12月完成的這部《呼蘭河傳》,就是她在寂寞的心境中,對自己幼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作者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一方面是採用了一種爛漫天真的孩童的視角,同時,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是採取了一種比較溫暖而浪漫的語調。而後才從回憶中徐徐展開了對故鄉小城呼蘭河的描寫——一種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對故鄉風物和鄉風民俗的描寫。

  作者為什麼要取孩童的視角和溫暖而浪漫的語調,來完成這部小說呢?一方面可以是作者為了探索不同的小說寫法(她每一部作品都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而另一方面,若從創作心理上來分析,該是作者在經過了人生的漂泊與世途的坎坷之後,試圖通過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來獲得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和情感上的慰藉。因為在1940年寫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作者的生活正陷入一種極度的困厄與迷茫之中。靳以在《悼蕭紅》一文中所記述的,蕭紅在香港給他的信中的幾句話,可以證明:「謝謝你的關切,我,我沒有什麼大病,就是身體衰弱,貧血,走在路上有時會暈倒。這都不算什麼,只要我的生活能好一些,這些小病就不算事了……」從同一篇文章,我們還知道,與蕭紅在香港同居的D,是「一個自私的人」,「而蕭紅從他那裡所得到的呢,是精神上的折磨」。

  或許正是生活的困頓和人生的不幸,才成就了《呼蘭河傳》這部傳世之作吧。然而,我們寧願沒有這部書,如果因此能夠換得蕭紅美滿幸福的生活的話。

  《呼蘭河傳》這部中篇小說,通過對呼蘭河偏僻小鎮發生的各種事情和形形色色下層百姓的生活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舊中國扭曲的人性,和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而在藝術上,《呼蘭河傳》則是採用了散文和繪畫的筆法,賦予整部作品一種抒情詩般的基調。讓讀者能夠從作者描寫的悲慘灰暗的生活中,時時感受到一種清新明快的色彩。所以,茅盾先生在本書序言中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人說,《呼蘭河傳》的成功,並非純藝術的、技巧上的成功,而是一種源於作者短促生命和悽美個性的、帶有悲劇性的成功。蕭紅以她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一部作品要獲得成功,作者只是達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藝術的高度,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犧牲,乃至個體生命的投入與付出。

  題圖為湯唯在電影《黃金時代》中飾演的蕭紅

相關焦點

  • 紀念蕭紅 | 一生漂泊,一生反抗;一路逃亡,一路嚮往
    魯迅對蕭紅的作品尤其看好,曾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935年,蕭紅寫出了中篇小說《生死場》,魯迅先生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力透紙背」,有「越軌的筆致」,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地位。此書有魯迅先生作序,胡風為之後記,這樣的待遇在當時可以說是一般文人難及了。更難得的是,這是魯迅先生自費幫她出版的。《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也是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一。不同於浪漫悲壯的愛國頌歌,蕭紅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和真實質樸的口吻呈現出真實的受難的中國農民。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 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鄧麗君表示羨慕,知情者澄清謠言
    這段師生緣,是連娛樂圈人士都感觸在懷的:話說1980年代末,在某次訪談中,歌手鄧麗君就說讀過蕭紅。記者問,是看了《生死場》嗎?鄧麗君回答,是讀過《回憶魯迅先生》。鄧麗君.1953-1995她接著說,「我過去不了解魯迅,看了蕭紅的文章後,才讀魯迅的作品」,並連稱羨慕這樣的情誼。魯迅與蕭紅的「緋聞」,是1990年後才漸聞於人口的。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蕭紅的敏感與細膩,還體現在她的作品中。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蕭紅為讀者勾勒了一個作為「普通人」的魯迅,用細節繪出了一個鮮活的魯迅。 《生死場》:民族的寓言     《生死場》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於1935年出版,魯迅親自為之作序,將其列入「奴隸叢書」之三。《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並由此奠定了她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 文壇才女:樋口一葉與蕭紅
    而蕭紅所在的年代是中國動蕩災難的抗戰時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滿懷傷痛,是蕭紅僅僅31載寒暑的寫照。    從成長家庭上來看,樋口一葉的父親本是山梨縣農民,為尋求階層上升,棄鄉上京,並於明治新政府成立前擁有了士族(武士)身份,成為政府下級官吏。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蕭紅以明快、生動的筆調詳細追憶了從1934年冬天到1936年7月去日本之前,她與魯迅先生及許廣平女士交往的點點滴滴。在和魯迅先生取得聯繫前,蕭紅和蕭軍在東北已出版了一部合著小說散文集《跋涉》,因為在作品中揭露社會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覺醒抗爭,從而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他們逃到青島。在青島,他們和魯迅先生取得了聯繫,於1934年11月來到上海。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其中一張紙片上寫著:「魯迅先生送給廣平先生的紅豆,端木誌」;另一張紙片寫著:「這是魯迅先生送給肖(蕭)紅的紅豆」。  拍賣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廣東崇正與委託方取得聯繫,確認字條上為端木親筆題記,紅豆即端木親自保存的蕭紅遺物。同時,拍賣行也列舉《蕭紅研究》《蕭紅全集》等文獻資料對此進行佐證。
  • 遲子建:尋訪蕭紅,在碧海藍天處
    蕭紅留下了兩部傳世之作《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前者由魯迅先生作序,後者則是茅盾先生作序。而《生死場》的原名叫《麥場》,標題亦是胡風先生為其改的。可以說,蕭紅踏上文壇,與這些泰鬥級人物的提攜和激賞是分不開的。不過,蕭紅本來就是一片廣袤而葳蕤的原野,只需那麼一點點光,一點點清風,就可以把她照亮,就可以把她滿腹的清香吹拂出來。蕭紅在情感生活上既幸運又不幸。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相對於阿Q的低下背景,馬伯樂的確可以說是一個中產階級的阿Q,或許可以讓馬伯樂有類似阿Q的下場,也算是延續蕭紅對恩師益友魯迅的懷念與景仰。但後來放棄了,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蕭紅是一個創造力十分豐富的作家,我認為她絕對不會滿足於僅僅是模仿魯迅的作品。考慮了很久之後的構想是這樣的:續篇的故事發生的地點都是蕭紅本人去過的,如從上海到漢口,武昌到重慶而後轉赴香港。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作為翻譯家的他還陸續翻譯了英文版的蕭紅作品《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如今,他更是用英文續寫了蕭紅的長篇小說《馬伯樂》。《馬伯樂》是1940年蕭紅在逃難暫居香港時創作的,講述了主人公馬伯樂與妻子兒女在戰爭期間逃亡的過程,馬伯樂出生於青島一個有錢且信洋教的家庭裡,是一個滑稽的人物,一個「中產階級的阿Q」(葛浩文語)。
  • 蕭紅1937年佚文被發現?署名"玲玲"試探轉向(圖)
    日前,電影《黃金時代》的熱播,使得蕭紅的情感世界走向大眾。  1937年是蕭紅旅居上海的最後一年,直至9月為避戰火與蕭軍同至武漢。這一年,蕭紅在情感與寫作上不異於一段「空白期」。  從文字到銀幕再回到文字:在1937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蕭紅究竟有哪些作品完稿、發表或存世,可供後世讀者研讀呢?
  • 美國翻譯家續寫蕭紅未完長篇
    在翻譯蕭紅最後一部作品時他發現文末寫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他便起了續寫的念頭。作為一位中國文學的譯者與研究者,葛浩文幾乎翻譯過蕭紅所有的小說,還用英文寫過《蕭紅傳》。葛浩文是用英文續寫,由他的夫人、同為翻譯家的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女士由英文譯成漢語,現在完整版的《馬伯樂》(蕭紅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前九章,和葛浩文的續篇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便呈現在讀者面前。
  • 七年級下冊第3課《回憶魯迅先生(節選)》筆記。梳理課文知識點
    文章背景本文選自《蕭紅全集》第二卷。有改動。魯迅是蕭紅精神上和文學上的導師,蕭紅是魯迅作品的忠實讀者。為了培育蕭紅這朵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學園圃的奇葩,魯迅甘為春泥,甘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 ...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英文...
    蕭紅(1911 — 1942),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原名張迺(nǎi)瑩;幼年喪母,童年時由家人定下娃娃親,19歲與已婚表哥私奔,21歲與作家蕭軍相識相戀,開始文學創作;24歲時,在魯迅的幫助下出版成名作《生死場》,此後創作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1942年,蕭紅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老舍筆下的舊北京的芸芸眾生、蕭紅筆下的黑土地上倔強生活的人們等等,一大批鄉土新文學成果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令人愉悅,令人著迷。與此同時,在國破家亡的危機中,這些文學新青年在作品裡又發出愛國主義及反抗專制的強烈呼喊,在這場文學運動中,蕭紅獨具特色,其作品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 蕭紅重病遇庸醫,在最好的年華離世,獨留這本書由美國翻譯家續寫
    在翻譯蕭紅最後一部作品時他發現文末寫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他便起了續寫的念頭。作為一位中國文學的譯者與研究者,葛浩文幾乎翻譯過蕭紅所有的小說,還用英文寫過《蕭紅傳》。葛浩文是用英文續寫,由他的夫人、同為翻譯家的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女士由英文譯成漢語,現在完整版的《馬伯樂》(蕭紅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前九章,和葛浩文的續篇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便呈現在讀者面前。
  • 話劇劇本《蕭紅》入圍《作品》雜誌年終賞
    齊齊哈爾新聞網12月12日訊 (馮濤) 蕭紅故居白雪皚皚訪客多12月,話劇劇本《蕭紅》入圍真文學半月刊《作品》年度大賞名單,劇本作者、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葉君發文呼籲廣大讀者參與投票,支持文學、支持蕭紅。
  • 「大的慈悲,大的自由」:中肯說出了蕭紅作品經久不衰的現實意義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二代女作家,魯迅曾經稱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這一評價既是對蕭紅文學創作才華的首肯,也是對其鼓勵和期待。蕭紅作品的魅力經久不息,她的文風獨具一格,行文流暢細膩,敘述娓娓動人,有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剝削者的諷刺,也有對女性的關懷,對社會的批判……但是這並不是讓她在現代文壇上成為一位偉大女性作家的根本原因,我們尊重蕭紅和她的作品,是因為蕭紅始終踏實得探在人民的寬厚土壤之上,堅定得站在民間立場,始終心繫人民,書寫黑土的山水,故鄉的男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鄉土作家。
  • 八十五年前,魯迅請客的那張菜單子
    魯迅1934年12月19日在日記裡記下,這天設宴,請蕭紅、蕭軍、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來上海豫菜館。有一說法是要給胡風兒子做生日,胡風沒出席。豫菜館生意火爆,需提前訂菜,魯迅頭天、也就是12月18日的日記記下了「往梁園訂菜」。吃了。散了。再吃,再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