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揭櫫「童心說」,以人之「真心」為「童心」

2020-12-22 百家號

在長達百餘年的金元異族統治宣告終結之後,「盡復中國之舊」,就成為明初欽定的文化政策和社會的普遍文化心理與文學趨向。元老重臣「臺閣體」詩作的「廊廟化」和「以文為詩,流而為理學,流而為歌訣,流而為偈誦」「宋詩化」等詩弊,促使一批文學家從由復舊中尋求出路。在文學思想方面,明文人大多服膺宋人嚴羽的《滄浪詩話》,其「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等說,一脈貫注,直接影響到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論調。

而踵武嚴羽的明初詩論家,早已具有擬古趨向,為高啟的「隨事摹擬」,林鴻的「楷式」盛唐、高棅的盛唐「正宗」、李東陽的「時代格調」諸說,均已開前後七子擬古運動的先河。弘治末至正德的二十餘年間,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開始活躍,並成為復古派重鎮。李夢陽,「以復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何景明稱「近詩以盛唐為尚,宋人似蒼老而實疏滷,元人似秀峻而實淺俗」。嘉靖中至萬曆初四十餘年間,又有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互相標榜,名播天下。

李攀龍,「據海內文柄者二十年」,曾編《古今詩刪》,唐後即繼之以明,宋元兩代一詩不取,「謂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王世貞,稱為文「師匠宜高,捃拾宜博。」李獻吉(夢陽)勸人勿讀唐以後文,吾始甚狹之,今乃信其然」於是便和李攀龍一起「修復西京大曆以上之詩文,以號令一世」。前後七子的擬古運動蔓延六十餘年,文壇剽竊成風,萬口響,令人詩文都紛紛淪為「古人影子」。約至萬曆初年,反擬古者幾乎遍於天下。如歸有光直斥王世貞為「妄庸巨子」。唐順之標舉「本色」,以「直抒胸臆,信手寫出」為「真精神與千古不可磨滅之見」。

李贄則揭櫫「童心說」,以人之「真心」為「童心」。進而稱「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以出自「童心」的《西湘》、《水滸》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歸、唐、李,以及王慎中、茅坤、徐渭、焦竑、湯顯祖等人對前後七子的抨擊,為其後公安派之崛起,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袁崇道、宏道、中道兄弟,湖廣(今湖北一帶)公安人,統稱為「公安三袁」。袁宏道,是三袁中的領袖人物。

文章由《可可娛樂匯》百家作者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李贄文論:童心說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他提出「童心說」。「童心」包含真心和初心。「童心說」的主張:一是反對聞見道理為心。
  • 湯顯祖:李贄「童心說」的鐵桿粉絲
    他說,「人自有真品,世自有公論」「僕不敢自謂聖地中人,亦幾乎真者也」。而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贄也喜談「真人」,其「童心說」表現了對「真人」「至文」之喜愛,對「假人」「假文」之厭惡。所以當「真人」湯顯祖遇到講「真」理之李贄時,將激發湯顯祖怎樣的創作靈感呢?可以認為,湯顯祖的「情至說」正如袁宏道的「性靈說」一樣,都是在藝術領域對李贄「童心說」的呼應。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李贄有著諸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尤其是跟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童心說》李贄的觀點很明確,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擁有一顆童心,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人漸漸忘卻了最初的本心,而將這些「道理」當做自己人生的信條,最終迷失本性,成為穩定社會的一個工具。當然,李贄並不是反對知識學問,他也指出「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
  • 1.分享童心之:童心說
    我們說「勿忘初心」,我以為,「初心」即「童心」。那麼,童心究竟是什麼?童心是孩子氣。陸遊說,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孩子氣就是喜歡玩耍,喜歡歡樂,喜歡沉浸於「我」的世界。李贄在《童心說》裡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童心說》值得看看的一篇議論文
    《童心說》是對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童心」一詞進行了新的表述,並不是李贄所創的一個新名詞或理論。接著李贄試圖對「童心」定義,指出何為「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 劉曉東:童心的哲學
    一、童心及其來源  童心是人的根。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天賦的、先驗的人心,是人之初,是未被異化的人心,是李贄所謂的「最初一念之心」,是「真心」,是「真人」的心。它是人的天性的總和,是人的靈魂。  童心是哲學概念,不是心理學概念。
  • 在心學的辯證過程中,李贄的「童心」,是對浪漫主義的憧憬
    百家原創作者:阿嫻觀歷史大家對於童心的理解是什麼?有些人覺得童心在長大之後都會消失,即使有童心也不敢表現出來,可能會被人說幼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李贄的「童心」,他的童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 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童心之美舉例
    明朝有個怪人,不,是怪傑,叫李贄。這個人多有奇談怪論,行事也與常人不同,文章卻寫得好,思想激進銳利但頗深刻,在當時受到當局的禁止,所以他自己給自己的作品集命名為《藏書》《焚書》《續焚書》,以為必得後世之人方可知其為真。
  • 想起了李贄的童心說
    多年前,有一道面試題是進教室的走廊上倒著一把掃帚,看看多少人是跨過去而不把它給扶起來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都得了零分——這就是長期應試教育結下的必然果實。   看過張孟蘇同學小小的事跡與大大的遭遇,我立刻想到了李贄的「童心說」。
  • 「童心美術館」即時開啟——速來山東美術館為你的童心「充電」
    為此,他一生堅持為兒童創作,無論在其繪畫、書法還是散文等藝術作品中,都充滿了童心童趣。何為童心?明代文學家李贄這樣描述:「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即真心,即初心,即本心也。藝術,便是童心最佳的詮釋和表現方式。優秀的藝術家會向孩子們學習,以天真的視角觀察世界、關照生活。
  • 毛澤東及李贄與陽明心學之關係
    下面是李贄的一番議論:「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這個童心,說到底也就是羅汝芳強調的赤子之心。我們現在強調「不忘初心」,這個初心,對共產黨人而言,是不忘入黨時的誓言,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
  • 站在孔子對立面的李贄,叛逆於世俗,卻又被世俗禁錮鬱鬱而終
    這一年,他沒有在乎身邊人的勸阻,沒有妥協於妻與子的生活壓力,更沒有在乎當時的時代給人指定的努力方向,毅然辭去了眾人羨慕的知府官職,去向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追求著茁壯發芽想要衝破時代禁錮的牢籠的童心之芽,總有一天能夠長成參天巨樹,蔭蔽千萬人。
  • 李贄:明代「文藝復興」的領路人
    他說「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就是「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至於《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均見《童心說》)因此,他
  • 《天空之城》:成年人最大的驕傲,是童心未泯
    一、童心即本心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明代哲學家李贄童心就是本心,不論年紀,無關身份,只要保持最純真的初心,就是一個有童心的人,就像影片中的希達、巴魯和海盜們。還有多少人記得最初的夢想?巴魯的爸爸曾經在飛行船上瞥了一眼天空之城,並留下一張珍貴的照片。回到大地,他把這件事告訴所有人,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覺得他說大話。巴魯爸爸帶著遺憾和傷心離開了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給巴魯留下,除了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夢想。巴魯立志要尋找天空之城,為爸爸正名。
  • 古稀之年創業做成語動漫:以真心為「童心」
    古稀之年創業做成語動漫:以真心為「童心」 2017年05月06日 20:18 來源:新華社 作者:蓋博銘 字號 內容摘要: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題:古稀之年創業做成語動漫:以真心為「
  • 童心哲學史論
    從先秦老子、孟子,經由宋明心學,到泰州學派的羅汝芳,尤其是到李贄那裡,童心主義成熟起來,而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的學說。李贄的下獄自戕,標誌著童心主義所肩負的中國思想現代轉型的使命在中國遭遇挫敗。童心主義與西方現代學說多有可會通之處,例如,童心、赤子概念與盧梭的「自然人」概念是相通的,童心主義與盧梭教育學是相通的,與馬克思主義亦多有可通約之處。
  • 小學生多次討好班主任,如何守護童心?三種方法正確引導
    文/小神手(文章和圖片均為原創首發,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巴金曾言:童心生活的回覆,便是新時代的萌芽。明代思想家李贄曾在《童心說》中寫道:「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因為童心,我們日益麻木的心靈才有可能不隨波逐流。童心固然重要,但它常常為人所忽視,所拋棄。身處浮華的世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事實:世界正在失去童心。
  • 父母如何保護孩子的童心,教你兩招
    童話從來不需要解決任何現實問題,卻一樣給人帶來希望,帶來幸福。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很聰明的,你是騙不了的。可即便有一天孩子知道禮物是大人送的,又有什麼關係了。比起禮物更讓孩子動容的是,接受禮物的那一刻的驚喜,期待、揭曉謎底的美好,是曾沐浴在父母濃濃的愛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