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勿忘初心」,我以為,「初心」即「童心」。
那麼,童心究竟是什麼?童心是孩子氣。陸遊說,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孩子氣就是喜歡玩耍,喜歡歡樂,喜歡沉浸於「我」的世界。李贄在《童心說》裡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皇帝的新裝》裡那個孩子,一語道破皇帝沒有穿衣,便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話版註解。所以,童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心。所以劉禹錫說,誠天性之潛感,顧童心兮如疑。
童心是生長的。所以有人說兒童是花朵,是幼苗。是花朵,就應當被欣賞;是幼苗,就值得呵護。兒童是七八點鐘的太陽,他們的額頭、眼睛、手、身體、腳,無一處不散發出人類的光和熱。所以,兒童是溫暖的。他們依賴成人,成人亦依賴兒童。
童心是可塑的。所以大家都說,兒童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他就成什麼。如果你隨便一揉,他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所以,就有了傷仲永的故事;所以,就有了孟母三遷的教子典型。
童心是能動的。兒童是白紙,但又不是普通白紙,這是一張有生命的白紙。生命的生長,需要積蓄、藉助外部的力量。但這種外部的力量,只是一種力量,只有通過內部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生命成長的能量。這便是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童心的能動性,依靠兒童自身,也有賴於環境的薰染,外力的激發。
這就需要教育,這就需要老師。這兒的老師絕不僅指學校之師。能者均可為師。
這兒的能者有一必備標準,得懂得童心,最好擁有一顆童心。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最好引導孩子遠離那些「小大人」式夥伴。因為,他們只是徒有兒童外表,童心早已被成人世界遮蔽。事實證明,成人可以葆有童心。《左傳》記:於是昭公十九年矣,猶有童心。王國維說:偉大的詞人之所以能夠寫出偉大的作品,是因為他們擁有童心。冰心在《寄小讀者》一書中寫道:因為我若不是在童心來復的一剎那拿起筆來,我決不敢以成人煩雜之心,來寫這通訊。
所以,孩子都喜歡那些有童心的父母;學生都喜歡那些有童心的老師。
親其師,信其道。有童心的家長,其話在兒童的耳朵裡特別悅耳;有童心的老師,其道更易於深入童心。
斯霞有一堂姐叫斯紫輝,是一位小學數學教師,但她每星期要給學生上一堂故事課,故事的內容來自《愛的教育》。學期結束,斯老師專門召開主題班會,用書中的人物來命名班上的同學:勤勞的「裘裡亞」、正直的「卡隆」、勇敢的「馬爾柯」。富有童心的斯老師倍受學生青睞。
大學教師亦然。浙江大學的蘇德礦老師,課前播放《小蘋果》,課中用天熱脫衣服導出複合函數,用戀愛哲學講解偏導數,硬是讓學生最頭疼的微積分成為學生最嚮往的課程,每年學校都在上演3000人搶修300個微積分課程的傳奇。蘇老師的童心深得童心,亦得成人之心,學校之心。2014年,蘇德礦老師以最高票獲浙江大學的「心平傑出教學獎」,獎金100萬。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要說,高品質教育一定是一顆童心點亮另一顆童心。當然,讓成人葆有童心並不容易。但作為教育者,至少應當欣賞童心,讀懂童心,悅納並呵護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