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2020-12-25 小澤愛歷史

佛學界對佛經真偽的辯論必然牽涉中國佛教史的研究。雖然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極其豐富,凡儒家史書所有體裁,佛家無不具備,儒家著史的傳統也被佛家所借鑑,但是,若以近代眼光審視,傳統的佛教史研究仍不有形式陳陳相因、內容狹之嫌。這種局面,直至20紀20年代,梁啓超引入近代研究方法研究佛教史,中國學者從事的具有近代性質的本國佛教史研究才真正改變。

梁啓超從事佛教史研究主要始於1917年底他受北洋軍閥排斥,不得已辭去各種政治職務之後,專心從事社會教育與學術研究事業。他曾先後從林宰平、歐陽漸學,其佛學著述豐富,有:《印度史跡與佛教之關係》、《佛教之初輸入》、《千五百年前之中國留學生)、《翻譯文化與佛典》、《佛教與西域》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漢明求法說辨偽》、《關於玄奘年譜研究》、《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等。

這些研究,廣泛深入,成就斐然。在方法上,他採用史論結合的方法,把教理、歷史事實、邏輯分析結合起來;在內容上,把時代特徵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豐富了佛教的歷史研究;在思想上,他提出了進化、循環上升的佛教發展史觀。他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大量吸收了近代西學的內容。

繼梁啓超開啟中國佛教史研究之風不久,1928年,蔣維喬據日本境野黃洋《支那佛教史綱》增補撰成國內第一部《中國佛教史》,其中第四部分,即清代至民國部分完全是他的新作。第二年,李證剛出版了《西藏佛教略史》進入30年代,中國佛教史研究者日漸增多,湯用彤在北京大學、陳垣在輔仁大學、陳寅恪在清華大學、黃懺華在復旦大學,相繼著力研究中國佛教史。

陳垣著有《明季滇黔佛教考》、《釋氏疑年錄》、《清初僧諍記》、《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成為民國時期中國宗教史研究的重要開拓者。陳寅恪也撰有不少論著,就中國古代佛教與政治、文學各方面的關係做了系統考察。他在研究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及敦煌唐寫本的多種佛經後,得出了宗教與政治不能絕然分開、中國古代小說已基本被佛教化了等結論,使人們大開眼界。

黃懺華參考日本宇井伯壽所著《支那佛教史》撰成的《中國佛教史》,打破以朝代分期的舊史體例,把整個中國古代佛教史分為肇始、進展、光大、保守四個時期,對前兩期衍生發展的佛教宗派的論述尤其詳盡,並著重於佛教思想的演變,與蔣維喬的《中國佛教史》恰可互為補充成為民國時期國內僅有的兩部中國佛教通史。

湯用形是民國時期中國古代佛教史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漢魏兩南北朝佛教史》和《隋唐佛教史稿》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在海內外享譽甚高。這兩部著作堪稱中國學者完全獨立地運用近代學術觀點,系統地清理自佛教從印度傳入至隋唐佛教中國化整個過程的巨著。其一,在佛教研究的價值取向上,他立意高遠,力圖通過研究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尋找一條適合中國的道路,這就在指導思想上高人一著。

其二,他把佛教的傳入及各宗派的興衰都放在當時社會的大背景下考察,不再就佛教論佛教,視野開闊,因此有許多超越前賢的真知灼見。例如,他認為:「佛教史之分期,蓋據勢力之盛衰而言。勢力之消長除士大夫之態度外,亦因帝王之好惡。」教與政治社會之關係,固甚重要。」這裡,他把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通過帝王、士大夫階層的反映與佛教思想的傳播發展結合起來,深化了研究。

其三,受白璧德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他的研究注意廣搜精求,多維比較。他非常重視佛道兩家的關係,認為魏晉玄學與佛學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是佛教中國化的淵源。如他以充分的史料說明,《牟子理惑論》使佛學與黃老玄學結合起來,奠定了漢末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基礎,並成為日後儒、釋、道融合的出發點。

其四,他深入分析了印度佛學對中國佛教各宗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及其交互影響融合。其五,他對中國佛教史特別是漢唐間主要人物思想發展的軌跡,做了深入剖析。可以說,湯用形從微觀到宏觀,比較清晰地論述了中國佛教發展和佛教中國化的歷程,這對於中國佛教史學術研究、對於中國佛教近代化都具有重大推進作用。

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史研究經梁啓超等提倡,再經蔣維喬、湯用形深化發展,已成規模,初步奠定了中國佛教史的框架結構,基本釐清了中國佛教史的歷史脈絡。以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呂澂、許地山等學者,後繼前行,又開闢出新的治學途徑,取得了更新的研究碩果。

呂澂,字秋逸,1896年生於江蘇丹陽。民國初年入金陵刻經處研究部,從歐陽漸學佛。他不僅精通佛學,而且鑽研美學,尤以語言文字學見長,通曉藏、梵、巴利文,得入藏、梵、巴利文原典之堂奧。佛學著作主要有《佛學研究法》、《印度佛教史略》、《西藏佛學原記》《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佛典泛論》《因明綱要》等他對佛教文化最突出的貢獻集中為三:

一是佛典的辨偽和勘別。他從「譯者的辨偽」入手,校勘了《四十二章經》《牟子理惑論》、《瑜伽師地論》等重要佛學經典。二是完成了《藏要》和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的編撰,為以後編更完善的《大藏經》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因明學研究成果突出。此外,他對法相、唯識學也有許多創見。呂激的研究注重吸收近代社會科學的觀點,擅長運用縝密細緻的分析來整理中印佛學遺產,從而獲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果,開闢出一條與傳統判然有別的研究新途徑。

許地山,筆名落花生,1893年生於臺灣。他在就學時即受到嚴格的近代比較宗教學訓練,並將其移植用於研究中國宗教。他曾在燕京大學神學院攻讀宗教學,並獲得神學學士學位,後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宗教史與比較宗教學。他還於1925、1933年兩度赴印度專攻梵文及佛學從而達到相當高的造詣。他的比較宗教研究是從道教研究開始的。

當時,他鑑於國內外對中國道教的研究比較薄弱,中國化的佛教又與道教影響分不開,於是從比較宗教研究的角度先後撰寫了《雲笈七籤校異》《中國道教史(上卷)》、《扶箕迷信的研究》等,精闢地指明道教與佛教的異同,連學識廣博的陳寅恪讀到其論著時也自嘆弗如。此後,他又編寫出《佛藏子目引得》,著成《印度文學》。前者是煌煌巨製漢文《大藏經》第一部採用近代形式的索引工具書,它為佛學學者提供了極大方便。後者對佛教與印度文學發展的相互關係做了詳盡闡述。

同時,他還撰寫了《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指出佛學辯論與因明邏輯發展之間的相互推動作用。他的《大乘佛教之發展》則力求糾正一般佛教史就教論教的偏向,注重把大乘佛教的發展史放在當時具體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強調印度佛教所受當時政治與其他宗教的影響。許地山所開創的比較宗教學研究,對於推動佛學研究、對於後來中國比較宗教史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

從總體上說,民國時期的佛學研究受當時文化轉型、學術轉型的影響,從研究方法到指導思想都表現出了迥異於傳統的現代風格,或者說,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特徵。

相關焦點

  • 楊維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學術研究
    呂澂先生的兩種講稿《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的出版以及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重版)、《隋唐佛教史稿》(初版)作為名家名作,對於這一時期佛教學術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佛性論》之後,賴永海先生又出版了《佛道詩禪》(1990年)和《佛學與儒學》(1992年)兩本著作。前者是此一時期有代表性的以「文化學」方法研究佛道關係與禪宗的著作,後者則是以比較哲學的方法研究佛學與儒學的關係,其中在佛學與程朱理學、禪宗與心學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突出成就。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胡適利用新發現的敦煌唐以前佛教文獻,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寫出了《菩提達磨考》《論禪宗史的綱領》《禪學古史考、《〈楞伽師資記〉序》《中國禪學的發展》《楞伽宗考》等論文,考出了早期中國禪宗史的大致歷史面貌,使這段歷史真正可以成為信史,這是不能不歸功於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歷史研究方法的。
  • 《原佛》觀察|楊維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學術研究
    呂澂先生的兩種講稿《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的出版以及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重版)、《隋唐佛教史稿》(初版)作為名家名作,對於這一時期佛教學術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中國佛性論》之後,賴永海先生又出版了《佛道詩禪》(1990年)和《佛學與儒學》(1992年)兩本著作。前者是此一時期有代表性的以「文化學」方法研究佛道關係與禪宗的著作,後者則是以比較哲學的方法研究佛學與儒學的關係,其中在佛學與程朱理學、禪宗與心學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突出成就。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
    而作者為了編織導師否定中國佛教的罪名,不惜以支那內學院為例。作為一介研究唯識學的學者,對於這則民國佛教的公案,能不知道嗎?  內院以唯識究竟的立場,認為大乘佛教唯有龍樹、無著兩聖一宗,將中國佛教視為根本的真常唯心論排除在大乘佛教之外,認為這是「入篡正統」。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民國時期最成功佛教組織,六萬會員,享譽世界丨漢口佛教正信會
    與晚清時期佛教「甚衰」的境地相比較而言,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代表之一即是「漢口佛教正信會」。 民國年間興起的漢口佛教正信會(佛教正信會)和武昌佛學院(武昌佛學苑世界圖書館),為推動中國佛教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舉世矚目的,是值得我們好好回憶、總結的。作為一個親歷者,我有必要說出來,讓後世人知道。
  • 講座回顧丨巴得勝: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巴教授講座的主題是「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既從宏觀的視角揭示了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的學術轉變,又從微觀、實證的角度介紹了歐洲佛學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首先,巴教授從對比中國和歐洲對佛教的接受的角度介紹了早期佛教知識在歐洲的傳播問題。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摘 要:民國時期對於我國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發展出很多新的事物。其中廣告的變革與發展就是在民國時期實現的。在民國時期西方的一些廣告思想開始大量的被引到國內。中國開始真正的重視廣告的作用,也開始系統性的探索廣告學的框架。這對於廣告在中國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佛教學術研究的意義 如何避免學與修的對立?
    相比之下,這一時期的世俗院校,特別是大學系統在佛教教育方面的成績不如佛教界明顯,許多學者真正學習佛教知識,還是在佛教界辦的佛學院裡或者在支那內學院之類的學府裡得到的。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中國佛教教育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 20世紀以來的清代漢傳佛教研究——紀華傳
    在清代佛教研究的論文中,常建華《明清時期的佛教信仰》(《文史知識》,1991年第5期)除了概括明清時期佛教有影響的禪宗和淨土宗特點外,還對佛教的某些精神通過人們舉行的諸多活動,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社會的信仰這一方面作了介紹。
  • 哥倫比亞大學鳳凰談:哥大佛學研究缺錢怎麼辦?
    ,鳳凰網北美佛教交流團導師明賢法師,魏德東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中國佛教研究聖嚴講席榮休教授於君方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法國著名佛教學者伯蘭特•佛爾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佛教與東亞研究中心楊朝華教授,圍繞美國社會中東方佛教的角色以及美國佛學研究的貢獻等話題進行了座談。
  • 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11月,依託北大宗教學系的研究力量,搭建國內外佛教學與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
  •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但在人類實際的生活中,政治與宗教發生關連的例子仍隨處可見,例如教會在東歐民族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教在中東國家的政治舉足輕重,解放神學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等等,皆是顯例。不過,一般探究政教關係的著作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回教方面,亞洲佛教似乎較少受到注意,[1] 中國佛教尤然。
  •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世界百大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經由該校的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申請,歷經兩年的努力,2017年2月通過研究院的審批,將與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此佛碩課程是中大有史以來第一個批准的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面對香港地區以及全世界,深具意義。
  • 講座預告 | 巴得勝: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講座預告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European Buddhist Studies:From Philology to Philosophy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哲學系314室(註:此次為中文演講)主講人簡介巴得勝教授,歐洲漢學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EACS)主席,歐洲中國學學會理事
  •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應用佛學文學碩士」開始招生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3月,是香港首家學界與教界合作成立的高端佛學研究平臺。中心地處屯門青山灣畔珠海學院新校區,面迎咖啡灣,遠眺伶仃洋,環境清幽,是理想的求學問道之所。中心立足香港,紮根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推動漢傳佛教的教學與研究。中心依託於珠海學院佛學研究力量,邀請國內外佛學研究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來中心講學、交流。中心現開設「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課程建設與高端學術交流融為一體。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生將會獲得廣闊的佛學新視野,提升整體的學養與人文素養。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座談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宣方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 顏峻:《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研究方法論的解讀
    如Gabezon指責傳統語文學過於專門,「無法與其他領域進行對話與比較」,「忽略了口傳資料、人類學、社會學、儀式傳統」,「佛教研究必須向跨科際與跨文化的研究領域前進」。[6]在傳統的佛教思想研究領域,也往往受到流行思潮的影響,比如現象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殖民主義、語言分析、女性主義等等。西風所及,也帶動了漢語學界的變化。就當代大陸佛教研究來說,明顯展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 呂澂:一年來我的佛學研究
    我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印度大乘佛學發展到晚期一個階段裡的中心思想。大乘佛學原是圍繞著「宇宙人生現象都屬緣生無自性」這一基本理論而開展,並由各方面的闡明表現出多樣色彩的。到晚期來(公元第六世紀以後),更以瑜伽一系的思想為中心,從正反兩面發生針鋒相對的議論,形成了「空有之爭」。
  • 民國時期泉州佛化運動
    為振興佛教計,發函邀請北平、上海的高僧、居士來泉州弘揚佛法,發起佛學革新運動。民國11年(1922年),在新加坡的泉州僧人轉道、轉逢,延請天童寺方丈圓瑛大師來泉州弘法。城區崇福寺、承天寺等都恢復法堂修持。1923年,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太虛的皈依弟子張宗載、寧達蘊等兩位居士到泉州弘揚佛法。圓瑛大師住持開元寺,講演佛法。在城內外一些較大佛寺恢復法堂修持。在兩次弘揚佛法運動中,發展了一批知識青年為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