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最成功佛教組織,六萬會員,享譽世界丨漢口佛教正信會

2020-12-20 騰訊網

與晚清時期佛教「甚衰」的境地相比較而言,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代表之一即是「漢口佛教正信會」。

太虛大師創辦的漢口佛教正信會(後更名為佛教正信會),奉行「正信的佛教」與「人間佛教」宗旨,不僅有力回應時代潮流,並成長為當時最成功的佛教組織。在上世紀30年代前後曾達六萬餘會員,為我國近代佛教界最大的居士組織,也是後來中國居士組織的雛形,其影響從武漢一隅擴展至全國乃至全世界。

建國後,佛教正信會的影響仍如餘音繞梁,其原址建築與《正信》雜誌,都成為後來湖北佛教界的寶貴財富,繼續發揮著慈悲濟世的影響力。今時今日,佛教正信會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必將為當代文化與社會建設貢獻力量,成為傳統信仰復興的一面旗幟。

我親歷的漢口佛教正信會

慈學老法師口述

印宗法師等整理

《湖北省志·宗教》中記載,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們湖北地區。在千百年漫長的歷史傳播中,經歷了「鄂州譯經、襄陽奠基、荊州弘揚、玉泉立宗和禪起蘄黃」的發展過程,這五個可圈可點的歷史事件,記載在省志宗教篇中,我已入骨三分,記在心裡怎麼也不會忘記。

但是我有一個疑問,湖北佛教歷史上只有這五大事件嗎?民國年間發生在武漢,與我的生命同年代產生的武昌佛學院漢口佛教正信會,這兩樁大事為什麼沒有列入呢?這是什麼原因?

民國年間興起的漢口佛教正信會(佛教正信會)和武昌佛學院(武昌佛學苑世界圖書館),為推動中國佛教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舉世矚目的,是值得我們好好回憶、總結的。作為一個親歷者,我有必要說出來,讓後世人知道。

漢口佛教正信會的創立

我與太虛大師有師承之緣,出家後有幸成為大師的第三代傳人,忝列於大師門下,在那個時代受到了大師的特殊恩賜,得到了許多法益,這是我終生難忘,也應該感恩的。

根據《湖北省志·宗教》文字記載,1912年4月中國佛教總會成立,湖北佛教聯合會、湖北僧界佛教聯合會也相繼成立。這些佛教機構在組織上聯繫湖北佛教徒,保護佛教徒的利益,特別是在「廟產興學」的大事件上,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1918年太虛大師在上海推動組織成立了一個研究佛教、宣傳佛教的團體,取名為「覺社」,旨在弘揚佛法「自覺覺他」的精神,不久之後覺社在漢口設立了分社。為了推動武漢佛教事業的發展,覺社社員——漢口圓照寺的榮妙和尚在社內也創辦了佛學研究會,在武漢推動弘揚佛法,恰好這一年,太虛大師也來到了武漢弘法。

1920年9月,太虛大師指示武漢政商兩界巨頭王森甫、李隱塵、陳元白等人發起創建了「漢口佛教會」——以「弘通佛法,昌明佛化」為主旨。漢口佛教會的成立,推動了武漢佛教的蓬勃健康發展。大家公推李隱塵為會長、王森甫為副會長,他們二人先後都皈依了太虛大師,在資金上大力護持,為大師在武漢弘法建立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受太虛大師直接影響而推動成立的漢口佛教會,於1929年改組成為「漢口佛教正信會」,活躍在江城武漢,為佛教的弘揚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武漢佛教乃至於全國佛教帶來了無限生機和美好希望。

那時候佛教正信會成立佛經流通處、出版佛經、結緣佛教知識文獻書籍,同時發行《海潮音》月刊,創辦《正信》雜誌,以文化宣傳弘揚佛教理念,起到了很好的法布施作用。

佛教正信會以太虛大師為精神導師,成立了正信佛教演講所,定期禮請武昌佛學院的法師和武漢地區各大叢林寺院的高僧大德演講佛法,太虛大師每年都來正信會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極大地提高了武漢地區佛教四眾弟子的佛法知識、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正能量。

從佛教歷史上看,在太虛大師之前,中國佛教界還沒有哪一個時期以一個佛教組織的形式整體地、有計劃、大規模地弘揚佛法。佛教的弘法大多數拘泥於寺院自辦,或高僧大德的個人意志願力,或受居士信眾的禮請,基本上局限在一個較為狹小的時空範圍內,寺院之間沒有一個團體的整體計劃和必然聯繫。

而太虛大師推動漢口佛教正信會弘法的創新和突破,是歷史上少見的,我們應該承認太虛大師的改革精神和超人智慧!

其次,受太虛大師的直接影響,佛教正信會在經濟上鼎力支持大師創辦武昌佛學院,為佛教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二者之間天然的聯繫,使大師在武漢弘法如魚得水,弘法事業一派生機盎然,實現了大師心中的「佛教復興」,這是我們應該總結的經驗。

佛教正信會歡迎新任理事長李子寬居士就職紀念

漢口佛教正信會宏法的創新和突破

就在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和漢口佛教正信會如火如荼地開展培養佛教人才、弘法利生事業,初具規模、初見成效時,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事情發生了。隨著侵華日軍向武漢進犯,日本人的飛機整天在武漢上空盤旋,炮彈日夜轟炸,許多人橫屍街頭,無人掩埋,血淚成河,滿目瘡痍。武漢人民和武漢佛教遭到了極大的蹂躪和踐踏,飽受摧殘。

為了逃離日本人的侵害,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太虛大師的俗家弟子們勸請大師到四川重慶避難。隨著日本人的侵略加劇及大師的離開,佛教正信會和武昌佛學院,在國家生死劫難當中,停止辦學弘法長達七年之久,太虛大師連續八年沒有回過武漢。

1945年日本人籤約投降,抗日戰爭全面勝利,那一年的冬天,太虛大師在重慶指示俗家弟子李子寬先行回到武漢,負責恢復佛教正信會的會務工作。同時大師又指示葦舫法師返回武漢,負責籌備武昌佛學院恢復教學工作。

漢口佛教會的創建成立,跟我的出生同年代,1929年改名為漢口佛教正信會,直到1938年日本人侵略中國,武漢淪陷後停止活動。這是民國年間活躍在武漢的一個重要的佛教組織,推動了佛教事業的興盛和發展。

與晚清時代佛教衰落的境地相比,以漢口佛教會為代表的武漢佛教應該是一種佛教復興,也代表著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復興的新氣象。漢口佛教正信會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教、為信眾做了許多好事、大事,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和讚譽。總結來說應有以下幾點:

護持正法,影響深遠

佛教正信會登記在冊的會員有好幾萬人,有文字記載的五戒弟子達6萬人,會員人數多,信眾力量大,為護持佛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透過《正信》雜誌的廣泛宣傳,武漢佛教的影響,輻射周邊縣市地區,享譽全國,知名世界。曾有日本、錫蘭、倫敦、印度等國家的法師、佛教信眾來佛教正信會作訪問交流。可以說民國年間的漢口佛教正信會,是湖北地區規模最大、創辦時間最久、經濟實力最強大、影響力最深遠的佛教組織。這一切應該歸功於太虛大師的感召!

講經說法,推動四眾弟子正信正行

在太虛大師的引領下,漢口佛教會始終把修持放在首位。

正信會引導居士修持,首先是請武昌佛學院的法師和武漢地區各大叢林寺院的法師們來會講經、開示佛法,太虛大師每年都來講經。

正信會例行規定每個月有四次居士集體共修,或誦經、或拜懺、或念佛。

每逢居士例行共修日,我的師父總是帶著我們棲隱寺的尼眾們參加共修,寺院裡只留下兩個人看山門而已。正信會開展講經說法,引領居士正信正行,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提倡的。

大力推動慈善事業

漢口佛教正信會開展各項會務工作的同時,大力推動慈善事業。當年曾組建了一個慈濟團,負責人錢物的管理。

常年施衣、施藥、施診、施茶,分文不收。恆常供養出家僧尼,為那些在武漢交通中轉、南來北往、東參西學的僧尼,免費供養車船費用,無償地供養僧尼衣食住宿,方便僧尼義醫施診。

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攻佔武漢時,每天有飛機丟炸彈,無數市民死於街頭巷尾。

佛教正信會組織成立了抗日救護隊、掩埋隊,專門為死難者處理後事。王達武居士主持工作期間,一次性購買了1000具棺材,裝殮無辜的死難同胞,僱請了幾臺人力車,專門運送死難同胞掩埋。這些善舉,當時得到了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

帶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繁榮

漢口佛教會源自於太虛大師在上海創辦「覺社」,義在自覺覺他,起點正而不邪,行為覺而不迷。

由於有太虛大師的支持和領導,漢口佛教正信會應運而生。隨後又影響了漢口華嚴大學的籌建,武昌佛學院的產生,武昌佛學苑世界圖書館的設立,《正信》雜誌的創辦。

佛教正信會帶動了諸如此類的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特別是武昌佛學院的創辦,為佛教界培養了大量的法門龍象,當年有佛教「黃埔」的美譽,真是當之無愧啊!漢口佛教會功不可沒!太虛大師功德無量!

國興則教興

值得回憶和反思的是——從漢口佛教正信會的創立、興盛乃至消亡,特別是抗日戰爭中國家危難時的被迫停頓,我們應該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國興則教興,國亡則法滅」。在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危急時代,國將不國,教何能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國家和民族陷入巨大災難痛苦中時,佛教是絕對不能倖免的!

反觀民國年間,漢口佛教正信會帶來的佛教復興,那是建立在民國年間辛亥革命和武昌起義大環境下的佛教盛事,也是太虛大師提倡「三大革命」,改革佛教帶來的生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經常跟身邊的人說,佛教的興盛是建立在國家與民族的興盛之上的,國運興才會教運興,沒有國家哪有佛教啊!

回憶我耳聞目睹的漢口佛教正信會這一段歷史,也是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總結來說:我們佛教徒一定要愛國愛教,先愛國而後愛教,這個次第是不能顛倒的,有國才有教啊!最後真誠地祈願:國運昌隆,正法久住,風調雨順,人民安樂。

編輯丨明性

圖丨網絡

相關焦點

  • 結業考試丨學完《正信的佛教》,來測測你到底有多正信!
    ;結業證書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參加結業考試,領取結業證書!(此處應該有掌聲)本次共讀,我們學習的是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一書,這本書,學習時間也是歷次共讀最長的20天。20天的時間過去了,你還記得書中的多少內容?又是否樹立起了對佛教、佛法的正知正見和正信呢?學習,特別是對經典的學習,需要不斷的重複,就像修行一樣。
  •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佛教與傳統中國君主專制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既衝突又一致」的基本格局,一致的部分是指佛教作為一股龐大的社會勢力,不少帝王為鞏固統治秩序而提倡 (拉攏)佛教,衝突的部分是指儒佛思想的內在差異、華夷之辨乃至財經因素,在若干朝代都成了迫害佛教的理由。[4] 進入民國之後雖然沒有了帝王,上述既衝突又一致的現象仍以不同形式出現。
  • 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黃懺華參考日本宇井伯壽所著《支那佛教史》撰成的《中國佛教史》,打破以朝代分期的舊史體例,把整個中國古代佛教史分為肇始、進展、光大、保守四個時期,對前兩期衍生發展的佛教宗派的論述尤其詳盡,並著重於佛教思想的演變,與蔣維喬的《中國佛教史》恰可互為補充成為民國時期國內僅有的兩部中國佛教通史。
  • 【2016佛教電影展】佛教影展悟真理 啟發生命
    2016臺灣佛教影展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主辦,首次結合其他佛教團體舉辦電影展,透過現代科技,以影音呈現人生的喜怒哀樂,記錄真善美的生活,啟發生命的領悟。佛教電影以佛法內涵應用科技影音動畫,詮釋生命的無盡藏;可以啟發人性,激勵向善,感動人心,奮發圖強,所以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結合佛教團體舉辦第一次佛教電影展,弘法利生,實在難能可貴。
  • 《正信的佛教》第16講丨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佛教的經典很多,中國翻譯了一千年,也不能確知究竟譯出了幾萬卷,現存的佛典連同中國人的注釋講述在內,還足足有三千多部一萬五千多卷(日本、西藏、南傳各國所傳集的還不在其內),所以,直到現在尚無法確切地列出哪些是最主要的經典來。如果要看佛經,對一個初閱讀佛經的人來說,佛法概論及佛教史等的入門書籍是必須看的,入門性的書籍,會告訴我們進一步的工作是什麼?
  • 唐忠毛:民國上海居士佛教慈善資金的主要來源
    華東師範大學唐忠毛在文化周期間發表題為《民國上海居士佛教慈善資金的主要來源——以「世界佛教居士林」與「淨業社」為例》的論文,以「世界佛教居士林」和「淨業社」為例,詳細分析了上海居士佛教慈善資金的主要來源。論文摘要如下:佛教居士慈善有私人行為與居士組織行為兩種方式,私人性的慈善資金無法詳細考察,故這裡所言的慈善資金來源主要是指居士佛教組織慈善資金的來源。
  • 縉雲峰往事: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這裡成熟
    ,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思維和抉擇,直至抗戰時期寓居重慶縉雲山,構建起完整的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標誌著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成熟完備。大師所論「人間淨土之建設」,為世界佛徒聯合國際之組織,與建設一佛化特區以資觀感。惟中國佛徒毫無組織,憑何與世界佛徒相聯合?佛教未為社會中堅分子所重,佛化特區必難得政府容認。然則人間淨土,從何著手建設!1928年5月在上海講《人生佛學的說明》。以後人生佛教之甚多講述,內容不外乎此: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
  • 佛教寺院:為求醫者治病並收住養療
    宋徽宗時期,蔡京當政,令全國各地置居養院、安濟坊。居養院,收容殘疾無家可歸者及孤兒。安濟坊,則「募僧主之」,為貧病無力求醫者治病並收住養療。為鼓勵僧醫,國家規定「三年醫愈千人,賜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其統計考核則依據病歷檔案:「醫者人給手歷,以書所治痊失,歲終考其數為殿最。」這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病歷制度。在日本,奈良興福寺於養老七年(723年),設立悲田院與施藥院。
  •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1926年斯裡蘭卡人達摩波羅(Dhamapa^la)在倫敦創立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Maha Bodhi Society London Branch),旨在復興印度佛教。達摩波羅長老是斯裡蘭卡佛教中興的推動者,他曾向我國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建議派遣僧人出國學習梵文和巴利文。1927年太虛大師環遊世界弘法,抵達倫敦時就曾受到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的熱烈歡迎。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60年來,中國佛教協會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本會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帶領全國佛教徒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會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帶領全國佛教界成功走出了一條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佛教發展道路。本會推動三大語系佛教交流,重視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工作,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鞏固作出了不懈努力。
  • 佛教何以在現代臺灣如此重要
    經濟上的富裕使得民間有充足財力可以護持宗教組織,而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種種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倫理崩壞、物質崇拜等也一一湧現。在應對此種現代性癥結時,宗教即凸顯出其角色的重要性來。不同於基督教世界,華人社會中的宗教在呼喚理性的工業化進程中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佛道教及民間宗教往往被認為與進步的意識形態相背離,或至少其存在淪為邊緣化。
  • 周安安:佛教何以在現代臺灣如此重要?
    經濟上的富裕使得民間有充足財力可以護持宗教組織,而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種種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倫理崩壞、物質崇拜等也一一湧現。在應對此種現代性癥結時,宗教即凸顯出其角色的重要性來。不同於基督教世界,華人社會中的宗教在呼喚理性的工業化進程中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佛道教及民間宗教往往被認為與進步的意識形態相背離,或至少其存在淪為邊緣化。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現代佛教教育的建立,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提供了人才準備。除了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成就最大的,當屬太虛創辦的出家眾在家眾兼收的武昌佛學院。太虛最初試圖在淨慈寺依託寺院興辦佛教大學,進行寺院叢林的學院化,但因受到寺僧的激烈反對而未成功。
  • 道堅法師:要改變佛教慈善過分依賴信眾捐贈
    摘要:佛教慈善事業是建立在社會捐贈和佛教功德捐贈基礎上的社會救濟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佛教自古就有互相救濟、扶貧濟困、普度眾生的優良傳統。佛教慈善事業是建立在社會捐贈和佛教功德捐贈基礎上的社會救濟事業,它是一種有組織的民間的群眾性的互助活動,或者說它是指眾多社會成員之間建立在自願基礎上所從事的一種無償的、對不幸無助人群的援助行為。它通過佛教的慈善機構以社會捐助的方式把所捐獻的財富集中起來,再把它用於公益事業。它和社會其它慈善機構一樣也是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佛教信仰的十種正信抉擇
    祈福免禍,正因為它有逃避現實和貪圖僥倖的這麼一些嫌疑,所以,我們不會把祈福免禍當成我們信佛的一個主題來看。我們信仰佛教的主題,絕不僅僅只是祈福免禍,不要拿祈福免禍這個詞對佛教來定性。這是第四個正見。第五種正見:佛教的核心不是「教人為善」。「佛教就是教人為善」,我們也要反對這樣一個觀點。
  • 民國時期泉州佛化運動
    民國初,泉州開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等還有開壇傳戒的度僧尼儀式,1948年舉行最後一次度僧尼儀式,但地點轉移至廈門南普陀。幸亥革命後,隨著新思想的傳入,泉州出現一股破除迷信,革除陋俗,驅逐僧尼、道士,沒收寺產,興辦新學的風潮。泉州社會上一些僧俗人士,見到北平、上海一帶正在開展佛化運動。
  • 海絲佛教新篇章!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在福州開幕
    雪峰崇聖禪寺新大殿開光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陳樂)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普法法師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誠摯問候,他在發言中指出,希望籍由本次系列活動,探討祖師思想義理,加強各國佛教的交流溝通,為新時期下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尤其是福建佛教與各國佛教之間的友好往來,發揮積極作用,再次迎來海絲佛教的繁榮景象。
  • 陳儀深: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1912-1949)
    例如太虛大師與圓瑛法師之間的派系齟齬,造成民國二十五年中佛會改組的失敗[注26],又如居士與法師之間的矛盾,也影響到教界的團結,東初法師認為「中國佛教會不能團結,表面上是太虛大師與圓瑛法師新舊觀念不同,實際上夾雜名流居士從中製造是非。」[注27]就全國性教會而言,太虛大師曾主張把「中國佛教會」分解成「佛教僧寺會」與「佛教居士會」,若不分別組織,居士名額少一些亦可[注28]。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本次論壇上,與會學者報告的學術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主題:人間佛教的社會史研究、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以及宗教社會學理論本土化實踐。它們應該能夠發展為一種複雜的人際交往結構,進而建立一個對宇宙、社會的整體觀見,只是因為佛教的社會性表達和社會組織的構建缺乏現代社會組織應當具有的組織化、公開性、自立性三大特徵,才惟有左右依傍而無法自立。
  • 華嚴論壇:近四百年臺灣佛教多元文化--釋澈定
    當時僧侶除布教之外,尚兼辦慈善事業,因此信奉的人漸多,佛教也興盛起來,因此在整個佛教發展史上,應記載這起始地位。在清朝治理臺灣時期裡(1683─1895),佛教在臺灣的發展特色呈顯出「正信佛教」與「相似佛教」(「白衣佛教」)混同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