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以在現代臺灣如此重要

2020-12-20 騰訊網

《文化縱橫》2010年10月刊封面

原題: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人間佛教

作者:周安安

末法時代的佛法昌隆?

同為華人社會,臺灣宗教之興盛往往令對岸同胞印象深刻。無論繁華都會還是僻靜漁港,華人民間宗教、三大宗教及其支脈、以及五花八門的新興宗教比比皆是。無怪本地人常笑稱臺灣為「世界宗教的超級市場」。

然而在這一超市中,本地土產卻也往往銷量不菲。儘管臺灣光復後,官方曾一度為基督教大開綠燈。但經過60餘年的發展,漢傳佛教不僅牢牢在本土站穩腳跟,更繼承太虛以來「人間佛教」的改革思潮,以入世精神和社會參與進行自我改造,使臺灣佛教成為一張輸出海外的文化名片。據2004年統計,臺灣的佛教徒超過800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考慮到華人社會的佛教性格,其中儒釋道混雜的民間信仰信眾必然佔相當比例,但佛教是臺灣第一大宗教,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佛教興盛的背後,是臺灣社會的深刻轉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先後經歷了經濟起飛和民主化。從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臺灣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40倍以上。經濟上的富裕使得民間有充足財力可以護持宗教組織,而伴隨著經濟發展的種種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倫理崩壞、物質崇拜等也一一湧現。在應對此種現代性癥結時,宗教即凸顯出其角色的重要性來。不同於基督教世界,華人社會中的宗教在呼喚理性的工業化進程中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佛道教及民間宗教往往被認為與進步的意識形態相背離,或至少其存在淪為邊緣化。但是一方面,在後工業時期全球出現了「非世俗化」的宗教復興浪潮;另一方面,臺灣的人間佛教對佛教實踐進行了改革,使得民眾尋求宗教慰藉的心理需求最終回歸到本土宗教上,而未被快速擴張的基督教所完全取代。

而政治的自由化則為佛教團體的興盛提供了制度基礎。威權時代的社會矛盾表現為愈加強烈的社會運動。面對社會動亂的威脅,蔣政府最終開放了政治上的自由化。1987年以前,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限制下,民間沒有新聞、結社、組黨的自由,故無自主意識的民間結社團體。而解除戒嚴令不到一年,就有740個人民團體向內政部登記並獲核准。人間佛教組織的突破性發展也始於此。以規模最大的佛教慈善組織--慈濟會為例,1966年~1987年,慈濟只吸收了十萬位左右的會員,而到1991年,慈濟的會員增長到178萬位左右。

關於慈濟創始人證嚴法師的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常被用來解釋佛教組織的入世性轉向是如何開始的。據傳,證嚴早年目睹臺灣醫療保障體系的落後,而發願建一所為窮人治病的慈善醫院。在與兩位修女的辯論中,基督教在公眾服務上的成就以及本土佛教在此領域的缺席,深深刺痛了證嚴:外來宗教尚且如此,以普渡眾生為念的大乘佛教為何不能做到?隨後,她便開始將以一比丘尼之力,組織信眾參與慈善事業。基督教的衝擊、本土社會建設的需求以及大乘佛教本身的社會基礎和教義拓展的可能,形成了佛教人間化改革的契機與動力。

目前臺灣大小道場林立,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臺山這「四大山頭」。

崛起最早的南臺灣佛光山,在1960年代後期已逐步成型。佛光山的創立者星雲法師,擅長以現代營銷手法包裝佛教。佛光山不僅製作風格多樣的弘法節目,其僧團也突破守舊形象,以活潑進取的形象出現在信眾面前。星雲的傳記作者符芝瑛對星雲式人間佛教的總結可謂貼切:一是肯定世間生活的可貴;二是主張樂修而不苦修。

而發跡於東臺灣的慈濟,則是臺灣最具規模的民間慈善組織。慈濟的創辦人證嚴法師是一位傳奇性的比丘尼。出身貧苦農家的她,在半個世紀內,將慈濟由一個30人的小道場發展成為全球會員700萬人、臺灣本地會員400萬人的龐大慈善組織。在臺灣幾次大災難的應對中,慈濟人甚至體現出比政府更勝一籌的組織力和行動力。

北臺灣的法鼓山起步較晚,其宗教領袖聖嚴法師於1970年代末期才由美國返臺繼承其師父東初老人的道場。目前法鼓山僧團的規模不比佛光山,財力及國際影響力也遠弗於慈濟。但其專注於佛教教育的定位,頗受都市白領和知識分子的歡迎。

而中部臺灣的中臺山亦是在臺灣解嚴之後,其聲名才逐漸為人所知。中臺山的開創者惟覺法師,以道行高深的「大修行者」形象出現在信眾面前,其宗教產品也以參禪和靈骨塔販售為主。比起積極於入世行動的其他三大山頭,中臺山帶有神秘的色彩,故民間有「慈濟做功德,中臺了生死」之說。

在如今的臺灣,佛教已是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各大山頭都擁有自己的電視臺和雜誌以做弘法之用;街頭除了政治人物的宣傳展板,最常見的就是佛教領袖的巨幅肖像。這些新興佛教組織,擁有現代化的大樓、 公寓型的道場等宗教建築,並以講堂、社區學苑、念佛會、環保站等形式,在一般信眾中展開活動。政治與佛教團體間的關係亦是千絲萬縷,如星雲法師因在兩黨政治中立場鮮明而被冠以「政治和尚」之名。政治人物在大選前參訪各大山頭早已成慣例,佛教領袖的任何一句話,往往被媒體當作讖語。每年在臺北自由廣場舉辦的慈濟浴佛大典,皆組織起數萬信眾到場燃燈祈福。慈濟的標誌性制服「藍天白雲」與中正紀念堂的藍瓦白牆恰為映照,作為政治領袖的馬英九與宗教領袖一同於佛前合掌,為天下蒼生祈福。

即使90年代後期臺灣經濟開始陷入低迷,幾大山頭的發展依然強勁。那麼,人間佛教的發展在臺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在現代化和民主化的衝擊之下,既然這些以入世的「人間佛教」為改革理念的當代佛教團體在務實的華人社會如此成功,對於始終在西潮與傳統間尋求思想出口的當代中國,人間佛教又能提供怎樣的實踐經驗?

相關焦點

  • 周安安:佛教何以在現代臺灣如此重要?
    儘管臺灣光復後,官方曾一度為基督教大開綠燈。但經過60餘年的發展,漢傳佛教不僅牢牢在本土站穩腳跟,更繼承太虛以來「人間佛教」的改革思潮,以入世精神和社會參與進行自我改造,使臺灣佛教成為一張輸出海外的文化名片。據2004年統計,臺灣的佛教徒超過800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考慮到華人社會的佛教性格,其中儒釋道混雜的民間信仰信眾必然佔相當比例,但佛教是臺灣第一大宗教,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 從佛教教育出發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召開
    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2016年12月18至20日於臺中寶雲寺舉行,來自中國大陸、法國、美國及臺灣,香港等地區的近二十位學者,從佛教教育出發,討論漢傳佛教現代化的問題與危機,以及未來的契機和方向。如何於眾多大學中,建立佛教辦學的特色?
  • 李海峰:臺灣佛教團體是詮釋佛教現代化的典範
    這樣的社會變動,為佛教提出了嚴峻的歷史課題,佛教也需要從農業社會中的傳統型佛教轉型為現代工商業社會的具有現代性的佛教。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李海峰在《臺灣佛教團體建設的現代性》中認為臺灣佛教是詮釋佛教現代性的典範。他在文章中總結了當下臺灣各大佛教道場特點,全文思路清晰,語言簡潔,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內了解臺灣佛教。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編輯文章標題如下:
  • 周安安: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人間佛教
    在如今的臺灣,佛教已是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各大山頭都擁有自己的電視臺和雜誌以做弘法之用;街頭除了政治人物的宣傳展板,最常見的就是佛教領袖的巨幅肖像。這些新興佛教組織,擁有現代化的大樓、公寓型的道場等宗教建築,並以講堂、社區學苑、念佛會、環保站等形式,在一般信眾中展開活動。政治與佛教團體間的關係亦是千絲萬縷,如星雲法師因在兩黨政治中立場鮮明而被冠以「政治和尚」之名。
  • 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舉行
    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舉行。(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法鼓山)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法鼓山)2019年12月21日上午9時,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齋明別苑舉行。
  • 講座—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作臺灣佛教主題講座
    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4年10月16日晚,應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邀請,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國際交流學院一樓會議室為西北大學宗教學及相關專業的部分師生圍繞臺灣佛教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講座開始,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海波教授向聽眾介紹了謝大寧教授。
  • 佛教中,為什麼「舍利子」如此重要?其實有4個原因
    在佛教的世界裡,「舍利子」是寺廟當中僧人們奉供最重要的東西之一,甚至可以說「舍利子」就是佛教當中最重要的聖物,因此,我們看到佛寺當中,一旦有「舍利子」,不管是從外部帶回的還是本寺高僧涅槃後所形成的「舍利子」,大都以建塔的方式來保護、保存和奉供,這也是為什麼佛寺中建有塔的原因之一。
  • 佛教可以補充現代教育所帶來的偏差
    對改革中的中國現代教育來說,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並不輕鬆的話題。 教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則是一個內涵與外延甚為豐富而廣泛的複雜概念。教育的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探討、深入分析是教育專家們的職責。但每一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發展關乎每一個人,所以關心教育發展也可以說是匹夫有責。每一個人對教育發展都會有他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 高振農:臺灣佛教發展得益於大陸僧人的努力
    編者按: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佛教是中國佛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0年來臺灣佛教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認為臺灣的佛教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發展勢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中國大陸佛教僧人的努力。
  • 慈濟功德會——人間佛教最好的踐行者
    這位尼姑就是後來被臺灣人尊稱為「人間菩薩」的證嚴法師。  就這樣,從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毛錢菜錢的竹筒募捐開始,證嚴法師43年創辦慈濟國際功德會,下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加上後來的「環保、國際援助、骨髓捐助、社區志工」,合稱八大法印。慈濟模式,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佛教在人間」的實踐模式,慈濟國際功德會也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NGO非營利機構。
  • 印順法師在臺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
    在這方面,自1980 年起即主持正聞出版社迄今的瀅法師是相當重要的襄助者。  (三)在臺灣,印公獲得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尊重。臺灣的知識分子,只要對佛學稍有所知,大部份(密教徒除外)都會視印公為最高的佛學權威。  (四)他曾獲總統頒授二等卿雲勳章。這是光復後執政者頒授給宗教師的最高榮譽勳章,具有象徵意義。
  • 對臺灣印順法師思想的反思是漢傳佛教發展的必由之路
    臺灣印順法師是近現代中國佛教界的一位重量級人物,影響著兩岸三地的佛教,他的書籍至今還作為教材被大陸的很多佛學院使用。而對印順法師思想的研究工作,教界和學術界一直有人在做。這次通過網絡對臺灣印順法師思想的反思、討論和激辯,緣起於前些日子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的與會者,提交了一些論文,對臺灣印順法師的思想進行了研究和反思。
  • 華嚴論壇:近四百年臺灣佛教多元文化--釋澈定
    早期臺灣佛教經多次的改變與融合,配合臺灣經濟起飛,加上教育文化水準提升,社會的認可與護持,使得臺灣佛教隨著時代進步而國際化,成為佛教重要國家。弘法利生,佛教教育至為重要,所以提倡學術研究,建立佛學院、佛學研究所。宗教也是一門專門學識,政府宜將宗教教育納入正式教育制度,並授予國家學位,從「解」門提升佛教人文素質實,以鼓勵與維護正法的弘傳。
  • 鼓山湧泉寺與臺灣佛教的關係
    經過清康熙、乾隆間的逐步發展,至十九世紀末期,臺灣佛教形成了月眉山系、觀音山系、法雲寺系、大崗山系四大法脈,這是臺灣早期正統佛教的派系,前三者與福州鼓山湧泉寺密切相關。據鼓山湧泉寺方丈普法介紹,福州鼓山湧泉寺已有近一千一百年歷史,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道場之一,中國佛教協會的六任會長中,有五任與鼓山有法脈聯繫。
  • 佛教教育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韓煥忠
    佛教雖然是從印度傳人中國的一種外來宗教,但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轉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強調解脫、覺悟的價值取向也得到了許多中國人的贊同。三教各有所長,故而得以並立共存,三教各有側重,因此可以相互補充。就這樣,古代的人們獲得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精神空間。
  • 兩岸佛教一家親——學誠會長率代表團訪問臺灣
    長老為臺灣地區佛教從過去日本影響下的世俗化狀態回歸中國漢傳佛教傳統作出過重要貢獻,在推行僧伽教育、弘法、文化、慈善等領域功績卓著。現今臺灣地區佛教界健在的前輩長老們漸少,可謂佛教之寶,更凸顯淨心長老在臺灣地區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兩岸佛教界中青年法師們的交往互動也日益蓬勃。
  • 臺灣佛教及其慈善事業
    臺灣佛教是隨著大陸閩南佛教徒移居臺灣而傳入的。縱觀其發展脈絡,大致可分為三階段。   一、初傳時期。   據考,早在南宋時期,臺灣境內就有寺院建築。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閩粵僧人東渡臺灣日漸增多,陸續修建了著名的竹溪寺、彌陀寺、龍湖巖等佛寺。
  • 【2016佛教電影展】佛教影展悟真理 啟發生命
    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表示,大會特別遴選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人對佛教的好奇與興趣,開啟價值觀。(攝影者:葛傳富)「大會特別遴選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人對佛教的好奇與興趣,開啟價值觀。」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在2016臺灣佛教影展的記者會上,說出此次精選出的佛教電影,必能吸引年輕族群的關注,甚至建立善的價值觀。
  •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
    地球上的生命能否應付如此迅猛的發展?很多不同尋常的行為,例如人類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的退化、精神疾病的增加以及犯罪率的上升或許可以歸因於科技的超快速發展。 本文的假設之一是在當今「反常」的人類行為模式與科技的快速發展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此項研究的目的是從佛教的角度,將當代科技的某些最近的特徵與人類生活的本性進行比較。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原始佛教與人間佛教的基本價值方向程恭讓教授則以詮釋學的方法論,圍繞原始佛教基本經典《雜阿含經》中佛法義理的脈絡,闡釋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思想中的三大核心價值,並通過對現代人間佛教重要導師之一星雲大師晚近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解讀,指明其中的思想價值與《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相關價值思想的血脈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