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功德會——人間佛教最好的踐行者

2021-02-20 禪者Changer

▲點擊上方藍字「寂靜法師」直接關注

  慈濟功德會由臺灣法師證嚴上人創辦的著名公益組織,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慈濟功德會在世界五大洲都設有分會和聯絡處,從事慈善、教育、醫療、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小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

  45年前,有三位修女對一位臺灣尼姑發出了這樣的詰問。

  「釋迦牟尼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確實偉大,而上帝的博愛雖只為人類,但我們在社會上辦養老院、醫院、學校,即使遠在深山、海邊、離島,也有教士、修女去救助貧困的人們,提供麵粉和衣物,你們佛教有嗎?」

  這位尼姑由此陷入深思:「佛教真的就只能在深山廟堂吃齋念佛,遠離人群自性自度,遁入空門,不問世事?佛教在人間的作為,難道只能求個香火旺盛,念經超度逝者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並非神,就是在人間修行悟道成佛的一位王子,從何時起,他變成了在廟堂上供人滿足世俗私慾的超人類的泥塑神明?」這位尼姑就是後來被臺灣人尊稱為「人間菩薩」的證嚴法師。

  就這樣,從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毛錢菜錢的竹筒募捐開始,證嚴法師43年創辦慈濟國際功德會,下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加上後來的「環保、國際援助、骨髓捐助、社區志工」,合稱八大法印。慈濟模式,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佛教在人間」的實踐模式,慈濟國際功德會也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NGO非營利機構。

  有趣的是,這位證嚴法師既沒有就讀MBA,其善款也並非來自所謂的「吉物開光」、「功德香火」,沒有兼併、收購破產寺廟進行品牌運作,慈濟何以會如此成功?為什麼這麼龐大的一個組織不但井井有條,而且幾乎所有人不拿薪水卻還能各司其職,忠於職守,快樂付出?

  曾經有人問證嚴上人,這麼大的一個組織,超過數百萬的會員,比得上一個跨國大集團,你怎麼來管?證嚴上人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沒有任何管理,只是常常告訴大家要自我管理。」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非營利組織的最後目的,是激發每一個人成為某一種價值的受益者和實踐者,否則非營利組織充其量不過只是一個善意者,而不會產生具體良善之結果。

  對於慈濟的管理,證嚴法師有兩個觀點非常有意義。第一,「慈濟的組織是以愛做管理,以戒做制度」。第二,「專業人要成為志業人」。

  前者,比較好理解,因為非營利,所以組織的最高價值觀就是愛;後者,則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實踐。專業人士的衡量標準往往是理性客觀和專業,而志業人,則更像修行者,專業知識只是做事的手段。

  在慈濟,很多委員和志工都只是慈眉善目的家庭主婦或社會底層人士。在慈濟,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最佳的專業見解未必全然採納,被採納的計劃,通常都是經由擴大參與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見解來進行規劃。雖然決策會緩慢,並且難免需要耐心的協調,但最終因為更多的人參與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熱忱。最終,雖然仍是專業人帶領執行,但是卻糅入了許多人的意見。

  因為,對於證嚴法師而言,過程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


  現場即道場——傳統漢傳佛教以寺廟誦經拜佛為主,在臺灣民間,佛教曾一度被淪為民眾過世之後的超度工具抑或封建迷信的斂財工具。證嚴法師認為,「災難現場即道場,當下之心即佛心」。對於慈濟而言,道場不必然存在於廟宇高堂,而是深植於人心。因此,慈濟從不幫人超度也不算卜命運,而是透過救災、醫療、人文教育等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與運作來實踐其所倡導的「人間佛教」。

  「膚」慰苦難——慈濟的慈善救濟特別強調「親身接觸」。直接去接觸,直接去體會災難與貧困,證嚴法師以此希望能夠在災病的現場激化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只是透過基金會或者銀行帳號去捐款,間接地將慈善當作一種在購買未知生命的保險。在慈濟,證嚴法師主張「膚慰」而非撫慰苦難,「天地間有一種力量叫做膚,當一滴水落下,它不會散開,一滴燭淚滴下,也不會破碎,因為有一種力量支撐它,那力量就是膚」。所以慈濟志工在救災現場,如果被救助者沒有戴手套,慈濟人也一定不會戴上手套,會直接握住災民的手,膚慰他們。

  無用之用——除了慈善,環保是近年來慈濟的重要實踐。慈濟在全臺灣總共設立了4500多個社區環保據點,有20多萬名志工投入垃圾回收工作,這些志工最小的年僅3歲,最大的104歲。證嚴法師宣揚「無用之用有大用」,環保志工在垃圾回收的實踐中,透過廢物利用,可以對自我的生命有嶄新的體悟,證嚴法師認為,既然一張無用的廢紙,一個被丟棄的可樂瓶都能回收再利用,更何況老邁的身軀?

  大體老師——在慈濟,遺體被尊稱為大體。有很多信眾選擇死後將遺體捐贈給慈濟醫學院作為解剖學習之用,這樣的捐贈遺體者便被尊稱為「大體老師」。慈濟要求每一個醫學生投入個人情感,去體會其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並且是一個必須尊重的靈魂。一方面避免將身體物化,更重要的是深化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並將這種尊重根植至每一個醫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在隨後的行醫歲月中能尊重每個生病的軀體。

  立體琉璃同心圓——證嚴法師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設立慈濟的組織架構,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名稱有別,但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合心是最資深或最精進的志工組成,負責傳承法脈;和氣布置任務;互愛規划進度,協調人力;協力戮力執行。合心雖然負責指導教做,但是一回到社區層面執行面,他們必須加入協力團隊,聽候協力幹部的調度和執行。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模式,在世間人看來,他們做到了佛教的履新和復興。然而,證嚴法師卻非常明確地認為,慈濟只是佛教的復古,而非創新。證嚴上人說:「我們的宗旨就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作為佛陀的弟子,更能體會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覺悟,在人間傳法,就是要開啟能夠在人間運用,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

  在複雜而又貪婪的人性面前,證嚴法師和慈濟人的努力和實踐就像是一盞明燈,他們的成功進一步拓寬了我們對於人之生命認知的視野。在證嚴法師踐行臺灣的這個40年裡,臺灣人有幸看到了,淨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樓,也可以不是藏經閣裡神秘而又至簡的秘密。

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

歡迎進入「寂靜法師」微信公眾號後臺:


回復「視頻」,看【寂靜之聲】視頻;

回復「音頻」,聽【寂靜之聲】音頻;

回復「行腳」,看寂靜法師行腳連載;

回復「開示」,看更多寂靜法師開示。(如下圖)

相關焦點

  • 綿陽師院向峨眉山佛教慈濟功德會長期慈濟助學表謝意
    法師們聽取梁國平副院長做情況介紹贈送錦旗佛教在線四川訊 2010年12月18日,四川省綿陽師範學院梁國平副院長一行到峨眉山佛教慈濟功德會,對功德會多年來無私資助該院貧困生的善舉表達謝意,並贈送了書有「慈濟助學獻愛心,功德無量育棟梁
  •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慈濟》月刊跨越四十年(圖)
    資深志工與讀者分享閱讀經驗以及他們在生活中踐行慈善理念的一則則小故事 《慈濟》月刊對臺灣無數平凡善良小人物貢獻所能、奉獻社會作了真實記錄,被列為臺灣發行量最大的中文雜誌由佛教慈濟功德會出版的《慈濟》月刊二十五日在臺北市北投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一場茶會與數百名讀者共同慶祝刊物創辦四十年
  • 慈濟論壇之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壇專題研討論文發表
    第二次中國現代佛教新興宗派的興起,是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地區的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和中臺禪寺四大道場和大陸的柏林禪寺系統,不約而同地在兩岸提出了建立現代佛教宗派的歷史自覺。於是,臺灣的佛光宗、慈濟宗、法鼓宗和中臺禪宗及大陸的柏林禪宗應運而起。
  • 寶島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花蓮慈濟
    當時她所需要的資金約為八億臺幣,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後來她不僅完成了這個願望,並且在後來的三十多年裡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而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所倡導慈善事業的志願者;她就是人稱「東方德蕾莎」的證嚴法師,她所創辦的花蓮慈濟功德會也被稱為臺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
  •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2007年01月31日 10:38:35 點擊:0次     臺灣慈濟功德會副董事長林碧玉居士一行
  • 證嚴法師簡介 —1966年於花蓮縣創立慈濟功德會
    證嚴法師簡介  釋證嚴(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錦雲,早期法名修參,法名證嚴,法號慧璋,出家前自號靜思,慈濟功德會的會眾多尊稱其為證嚴上人,又因駐錫在花蓮,早期被稱為花蓮師父,又被稱為臺灣的德蕾莎修女。
  • 峨眉山慈濟功德會資助學生
    圖片來源:峨眉山佛教2010年3月25日下午,四川省峨眉山佛教慈濟功德會2010年春季「走進樂山師院」助學捐贈儀式在樂山市師範學院會議室舉行。峨眉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傳智法師、副會長演法法師,峨眉山佛學院副院長滿霖法師等,代表峨眉山全山僧眾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向樂山師範學院45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發放了45000元的2010年春季助學金。
  •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舉行「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感恩會活動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舉行「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感恩會活動現場贈送「福慧珍粥」佛教在線臺灣訊  1月5日正逢農曆12月8日臘八節,這天佛教界祝賀釋迦佛尼佛成道日,人人熬煮食用臘八粥,臺灣慈濟基金會在新竹靜思堂舉行「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感恩會活動。
  • 廣西自治區主席馬飈看望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
    廣西自治區主席馬飈看望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 2011年04月25日 08:4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周安安: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組織的突破性發展也始於此。以規模最大的佛教慈善組織——慈濟會為例,1966年~1987年,慈濟只吸收了十萬位左右的會員,而到1991年,慈濟的會員增長到178萬位左右。  關於慈濟創始人證嚴法師的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常被用來解釋佛教組織的入世性轉向是如何開始的。據傳,證嚴早年目睹臺灣醫療保障體系的落後,而發願建一所為窮人治病的慈善醫院。
  • 臺灣慈濟綜合醫院:現代化的佛教醫院
    現代化的慈濟醫院創建人證嚴法師說:「佛陀說過,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為最。我之所以建蓋醫院,為的就是發揚佛陀的悲心,結合醫術與愛心,來拔除眾生的痛苦。」「好醫師是病患心目中的活佛,好護理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大士。」
  •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一同探究菩薩道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1日,慈濟五十周年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在早上的開幕式後論壇希望藉由「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之探討呈顯現代佛教團體如何傳承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以慈悲喜舍的入世行動,積極回應時代議題。當日下午舉行專題研討一佛教菩薩道與慈濟宗門:專題研討二慈善之開展與慈濟宗門。
  • 李海峰:臺灣佛教團體是詮釋佛教現代化的典範
    至於慈濟功德會,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推進臺灣的慈善福利事業的發展方面,在臺灣各地甚至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慈濟功德會從事社會救濟活動而留下的影響。而中臺山寺院與前面三個山頭相比較,其所努力的方向更接近於中國傳統佛教禪宗的意味。 除此之外,臺灣還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佛教道場,在各個領域內做出了他們獨特的貢獻。
  • 臺灣佛教及其慈善事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佔據臺灣,日本佛教隨之傳入,臺灣佛教被日本諸宗「日化」。   三、發展時期。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臺灣佛教重新回歸到中國正統的佛教,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佛教的發展更是十分迅速。
  • 鳳凰網佛教赴臺交流:慈悲喜舍,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這是鳳凰網佛教第三次拜訪慈濟,據了解,鳳凰網佛教一行抵達當日,正好是證嚴法師「一年一度歲末祝福行腳」出發的前一天,證嚴法師於百忙之中仍選擇接見交流團成員,並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交流,足見證嚴法師對鳳凰網佛教團隊的肯定與重視。在為期三天的參訪中,鳳凰網佛教一行先後參訪了靜思精舍、慈濟靜思堂、慈濟醫院、慈濟大學、慈濟大愛電視臺等場所,深入考察了慈濟志業的各個重要構成部分。
  • 慈濟的慈善理念
    慈濟人本著慈悲喜舍之心,予樂拔苦,在人間締造了清新潔淨的慈濟世界。三十多年以來,慈濟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並有四百多萬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慈濟的活動。這裡,我們轉載了證嚴上人關於慈善理念的幾篇短文,正是這些對佛法的樸素詮釋和慈濟人的真履實踐,喚起了社會民眾的熱忱。
  • 臺灣慈濟功德會到溫嶺參加「義工嘉年華」活動
    中國臺灣網12月29日溫嶺消息 日前,浙江溫嶺市現代慈善11年「義工嘉年華」活動在東輝廣場舉行,來自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兩位志工特地從臺灣趕到溫嶺,並與市統戰系統的義工們一起參加慈善宣傳、義賣等慈善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履行為民服務的職責,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還進行《兩岸一家親》等書法作品拍賣
  • 慈濟會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善念,證嚴法師的「慈悲為懷,濟世救人」也是一種善念。一善念起,百念花開。——純道題記 1979年,長期為印度加爾各答窮人服務的特蕾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1993年,臺灣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第一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之後又有多次獲得提名,她會成為漢傳佛教中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法師嗎?
  • 「書與茶的對話」 :《行願半世紀: 證嚴法師與慈濟》在杭閱讀推廣
    此次活動以「書與茶的對話」為主題,邀請臺灣慈濟志工鍾素珠和李秀麗兩位茶道老師通過「靜思茶會」表達對《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一書的閱讀體驗。出版社的編輯和北京、蘇州等靜思書院的代表一起分享了這本新書的出版過程。《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中文簡體字版於2018年10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首度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
  •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推動國際留學生宗教交流
    12月2日,馬來西亞籍留學英國的華裔留學生葉貽證,代表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贈送一本英、法、義、德文版本的「靜思語」及一個中英文「愛LOVE」吊飾給教宗方濟各,以代表佛教證嚴法師對教宗將今年訂為「慈悲聖年」(Holy Year of Mercy)力促宗教交流的肯定與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