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寂靜法師」直接關注
慈濟功德會由臺灣法師證嚴上人創辦的著名公益組織,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慈濟功德會在世界五大洲都設有分會和聯絡處,從事慈善、教育、醫療、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小區志工,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
45年前,有三位修女對一位臺灣尼姑發出了這樣的詰問。
「釋迦牟尼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確實偉大,而上帝的博愛雖只為人類,但我們在社會上辦養老院、醫院、學校,即使遠在深山、海邊、離島,也有教士、修女去救助貧困的人們,提供麵粉和衣物,你們佛教有嗎?」
這位尼姑由此陷入深思:「佛教真的就只能在深山廟堂吃齋念佛,遠離人群自性自度,遁入空門,不問世事?佛教在人間的作為,難道只能求個香火旺盛,念經超度逝者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並非神,就是在人間修行悟道成佛的一位王子,從何時起,他變成了在廟堂上供人滿足世俗私慾的超人類的泥塑神明?」這位尼姑就是後來被臺灣人尊稱為「人間菩薩」的證嚴法師。
就這樣,從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毛錢菜錢的竹筒募捐開始,證嚴法師43年創辦慈濟國際功德會,下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加上後來的「環保、國際援助、骨髓捐助、社區志工」,合稱八大法印。慈濟模式,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佛教在人間」的實踐模式,慈濟國際功德會也成為全臺灣最成功的NGO非營利機構。
有趣的是,這位證嚴法師既沒有就讀MBA,其善款也並非來自所謂的「吉物開光」、「功德香火」,沒有兼併、收購破產寺廟進行品牌運作,慈濟何以會如此成功?為什麼這麼龐大的一個組織不但井井有條,而且幾乎所有人不拿薪水卻還能各司其職,忠於職守,快樂付出?
曾經有人問證嚴上人,這麼大的一個組織,超過數百萬的會員,比得上一個跨國大集團,你怎麼來管?證嚴上人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沒有任何管理,只是常常告訴大家要自我管理。」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非營利組織的最後目的,是激發每一個人成為某一種價值的受益者和實踐者,否則非營利組織充其量不過只是一個善意者,而不會產生具體良善之結果。
對於慈濟的管理,證嚴法師有兩個觀點非常有意義。第一,「慈濟的組織是以愛做管理,以戒做制度」。第二,「專業人要成為志業人」。
前者,比較好理解,因為非營利,所以組織的最高價值觀就是愛;後者,則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實踐。專業人士的衡量標準往往是理性客觀和專業,而志業人,則更像修行者,專業知識只是做事的手段。
在慈濟,很多委員和志工都只是慈眉善目的家庭主婦或社會底層人士。在慈濟,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最佳的專業見解未必全然採納,被採納的計劃,通常都是經由擴大參與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見解來進行規劃。雖然決策會緩慢,並且難免需要耐心的協調,但最終因為更多的人參與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熱忱。最終,雖然仍是專業人帶領執行,但是卻糅入了許多人的意見。
因為,對於證嚴法師而言,過程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
現場即道場——傳統漢傳佛教以寺廟誦經拜佛為主,在臺灣民間,佛教曾一度被淪為民眾過世之後的超度工具抑或封建迷信的斂財工具。證嚴法師認為,「災難現場即道場,當下之心即佛心」。對於慈濟而言,道場不必然存在於廟宇高堂,而是深植於人心。因此,慈濟從不幫人超度也不算卜命運,而是透過救災、醫療、人文教育等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與運作來實踐其所倡導的「人間佛教」。
「膚」慰苦難——慈濟的慈善救濟特別強調「親身接觸」。直接去接觸,直接去體會災難與貧困,證嚴法師以此希望能夠在災病的現場激化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只是透過基金會或者銀行帳號去捐款,間接地將慈善當作一種在購買未知生命的保險。在慈濟,證嚴法師主張「膚慰」而非撫慰苦難,「天地間有一種力量叫做膚,當一滴水落下,它不會散開,一滴燭淚滴下,也不會破碎,因為有一種力量支撐它,那力量就是膚」。所以慈濟志工在救災現場,如果被救助者沒有戴手套,慈濟人也一定不會戴上手套,會直接握住災民的手,膚慰他們。
無用之用——除了慈善,環保是近年來慈濟的重要實踐。慈濟在全臺灣總共設立了4500多個社區環保據點,有20多萬名志工投入垃圾回收工作,這些志工最小的年僅3歲,最大的104歲。證嚴法師宣揚「無用之用有大用」,環保志工在垃圾回收的實踐中,透過廢物利用,可以對自我的生命有嶄新的體悟,證嚴法師認為,既然一張無用的廢紙,一個被丟棄的可樂瓶都能回收再利用,更何況老邁的身軀?
大體老師——在慈濟,遺體被尊稱為大體。有很多信眾選擇死後將遺體捐贈給慈濟醫學院作為解剖學習之用,這樣的捐贈遺體者便被尊稱為「大體老師」。慈濟要求每一個醫學生投入個人情感,去體會其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並且是一個必須尊重的靈魂。一方面避免將身體物化,更重要的是深化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並將這種尊重根植至每一個醫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在隨後的行醫歲月中能尊重每個生病的軀體。
立體琉璃同心圓——證嚴法師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設立慈濟的組織架構,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名稱有別,但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合心是最資深或最精進的志工組成,負責傳承法脈;和氣布置任務;互愛規划進度,協調人力;協力戮力執行。合心雖然負責指導教做,但是一回到社區層面執行面,他們必須加入協力團隊,聽候協力幹部的調度和執行。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模式,在世間人看來,他們做到了佛教的履新和復興。然而,證嚴法師卻非常明確地認為,慈濟只是佛教的復古,而非創新。證嚴上人說:「我們的宗旨就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作為佛陀的弟子,更能體會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覺悟,在人間傳法,就是要開啟能夠在人間運用,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
在複雜而又貪婪的人性面前,證嚴法師和慈濟人的努力和實踐就像是一盞明燈,他們的成功進一步拓寬了我們對於人之生命認知的視野。在證嚴法師踐行臺灣的這個40年裡,臺灣人有幸看到了,淨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樓,也可以不是藏經閣裡神秘而又至簡的秘密。
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
歡迎進入「寂靜法師」微信公眾號後臺:
回復「視頻」,看【寂靜之聲】視頻;
回復「音頻」,聽【寂靜之聲】音頻;
回復「行腳」,看寂靜法師行腳連載;
回復「開示」,看更多寂靜法師開示。(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