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一、前 言

  一般認為近代世界的「世俗化」,已經使宗教大致皆撤離政治領域。但在人類實際的生活中,政治與宗教發生關連的例子仍隨處可見,例如教會在東歐民族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教在中東國家的政治舉足輕重,解放神學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等等,皆是顯例。不過,一般探究政教關係的著作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回教方面,亞洲佛教似乎較少受到注意,[1] 中國佛教尤然。

  例如 Ian Harris 教授於1999年編輯出版的《二十世紀亞洲的佛教與政治》一書,分別探討了緬甸、泰國、越南、日本……等十個亞洲國家,卻缺了最大的國家——中國,該書在序言中說明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流行的政治文化阻礙了佛教的興盛,之二是「不易覓得適當的學者來『權威地處理』共產主義下的佛教」。[2] 後一個原因指的是1949年中共建國以後,佛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相協調」的問題,前一個原因指涉的雖是六○年代以來的環境限制,其實應是整個二十世紀(乃至更早),中國社會有著胡適所說的「非宗教傳統」,[3] 初不待無神論的共產黨統治之下為然,即在國民政府時期就有著名的1928、1931年的廟產興學風潮,顯示這不只是不良政治、而且是在不利的文化氛圍下,佛教受到相當地幹擾或破壞。

  佛教與傳統中國君主專制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既衝突又一致」的基本格局,一致的部分是指佛教作為一股龐大的社會勢力,不少帝王為鞏固統治秩序而提倡 (拉攏)佛教,衝突的部分是指儒佛思想的內在差異、華夷之辨乃至財經因素,在若干朝代都成了迫害佛教的理由。[4] 進入民國之後雖然沒有了帝王,上述既衝突又一致的現象仍以不同形式出現。不過若站在佛教的立場,要保護自己、發展自己則已面對不同的環境,對於新時代的民主法治之理念、制度與生活,尤其對教 (僧)會團體組織問題,必須有所理解和因應。

  號稱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政治制度沒有相對穩定的型態」、偶而也會「套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種或全部」、「仍是強烈的封建主義」,[5] 而且經歷袁氏復闢、南北分裂等紛擾,比較屬於舊時代的延續,1928年以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則比較接近統一的國家,雖然長期訓政、不開放政權,但「它還是有政府的紊亂,它還是一個有安定希望的社會。」[6] 不過整體而言,1912迄1949年這段期間,中國民主政治未上軌道,佛教與國家社會一樣患著虛弱紛擾的毛病,種種改革的倡議,停留在試驗、構思的階段。

  在進入本題之前,先就二十世紀上半葉幾件相關的大事作一排列整理,俾有助於後續的討論:[7]

  .1910年,楊文會在南京創立「佛教研究會」,成為日後許多地方性佛學與居士團體的典型。

  .1912年4月1日,中華佛教總會籌備處會於上海留雲寺召開,選敬安法師為會長,不久全國成立了22個 (省)支部,400多個(縣)分部。同年9月敬安等赴北京遊說,不順,猝逝於法源寺,袁世凱不得已令飭內務部核准〈中華佛教總會章程〉。

  .1915年6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制定〈寺產管理暫行條令〉,10月袁世凱又發布〈管理寺廟條令〉,宣布取消中華佛教總會,條令內容將寺廟財產處置大權交予地方長官。

  .1918年,太虛法師與章太炎、蔣作賓、王一亭等在上海創立「覺社」。

  .1920年2月,《海潮音》創刊。

  .1928年3月,南京政府內政部長薛篤弼提倡廟產興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進而提出具體方案。同年5月,圓瑛、太虛等發起組織「全國佛教徒代表會議」。

  .1929年1月,南京政府內政部頒布〈管理寺廟條例〉21條,內容十分苛刻。4月12日,上海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會議,決議成立「中國佛教 會」,選出執委、監委,圓瑛當選主席。由於太虛與王一亭聯名致書蔣介石,南京政府內政部終於準中國佛教會備案,不久,〈管理寺廟條例〉廢止,改為較為和緩之〈監督寺廟條例〉13條。

  .1930年5月,中佛會於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中國佛教會各省縣佛教會組織大綱〉。同年12月,邰爽秋等人成立「廟產興學促進會」。

  .1931年,中佛會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太虛大力批判中佛會並要求改組,在其追隨者努力之下,改選結果太虛一系大勝,圓瑛當選常 委隨即辭職,保守派對改組後的中佛會採不合作態度,抗繳以前認可的經費。太虛擬定保護寺產的建議,經班禪九世在「國民會議」上提出並獲通過,南京政府據此於本年8月1日明令保護寺產,同時,國民黨中央黨部批准中佛會備案。

  .1935年,有七省主管教育人士向南京政府教育部提出接收寺產,充作教育基金的提議,經全國教育會議通過,報內政部。本年7月中佛會召開第七屆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保守派活動積極,他們提出的新會章獲通過,把中央、省、縣三級制改為中央、縣二級制,太虛退出中佛會,十餘省佛教會拒絕改組。

  .1936年,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介入調解佛教界內部爭端,本年8月圓瑛主持中佛會第七屆四次會議,通過恢復三級制。

  .1938年4月,中日戰爭期間,圓瑛等宣布在上海孤島恢復辦公,廢止會址遷移重慶的雙方前議,在重慶的部分中佛會理監事商決成立「中國佛教會臨時辦事處」,由太虛主持,推動僧眾救護隊、傷兵慰勞隊、募捐救濟流亡同胞,並與大後方各省縣佛教會保持聯絡。

  .1940年1月,圓瑛以老病為由,辭中佛會理事長及災區救護團團長等職,實則他當時的影響力僅限於江浙滬一隅。

  .1943年11月,內政部頒布〈寺廟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實施辦法〉,規定年收益在五萬元以上的寺院,由地方政府主持組織的委員會徵收其半用於「公益」,亦即寺廟沒有「自主」興辦公益之權,相當引起佛教界惶恐。

  .1944年1月2日,太虛致書蔣介石,要求阻止內政部等所為,否則不能靦顏苟活,「唯有死路一條」。內政部的〈辦法〉終於被擱置。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授與太虛「勝利勳章」;12月內政部與社會部一起發布訓令「依法組織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指定太虛、章嘉七世、虛雲、圓瑛、李子寬、屈映光等九人為委員。

  .1947年3月17日,太虛於上海玉佛寺逝世,治喪期間,弟子集議大師色身舍利塔建於奉化雪竇山,法身舍利由印順負責編纂。同年5月26日,中國佛教會在抗戰勝利後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3年6月3日正式成立中國佛教協會,圓瑛當選為會長。

相關焦點

  •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民國(1912——1949),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 陳儀深: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1912-1949)
    [注10]   這種想法,一方面與專制政治的習慣有關,一方面與中國過去的「非宗教」傳統有關,似乎難以改易,張之洞不過是一個代表而已。   進入民國以後,至少亦有兩次「廟產興學行動」,一次在民國十七年、一次在民國二十年,其發動都與中央大學邰爽秋有關,而得到黨政機關的支持[注11],這種知識體系結合政治勢力所造成對佛教的侵擾,在中國歷史上屢有所見。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1912-1949
    ,包括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分為省(地方、行政區)、道(行政督察區)等級別。  國共內戰後所謂「民國政府」遷臺控制區域只包含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臺澎金馬)。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主要講述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以來,於1950年退守臺灣期間,各級的行政區變動情形過程,及包含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區,下表分別敘述省級、道級及縣級行政區的變化過程的沿革:一、省級行政區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共劃分為直隸、奉天、吉林、黑江、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
  • 民國高校教師待遇的歷史考察 (1912-1949)
    結 語民國高校教師的待遇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的過程。民國前期, 由於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剛起步不久, 尚處於一個探索階段, 許多關於教師待遇的問題, 有不少對歐美國家的借鑑, 比如對教師劃分等級等。
  • 民國時期最成功佛教組織,六萬會員,享譽世界丨漢口佛教正信會
    與晚清時期佛教「甚衰」的境地相比較而言,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代表之一即是「漢口佛教正信會」。 但是我有一個疑問,湖北佛教歷史上只有這五大事件嗎?民國年間發生在武漢,與我的生命同年代產生的武昌佛學院和漢口佛教正信會,這兩樁大事為什麼沒有列入呢?這是什麼原因?
  • 民國時期紙幣欣賞
    中華民國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餘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誌的鈔票。
  • 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陳垣著有《明季滇黔佛教考》、《釋氏疑年錄》、《清初僧諍記》、《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成為民國時期中國宗教史研究的重要開拓者。陳寅恪也撰有不少論著,就中國古代佛教與政治、文學各方面的關係做了系統考察。他在研究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及敦煌唐寫本的多種佛經後,得出了宗教與政治不能絕然分開、中國古代小說已基本被佛教化了等結論,使人們大開眼界。
  • 盤點民國時期江西存在的高校,感嘆江西當年高等教育是很強的
    如果對中國的大學進行溯源,那麼必須回到民國時期,在民國大學經歷了數次變遷。從清朝末年的文化反省,到民國時期的大學制度設立;從教授治學,到校長治學。各界有識之士運用道德以及法治的力量,推動了大學教育的獨立,並且支持學生自治,從而誕生了一大批的大師與英才。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 民國時期的研究院:簡要名單及幾點總結
    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之研究院:北平黨政硏究院、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1930)、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1933)、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1933)、軍事委員會交通研究院(1934)、國立中醫研究院(1934)、廣西行政研究院(1934)、棉業研究院(1934)、廣西建設研究院(1935)、山西自然科學研究院*(1937)、福建省研究院、民族革命政治實施研究院
  • 參閱 | 政治符號:1937~1949年中共節慶中的中華民國國旗
    民國時期中共政權對中華民國國旗的使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誠如作者所言,從中「既可以窺探到政治符號自身內在的演化規律,又能感覺到中共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超高智慧。」相信此文能帶給我們盡多的思考。縱觀1937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國旗在中共根據地節慶中風雲變幻的政治命運,既可以窺探到政治符號自身內在的演化規律,又能感覺到中共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超高智慧。
  • 你知道民國最早出處及含義嗎
    第二個階段:北洋政府時期 這一階段,從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開始,直至北伐軍於1928年6月8日進入北京結束。國旗為五色旗,意為五族共和。北洋政府時期先後經歷了袁世凱、皖系、直系、奉系統治四個時期。
  • 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中國化及其影響
    童子軍教育與體育相比,身心並重,更能體現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因此,在西學東漸的熱潮中,童子軍這個新事物在民國元年時開始進入中國。1912年2月25日,武昌文華書院的教員嚴家麟先生,參考英美童子軍的教育形式,集合志願學童在文華公書林舉行宣誓,成立中國第一隊童子軍,為中國童子軍之創始[3]。
  • 深町英夫:何為民國史?
    既然如此,在時期劃分上,除了考慮到研究和教學方便之外,我們是憑藉何種根據將1912年至1949年的民國時期從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範疇中分離出來的呢?換言之,中國「近代化」的全體過程為何能夠、須要以中華民國這一政權的興亡為劃期呢?
  • 南京1912街區,不僅僅是酒吧一條街,更是一條時尚民國風情街
    1912街區,地處南京玄武區,所處位置北起長江后街、南至長江路、東鄰總統府、西到太平北路,佔地60多畝,是一處典型的民國風情主題商業街區,如今也是遊客到南京旅遊常去打卡的街區之一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列表一覽(1912-1949)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臨時大總統:孫文,第壹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在任,副總統為黎元洪。
  • 看了民國時期的一流高校,才知道復旦大學為何不敢提1949年之前
    看了民國時期的一流高校,才知道復旦大學為何不敢提1949年之前!一種觀點認為,民國時期,一流高校為私立的教會大學,二流高校為國立大學,三流高校為民族的私立大學。
  • 民國時期的河南省區劃及大事件
    河南省 (中華民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本文介紹的是民國時期的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