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
民國大學
民國大學生
少年強則國強,正因為此,國家也大膽改革舊制,大辦教育。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舊給予教師優厚的待遇,保障各地教育經費。所以很多優秀青年都得到了力爭上流的機會,熱血志士把國家的困局變成了激勵自己成才報國的動力,全國各界都奮勇向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以那個時代,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有些甚至是世界級頂尖學術專家。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1、國立中央大學
民國時期的亞洲第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位於今南京市,抗戰爆發後遷往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在規模、學科齊全度、教授陣容上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辦學經費,在特殊時期甚至相當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校的總和。
就辦學實力而言,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位列亞洲第一。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校址
2、教會燕京大學
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到1928年與哈佛大學合作之後,短短兩年之間,燕京大學崛起,到1930年代已經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在國內外名聲大震。燕京大學思想進步,學子們對當時政局有著很深的影響,引導了轟動世界的許多次學生運動。
北京大學
3、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即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國立北京大學,嚴復為首任校長,後來又有胡仁源、章士釗和蔡元培等文化名人出任校長,更匯集胡適、劉文典、陳垣、章鴻銘、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周作人、魯迅等一批大教授和學者,師資力量強大,盛極一時,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34;運動的策源地。
清華大學
4、國立清華大學
現清華大學前身,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後,任命羅家倫為校長,易名「國立清華大學」,聘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梅貽琦任校長後,清華大學強勢崛起,一躍成為中國著名學府,甚至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大學。
聖約翰大學
5、教會聖約翰大學
有「東方哈佛」之稱的聖約翰大學,1879年建校,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聖約翰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的校友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的無數領域歷史。
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外交家顧維鈞;民國政府財政大佬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孔祥熙;遠東首富榮毅仁;大作家林語堂、張愛玲;漢語拼音創始人周有光等一大批社會各界精英或名人都畢業於聖約翰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
6、國立武漢大學
現武漢大學的前身,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
國立浙大
7、國立浙江大學
現浙江大學前身,928年4月1日定名為浙江大學,1928年7月1日起,校名前被國民政府冠以「國立」二字。
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當時浙大數學系可謂明星雲集,蘇步青、陳建功都是世界級的數學家。還有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著名科學家。
國立交通大學
8、國立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臺灣交通大學的前身國立交通大學。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在12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和光榮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綜合性著名高等學府;滬校(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康奈爾」,平校(今北京交通大學),在臺復校的臺灣交通大學,統稱「中國交大五校」。
9、國立同濟大學
現同濟大學前身,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戰期間,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賀縣八步鎮,雲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
國立中山大學
10、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民國時期,曾在全國建立五所中山大學。分別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統稱「國立中山大學」。第二中山大學是指今武漢大學,第三主體則是今浙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為南京大學,第五中山大學為河南大學。
這裡中山大學主要指第一中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有過鬱達夫、魯迅、郭沫若等一些著名學者供職。
南開大學
11、私立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創辦於1919年,創辦人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和嚴修。早期的南開大學作為私立大學,其經費除政府少許補貼和學費及校產收入外,基本賴於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
本著「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以及投資所限,學校規模一直較小,1937年在校學生僅429人,但師資力量較強,凌冰(教育)、姜立夫、劉晉年(數學)、饒毓泰(物理)、邱宗嶽、楊石先(化學)、李繼侗、熊大仕(生物)、蔣廷黻(歷史)、李濟(人類學)、肖公權、徐謨、張忠鈸(政治學)、何廉、方顯廷、陳序經、李卓敏(經濟)、黃鈺生(心理學)、張彭春(教育學)、柳無忌(英文)、司徒月蘭(英文)、馮文潛(哲學)、張克忠、張洪沅(化工)等。
金陵大學
12、教會金陵大學
由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當時社會評價為&34;,享有&34;、&34;之美譽。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聞名世界。尤其農林學科堪稱中國之先驅,享譽海內外。
著名校友有南懷瑾、陶行知、杭立武、 牟復禮等一批名人。
國立暨南大學
13、國立暨南大學
國立暨南大學已經在1949年被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併,50年代重建的暨南大學很難說和國立暨南大學有關係。1927年6月,在趙正平和姜琦之後,鄭洪年繼任暨南校長。擔任暨南學校校長後,鄭洪年力主將商科改為商學院,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農學院、文哲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藝術院五門,將暨南學校擴充為當時唯一的華僑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因為華僑大學的緣故,國立暨南大學設立了外交領事專修科,在當時國內堪稱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