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2020-08-11 俇攘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

民國大學

民國大學生

少年強則國強,正因為此,國家也大膽改革舊制,大辦教育。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舊給予教師優厚的待遇,保障各地教育經費。所以很多優秀青年都得到了力爭上流的機會,熱血志士把國家的困局變成了激勵自己成才報國的動力,全國各界都奮勇向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所以那個時代,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有些甚至是世界級頂尖學術專家。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1、國立中央大學

民國時期的亞洲第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位於今南京市,抗戰爆發後遷往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在規模、學科齊全度、教授陣容上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辦學經費,在特殊時期甚至相當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校的總和。

就辦學實力而言,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位列亞洲第一。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校址

2、教會燕京大學

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到1928年與哈佛大學合作之後,短短兩年之間,燕京大學崛起,到1930年代已經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在國內外名聲大震。燕京大學思想進步,學子們對當時政局有著很深的影響,引導了轟動世界的許多次學生運動。

北京大學

3、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即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國立北京大學,嚴復為首任校長,後來又有胡仁源、章士釗和蔡元培等文化名人出任校長,更匯集胡適、劉文典、陳垣、章鴻銘、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周作人、魯迅等一批大教授和學者,師資力量強大,盛極一時,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34;運動的策源地。

清華大學

4、國立清華大學

現清華大學前身,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後,任命羅家倫為校長,易名「國立清華大學」,聘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梅貽琦任校長後,清華大學強勢崛起,一躍成為中國著名學府,甚至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大學。

聖約翰大學

5、教會聖約翰大學

有「東方哈佛」之稱的聖約翰大學,1879年建校,1905年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聖約翰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的校友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的無數領域歷史。

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外交家顧維鈞;民國政府財政大佬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孔祥熙;遠東首富榮毅仁;大作家林語堂、張愛玲;漢語拼音創始人周有光等一大批社會各界精英或名人都畢業於聖約翰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

6、國立武漢大學

現武漢大學的前身,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

國立浙大

7、國立浙江大學

現浙江大學前身,928年4月1日定名為浙江大學,1928年7月1日起,校名前被國民政府冠以「國立」二字。

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當時浙大數學系可謂明星雲集,蘇步青、陳建功都是世界級的數學家。還有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著名科學家。

國立交通大學

8、國立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臺灣交通大學的前身國立交通大學。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在12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和光榮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綜合性著名高等學府;滬校(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康奈爾」,平校(今北京交通大學),在臺復校的臺灣交通大學,統稱「中國交大五校」。

9、國立同濟大學

現同濟大學前身,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戰期間,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賀縣八步鎮,雲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

國立中山大學

10、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民國時期,曾在全國建立五所中山大學。分別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統稱「國立中山大學」。第二中山大學是指今武漢大學,第三主體則是今浙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為南京大學,第五中山大學為河南大學。

這裡中山大學主要指第一中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有過鬱達夫、魯迅、郭沫若等一些著名學者供職。

南開大學

11、私立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創辦於1919年,創辦人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和嚴修。早期的南開大學作為私立大學,其經費除政府少許補貼和學費及校產收入外,基本賴於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

本著「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以及投資所限,學校規模一直較小,1937年在校學生僅429人,但師資力量較強,凌冰(教育)、姜立夫、劉晉年(數學)、饒毓泰(物理)、邱宗嶽、楊石先(化學)、李繼侗、熊大仕(生物)、蔣廷黻(歷史)、李濟(人類學)、肖公權、徐謨、張忠鈸(政治學)、何廉、方顯廷、陳序經、李卓敏(經濟)、黃鈺生(心理學)、張彭春(教育學)、柳無忌(英文)、司徒月蘭(英文)、馮文潛(哲學)、張克忠、張洪沅(化工)等。

金陵大學

12、教會金陵大學

由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當時社會評價為&34;,享有&34;、&34;之美譽。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聞名世界。尤其農林學科堪稱中國之先驅,享譽海內外。

著名校友有南懷瑾、陶行知、杭立武、 牟復禮等一批名人。

國立暨南大學

​13、國立暨南大學

國立暨南大學已經在1949年被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併,50年代重建的暨南大學很難說和國立暨南大學有關係。1927年6月,在趙正平和姜琦之後,鄭洪年繼任暨南校長。擔任暨南學校校長後,鄭洪年力主將商科改為商學院,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農學院、文哲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藝術院五門,將暨南學校擴充為當時唯一的華僑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因為華僑大學的緣故,國立暨南大學設立了外交領事專修科,在當時國內堪稱獨一無二。

相關焦點

  • 民國語言大師,任教全球12所頂級學府,100年前就開始推廣普通話
    民國時期可以說是近代最開放的一段時期,世界各國的文化紛紛湧入中國,許多中國人也第一次走出國門留洋學習,這些人才留洋歸國之後將自己的所學用來建設祖國,也都成為了相關領域的大師,出現了一次「民國遍地是大師」的局面,民國風度也一直被後人所推崇。其中,有一位大師,履歷特別豐富,他叫趙元任。
  • 清華和北大,在民國時期,都不是第一學府,西南聯大也不是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真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時的大學不僅學習氛圍濃厚、學生思想自由開放,學術成果更是令今人驚嘆不已。現在全國最好的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民國時期,他們居然不是中華民國的「第一學府」。在當時,有一所大學,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自身實力,都超北大、清華一籌。可是後來因為政治等原因,這所大學分崩離析,不復存在。他就是國立中央大學。
  • 國內旅遊:南京「中央大學舊址」——感受學府的民國風情
    國內旅遊:南京「中央大學舊址」——感受學府的民國風情學習環境在不同的人身上總是會體現著一份不同的情韻,對於我來說總是極其注重校園的風光,學校文化的內蘊,總是感覺會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渲染出一份別樣的校園魅力。
  • 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1 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中國有兩大最高學府,一個清華,一個北大,其中清華大學又以世界排名第十六的成績位列大陸高校排行榜的首位,成為一所世界頂級學府。在清華的歷史上,共有21任校長,這些校長不僅自身德高望重,更是在清華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民國時期——保定的老字號
    保定西大街是以商業為主兼有衙署、學府、祠堂、金融、民居的一條歷史文化街區,素有「北方名街」之稱。以下展示的民國時期西大街部分行業和部分字號,均選自《保定商會檔案》;顯示的民國年代是「同業公會會員名冊」登記的年代,該字號成立或設立的年代應等於或早於該年代。
  • 安遠一中80周年誕辰,民國時期校史回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風雨飄搖中安遠縣第一中學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80年的歲月,篳路藍縷,悠悠情愫,我們銘刻於心,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安遠一中,了解安遠這座最高學府在民國時期的辦學歷程。民國29年(1940年)至民國38年(1949年),安遠立中學校歷經十年的艱苦歲月,學校革故鼎新,勵精圖治,
  • 民國時期的「滇西最高學府」,現被譽為「最中國式的園林學校」
    民國1932年,由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立大理中學」,素以「滇西最高學府」著稱,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圖為曾就讀於這所學校的名人志士雕塑。「滇西學府」幾個大字氣勢恢宏,讓人不禁聯想,當年作為滇西最高學府的風採與盛況!也許唯有「西南靈秀鍾蒼洱, 雲漢文章射鬥牛」可以詮釋吧!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中華民國時期,我國共有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這五所中山大學與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共同組成了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如今這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除廣東的中山大學外,其餘四所均已不再使用中山大學的校名。
  • 民國時期前十大學排名,復旦沒上榜,這所大學的排名卻高得驚人
    它對於大部分高校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們知道如今的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浙大與北大位列前三,上交,復旦與南京大學緊隨其後,但是在民國時期復旦大學的排名並沒有進入前十,而且有一所大學的前身排名位列第一,並且是當時亞洲的第一學府,那麼民國時期的具體排名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民國時期耀華學生數學作業簿
    --看到有書友賣民國時期的天津耀華中學數學作業簿
  • 民國時期教育大師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蔡元培博採眾議,厲行革新,將具有濃厚官僚氣息的舊北京大學改造為一所充滿生機的中國最高學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論。在回憶任職北大時的經歷時,蔡元培說:「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於自己的名聲有礙。這當然是出於愛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數的說,既然知道它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圖為公主嶺附近的農事試驗場,一群綿羊正在吃草。當時的滿鐵集團為了開發東北的農業、畜牧業,利用鐵道旁的遼闊土地養殖綿羊。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位於滿鐵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內的綿羊,在斜陽下悠然地吃著青草。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
  • 丁輔之,被遺忘的大師,民國水果畫作的頂級大家
    丁輔之,被遺忘的大師,民國水果畫作的頂級大家說起天下第一名社"西冷印社",我們首先會想到第一任社長吳昌碩,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民國時期大學轉學轉系制度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
    民國時期清華大學的轉學轉系制度之所以能夠在運轉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深層原因在於清華大學「內外兼修」「博採中西」的大學治理結構。已有的研究表明,民國時期清華大學在學府和政府之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動態平衡,妥善地處理了政府對大學治理結構的積極和負面影響,這也為其能夠制定和運轉較為獨立自主的轉學轉系制度奠定了基礎。民國時期清華大學靈活的轉學轉系制度也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積極回應。民國時期的教育經濟成本極高,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有機會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 民國時期是怎樣高考的?在民國上大學是怎樣的感受?
    說起民國時期的文人騷客,可以說是非常的多,民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魯迅、胡適、老舍、冰心、林徽因都活躍在那個時代,既然出了這麼多的人才,那麼民國時期的教育想必也是非常的強大的,那麼民國時期也像我們現在一樣,需要高考才能上大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