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2020-12-11 鑑文甄史話江山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其中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出發點很高,一入手下手就以世界現代教育為標準,培育種植提拔了無數的中流砥柱之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在世界教育歷史上都是奇蹟。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

1 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

2 國立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在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並催生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現代學制——「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國立北京大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

3 國立清華大學:前身為1925年清華學堂大學部,1928年改為國立清華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組成西南聯大。1946年復校。

4 國立浙江大學: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被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為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5 國立武漢大學 辦學源頭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東大學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6 私立南開大學 ,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是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的綜合性大學。初設文、理、商三科,招收學生96人,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文科第一期學生(學號62號)。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學校南遷,1938年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雲南昆明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1946年回天津復校並改為國立。

7 國立交通大學,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於1896年奏設了——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這即為交通大學(CHIAO TUNG UNIVERSITY)的前身。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和光榮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既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綜合性著名高等學府。

8 國立中山東大學學前身為孫中山創辦的國立廣東南大學學。1926年7月17日更名為「國立中山東大學學」,1927年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東大學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東大學學」,1938年內遷至雲南、粵北等地,1945年遷回。

9 國立同濟大學:前身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08年,改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改為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更名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4年,更名為同濟醫工大學。1927年,改為國立同濟大學。1937年起內遷至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雲南昆明等地,1940年遷到四川省南溪縣李莊。1946年遷回。

10 國立廈門大學:1921年創辦。1924年因學潮部分師生出走上海設立建設大夏大學,1937年改為國立。1937年遷至長汀,1945返回原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民國四大名校之一,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從長沙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宣告結束,三校復員北返。

相關焦點

  • 政協委員:中央大學等民國時期名校能否復校
    昨日上午,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40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院長、博導高抒現場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希望能借南京大學今年即將舉行110周年校慶之際,恢復其此前合併的多所民國時期的知名高校,以補充發展高等教育。
  • 民國時期的十大「先生 」
    民國先生開一代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自由,仍不失為時代之榜樣,靈魂之燈塔。當下,民國先生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響著國人。全書用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以全新的視野,對紛繁複雜的國學人事,進行了新的評說,為我們揭示了先生們的真實風貌。所謂「先生」,即在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湧現出的心繫國家的知識分子。從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到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他們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中國近現代教育的搖籃:民國十大名校!
    在中國近現代的教育史中,湧現了一大批名校。今天給大家例舉了民國時期的十大民校!成立於南京,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民國「五大名校」今何在?
    民國時期,有五所頂尖大學號稱中國的「五大名校」;「五大名校」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被稱為「五大名校聯考」,「五大名校」也因此而名震天下,甚至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那麼她們都是今天的哪所大學呢?民國「五大名校」之首是當仁不讓的「國立中央大學」,她是民國時期毫無爭議的中國第一高等學府,是當時中國學科最全、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大學,也是中國迄今為止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在1948年的國際大學排行榜上,力壓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著名大學排名亞洲第一!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雖然五所高校,如今均已易名,但大部分依然保留了民國十大名校的威嚴。其中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所高校均為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均在全國前列,也算對得起民國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的字號,唯有河南大學混的最「慘」,不僅沒有入選985工程,也沒入選211工程。以下是1947年民國教育部對全國200多所高校的教育評估!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組圖)
    「結婚證和報紙都是民國時期的,比我和老伴兒的年紀都大!」吳先生激動地表示,如今父母均已不在了,作為兒女,意外得到見證了父母愛情的一紙婚書,感覺「如獲珍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老兩口翻出父母結婚證  14日,記者來到懷柔區雁棲鎮範各莊村吳先生的家中,看到了這張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上面有些摺痕,但整體看上去仍十分完好。
  • 【往事】民國時期的清麗校服
    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中國校服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再往遠點回顧,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
  • 民國時期排名前5,後來落選九校聯盟,這所大學還算頂尖名校嗎?
    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是我國實力最強的五所大學,這五所大學也被稱為民國五大名校。但是,2009年我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九所大學組成九校聯盟,這個聯盟也被稱為我國的頂尖大學聯盟,而民國五大名校當中,有一所由於後來實力減弱,遺憾落選,很多人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所大學就是武漢大學。那麼,武漢大學後來為什麼實力下降了呢?它現在的實力可以算得上頂尖名校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 民國時期五所中山大學,這所混的最慘,除了它都是985
    中華民國時期,我國共有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這五所中山大學與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共同組成了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如今這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除廣東的中山大學外,其餘四所均已不再使用中山大學的校名。
  • 盤點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排名十大名校(下)
    本文上接《盤點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排名十大名校(上)》,主要介紹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在國內排名較前的名牌大學。  5、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抗日戰爭時期,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昆明組成舉世聞名的西南聯合大學,被譽為「學府北辰」。南開大學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光榮傳統,培養了以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猷、曹禺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才,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世紀新階段,南開大學獲得教育部和天津市重點共建支持,躋身21世紀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
  • 民國五大名校:國立中央大學領銜,清華、北大均入選
    民國的高校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而在民國高校中,名校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個方面,關於民國時期的高校,有「四大名校」和「五大名校」的說法。其實,無論是民國五大名校,還是民國四大名校,它們的成員都基本是固定的,主要差別就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江浙滬的中國十大名校數量突破全國一半:成世界一流教育地區
    #紀念改革開放#今年6月人民日報報導了全球最新高校排名,中國前十大名校上海佔據3所、江蘇佔據一所、浙江佔據1所,江浙滬兩省一市佔據中國十大名校5所,佔據中國十大名校的半壁江山,儘管教育實力很強的京津地區也只有2所學校進入中國前十,中國第一大經濟大省、華南第一教育大省廣東沒有一所學校進入中國前十。
  • 無錫最有名的「名人村」,至今800年,民國時期曾「一門四博士」
    相比於重慶、蘇州這樣一些城市,無錫古村落不算太多,雖然羅列了十大古村落,但名氣和規模特色都不大。十大古村落分別是:錫山區的甘露鎮、錫山區東湖塘鎮的黃土塘古村、無錫羊尖鎮的嚴家橋村、無錫西北玉祁鎮的禮舍古村、無錫玉祁老街、濱湖區東絳的周新鎮、濱湖區的南方泉、位於新區鴻山鎮伯瀆河南端的大坊橋、位於濱湖區學朗誦的葛棣村,位於新區鴻山鎮的西倉古村。這其中,禮舍古村是無錫最有名的「名人村」,而且名副其實。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湖南:民國「小升初」,名校錄取率不到十分之一
    又是一年家長焦頭爛額時,2018年小升初即將進入錄取的緊張時期。無數家長吐槽「心真累」,從拼孩子到拼爹,哪一個角色都不輕鬆。殊不知,在「尊師重教」的中國,升學一直是一個讓人十分糾結的事情。讓我們穿越到八十多年前,看看民國時期的「小升初」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考生們有沒有為上名校而擠破頭?
  • 大學百科:這所中國名校,民國時期亞洲第一,今跌出世界前百名
    民國時期排名亞洲第一,躋身世界前五十,在國際上譽為「東方教育的中心」。全校設有文、法、理、工等7個學院、37個系……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師資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有「民國最高學府」之美譽。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世界前五十。
  • 民國四大名校指哪幾所名校,現在能排在什麼位置,實力怎麼樣?
    這便是你說的:民國四大名校。 網友二: 民國有五大名校的說法,排名依次是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
  • 民國時期留學也一窩蜂選「熱門」專業(圖)
    民國時期大學發展的「黃金十年」  世界歷史表明,現代國家的發展與大學的成長息息相關,大學是國家實現現代化最有效的動力之一。相比歐美等地來說,我國大學起步甚晚,但相對並不漫長的中國近現代史來說,其歷程卻並不算短,迄今為止,校史超過100年的大學為數不少。
  • 當年的「民國四大名校」成了現在的它們,你都知道嗎?
    當年的「民國四大名校」成了現在的它們,你都知道嗎?具體是這些——民國四大名校,指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四所著名高校: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辦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但在抗戰後期,也有「國立五大名校」的說法,即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