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最有名的「名人村」,至今800年,民國時期曾「一門四博士」

2020-12-13 酒叔旅行匯

相比於重慶、蘇州這樣一些城市,無錫古村落不算太多,雖然羅列了十大古村落,但名氣和規模特色都不大。

十大古村落分別是:錫山區的甘露鎮、錫山區東湖塘鎮的黃土塘古村、無錫羊尖鎮的嚴家橋村、無錫西北玉祁鎮的禮舍古村、無錫玉祁老街、濱湖區東絳的周新鎮、濱湖區的南方泉、位於新區鴻山鎮伯瀆河南端的大坊橋、位於濱湖區學朗誦的葛棣村,位於新區鴻山鎮的西倉古村。這其中,禮舍古村是無錫最有名的「名人村」,而且名副其實。

中國歷史上,無錫出過不少的名人,但主要集中在近現代。可能和無錫的城市發展有關係,所謂的人傑地靈,除了當地的山水,最主要的還是人文環境。

清代後期,中國社會開始動蕩,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很多人開始不斷地接收來自外界的信息和外來科學思潮的衝擊。而無錫號稱是上海的後花園,無錫人深受外來思潮的影響。那一代的無錫人,憑藉著自己的勇氣、智慧,主動接受學習新事物,開創了無錫一個世紀的繁榮。無錫的近現代工商業就是那個時候起步的。

那個時期,無錫這個小城市湧現出了一批有一批的人才,比如錢鍾書、華蘅芳、秦邦憲、博古、錢偉長、錢穆、張應蘭、瞎子阿炳、馮其庸、王莘、顧毓琇、孫冶方、王庚等,涉及到教育、經濟、數學、文學、音樂、物理、國學等各個領域。

而無錫禮舍古村,就曾是經濟學家孫冶方、國畫家秦古柳、醫學專家薛邦祺,教育家薛仲華,女性教育家薛正、實業家薛明劍、中國消防器材的創始人薛震祥等人的故居地和故鄉。

這個古村落位於無錫市玉祁鎮,是無錫、江陰和常州武進交界地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差不多有800多年的歷史。這裡以前是商業的集散地,後來無錫商業重心轉移成為了現在的古村落。

禮舍古村現在還有一條非常原始的老街,大約200多米,基本上建於明清末期,和民國時期,很多都是當年那些名人的故居。

說這裡是「名人村」,真的是名副其實。晚清年代,這個小村子曾經考取過6名舉人,23名秀才。到了民國時期,這裡更是人才輩出,禮舍薛家曾經「一門四博士」,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釗、薛光鉞四兄弟分別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民國時期的博士算是「稀有動物」了,珍貴得很,也真是有真材實料,更何況他們還是國外名校畢業?因此他們回國後分別出任國民政府檢察院首席檢察官、教育部次長、中央大學教授、江蘇省長公署參議。名噪一時。

除了「一門四博士」,禮舍村還出過「兩院四院士」,兩院院士秦伯益、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暮橋、薛禹群,中國工程學院院士薛禹勝,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薛禹谷等。

只是現在,這個曾經人傑地靈的地方已經沒落。走進禮舍,雖然這裡依然有當地人居住,但已經基本上都是老年人為主,這裡的生活依然非常傳統原始,已然完全沒有昔日的風景。

作者:酒叔;書寫一些旅途故事,發現一些旅遊趣事,我眼中的風景,一定與眾不同!

相關焦點

  • 山東濟寧嘉祥張家垓村:張氏家族800年興盛輝煌史
    村裡的老人表示,因張檀蘭受封一事,張氏家族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張氏後人深感自豪,並將時刻謹記,繼續弘揚先祖的優良美德。        也許是受到本族先人的影響,在教育方面,張家垓村一直處於本地區的領先地位。據張氏族譜記載,從張氏立村八百餘年來,張氏一族曾出現了很多文化名人。
  • 名城無錫展示名人文化 彰顯古城深厚文化底蘊
    數量眾多的名人故居是無錫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為名人故居修復設立專項資金,在江蘇尚屬首次。204年1月起,無錫市政府投入百萬元專項配套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名人故居修復工作。   按照此計劃,名人故居修復方案首先要取得無錫文物管理部門的批准,然後由市政府出資,在名人故居修復過程中按照一比二或者一比三的比例提供配套資金。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名人故居修繕工程需要三百萬元,那麼政府將提供一百萬元,其餘的資金得通過社會力量籌集。楊建民表示,無錫當時這麼做,意圖將名人故居保護由部門保護轉向全社會保護。
  • 6個博士4個碩士 台州三門出了個學霸村
    你的小區有幾個博士?有幾個碩士?台州三門有個村,出了6個博士4個碩士!在台州市三門縣花橋鎮上潘村,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出了6個博士4個碩士11個重點大學二三十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家就出了3個博士1個碩士簡直就是學霸村!花橋鎮有34個行政村,上潘是其中一個,目前有368戶,1117人,該村七山二水一分田,村民主要靠打零工為生。說起學霸村的名頭,該村黨支部書記潘道福頗為自豪,「我們村的孩子讀書好,在花橋乃至三門都是有名的,他們不僅讀書好,還孝順。因此周邊老百姓都說我們村風水好。」
  • 她是民國家世最顯赫女子,父親為上將表兄弟是名人,丈夫家喻戶曉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不少民國傳奇女子,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子淵要給大家說的這位佳人不僅極具個人才華,家世也極為傳奇,是中國最傑出的女聲樂教育家和享譽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父親是一代名將,表弟是武俠小說宗師,表哥是著名詩人,丈夫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
  • 【霸州名人】民國名人張璧考略
    從9日持續到21日,中日雙方及李際春的便衣隊之間,不斷發生零星交火,這就是有名的「天津便衣隊暴亂」事件。對於這一事件,以往有些史家言說李際春、張璧是組織者。但從近年發現的史料來看,張璧不但沒有參加組織便衣隊,而且向中國政府報告了李際春之所為,使政府預先有所戒備。
  • 無錫為什麼叫無錫?無錫地名起源大盤點!
    北柵口:舊時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清朝鹹豐時在城北至江陰出口處,曾設徵收釐稅用的木柵欄巷門,故而得名。蓉湖莊:在吳橋東南堍,這裡原為芙蓉湖一角。晉時張闔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間顧氏新建莊園,名蓉湖莊。梨花莊:據乾隆年間的《無錫縣誌》記載,梨花莊曾是沈萬三的別圃,他的小妾貞香曾住在梨花莊中最美的天繪樓,貞香性喜梨花,因而在她住的周圍遍植梨樹,到春天一片梨花。隨著歲月推移,天繪樓和梨花樹早已蕩然無存,但「梨花莊」這個名字仍延續至今。
  • 無錫市新吳區竟然出了這六大名人,無錫人的驕傲!
    新吳區(無錫新區)成功獲批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國家創新型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等。 當然新吳區自古至今也是人才輩出,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
  • 關於無錫的50條冷知識 好不容易集齊
    直到有一天,有個孕婦也來一試,從此該石頭就失去了這一神奇的功能。在現存的民國時期老照片上,石頭周圍就已豎立了柵欄,可見這塊石頭很早就被保護起來。後來因明代抗倭的需要,無錫城牆不斷增築翻新,四個城門也改名為具有戰略意識的靖海門(東),望湖門(南),試泉門(西),控江門(北),另外還建成了三個水關。1906年無錫火車站建成後,因城牆阻路,長期交通不便,乃於1911年在火車站附近新闢一城門,隔年城門完工時適逢民國肇建,故以光復命名該門,光復門也就成了無錫歷史上最晚一個建造的城門。
  • 鄒藍|無錫訪倪瓚倪雲林遺蹤
    千年後元代,無錫又出了個大師倪瓚。他的傳世作品也不多。不過遺蹟尚存。其他不好說,他的墓保存至今,位於無錫東北塘芙蓉山南坡下。4日上午去時所見所謂的芙蓉山,不過一黃土丘而已,高約五六十米。不過東北塘及芙蓉山,估計是無錫北部與東部的古代大湖芙蓉湖一部分;而芙蓉山,則是湖邊低地上很有限的一片高地而更顯其高。據說倪瓚墓所在地是他家的祖墳。
  • 它是無錫四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藏在鬧市中,低調到幾乎沒有遊客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南魚米之鄉,無錫自然也有著數量眾多的歷史古蹟,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太湖黿頭渚、蠡園、惠山古鎮外,還有許多藏在鬧市中的小街巷,就比如小婁巷,雖然知道這裡的人不多,但它至今卻已有千餘年的悠久歷史,至今猶存。
  •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渠村鄉青莊村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姜愛國 書) 民國時期,青莊(青塚)村歸東明縣所轄,地處東明縣城北18裡處。1940年至1945年屬冀魯豫邊區濱河縣三區所轄;1946年至1949年屬長垣十區所轄;1949年至1952年歸濮陽縣海通13區所轄;1953年至1957年海通區所轄鄉渠村東區陳佔農莊(小鄉)所轄(包括陳莊、青莊、大芟河、前元、後元、莊6村)。1958年撤區並鄉成立渠村人民公社,本村歸渠村公社所轄。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位於今南京市,抗戰爆發後遷往重慶。
  • 寧波海曙4大古村落,值得一去的隱匿風光
    一起來看看4大古村落,你曾經去過幾個?1 李家坑古村海曙區章水鎮,在海拔800多米的杖錫山麓下,一片翠色映襯下的幽谷秘境。或許不夠精緻,也不夠秀氣,但在翠色映襯下的李家坑,是一個真正的原生態古村落。建岙村入選寧波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在村子裡行走,古道、舊宅、古橋、宗祠、溪流……轉身即見。這個古老的村落位於山岙谷地,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錯落有致。「一水穿村、三面環山」,屬於防禦型的古村落格局,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堡壘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遺蹟眾多。抗日戰爭時期,建岙村是浙東革命根據地和三五支隊活動的核心地帶。
  • 無錫之最|1902年,胡雨人創辦的師範傳習所是無錫最早的師範教育
    胡雨人晚清時期,開辦「新學」後,為緊急解決小學師資問題,各地舉辦師範傳習所,江蘇為時較早。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級師範學堂章程》中規定:「各州縣於初級師範學堂尚未齊設之時,宜急設師範傳習所,擇省城初級師範學堂簡易科畢業生之優等者分往傳習。……其學生凡向在鄉村市鎮以教授蒙館為生業,而品行端謹,文理平通,年在三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無論生童,均可招集入學傳習,限定十個月為期。」
  • 滑縣這個村出了五位名人,其中一位曾在貿易部!
    黃文照老人聲稱,他看到《滑縣一村一故事》當中《耿範村》篇章時,想找到執筆者補充完整一下。掌上滑州編輯通過滑縣政協文衛委主任杜曉光找到了老店鎮王永鑫副鎮長的聯繫方式,並轉告老人。希望黃文照老人的願望能夠得以實現,並向老人情系家鄉的精神致敬!
  • 新式教育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的發展
    村中人互有契約時不會籤名,只能畫「十」字代籤章。直到清末時,這裡也無學堂,只有少數富家子弟聘師辦私塾學習,而「昆陽五村」等處廣大貧苦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學。民國元年(1912年),飽讀詩書的雁塔村儒學生員馬雲松先生因清末「廢科舉、興學堂」,被聘請到「昆陽五村」執教。該處一向被視為「不毛之地」條件較差,而且教室位於石頭山上,學生連活動的場地都沒有。初時,暫用木刻本四書、五經為教材。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一,無原罪聖母瑪利亞少見宗教證章民國天主教:籲無原罪聖母瑪利亞少見宗教證章銅章收藏1854年12月8日,教宗庇護九世頒布欽定聖母始孕無玷信德的通諭,用他不能錯誤的宗座神權,莊重宣布:至聖童貞瑪利亞在她始孕的第一瞬息,因著全能天主的殊異的恩寵,仗賴著人類救主耶穌基督的功勳,就免染原罪的諸般玷汙
  • 江蘇無錫惠山古鎮,近百座祠堂遺蹟,這裡才是原味的古鎮
    一到無錫,就遠遠地望見錫山和「江南第一山」惠山,滿目蔥蘢。惠山古鎮就在這兩山的東北坡麓,京杭運河從其北面流經。如果說京杭運河是一位滄桑的老人,那惠山古鎮就是鑲在他衣襟上的一粒紐扣,是那種中國傳統盤扣:靛藍、老舊。古樸的氣息、中國的味道在它的褶皺和紋理裡繁複、綿延、不絕。
  • 民國時期嶺南大學教師村 變身廣州第一個公益地標
    ■策劃統籌:何姍 ■採寫:新快報記者 黃婷 何姍 攝影何姍 一棟將近百年的紅磚別墅,被修繕改造後,變成公益組織辦公聚會的地方,他們在這裡開展「頭腦風暴」,討論各種社會熱點問題。 一棟近百年的西式洋樓的天台上,一幫年輕人圍坐在一起觀看紀錄片《無薪時代——未來不用工作》,他們思考著,文憑是好工作的敲門磚?
  • 走遍福安:福安現代名人(三)1900~至今
    他常以校為家,全部精神、心力與時間,均貢獻給道明中學。每晚約十時就寢,晨五時起床。專注於處理校務、念經祈禱、舉行感恩祭禮。除教會及學校事務外,甚少參與其他應酬,因而奠定了道明中學穩固的基礎。 民國七十九年(六十五歲)從道明中學校長一職退休。八十年度接受輔仁大學的邀請,擔任人生哲學教授,兼任教育發展資金室主任,為輔大創設醫院籌募基金,並擔任淨心堂的輔導司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