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大師倪瓚倪雲林
鄒藍/文,圖
無錫很有意思,古今皆有繪畫藝術大師。晉有顧愷之(公元348-409),元有倪瓚倪雲林,民國期間無錫治下宜興出了徐悲鴻,改革開放後宜興籍吳冠中又聲譽鵲起。大師之外的名家更多。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課題。
顧愷之除了《洛神賦》等作品傳世,他的遺址遺蹟據我所知無可追尋。
千年後元代,無錫又出了個大師倪瓚。他的傳世作品也不多。不過遺蹟尚存。其他不好說,他的墓保存至今,位於無錫東北塘芙蓉山南坡下。4日上午去時所見所謂的芙蓉山,不過一黃土丘而已,高約五六十米。不過東北塘及芙蓉山,估計是無錫北部與東部的古代大湖芙蓉湖一部分;而芙蓉山,則是湖邊低地上很有限的一片高地而更顯其高。據說倪瓚墓所在地是他家的祖墳。
11月4日上午我跳上無錫公交3路,20餘站在榮裕路下車,路對面一個廣場,立有倪瓚揮筆的巨大全身塑像,兩邊各有三篇他的詩作刻石。倪瓚當得起這麼一尊塑像。他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他更是中國公認的古代十大畫家之一:顧愷之,吳道子,王維,荊浩,李唐,趙孟,倪瓚,董其昌,朱耷,石濤。還有另外一個十大畫家名單:顧愷之、李思訓、王詵、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瓚、王紱、徐渭、朱耷。無錫的顧與倪依然都在其中,而王紱也是無錫人。而民國時期到50年代初,我國美術界領袖,則是宜興徐悲鴻。無錫地區千多年來出了三個名冠全國的大師,各自開啟了藝術史新階段,這是中國藝術史上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這尊塑像背後五十多米是倪瓚紀念館。可惜門上貼一啟示,雲2018年關閉。估計到現在一直沒開,不知何故。我以前就知道他的墓在一座寺廟的後山。有人找進去還很麻煩,因為是旁邊的寺廟和尚掌管著進大門的鑰匙,而和尚師傅並不總是得閒。我當時也不知這山多高,是按照無錫的丘陵山地百餘米到二百餘米高來想的。因此紀念館後頭的土丘我都沒當回事,實際上那就是芙蓉山(抑或是芙蓉山的遺存)。
見紀念館側左後方一老農在土坡下取水澆菜。我走上前去打聽倪雲林的墓是否在山上。他指著西邊的圍牆說,就在牆後。我走到門前一看,門闕上刻有「元高士倪瓚墓」,而且門開著。喜出望外。我本打算看看倪瓚紀念館,沒想到想看的沒能看進入,沒指望輕易找到倪瓚墓,卻就在紀念館旁邊,當然也在雙剎賢寺的旁邊。其一字排開的格局,是從西到東為雙剎賢寺、倪瓚墓、倪瓚紀念館。
入得墓園,見有花籃一個放在墓前。近前一看,是倪氏後人所獻。逆時針繞墓一圈後,我站在墓前三鞠躬,向先賢致以敬意。
走出墓園,見西側雙剎賢寺門口出入的善男信女不少,而倪瓚墓和紀念館及前面的廣場這邊也就是三四十米外,冷冷清清,除了我們倆,沒有別人。
心願一了,便啟程往東亭阿炳鄉間舊居而去。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不再提。當天回家後,意猶未盡,打開電腦再查倪瓚的有關信息。結果有新發現。資料說,倪瓚墓地系他家的祖墳所在,他家在墓地南邊偏東3.9公裡外的衹陀村(亦稱衹陀裡,現在雲林街道雲林社區)。查現在故地村莊早已被城市化覆蓋,僅留有一6世紀始建的古廟衹陀寺。而該寺也是易地重建的。按照資料說法,該寺原在衹陀村東北方向村外(故址現為無錫倉下中學),現在則位於原來村址的西南方。兩個地點中間則是春筍路與雲林路的十字路口(資料說該十字路口就是原來祇陀裡這村子的大致所在),還有雲林苑北區。
知道這些後,便決定,次日下午再出門,無錫公交120路在尤渡裡公交站轉100路,直達衹陀寺。然後經春筍路向東到雲林路交叉口,繼續向前走四百餘米到達北倉中學路口,向北拐,走三百米到北倉中學門口。資料顯示,1952年當地小學初中補習班遷入衹陀寺。此時該寺當依然在原址。而雲林苑北區是2009年建設,估計同在一處的倉下中學現在的校舍,當在差不多時期動工。鑑於資料說,現在的衹陀寺為近年來新建,則是否差不多也就是2009年前後易址重建。
我為何要從祇陀寺走到北倉中學,因為查資料讀到一首清人丁元照的詩《遊祇陀寺尋倪高士遺蹟》。資料還有介紹說,倪瓚曾在祇陀寺有讀書處。祇陀寺固然遷入新址,原地成為中學,五百年前倪瓚在這一帶留下足跡則是確定無疑的。
詩曰,尋幽不覺遠,一逕入深林。傑閣凌霄漢,奇松閱古今。
鍾傳天外響,詩到上方吟。獨倚危欄坐,悠然見道心。
看到資料,元代《無錫志》作者王仁輔,乃倪瓚之師。王仁輔原籍甘肅鞏昌(今隴西縣)。王仁輔無子,由倪瓚奉養至終,並將王仁輔埋棺成殮,葬於芙蓉山之側。
春筍路與雲林路交叉口,西南角是祇陀寺。其西北角是一組傳統建築和長廊用於居民休閒,其後方還有一個三層高閣,估計也是紀念本地的這位中國畫大師。
雲林街道和雲林苑,皆以倪瓚別名雲林為名,是家鄉對這位傑出的兒子的最好紀念。可能因為是大畫家的故鄉,雲林街道有些宣傳口號,都用國畫表達,頗有深意。
倪雲林的村子祇陀裡(現在的雲林街道雲林社區)原址旁,現在是一個紀念性的公共廣場。
在倪瓚古村所在地走了一個來回,加上頭一天探訪過倪瓚墓,這次探訪算頗有成果。有了倪瓚墓和紀念館,估計專程到倪瓚故裡祇陀裡雲林苑看看的人可能更少。我們算是那極少的人吧。
於是在下車處祇陀寺,跳上701路轉去春合苑(阿炳古村為春合村),探訪頭一天僅僅查幾百米錯失的阿炳舊居。上文已經交代,不另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