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的書法風貌,都藏在他清逸脫俗的書畫題跋中

2020-12-20 收藏家雜誌

從倪雲林整個人生其看小楷書寫風格,我們可以說其早期是遒美精妙;中年是清婉簡淡;晚年是清逸率意。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倪瓚的小楷在60歲以後風格逐漸成熟,筆者也同意此觀點。又因倪瓚早年小楷作品可見較少,因此我們不妨以其60歲為界,對他小楷的研究主要分兩個時期,即前期(早、中期)和後期(晚年)。因倪雲林小楷作品大部分呈現在題跋處,且從他的小楷題跋作品來研究也更能見其筆墨功力。所以,我們選取了部分倪瓚前期和後期的題跋小楷作品,作簡要分析。

圖1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題跋 原圖紙本 縱97、橫68.5釐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關於倪瓚前期小楷書風,明張醜《管見》云:「雲林早年書法精美,其在至正初元者,妙有大令遺風。」明徐渭云:「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亦云:「雲林書師大令,無一點俗塵。」從這些評價當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倪雲林小楷格調高雅,最初學習也是深受二王、鍾繇和褚遂良小楷影響。如前所述,倪瓚小楷多見於對畫作的題跋。如《秋林野興圖》題跋(圖1),是倪瓚39歲所書,屬於較早的作品之一。根據題跋內容可知,此畫亦為雲林所作,結尾處並賦詩一首。從作品中明顯可看出作者早期楷書受褚遂良的影響,起筆處多以露鋒入筆,橫畫纖細但筆力強勁,波折明顯,結體較扁,這種風格的小楷在他的很多題跋作品中也常常見到。

圖2 元 倪瓚 水竹居圖題跋 原圖紙本 縱53.5、橫28.2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水竹居圖》也有倪瓚的小楷題跋(圖2),這是他43歲所作,並賦詩其上:「僦得城東二畝居,水光竹色照琴書。晨起開軒驚宿鳥,詩成洗研沒遊魚。」形象表達了對於畫中山水景色的愛戀之情。此作較其他小楷作品在風格上有所不同,其用筆古拙且多波折有隸書遺意,結體較扁平,字的筆畫之間疏朗有致,與畫中樹木的蕭散相契合,古淡韻致又不失靈秀虛和。張醜曾對倪瓚此作大加讚賞,曾言:「元鎮書法本自遒勁,旋就清婉。畫品原初詳整,漸趨簡淡。世人但尚老筆紛披,而不知其蚤歲之精細,陋矣哉!」「而上方小楷題詠全師歐陽率更,自非尋常捲軸之可比擬。」可見張醜不僅肯定了倪的畫作水平,對其小楷書法也高度讚揚。

圖3 元 倪瓚 梧竹秀石圖題跋 原圖紙本 縱96、橫39.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梧竹秀石圖》是倪雲林51歲所作,據畫中題跋(圖3)可知,貞居道師(張雨)將要去拜訪王君章高士,因此倪作此《梧竹秀石圖》寄給仲素孝廉題詩。張雨(1283~1350),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元代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茅山派道士。錢塘(浙江杭州)人。此書用筆隨意自然,線條瘦勁,注重墨色變化,結構上形散而神聚,張弛有度,亦為佳作。

圖4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題跋 原圖紙本 縱59、橫31釐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江渚風林圖》則是以詩歌的形式呈現題跋(圖4),倪瓚此時已58歲。題跋內容為:

江渚暮潮初落,風林霜葉渾稀。倚仗柴門闃寂,懷人山色依微。至正癸卯九月望日,戲為勝伯徵君寫此,並賦小詩。倪瓚。

據內容可知,此作是倪瓚為勝伯徵君所寫。「勝伯徵君」即虞堪(生卒年不詳),字克用,一字勝伯,號青城山樵。祖籍四川仁壽。北宋丞相虞允文之後裔,奎章閣四學士之一虞集(道園)的從孫,隱居長洲(今蘇州),明洪武中曾任雲南府學教授,好學有文。此書就作品而言,除了依舊具有唐楷遺風外,多了些行書筆意,如「懷」字最後一筆反捺帶牽絲,還有「柴」字與「門」字、「風」字與「林」字、「徵」字與「君」字等,字的最後一筆相接處有牽絲連筆現象,多了幾分生動活潑的氣息,開始走向成熟。

倪瓚後期小楷書法已漸趨成熟,逐漸擺脫了前期精細謹嚴的書風,變得蕭散致遠,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韻。例如《致慎獨有道詩札》是倪瓚晚年(62歲)作品的代表,是以詩歌的形式所寫的一封書札。此信是作者寫給有道先生(陳植)的,信札中描述了自身胸中不平之事,談論了學者之道「必本之於誠」,意在與陳植訴說處世之道。此幅作品雖為小楷,但其中卻帶有行楷意味,許多字都出現了牽絲連帶的情況,如作品中的「弦」「琴」「錄」「和」等字皆可見連帶筆畫,使得作品整體靈動活潑。用筆爽勁而清妙,章法參差錯落,蕭散簡遠,饒有隸意。另外,像這種以小楷書體寫信札的作品在古代來說也並不多見。

圖5 元 倪瓚 靜寄軒詩文 紙本 縱62.9、橫23.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靜寄軒詩文》(圖5)是倪瓚71歲高齡時自作文並書寫的。此作共分為三個部分,內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讚》《刻古印文詩四韻》五律1首、《靜寄軒詩》七絕3首。此帖上方篆書「靜寄軒」和帖首篆書「靜寄軒詩文」為張紳所書。「靜寄軒」是邾伯盛的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蘇州人。師濮陽吳睿,習大小篆書,喜為人治印。此作品整體筆畫勁道,毫無滯澀之處,結字略扁,內緊外舒,收筆時頓筆穩重,圭角突出,質樸遒勁有隸書筆意。

圖6 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題跋 原圖紙本 縱96.1、橫46.1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漁莊秋霽圖》題跋於72歲暮年之時,其題跋雲「此圖餘乙未(1355)歲戲寫於王雲浦漁莊」(圖6),《倪瓚年譜》對此予以確認:「七月二十日,題乙未所作《漁莊秋霽圖》軸。」題跋同時也說明了此跋寫於畫作完成18年後「壬子(1372)七月廿日」。據「李日華《六硯齋》雲『王雲浦有漁莊,倪雲林寫《漁莊秋色》贈之』。」可知,倪瓚作此畫送給好友王雲浦,18年後又見此畫,知好友珍藏如故有感,作五言詩一首抒懷並題跋畫上。倪瓚書此題跋時整體風格已然完全成熟,扁平之勢更為凸顯,用筆老辣勁道,已入化境。

倪瓚的小楷書法,由於受到其畫風的影響,成為元代隱士文人中高逸一派的代表。他的那種簡淡幽遠的小楷書風,對後世很多書家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如文徵明、王寵、董其昌等人。在後世對他書法的評價中,文徵明曾說:「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人風氣。」另外,因董其昌與他都講求禪道,並云:「畫家四忌,曰:甜、邪、俗、賴,倪從畫悟書,因得清灑。」又言:「人謂倪書有《黃庭》遺意,此論未公,倪自作一種調度,如淡橄欖,時有清津繞頰耳。」在董其昌看來,倪雲林的書法和畫作一樣,都有一種蕭散簡遠的氣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創新之處,難得可貴。另外,在董其昌的小楷作品中,那種清淡簡遠的姿態,無疑也是深受倪雲林書法的影響。清末李瑞清亦云:「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巨矱,有林下風。如詩中之有淵明,然非肉食人所解也。」與董的看法似乎如出一轍。

不過,即便是像這樣的書法名家,仍然會有其所失之處。如項穆曾指出:「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儘管如此,倪雲林對於小楷書法的認知和創新之處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2期《倪瓚題跋小楷及風格分析》作者:李洪生

相關焦點

  • 逸筆見人格:倪瓚繪畫題跋及影響
    元代文人畫家倪瓚的人生與書畫都真正做到了「隱」和「逸」,書法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澹,畫入「逸品」,風格蕭散荒率,為中國文人山水畫的代表之一。本文從倪瓚存世的書畫作品以及題跋進行解析,通過倪瓚的書法藝術並藉以勾連出元代的書畫交流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文中涉及的繪畫題跋有倪瓚的自題,對他人書畫的題跋和觀款,也有他人對其繪畫的題跋和觀款。本文由文物出版社《書法叢刊》授權刊發。
  • 張大千業師曾熙和他的書畫題跋
    與很多書畫家迥然有別的是,他在創作大量書畫的同時,留下不計其數的書畫題跋。這些題跋,有題他人的,也有題自己的。他人中,有題前人的,也有題時賢的。有鑑藏心得,也有臨池感悟;有長篇大論,也有隻言片語。無論何種形式,既可概見其畫論、書學思想,亦可略窺其藝術歷程,是研究其藝術生成的重要藍本。
  • 元代張中《桃花幽鳥圖》及其題跋人物考釋 | 小琁古代書畫論叢
    洪武初住持餘杭徑山寺,永樂中尚在。德祥有詩題倪瓚、周履道書畫雲「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年春。」德祥與倪瓚雖是好友,而過往不密。德祥與元末諸多文人有過詩文交往。  (二)林右林右的題跋為七絕「閒窗綠樹夏陰陰,看畫焚香寓賞心。宛似江南寒食後,桃花春雨喚春禽。天台林右題。」後有白文印「林左民印」,曾見今人文章將此印釋為「林氏右印」,有誤。
  • 「津門網」奉道尚佛,扁舟蓑笠,超然物外的大畫家倪瓚
    書法從古隸入手,又以二王為宗。後人把他和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為「元四家」。《幽澗寒松圖軸》,元,倪瓚作,紙本,水墨,縱59.7釐米,橫50.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徵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趙孟畫枯木竹石,在繼承文、蘇的基礎上,將書法的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他主張「書畫同源」,即以書入畫,其馳名古今畫壇的名詩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對後世畫壇影響巨大。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也因如此,學者對此畫的真偽爭論遠超高其它議題,本文試圖從研究中再檢視這幅青綠山水在董其昌創作過程中的可能性。這兩款非常獨特的著色山水皆在董其昌的名下,但是董氏對著色繪畫的理解和論述又是如何,將是本文的另一個重點研究。 董其昌雖然少對畫作色彩及物料作文章,但他許多書畫題跋,都可以在前人水墨或者是著色畫看到。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再則,倪瓚的清閟閣為方塔形的三層小樓,其中藏有很多古代名畫,據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閟閣藏畫目》記載,有五代北宋時期的荊浩《秋山晚翠圖》、李成《茂林遠岫圖》、董源《瀟湘圖》等名畫,[4]這些傑作當是倪瓚學習古人最好的老師。
  • 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正合《藝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畫中鈐印「句曲外史」、「幻仙」、「貞居」、「句曲外史張天雨印」。鈐梁清標、安岐及乾隆內府、龐萊臣等鑑藏印記共18方。《墨緣匯觀》、《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書畫題款與題跋,常識知多少?
    今所見存世的宋、元、明、清及近現代書畫中,有本人款題及他人題跋是十分自然的,但書畫上從無款題到有款題再到同時有他人題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以傳統繪畫來看, 宋以前的畫沒有題款,即使有也只在不明顯的地方題個名字而已;後伴隨文人畫的興起而發展起來,最終成為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形式。
  • 倪瓚——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最後一振!
    在這樣的政治氣候、社會環境中,他們有的隱逸於山林,有的寄情於書畫,表達自己「超凡脫俗」的情趣,抒發抑鬱苦悶的心境。有的以畢生精力從事繪畫,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以「元四家」的成就最大。他們受元初畫家趙孟的復古理論影響,師法五代、北宋山水畫傳統,又各具獨特風貌,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倪瓚,他的繪畫體現了元畫「高逸」的最高峰,而他的「逸筆草草」、「聊以寫胸中逸氣」,也最能道出元代繪畫的精神。
  • 倪瓚:傳奇的高士
    整個14世紀40年代當中,他都是在自己心愛的書齋即題名「清閟閣」的地方,把時光消磨在那些古籍、名畫法書及花卉之中。周南老記道:所居有閣,名清閟,幽迥絕塵。中有書數千卷,悉手所校定,經史諸子、釋老歧黃,記勝之書,盡日成誦。古鼎彝名琴,陳列左右;松桂蘭竹香菊之屬,敷行繚繞,而其外則喬木修篁,蔚然深秀。
  • 傅申的書畫鑑定與他的藝術史十二講
    元·倪瓚《松林亭子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延伸閱讀】十二講提要第一講:《書畫鑑定通則散論並舉例》(上)作為《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的啟門之作,本書第一講旨在使聽眾明了書畫鑑定的基本要旨與家法。第四講:《對日本所藏數件五代及宋人書畫之私見》日本是海外藏中國古代書畫的重地,藏有數量不少的五代、宋人書畫,這些作品中有傳為李成的《喬松平遠圖》,傅申先生通過將此作與郭熙的真跡《早春圖》比對,認為《喬松平遠圖》並非李成的作品,而是郭熙的真跡。
  • 杜鵬飛:漫談林培養兄的書法和題跋
    文/杜鵬飛  與泉州林培養兄至今緣吝一面,關注他的書法卻有好多年了。第一次邂逅是在新浪博客中,已不記得是什麼機緣,偶然看到一幅小楷立軸,是那種窄窄的小琴條,抄錄了納蘭性德的幾首小令,形式、內容和書法都清雅得一塌糊塗,不禁為之心動,看署款正是林培養,於是就牢牢記住了這個有些獨特的名字。此後就會不時地到他的博園中漫步流連,斷斷續續看到培養兄更多作品,也對他那沉靜秀雅的書風印象更為深刻。
  • 青少年書法雜誌 | 趙熊風過耳堂金石題跋偶拾
    宋人尚文,文章書畫之餘,搜研古器,補正經史,遂開金石之學。器物有限,而圖畫不易且難免失真,於是傳拓興。拓本行世,文人傳摩,或考據史實,或探討藝術,或詩文禮讚,長長短短題識以附,題跋之事於此興而盛焉。近年,許是書法作品形式不易出新,抑或收藏之熱所促,金石題跋自清末民初以來又見新高峰。甲骨鐘鼎、碑誌造像、金玉磚瓦、布幣璽印,莫不傳拓題跋。
  • 從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藏,在蘇博看清代藏家的傳家與精神
    自同治末年他放任外官後,二十餘年間,愙齋收藏迅速增長,門類囊括吉金、古玉、書畫、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除收藏外,吳大澂也擅書畫,推崇「清初四王」的正統風格。但他晚年仕途失意,收藏不無散失,幸得嗣孫吳翼燕(後改名湖帆),克紹箕裘,守護先人遺物,得以弗失。
  • 王獻之《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馮敏昌書法有何風格?他這麼說......
    馮敏昌精於鑑賞、收藏,平生愛收集名家書法和碑刻。著有《河陽金石錄》等。清朝隸書大家伊秉綬在馮敏昌墓志銘中記述馮敏昌「廣搜金石文字」。清葉夢龍《風滿樓書畫錄》卷二載,書法家張錦芳在乾隆四十四年臨過《西嶽華山碑》,其拓本即為馮敏昌所藏。
  • 廣東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書畫作品摭談
    後來,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收錄了其中29 件(套),《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收錄了19 件(套)。除此之外,《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書法全集》《廣東省博物館藏畫集》《廣東省博物館藏法書選集》等圖錄亦有收錄部分作品。張珩(1914—1963)《木雁齋書畫鑑定筆記》等論著也有相關著錄或零散介紹。
  • 賞 倪瓚《秋林野興圖》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畫芯此畫的筆法表現多見李成、郭熙、董源、巨然諸家之法。該畫所描繪的大概是倪瓚在自家園林「清閟閣」幽居讀書的情景,抑或是抒發了他寧靜安閒的心緒。這和他後來在畫中去掉人物,只畫空亭,或連亭子也不要,僅存蕭瑟的山水的表現,有著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