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期 -
題跋人物眾多,於歷代手卷中屢屢見之。但於一立軸之中,而集題跋人數19位,實屬罕見。元末花鳥畫大家張中傳世作品《桃花幽鳥圖》軸即是。
這些題跋人物,因資料闕如,歷來沒有介紹,更無他們之間關係的梳理,筆者關注已久,試作考釋解析。
元代張中《桃花幽鳥圖》及其
題跋人物考釋
❐王建強
(本文9400餘字,所需閱讀時間較長)
張中是元末花鳥畫大家,但傳世作品僅數件之稀。其中,《桃花幽鳥圖》軸(水墨紙本,112.2×31.4cm)是張中傳世作品中最為特殊的一件作品。《桃花幽鳥圖》的特殊在於,畫中除了張中的題款以外,尚有19位元末明初的與張中相關的文人之題跋。題跋人物眾多,於歷代手卷中屢屢見之。但於一立軸之中,而集題跋人數19位,實屬罕見。這些題跋人物,因資料闕如,歷來沒有介紹,更無他們之間關係的梳理,為一憾事。此軸題跋書法涵蓋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章草各體書,可謂異彩紛呈。而其題跋章法的密集與風格的多元,以及畫、書、詩文化融合的代表特徵,極為吸引觀者的眼光。筆者關注此畫已久,故而試作考釋解析。
張中《桃花幽鳥圖》主體局部
一
題跋人物考釋
如上述,《桃花幽鳥圖》除張中本人題款外,尚有19人的題跋,題跋人物如下:楊維禎、林右、管時敏、葉見泰、範公亮、顧謹中、袁凱、樗散生、吳勤、餘季約、顧文昭、謝伯誠、花綸、杜宗一、貝翱、朱京、丁子木、雲霄、公祐。以上人物,各題絕句一首,或五言或七言;有鈐印有未鈐印;從畫面信息可得,除了這19人外,尚有非題跋人物而與《桃花幽鳥圖》有密切關係者4人:一是張中本款中的「景初」(受贈者);一是範公亮題跋右下角鈐蓋白文印的「麟州生」(觀賞者);一是範公亮題跋中提到的「胡生同文」(收藏者);一是吳勤題跋中提到的胡廣文(收藏者)。
現將題跋及相關人物羅列考釋如下:
(一)範公亮
範公亮的題跋為七絕「老仙遺墨健如龍,笑破朱唇幾點紅。留得桃花與幽鳥,不教人恨五更風。胡生同文新購此圖求題,為書其後,範公亮。」
該段題款下端蓋有朱文印「範寅仲印」。範公亮,字寅仲,號吳東野人,工詩,善行草書,有僧素風規,元末明初人。
李日華在其《恬致堂集》中提到浙江人範公亮,說他「工山水,為畫道中軼材」。又,李日華有詩《題範公亮來竹店》,此詩應為好友之間的題贈。李日華是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因此,《恬致堂集》中所提到善畫的範公亮,與本文所提的範公亮應非同一人。曾見今人有文章將李日華所提到的範公亮與本文範公亮混為一談,應有誤。
另,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中載「二十五日徽人汪姓者,持元人張子政《柳枝雙禽圖》掛軸來看,楮頗斷,題句甚多,可錄者十一人」,後錄題句者有林右、貝翱、範公亮、袁凱、管時敏、雲霄、顧文昭、顧謹中。李日華在《柳枝雙禽圖》中所見到的題句者與《桃花幽鳥圖》相同者八人。兩件張中作品皆有範公亮題跋,可見範公亮應是張中同時代人,非李日華時期之人。
除本處題跋外,範公亮另有一處墨跡存世。楊維禎《夢梅花處詩序卷》(至正25年即1365年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後有範公亮一首長詩題跋(範氏題於洪武己酉年即1369年)。此段字體為草書,整段題跋一氣呵成,精彩紛呈,有懷素風規。該段題跋落款處寫有「吳東野人」,《桃花幽鳥圖》範公亮題跋右上角有朱文豎式「吳東」,正是範氏的號。
範公亮題字右下角有「麟州生」白文印。「麟州生」,疑為元末明初錢塘僧人德祥。德祥,字麟州,號止庵。洪武初住持餘杭徑山寺,永樂中尚在。德祥有詩題倪瓚、周履道書畫雲「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年春。」德祥與倪瓚雖是好友,而過往不密。德祥與元末諸多文人有過詩文交往。
(二)林右
林右的題跋為七絕「閒窗綠樹夏陰陰,看畫焚香寓賞心。宛似江南寒食後,桃花春雨喚春禽。天台林右題。」後有白文印「林左民印」,曾見今人文章將此印釋為「林氏右印」,有誤。林右(1356—1397?),又名林佑,字公輔,一字左民,浙江臨海人(今屬台州)。洪武年間,被召入京(同被召者有王叔英、方孝孺,還有本畫題跋者之一葉見泰)。官中書舍人,曾輔導皇太孫(建文帝)。與方孝孺諸浙江文人為友。有《天台林公輔先生文集》傳世。方孝孺、宋濂對林右的文章頗為讚許。據載,方孝孺拿到友人寄來的林右文章後「不覺叩幾三嘆,反覆玩繹,遂至夜深」(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更有學者將林右與方孝孺同視為當時浙江學術的代表(孫良同《林右著述及其文學思想考論》)。
本段林右的行書,有些元人的風氣,後來的文徵明與之頗相似,特別是用筆的翻轉,文徵明的弟子王稚登書法與林右更為相似。不知文徵明和王稚登是否留意過林右的書法。而林右右側的題字者葉見泰,後來則得到過文徵明的評價。《御製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中載有林右作於洪武丁卯年(1387年)題跋唐元宗書鶺鴒頌的書法作品(題跋後第二方印印文釋成「林巨民」,誤)。
(三)葉見泰
葉見泰的題跋為五絕「葉底小紅肥,春禽語夕暉。養成毛羽好,去向上林飛。葉見泰。」下有白文印「江山幽興」。葉見泰,字夷仲,臨海蘭莊人(今東塍鎮)。善詩,與其弟葉見恭時稱「二葉」。葉見泰淹通經史,善兵法,與明軍取閩廣有功,官至刑部主事。宋濂則贊「夷中生有異資」。葉見泰曾藏趙孟頫《臨智永真草千字文》,此卷後歸文徵明之父文林。故宮博物院藏有葉見泰行楷書一開(見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京1—920明王希賢等諸家行楷書八開)。葉見泰此頁行楷書有王羲之和虞世南的一些遺風,無奇而淡雅,風格與《桃花幽鳥圖》中的草書題跋頗顯異趣。文徵明《甫田集》中說「見泰博學善草書」。宋濂曾應葉見泰弟弟葉見恭之請,為葉見泰文集《葉夷仲文集》作序,可見葉見泰文武雙修,且是一位書法家。
(四)顧祿(顧謹中)
顧祿題跋為七絕「畫中題(缺二字)」堪憐,只愛風流老鐵仙。可惜貞魂呼不起,鳥啼花落自年年。吳郡顧謹中。」下有白文印「顧祿堇中」。顧祿,字謹中,元末明初吳郡人。以太學生除太常典簿,後為蜀王府教授。嗜酒善詩,有「西京詩博士,一代酒神仙」美譽。能勾勒竹石,精於隸書,典重古雅,朱元璋喜其詩書。著有《桐橋倚棹錄》、《經進集》(明史 志 第七十五藝文 四)。顧祿是元末較為傑出的隸書名家,他的隸書筆法精熟,偶加篆法,體現了當時隸書的特色,在元末書壇獨樹一幟。顧祿在《桃花幽鳥圖》中的這兩排題跋,靜氣十足,風格典雅,剛好與左側楊維禎的草書題跋一靜一動,相映成趣。
(五)吳勤(匡山迂生)
吳勤的題跋為七絕「露桃新開紅錦窠,繡羽飛來啼玉柯。楚城春色年年好,相憶其如千裡何。匡山迂生為鄖庠素齋胡廣文書。」下有「吳孟勤印」白文印,右上方有豎式白文引首章「聽雨齋」。吳勤,字孟勤,1329—1405,號匡山迂生,又號匡山樵者(其先舍南康故號)、由翁(《江西通志卷》七十七)、黃鶴山樵(曾居武昌故號),江西永新人。曾官河南開封府儒學教授(《國朝獻徵錄》卷九十三 胡廣撰吳勤行狀)。較多的記載說明吳勤擅長書法,「吳勤字有晉人風格,不擇紙筆,俱得其妙」(《書史會要》語),「為文章詩歌敏而甚工,善行楷書。在史館時年七十矣,運筆如飛。館中能書者數百人,嘖口稱嘆。」(《解學士集》),又「成祖踐極,胡廣薦勤,善書召見。命書御製永樂大典序例。字幾萬餘,勤神閒意定,書至終紙,點畫一無纖訛。上大悅。」(《永新志》)。有《匡山樵者集》、《鶴鳴集》《幽翁集》等,皆佚。從其文集數量看,吳孟勤是一位勤於著述的文人。吳勤與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李祁(曾歸隱江西永新)、劉崧(江西泰和人)等善詩者皆相友從。
(六)石光霽或李詗(樗散生)
樗散生的題跋為五絕「斂翮花間鳥,卑棲且暫時。上林羅綺樹,待汝有高枝。樗散生。」下有「石光霽印」白文印。倘按照印章「石光霽」而定其人物,則可知:石光霽,又作光霄,字仲濂,泰州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尚在世。石光霽是一位學者,受學於閩籍春秋名家張以寧。洪武十三年舉明經,授國子學正,善詩文,有《春秋書法鉤玄》傳世(《明史》)。
而如果將題跋視為「樗散生」,則很容易可以查到宋濂所撰的《樗散生傳》。據宋濂此文可知:李詗,字孟言,樗散生,元代醫生,錢塘人。善詩文,精醫術,設「樗亭」售藥。李詗少時受學於楊維禎。
石光霽並無「樗散生」之號,但李詗有「號」為樗散生則為確鑿之事。本題跋名款為「樗散生」,印章卻為「石光霽」,著實令人費解。唯一可揣測解釋的是,李詗落款後沒有鈐蓋印章,而石光霽為本畫過眼者之一,在「樗散生」下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就像本幅的「麟州生」一樣。
(七)袁凱(凱)
袁凱的題跋為五絕「不見張公子,於今又幾年。春花與春鳥,相對一悽然。海叟凱。」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華亭人。與楊維禎亦師亦友,並以《白燕詩》聞名一時,人稱「袁白燕」,有《海叟集》四卷。洪武三年任監察御史,後因事免職歸鄉。袁凱遊於楊維禎門下,他的白燕詩成名後,明代朝二三百年,唱和者甚多(其中本圖題跋者石光霽即為唱和者之一)。明中後期沈周、文徵明、徐渭都有和詩傳世(徐渭有《白燕詩卷》、《白燕詩》軸墨跡),足見此詩之影響深遠。袁凱因為此詩,足以傳世。袁凱還與倪瓚、鄭元祐有交往,曾同遊天平山(袁凱詩《陪鄭明德倪元鎮遊天平山四首》)。從諸多元詩中可見,袁凱詩元末明初以為較為活躍的文人。
(八)謝伯誠(伯誠)
謝伯誠的題跋為七絕「鐵仙詩句張公畫,二老風流昔擅名。一自樽前歌板歇,春風鳥花(按七絕格律,應為花鳥,此處應誤書)總含情。伯誠」。謝伯誠,善畫,學董源,又似王蒙。與明初著名詩人袁華為友(袁華字子英、崑山人。楊維禎曾為袁華編輯詩集《可傳集》)。
袁華有《夢草池與謝伯誠賦》及《謝伯誠所藏王叔明狼山圖》二詩。世傳的謝伯誠《觀瀑圖》(傅申先生認為系明中後期仿作)畫風和王蒙筆意相近。傅申先生在《楊維禎跋謝伯誠<觀瀑圖>》一文中認為,謝伯誠為王蒙、陳汝言、徐賁等畫家的成就提供了基礎。(傅申文,葛鴻禎譯《楊維禎跋謝伯誠<觀瀑圖>》,《書畫世界》2014年第5期)。但是袁華的詩《謝伯誠所藏王叔明狼山圖》很顯然表明謝伯誠喜好並藏有王蒙畫。按照正常情況推理,則應是謝伯誠有可能受到王蒙畫風的影響,而非傅申先生所說的,王蒙受謝伯誠影響。謝伯誠另一幅觀瀑圖的記載見於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董其昌載,某年年七夕他在吳中,張慕江以畫售他,其中有吳鎮、高克恭的山水,另有謝伯誠學董源廬山觀瀑圖,並說「皆奇筆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由此可見,謝伯誠也學董源,並且達到很高水平。袁華詩中說謝伯誠「江南有客頎而長」「生平愛畫久成癖」「翩翩王謝佳公子」,可以想見其人風採!倪瓚《雨後空林圖》(臺北故宮藏)尚有袁華的楷書題跋。
(九)花綸
花綸的題跋為七絕「畫師筆力挽天成,坐使韶光眼底生。做出一場春境界,花無顏色鳥無聲。花綸。」花綸,生於1367年(卒年未知),字正言,浙江仁和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第三,時年18,可謂少年得志。授編修,後改福建道監察御史。花綸性孤潔,疏於交往,為權貴所惡,遭謫戍江西、雲南等地。被貶戍雲南時作詩《水仙子·題楊太真畫圖》,頗得楊慎欣賞(嘉靖《仁和縣誌》、楊慎《升庵詞品》)。從此段題跋看,花綸的書法有顏真卿《多寶塔》筆意,錯落有致,並富於墨色變化。
(十)管時敏(管訥)
管時敏的題跋為七絕「十年不見故園春,畫裡題詩半古人。老去風流渾減盡,東風花鳥易傷神。華亭管時敏。」有白文印「戊寅管生」。管訥,字時敏,號竹間,有樓曰宜遠,華亭人,有《蚓竅集》傳世。與僧人守仁、吳勤、胡粹中、丁鶴年等為友。吳勤在《蚓竅集》序言中說,管時敏曾師楊維禎,心術學問皆正,吳勤和胡粹中的序都對管時敏的詩給於極高的評價(《蚓竅集》中吳勤、胡粹中作序,丁鶴年批註)。
管時敏有自題詩句雲「朝回不放寸陰閒,十日工夫畫一山」。丁鶴年也有詩《題竹間翁白馬圖》(另有《送長史管公時敏朝京》)。因此,基本可以證明管時敏也是一位畫家。這段題跋中管時敏的書法和虞集、沈度的楷書風格頗為相似。
(十一)貝翱
貝翱的題跋為七絕「山禽飛上碧桃枝,獨立東風(語)喜報誰。翠幌日高人未起,分明池館記當時。貝翱。」款下有朱文印「春雨軒」。
貝翱,字季翔,號春雨軒、舒庵,浙江崇德人。洪武中以明經官楚府紀善,工詩,有《舒庵集》。貝翱是元代著名詩人貝瓊之子。貝瓊遺稿《清江貝先生集》即是貝翱在其父歿後所整理刊梓(貝瓊為楊維禎弟子。至正元年即1341年,貝瓊拜楊維禎為師,時年貝瓊二十七歲,楊維禎四十六歲)。
貝翱遺傳其父詩歌天分,清代貝墉在洪武刊本《清江貝先生集》中有跋語說,貝翱著有《春雨軒集》(很巧的是,貝翱在本畫中的題跋後有「春雨軒」印)。但《千頃堂書目》錄有《春雨軒集》兩本,作者皆非貝翱。同時該書目錄有貝翱《平澹集》,並說《平澹集》一作《舒庵集》。因此,《春雨軒集》應非貝翱所著,且貝翱所著《平澹集》與《舒庵集》實為同一本書。一本書兩種書名,也是較少。但這其中又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有可能貝翱還有一個號:舒庵。貝翱官楚府紀善,是在昭王朱楨府邸內,並與本幅題跋者之一管時敏共事(《湖廣通志·藩封》中說昭王朱楨「築書堂,招文學管時敏、貝翱、雷貫輩,昕夕討論」)。貝翱 的楷書出自柳公權,略施圓潤蕭散。
(十二)顧文昭
顧文昭的題跋為七絕「張公落筆最風流,憶向梨花寫鵓鳩。十載都門重見畫,忽聽鄰笛使人愁。雲間顧文昭。」下有白文印「臥遊軒」。
顧文昭,松江人,號臥遊軒。顧文昭與袁凱相友從。袁凱有詩《寄顧文昭》「最憶顧家池水湄,千株苔石坐題詩。如今又是三年別,白髮蕭蕭只怕垂。」顧文昭有《石鼓詩》是為趙姓友人所收藏的石鼓文而題,款識雲「洪武己巳春三月,雲間顧文昭題」(《鐵網珊瑚》),是歷代寫石鼓長詩的重要篇什之一。
(十三)杜宗一
杜宗一題跋為七絕「春光堂上午燻微,清簟疏廉映晚暉。憶得臨軒寫幽邃,野花山鳥總依依。崑山杜宗一」。名款下有「宗原」白文印。杜宗一,資料闕如。但杜宗一的款下面有白文印「宗原」。查杜宗原,明初華亭人有杜隰,生卒年不詳,字宗原,善詩文,有《雙清集》、《紀行詩》。亦工山水,善楷書,卒年三十三。本幅題跋的杜宗原,落款為崑山人,而杜宗原(杜隰)原來也非華亭人,其先人寓居華亭,故以華亭為籍。又因為活動時間(洪武初)、特長(善詩、善楷)皆極為相近,因此不能排除是同一個人。至於「杜宗一」或為另號、別字亦有可能。這些只是猜測,相對於資料緊缺的元代人物,有些風影,亦須捕捉。故錄此備忘。
(十四)楊維禎
楊維禎的題跋為七絕「幾年不見張公子,忽見玄都觀裡春。卻憶雲間同作客,杏花吹笛喚真真。老鐵醉筆。」鈐蓋有白文印「廉夫」「鐵笛道人」。楊維禎(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等,元末明初傑出的詩人、書法家,詩風古健雄奇,被稱為「鐵崖體」。書法則浪漫瑰奇、淋漓奔放,與趙鮮復古書風一派迥異,在元代獨樹一幟。楊維禎此段題跋為行草書,這是他酒後所題,依然不主故常,落款「老鐵醉筆」居然大於正文,這並不符合常規,此等情況在元朝乃至以後都很少見。楊維禎的題跋的詩中透露,他和張中曾同客「雲間」(今上海松江)。楊維禎四十五歲至五十歲左右,都在江浙一帶講學、遊學、交遊,松江正是他這一段時間的主要活動地點,可見張中與他在松江曾經相晤。
(十五)本畫上款人景初先生(賽景初)。
張中在本畫中段左側題款「海上張中為景初先生畫」。這裡的「景初先生」不能確定是誰,或者他跟誰有關。元末明初較為知名的有個賽景初,但本畫的受贈者是否即是賽景初,並未可知。
賽景初,元末回族作曲家、書法家。丁鶴年的表兄,其祖其父都是元朝的顯宦。元時為常州判官,後歸依張士誠。明時隱於杭州。賽景初擅長書法,《錄鬼簿續編》載,賽景初幼年跟從康裡巎巎學書法,得到康裡巎巎的嘉許。賽景初的表兄丁鶴年也在《贈表兄賽景初》一詩中說「蕭條門巷舊王孫,旋寫黃庭換綠樽。富貴倘來還復去,只留清氣在乾坤。」意指賽景初是顯宦後人,落寞之後,以字換酒,此言賽景初已歸生活平淡,非復舊時豪門風流。楊維禎的弟子、著名詩人張憲也在《簡景初》一詩中說「曾識舊風流」(張憲《玉笥集》,前有楊維禎、周砥跋)。
因此,從居於杭州、善書法、與丁鶴年為表兄弟即有共同交遊圈等因素綜合考慮,上款人「景初先生」為賽景初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本文尚未考釋出的題跋人物尚有朱京、丁子木、餘季約、雲霄、公祐五人,且待日後。五人題跋相關內容如下:
朱京。朱京題跋為五絕「上日迎春早,晴窗啟碧紗。忽傳青鳥信,開遍小桃花。廬陵朱京。」款下有白文印「朱京印」。廬陵為今江西吉安市。
餘季約。餘季約題跋為五言古詩「東風掃紅雨,春滿桃源洞。山禽啼一聲,喚醒劉郎夢。東吳餘季約。」名款下有白文印「海*」。
丁子木。丁子木題跋為七絕「鵲聲初報碧桃春,源口驚傳有晉人。自啟幌窗吹鐵笛,一聲清唱為誰新。丁子木。」明陳謨在其《海桑集》中提到,豫章人丁子木為袁禮亨作墓志銘。陳集中可知,袁禮亨於洪武十五年應詔,得任黃巖知縣。因此此處的豫章人丁子木,在時間上與本畫題跋的丁子木尚能吻合。
雲霄。雲霄題跋為七絕「記得桃花破暖紅,山禽飛下語春風。而今見畫生惆悵,遙憶家園似夢中。雲霄。」
公祐。公祐題跋為七絕「東風未放碧桃殘,山鵲南來息羽翰。雲路高飛終萬裡,暫時聊借一枝安。公祐。」
綜上,已考其大略者11人,尚有疑慮者3人,暫未考出的題跋人物尚有五人:朱京、丁子木、餘季約、雲霄、公祐。而牽扯出的非本軸人物卻系相關者五人:宋濂(林右、葉見泰、石光霽或李詗)、丁鶴年(賽景初、管時敏)、貝瓊(楊維禎、貝翱)、袁華(楊維禎、謝伯誠)、張憲(楊維禎、賽景初)。
二
解讀《桃花幽鳥圖》
(一)灼灼其華:《桃花幽鳥圖》的畫中消息
此畫命名為「桃花幽鳥圖」,不知源於何時。《石渠寶笈》中記該畫的文字為「元張守中桃花幽鳥一軸」。可見當時已是《桃花幽鳥圖》名稱的雛形了。依據範公亮本畫題跋詩中第三句「留得桃花與幽鳥」,基本可以斷定的是,該畫名稱是從範公亮此句所得。值得一提的是,本畫與張中其他的傳世畫作相比,筆墨了了,卻能精簡生動。《圖繪寶鑑·五卷》載「張中,字子政,松江人,師黃一峰,亦能墨戲。」 張中此幅一花一鳥,疏枝淡葉,只有筆墨,已然水墨戲筆。正應合了《圖繪寶鑑》對張中「亦能墨戲」的描述。題跋中花綸有句詩說「做出一場春境界,花無顏色鳥無聲」。「花無顏色鳥無聲」一句說明了元末張中等人墨戲畫鳥畫(甚至是山水,倪瓚所說的「逸筆草草」即是如此)的藝術特徵:著墨不多、描摹不具,卻能「做出一場春境界」。
畫中題跋也傳達了很多本畫的信息。顧文昭在題詩中「十載都門重見畫」,因此他的題畫地點則是在都門(即南京),也就是說此畫又曾在南京。管時敏詩中說「十年不見故園春」,他是華亭人(即松江),張中也是松江人,或許這張畫讓當時尚在外為官的管時敏想起松江的桃花春色!他題詩時畫上題款者已經仙逝數人了,又可見管時敏是本畫較晚的題跋者之一。
按照本畫題款的位置看,楊維禎可能是第一個題跋者,雲霄、公祐、貝翱、朱京、丁子木可能是最後一批題跋者。楊維禎題跋周圍的顧祿、餘季約、謝伯誠、花綸、杜宗一、顧文昭等諸家則在楊維禎之後陸續題跋。從範公亮、顧祿、謝伯誠等人的詩中可知,他們在題本畫時,楊維禎已經仙逝。
如果認真觀察《桃花幽鳥圖》紙張,會有一個明顯的發現:本幅上端橫向紙張有個明顯的接縫,林右、葉見泰的題字部分底部很平整地在紙張接縫的上半端,而範公亮的題字則上下跨過此條接縫。由此揣測,本幅上段紙張系另外一紙,林右、葉見泰題完字後,再與畫作裱接一起。因此,範公亮的題字肯定是在二者之後。再者,洪武初年,葉見泰、林右與名士方孝孺同被召至京(即南京),葉見泰曾官刑部主事,林右官中書舍人。這段時間極有可能二人一起題跋於一張與本畫相近的紙上,然後寄給收藏者,因此有一種可能性——此畫畫於洪武初年。
元代畫家在題款中題上年月,甚至具體某日已屬於常態了。但是又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包括本幅在內的很多元末明初時期的題跋文字,都沒有署上時間。本畫十九個題跋者,包括張中本人的題款,沒有一個署上時間。這可能並非巧合,而是有意為之。元末明初更祚時期,舊朝年號不能用卻又不能忘,新朝年號已然誕生但未必想署上。元末明初文人們在題跋中不署上時間年款的這種集體行為略顯尷尬,帶有一定的政治品節的隱晦性。從這點似亦可看出,本畫的創作時間和題跋時間都在新舊朝代交替的洪武初年(此畫的受贈者賽景初此時正隱居於杭州)。
(二)我有嘉賓:畫中的人物關係
此畫的焦點人物,除了張中之外,就屬楊維禎了。諸家的題詩中,範公亮的「老仙遺墨健如龍」、顧謹中的「只愛風流老鐵仙」、謝伯誠的「鐵仙詩句張公畫,二老風流昔擅名、和丁子木的「自啟幌窗吹鐵笛,一聲清唱為誰新」,都表達了對楊維禎的懷念。其實這也是本畫題跋詩作中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濃濃的感世傷時的情懷!而在這些人物中,與楊維禎有直接關係的便有數人。其中袁凱因為《白燕詩》為楊維禎所激賞,與楊維禎亦師亦友。範公亮的題跋除了在本畫與楊維禎同時出現外,在楊維禎的《夢梅花處詩序卷》題了一首長詩,其小字行草放於元代諸家中亦不多讓。因此範公亮與楊維禎應亦有交遊。而較為晚輩的貝翱,他的父親貝瓊是楊維禎的弟子。同時,貝瓊在昭王朱楨任「楚府紀善」時,與管時敏是同事。管時敏也曾師從楊維禎學詩文,吳勤在管時敏的詩集序言中認為,管時敏是楊維禎的「高弟」。吳勤的序言中可知,他即是在武昌時與管時敏「邂逅」(前文提到吳勤曾居武昌,因此號「黃鶴山樵」)。管時敏的《蚓竅集》中,元代著名詩人丁鶴年是批註者,丁鶴年也有詩贈管時敏。丁鶴年雖非本畫題跋者,但他同時也是賽景初的表弟。因此,此畫蘊含的人物關係,基本屬於楊維禎的交遊圈。
松江是本畫人物涉及最多的地方。本畫的作者張中是松江人或曾任職於松江,題跋者中管時敏、袁凱、顧祿、顧文昭皆是松江人,楊維禎中壯年最重的時年時間更是在松江度過。其他人除了吳勤、石光霽外,幾乎都是浙江人——這張畫無疑是以張中、楊維禎為首的浙人之間,特別是松江人之間交遊的遺物,何其珍貴。
至於範公亮題跋中所提到的本畫收藏者胡同文,與吳孟勤在題跋中提到的胡廣文,二者是誰,又是否有兄弟關係,則未可知。但是他倆卻各是本畫最主要的遞藏者之一。
(三)君子好逑:《桃花幽鳥圖》的遞藏與著錄
賽景初>胡同文、胡廣文>高士奇(卞永譽可能曾藏)>清宮>顧文彬>臺北故宮
《桃花幽鳥圖》是張中為「景初先生」所畫的,如果「景初先生」即是元末賽景初,那麼賽景初便是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
吳勤在他的題跋中也提到了收藏者之一胡廣文。他題道「匡山迂生為鄖庠素齋胡廣文書」,但因為資料闕如,胡廣文此人待考。
另一位收藏者胡同文,是範公亮所提到的「胡生同文新購此圖求題,為書其後」。很顯然,胡同文購藏了此圖,請範公亮題跋,「胡生」的稱呼表明胡同文屬於範公亮的晚輩。胡同文與胡廣文是否有關係,亦待考。
清初則為高士奇所有,載入《江村消夏錄》。乾隆時則為宮藏,如上文所述,《石渠寶笈初編》有著錄,記載甚詳。清初卞永譽載入《式古堂書畫匯考》。
近代顧文彬也是遞藏者,《過雲樓書畫記》中對《桃花幽鳥圖》有鑑評之語「活色生香,恐子正復起,尚有難再之嘆」。此畫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0年3月31日 初稿
2020年4月11日 二稿
— 小琁山房·出品 —
王建強,八零後,福建惠安人。號潛堂、弇廬,居泉州。室名小琁山房、一斤五兩六錢之室、迦蘭陀館、溪雲草堂。好書畫詩文,梓行有詩集、書法集各一。設館授徒、鬻字為生。
— 小旋古代書畫論叢 —
❖白玉蟾《四言詩帖》辨偽
❖元代書家用印略談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後「範杼」及其印章探微——兼正李鑄晉先生之小誤
❖明代書家陳鑑小考
❖元代方厓及其《墨竹圖》軸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