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

2020-12-17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故宮六百年鑑賞⑩|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國風·周南·桃夭》中的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興,祈求賜福。

正值桃花盛開時節,我們就來關注下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其中宋代無款「桃花」枝幹細挺勁捷,敷彩古厚淳雅;錢選所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惲壽平筆下的桃花筆法輕快疏秀,含煙帶霧;雍正時期的粉彩桃花紋直頸瓶則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

桃花一株,枝幹斜仰向上,勁硬如鐵,花葉清麗,生意盎然。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幅宋代無款「桃花」圖勾勒花瓣枝幹細挺勁捷,敷彩古厚淳雅。絹之質地細密勻淨,「揩磨若玉」,特能顯筆墨設色之精要,當是所謂院絹。而依筆墨設色與馬遠「倚雲仙杏」圖氣息相當接近,幅上楊妹子(1162-1232)題句和收傳印記亦同,向被認為極具神採的兩幅精作,然細查其用筆二圖則微異。由於花瓣部分所佔比例較小,在筆法上很難有突破性發揮,故畫家大都集中於枝幹的表現。

宋代無款「桃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在宋人工筆花卉裡,題材接近之雙枝幹畫法頗多,然用筆則略有差異,相近卻不盡同。以技法來看,馬遠「倚雲仙杏」圖之畫法筆稍帶側,行筆時並頻使轉,表現出圓轉側勢的筆法;而無款「桃花」圖之枝幹則以中鋒直勁之筆,呈一節節提頓轉駐。是故儘管二圖在花瓣及賦色方面相同,然枝幹用筆則微異。而無款「桃花」之蘊借圓渾的中鋒運筆與馬麟(活動於1195-1264)「暗香疏影」、「層疊冰綃」二圖最為神似,其中「層疊冰綃」圖並有名款及楊妹子題句,是極佳之馬麟作品。

無款「桃花」圖幅左上有楊妹子題句:「千年傳得種,二月始敷華」。鈐「坤卦」、「楊姓翰墨」二印,可知為楊氏登後座後所書(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立為皇后),「筆觸尖細,寫來筆筆著意,一絲不苟」,是楊後留存下來書跡中較早之作。另一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代佚名《桃花山鳥圖》採用雙鉤填彩法,用線工整挺秀、生動流暢、柔中帶剛,畫家追求的不是線的形式變化,而是對質感的表達。花瓣密集寫實,鳥的羽毛細而柔,尾羽敷紅色,有透明感。畫面色彩雅致,鮮花輕敷淡染,一點也不矯揉造作。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碧桃圖頁》繪盛開的碧桃紅白相映,枝葉扶疏,嬌柔嫵媚。雖然畫面上僅繪桃花兩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則透露出濃鬱的春意。花瓣用多變的細線條勾描後再以白粉或粉紅色多層暈染,嫩葉用細紅線勾輪廓和葉筋,然後填以花青和汁綠。整幅畫面賦色淡雅,自然生動,體現了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的風貌。

《桃花山鳥圖》,宋佚名, 絹本設色,23.8cm x24.4cm,臺北故宮博物院。

《碧桃圖》頁,宋,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27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兩岸故宮所藏古畫古瓷中的「桃花」還有元代錢選的《八花圖》(局部)、張中的《桃花幽鳥圖》,明代陳洪綬的桃花扇面以及清代惲壽平、鄒一桂分別所作的兩幅《桃花圖》等。其中錢選的《八花圖》中描繪的折枝桃花筆致柔勁,一絲不苟,敷色清雅,濃淡相宜,精工而不滯板,細膩而不纖巧。元代趙孟頫在拖尾處的題跋對其評價道: 「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於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裡後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

《八花圖》(局部), 元,錢選繪,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張中筆下的《桃花幽鳥圖》構圖簡約,用清淡的墨色,由下而上彎曲有力的伸出一幹,枝椏上,疏疏落落的點綴幾朵盛開或含苞待放的桃花,工細的花蕊 似是吐放著若有似無的清香,襯託幾片嫩葉,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側身獨自高踞在樹幹上的鳥,用筆不多,卻十分生動。畫幅上端有楊維禎(1296-1370)的「醉筆」題詩云:幾年不見張公子,忽見玄都觀裡春,卻憶雲間同作客,杏華吹笛喚真真。

《桃花幽鳥圖》軸,元,張中繪,紙本墨畫,112.2 x 31.4cm,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中(活動於十四世紀後半)松江人,字子政(或子正),有時題名作「守中」,當時人稱他「張公子」或「野政老人」。據同時人記載,他出身於顯宦之家,有學問,但是隱居不仕,以繪畫自娛。善山水與寫意花鳥畫,師事黃公望(1269-1354)。在元末明初松江文人圈中,比較看重他的山水畫,不過今日所見存世作品,山水畫的品質然不如花鳥。楊維禎在至正十九年(1359)底徙居松江(雲間),十一年後去世,與張中有交誼(如畫上焦伯誠題有「鐵仙詩句張公畫,二老風流昔擅名」句),依詩意,題字時張中已去世。畫家似乎刻意留下大片空白給後人題跋,除了楊維禎題之外,另有十八則題詩,其中葉見泰、林右、顧瑾中、焦伯誠、袁凱、石光霽、貝翱的籍裡與行誼尚可考,其他也是元明之際的名士,上款「景初先生」,一說是範公亮題詩上款「新購此圖」的胡同文,如果屬實,那麼張中可能在當時有賣畫的情形了。

明代善畫花鳥者,早期有林良、呂紀、邊景昭等人,明中吳門畫派的寫生花繪以文墨見長。明末清初,尤工人物的陳洪綬所繪花卉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其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桃花扇面畫老樹隱於雲霧,桃花一枝系以彩帶。由題識可知畫家因送沈相如出守武陵,戲引陶淵明《桃花源記》,畫桃花扇相贈。題詩: 「風流太守玉驄驕,結轡桃源路不遙;遺我落英酬醉墨,一綃王逈遇周瑤。」為文人酬贈之作。

桃花扇面,明,陳洪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惲壽平繼承北宋徐崇嗣的畫法,獨創「沒骨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給當時的花鳥畫創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為此後中國畫的均衡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明末清初的花卉畫有「起衰之功」,被尊為「寫生正派」,影響波及大江南北。《國朝畫徵錄》上載: 「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蘇東坡曾經說過: 「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後來的文人就以這句話來攻擊畫得似的畫家。在惲南田看來,「似」與「不似」都不是繪畫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在於「傳神」。他說: 「世人皆以不似為妙,餘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與畫傳神。」

《桃花圖》軸,清,惲壽平繪,紙本,設色,縱133釐米,橫55.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其《桃花圖》繪一花團錦簇的折枝桃花斜入畫面,清新自然。畫家自題:「習習香燻薄薄煙,杏遲梅早不同妍。山齋盡日無鶯蝶,只與幽人伴醉眠。甌香館臨唐解元,壽平。」筆法輕快疏秀,設色淡雅清麗,充分體現了以沒骨法點染物象的獨特魅力,不僅表現出花之媚,葉之柔,同時表現出春光下桃花含煙帶霧、「習習香燻薄薄煙」的詩意。而鄒一桂筆下的《桃花圖》不僅表現出春回大地桃花含煙帶霧的詩意,還傳達了富貴長春的吉祥寓意。

《桃花圖》軸,清,鄒一桂繪,紙本,設色,縱120.2釐米,橫58.9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除書畫之外,桃花也作為裝飾廣泛出現在工藝美術領域中。如雍正時期的一件粉彩桃花紋直頸瓶,瓶身圖繪桃樹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鮮花婀娜,綠葉青翠,彩蝶飛舞其間。胭脂紅彩描繪的花朵顏色深淺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從花心到花瓣邊沿紅色漸趨淺淡。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繪為主,其胎體薄輕,釉面純淨,溫潤似玉,可充分襯託出粉彩之嬌麗。有些盤、碗類小件器物玲瓏剔透,若迎光透視,另一面的圖案清晰可見。雍正粉彩瓷器的裝飾題材以花鳥、山水、人物圖案為主,尤以花卉見長。它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技法,突出陰陽向背,濃淡相間,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效果。此造型優美,色彩絢麗,繪畫精細入微,圖案逼真,是一件頗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燒造水平的佳作。

粉彩桃花紋直頸瓶,清雍正,高37.6釐米,口徑4.1釐米,足徑11.6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相關焦點

  • 高貴、典雅的博古畫,確實很高雅,贊
    博 古 畫 高貴、典雅的博古畫,確實很高雅,贊! 「博古畫」,典出於漢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乃謂博通古代器物。北宋趙佶曾囑撰《宣和博古圖》二十卷。後來凡對印拓或仿摹鐘鼎等古器物的畫稱「博古畫」。
  • 古瓷造假:揭開這些本已身價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奧秘!
    景德鎮的古瓷高仿造假產業鏈,讓這些國寶幫砸空身家,得來的虛擬財富,而最終血本無歸。(據媒體報導,10萬人從事文物仿製造假產業鏈,每年文物仿製造假收入超過百億元。而其中一個瓷器高仿造假產業鏈就在景德鎮,景德鎮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窯,在境內外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可達幾百萬,而這些高仿的明清官窯在景德鎮的行價為幾萬元。景德鎮古瓷高仿造假,究竟讓多少收藏家血本無歸?)
  • 王赫 讓古畫在重生中煥光彩
    在工作之餘,他寄情志於書畫,用現代元素的匠心巧思複製呈現一幅幅經典名作,築起當代青年走近中國傳統書畫的溝通橋梁,以當代人的視角解讀古畫,使得那些遙遠的傳統山水畫以更具趣味卻依然保留傳統精髓的繪製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言談間,王赫對於傳統書畫、繪事濃鬱而綿長的熱愛緩緩流淌,當中既有藝術家的敏感,更有一種靜水深流的沉靜與自律。
  • 摹古近真張大千,一生廣覽古畫,熟知各類畫風,仿作盡可亂真
    張大千,黃山文筆峰尤其是在此時,張大千對歷代的古畫開始有極深的認知,並時常臨摹。因而對古畫的畫風相當熟悉。黃賓虹為安徽人,曾在家鄉收藏了不少徽派的遺民畫,並收集不少關於他們的生平資料,並為文介紹,對張大千有很大的影響,張大千藉此臨摹了不少徽派遺民畫家的作品,因而對他們的畫風非常熟識。當時在上海一般名畫的印刷才剛開始,印本不多,而張大千從印本上極力臨摹各家的作品,在技法與章法上都相當接近遺民之作,幾乎可亂真。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它與其它瓷的區別,在於圖文是特別訂製的,特意的,特顯其個性。有文章披露,現有造假,但不可因噎廢食,遇軟刻,應慎重,可多尋幾個古瓷特徵來鑑定。一件看似簡單的古瓷,也會有十個以上的古瓷特徵。129、硬刻:是指在燒成的瓷器上刻劃圖文。它不同於「硬刻符」。硬刻符只是簡單地刻劃一、二字,或幾筆符號,目的是便於區別同類器而已。
  • 民國瓷畫家精品十二花神臺屏亮相百年古園林
    民國瓷畫家精品十二花神臺屏亮相百年古園林 2018-04-05 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民國「珠山八友」之首的瓷畫家王琦十二花神臺屏今起亮相古猗園
  • 《問瓷遂寧丨我為城市代言》第十七期教師節主題活動
    9月10日下午,遂寧富源實驗學校40多位老師走進四川宋瓷博物館,與博物館聯合開展《問瓷遂寧丨我為城市代言》第十七期教師節主題活動。本次活動以「心靈歸處——此心安處即吾鄉」為主題,通過參觀宋瓷博物館、交流座談、主題講座的方式,旨在弘揚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使全社會,尤其是青年學子樹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同時,拉近了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溫馨和諧的館校合作氛圍。
  •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圖]
    原標題: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  這組「穿越」系列的圖是80後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複製師王赫的創意作品。他說創意來自於今年五月份的靈光一閃,如果「機器貓」能出現在古畫裡會多麼有意思。於是他的第一幅作品《藍胖子之任意門》就誕生了。  哆啦A夢穿越到清代《乾隆皇帝殪熊圖》  王赫說他創作的藍本都是書畫名作,甚至包括一些宋代的佚名作品。
  • 惡搞古畫是低俗嗎?手機和電腦實現穿越,繪畫風格幽默有趣
    惡搞古畫也需要分情況,但如果在古畫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的藝術創作,這樣子好還是不好? 而且古人所創作的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所以不應該拿古來開玩笑。
  • 矽元國瓷「一帶一路」主題餐具亮相陶博會
    矽元國瓷「一帶一路」主題餐具亮相陶博會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08日 16:32 A-A+ 毛曉東與吳瓊  央視網消息 9月6日,在淄博召開的第十七屆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上,由矽元國瓷設計師毛曉東、吳瓊夫婦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設計的,具有當代國瓷美譽的矽元瓷器主題餐具
  • 古瓷遺韻——福建三明出土宋代瓷器賞析
    現為三明市博物館收藏,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青白釉團花紋瓜稜執壺1974年出土於三明市莘口鎮一座北宋古墓,為三明中村窯產品。中村窯位於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回瑤林果場,窯址分布於十餘座山崗坡地上,面積約12萬平方米。此窯址龍窯最長可達130餘米。該窯創燒於北宋,以燒青白瓷為主,兼燒青釉、醬釉瓷器。
  • 淺析7501瓷的鑑賞與辨偽
    您瞧,那寧靜素雅、嬌豔欲滴的水點桃花(圖1),整個畫面充滿著詩情畫意。而那簡潔明快、祥和大氣的翠竹紅梅(圖2),顯得是那麼地風範卓越。似衝出畫面、迎面而來的那些「7501瓷」,不僅象徵著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同時也象徵著毛主席作為偉大詩人的博大胸襟。
  • 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
    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古!畫!再用碓加工成米粒 完了再篩一遍,準備入倉 -17-入倉祭神 乾淨飽滿的米粒終於進入米倉之後人們沐浴更衣,虔誠祭神企盼來年的風調雨順 這幅《摹樓璹耕作圖》是元代的作品「耕作圖」這個主題
  • 邵彥:美國博物館藏中國古畫概述
    前五家博物館都位於東北海岸地區(又可細分為新英格蘭與中大西洋沿岸)與大湖區(五大湖南岸),總稱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美國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二戰結束前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唯一不在東北部工業區的中國古畫收藏重鎮是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位於密蘇裡州、堪薩斯州交界處的堪薩斯城。
  • 瓷白勻淨 巧笑嫣然 古代仕女化妝用的那些「瓶瓶罐罐」
    兩眉之間的紅色印記為「花鈿」,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妝容飾品。        當然對於「額黃」與「花鈿」是否能同時妝點存在,還有疑似宋代流行的「三白妝」和有現代手法風格的腮紅「雜燴」是否真實還原古妝風貌還是純屬電影演繹,在此不做贅述,只是權當化妝對於女子重要性的有跡可循的例證而已。
  • 畫家楊林: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傳承與發展
    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為主要手段,將古器物的立體形狀複製於紙上的特殊傳拓技法,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具體的說,就是使用宣紙和墨汁,輔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青銅器等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原到紙上的傳拓技法。它在所有傳拓類別中難度最高,真正的全形拓是較難的,也是十分複雜的。一個好的完整的全形拓,有時甚至需要數月的時間方可完成,並且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
  • 看顏色鑑定古玩瓷器,古瓷斷代的基礎知識
    瓷器在不一樣的時代,所施的彩料都有所不同,總的來講,以前那些工藝都採用的礦物顏料,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大多都用的是化工料,礦物料和化工料所表現出來的色彩,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鑑定真假古瓷的時候,以及給古瓷斷代的時候,可以通過瓷器上色材料的不同,進行鑑定。礦物料並不是單指一種材料,這是一個統稱,各個朝代使用的礦物料在配比上都是不同的。
  • 古瓷探妙結束篇古瓷藝術研究先行者鄧白先生
    工步營造畫坊鄧白先生是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專著《中國陶瓷史》惟一的藝術顧問,這表明他在古陶瓷藝術方面公認的權威地位(注)。二十年前,在我熱中於古瓷片的收藏時期,葉淺予先生幾次對我說起鄧老。說五十年代,他與幾位老先生一起去甘肅考察古蹟,一天,大家發現鄧先生丟了,好不緊張。過了一時,只見鄧先生手提一包碎碗碴子高興地讓大家觀賞。由於我正熱中於此道,聽了印象極深,原來鄧老早在五十年代就是個瓷片迷。後來,不斷在刊物上看到鄧老關於古瓷藝術的研究文章,拜讀後受益很大。
  • 定州小孩「抒寫我的家鄉」為古中山國代言(小學生原創)
    定州——神秘低調的古中山國國人只知有金縷玉衣,只知有中山靖王,卻很少有人知道定州。這座正在崛起的京南古城,孕育了我的祖輩、父輩,今天,也正在孕育著我。其實定州在唐代已被稱為「狀元之鄉」,具有「桃花詩人」之稱的崔護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被白居易稱為詩豪的劉禹錫,雖然沒有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但他的血液裡流淌的是定州人的精氣神,因為他是中山靖王的後人。人才是國之棟梁,勤學苦練是成才的必經之路。如果不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我們都對不起這片土地。古中山國是神秘的,定州博物館裡的數萬件文物可以作證。
  • 熟記這些古瓷瑕疵,鑑別不是問題!
    古瓷 自古以來,人們對瓷器的評價是真,精,美。 所以一旦有人看到瓷器上有瑕疵,便直接否決它的本身價值。 但有時候一些小瑕疵,掩蓋不了瓷器的精美,而且有的瓷器反倒有疵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