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步營造畫坊
鄧白先生是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專著《中國陶瓷史》惟一的藝術顧問,這表明他在古陶瓷藝術方面公認的權威地位(注)。
六十年代初,在討論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會議上,我作為《美術》雜誌的記者只遠遠地看到鄧先生,當時他對我當然是不會留下印象的。二十年前,在我熱中於古瓷片的收藏時期,葉淺予先生幾次對我說起鄧老。說五十年代,他與幾位老先生一起去甘肅考察古蹟,一天,大家發現鄧先生丟了,好不緊張。過了一時,只見鄧先生手提一包碎碗碴子高興地讓大家觀賞。由於我正熱中於此道,聽了印象極深,原來鄧老早在五十年代就是個瓷片迷。後來,不斷在刊物上看到鄧老關於古瓷藝術的研究文章,拜讀後受益很大。
在他一系列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古代民窯的關注。他充分肯定民窯瓷繪的藝術價值和貢獻;又深為民窯在歷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抱有不平。這兩點在他的文章中有鮮明的表述,並從方方面面有據有論地進行分析闡述。
我的《中國民窯瓷繪藝術》一書1991年出版後(圖01),鄧老寫了幾千字的長文寄給臺北的《鑑賞》雜誌創刊號,對我的研究大加鼓勵,是文章發表之後他才通知我的。《古瓷片》一書出版前(圖02),我去信徵求意見,提出擬用他十年前給我的一封信作為序文。鄧老認為十年前的信有些不合時宜,執意新寫一篇。當時正值杭州陰雨季節,書房光線不好,但鄧老竟寫出七幹字的長序寄來。表現出這位前輩對民窯藝術研究的熱心關注。
圖011991外文出版社畢克官著《中國民窯瓷繪藝術》
圖022000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畢克官著《古瓷片》
鄧白先生是我國美術界的老前輩。生於1906年,廣東東莞人。他學養深厚,涉獵面廣。對工藝美術史、古代美術史、古代畫論、中國傳統繪畫都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多種專著出版。他又是一位國畫大家,書法藝術也有功底。作為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研究的先行者,鄧老的示範和指導作用,必將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臨了,我要告訴讀者,當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與鄧老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晤面過,我們之間的交往純屬「神交」。當然,我期待著儘早當面聆聽教誨,並當面表示真摯的謝意。
註:鄧白(1906~2003),著名工藝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中國書畫家、陶瓷藝術家、工筆花鳥畫家、藝術學科博士生導師。號白叟,別字曙光。廣東東莞縣人。1906年出生於莞城的一個中醫家庭,自幼喜愛詩文書畫,天資聰慧,興趣廣泛,曾師從居巢、居廉的弟子梁梅泉。一九二六年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學習,鑽研圖案,師承名畫家陳之佛。一九二九年在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習,一九四〇年任重慶中央大學助教,一九四二年後任國立藝專講師、副教授。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一九六二年協助浙江省輕工業廳恢復龍泉青瓷生產,在自建的小窯中成功地燒制了仿南宋官窯青瓷,開展恢復郊壇窯的科研工作。建國以來,還曾參與修復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釋迦牟尼造像和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設計工作。著述有《浙江民間工藝選集》、《略談古代陶瓷裝飾藝術》、《龍泉青瓷藝術成就》、《中國陶瓷美術史綱》等。工筆花鳥畫代表作有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和平春色》、廣東廳的《嶺南丹荔》等。原浙江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美協副主席、浙江省文聯理事、中國陶瓷學會副理事長等職。鄧白教授是古瓷藝術研究專家,是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巨著《中國陶瓷史》惟一的藝術顧問,是中國陶瓷藝術理論研究的翹楚,他撰寫的《略談我國當代陶瓷的裝飾藝術》和在古陶瓷國際研討會上的學術報告《中國古陶瓷的藝術成就》,掀開了研究中國當代陶瓷裝飾及其演變規律的序幕。摘自百度百科
全書完
編著按:感謝各位看官的一路相伴。大家給予的點讚、關注、讚賞還是轉發,小編都視為是一種鼓勵一種鞭策,今後自當更加努力。本書結束之後,工步營造微信公眾號將隆重推出王德娟先生的散文速寫集《親近泥土》。這本散文速寫集圖文並茂,作者通過自己特有的方法記錄了國家近半個世紀的變遷。描繪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的日常生活並講述了與他們交往的故事;記錄了農村在失去理性年代裡的風風雨雨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礦工的生活及勞動場景;還有異國風情、老人和親朋的肖像……這一切,都充滿了人情味,表現出女畫家細膩的風格和獨特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