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孜鎮的運河寶藏,碼頭·沉船·古瓷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柳孜鎮隋唐大運河遺址和洛陽含嘉倉遺址對於中國大運河來說,是最重要的發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如是說。這麼高的評價極大地調動了考察團成員的興致,況且聽說那裡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沉船、大量的古瓷、宋代的碼頭,發現的當年就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柳孜鎮,儼然一個運河大寶藏。

  12月16日,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和申遺」考察團來到了這個位於安徽省淮北市西南約30公裡處的小鎮。一眼望去,這個之前被蒙上神秘面紗的鎮子與周邊並無異樣。

  再看遺址裡面,一個由很多大塊青石長塊堆積而成的石臺;一個約四米寬、五六米深的土坑;旁邊擺放著一些完好的瓷器和碎瓷片。面前的破敗景象讓我這樣暗懷探寶憧憬的外行多少有點失望。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闞緒杭研究員,曾在當年主持柳孜鎮考古挖掘工作。他介紹,1999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線路穿過柳孜。在裁彎取直施工中發現大量陶瓷等文物及其他文化遺蹟現象等。5月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與淮北市共同組成考古發掘隊,對柳孜路段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從5月4日進點至11月17日撤點,歷時近200天,累計發掘面積900餘平方米。這次的發掘,考古界收穫了極大的驚喜。

  ――我們所看到的石臺,是一座宋代石構建築。經一些古建專家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出土器物初步認定,這個石構建築是一座建在北宋時期的貨運碼頭,這是我國隋唐大運河建築遺址的首次發現。仔細地看,還會發現有幾塊大青石上還刻有車馬圖案。

  目前對於這座石構建築是否碼頭,考古界還有一些爭議,但不論如何都可以確認的是,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首開的大運河中的通濟渠就是流經柳孜的這一段,它在隋唐宋鼎盛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距離石臺不遠處,還發現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雖有殘損,但仍可看出船形同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大客船、大貨船、小渡船或小漁船等船形有頗多相同之處。

  ――我們所看到的土坑,就是當時的運河故道;

  ――我們所看到的瓷器,幾乎涵蓋了唐宋時期全國著名的壽州窯、古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定窯、建窯、越窯、肖窯、長沙窯、均窯等十幾個窯口。僅釉色就有黃、青、白、黑、白底黑花、醬色等8種以上。也有少數印花、劃花、刻花、三彩、窯變、點彩和堆貼等裝飾。其數量之多、窯口之眾、品種之豐富,十分罕見。

  據人民日報當時的報導:這裡的運河遺蹟被披露之後,震動了海內外考古界和學術界。柳孜的村民們對此並不覺得奇怪:「這條河就是隋煬帝開的」、「我們早就知道下面有東西,祖上都是這麼說的。」有的還說:「當年新四軍在這裡挖戰壕打日本鬼子,就挖到過幾尺高的石階。」

  還有更多的傳說與隋煬帝有關。「裸男裸女拉縴」、「為什麼要在河兩岸栽柳」等等,顯然是這裡一輩輩村民口口相傳、演繹而成的故事。

  民間傳說與一些史料基本相符。據清光緒《宿州志》載,明代之前柳孜是個大鎮。大詩人白居易遊運河,留有「後王何以鑑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柳」等名句。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這裡仍存刻有「柳江口碼頭」的石碑。20世紀50年代時,運河堤壩還保存完好,而一提「隋堤」或「隋堤溝」,當地老百姓都知道是這條大運河,即史書上說的「通濟渠」。

  年柳變池臺,隋堤曲直回。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高高的堤壩和河道的殘痕也早已被壓平甚至埋在地下。

  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柴曉明告訴記者,目前就需要多發現一些類似含嘉倉遺址、柳孜鎮遺址這樣的點,把這些點串起一條線,勾勒出大運河的河道走向圖。他認為,僅從技術層面來說,大運河河道的勘查工作並不難,最難的是在經濟建設大潮中,要讓各地政府認識到文物保護的價值、引起他們的重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由中國大運河衍生的官倉、會館、驛站等古建築,有的被歲月抹去跡象,有的在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中被「改頭換面」,甚至毀壞殆盡。部分古運河河道以及與運河相關聯的古代水工建築,如船閘、堤岸、橋梁、碼頭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設性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歷史遺憾,亟需搶救性保護。附著在運河兩岸及河上的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散落在民間,逐漸消失匿跡,也亟待搶救與整理。

  正如此次考察團團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所強調的:「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離開柳孜鎮,回頭望去,當年的隋堤柳似乎還在風中婆娑起舞,喧囂的碼頭似乎還在熙來攘往,揮汗如雨的縴夫們口中的號子也似乎越來越響,希望這些刻在殘破沉船上、刻在傳世古瓷上、刻在青石碼頭上、刻在老百姓口口相傳故事裡的記憶永遠不會被遺忘…… 

 

 

 

相關焦點

  • 濉溪百善:千年運河孕育歷史文化名鎮 柳孜運河碼頭獨領風騷!
    1400多年前,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此經過,"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運河通航奠定了百善在淮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境內柳孜運河碼頭遺址於1999年被發現,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其出土的石築碼頭、唐代沉船、窯口陶瓷被譽為"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
  • 漁民挖出沉船銅釘,並發現巨大古沉船,考古隊:交給後人研究吧
    考古隊想弄清楚這裡的沉船有多大,有什麼歷史研究價值和歷史故事,於是便走訪當地的漁民了解吳川縣古沉船的情況。這一天吳川縣吳陽鎮的李有祥正在家吧嗒吧嗒的抽水煙,這時候門外進來一幫人,聲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會的。考古隊和老李說,有村民說是老李知道吳川縣沉船的情況,前來詢問一下海底沉船的構造。
  • 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南海一號」藏萬件國寶,為保存它還建了博物館
    揭秘最古老的沉船「南海一號」被發現,海外盜寶者破壞了好多文物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海上尋寶的瘋狂年代,眾多海外盜寶者利用各種手段對我國南海海域海底文物進行盜撈,公然將我國海域內的文物寶藏運送回國拍賣,使我們損失嚴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尋寶者們花高價僱用來各種人才其中包括考古專業的高材生
  • 他為了慰藉亡靈開始搜索「沉船寶藏」,居然真找到了上億的財富…
    中國的「摸金校尉」如今只存在於小說裡,但西方的「沉船寶藏獵人」卻依舊留存在於世,他們以家族為單位,世世代代從事古沉船寶藏的探索和發掘,在探尋幾百年前秘密的同時,也藉此獲得了巨額的財富…… Sean Fisher,便是這些「沉船寶藏獵人」裡的翹楚,他們家族的發跡,得從Sean Fisher(以下簡稱小Fisher)的爺爺Mel
  • 元代沉船上的寶藏:豫寶齋分享菏澤市博物館專題展
    元代沉船上的寶藏豫寶齋分享菏澤市博物館專題展2010年9月17日,元代沉船及文物的出土使菏澤市博物館一時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元代沉船出土文物陳列》展出了包括三件元青花瓷器在內的120多件精美文物,再現了菏澤古代發達的河運文化和多彩的元代社會生活。
  • 南澳沉船揭開「克拉克瓷」之謎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楊國楨教授表示,中國的寧波、張家港、泉州、廣州、福州等歷史上繁忙的貿易港口周圍,亦可能分布大量古沉船。學術界猜測,宋元時期以來,中國沿海地區可能共沉沒了約10萬艘的貨船。  ·記者從省考古所獲悉,目前正在進行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首次將水下考古納入其中。
  • 海底一艘古沉船,被盜墓賊盯上,撈出8噸黃金,專家:估價28億元
    寶藏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非常嚮往的東西,找到寶藏,就意味著天降財富。因此,世界上誕生了許多的冒險家,冒險家不僅僅為冒險而生,還為財富而生。在尋找寶藏的途中喪生的冒險家數不勝數,但是依舊阻止不了人們尋找寶藏的好奇心。
  • 海南周刊丨古沉船拼湊中國的「大航海時代」:南溟奇甸 華光重現
    行至今日,海南在水下考古領域的調查與發現,已經成為打開中國「大航海時代」歷史寶藏的一串鑰匙,「海底沉船」無疑是當中最為閃閃發光的一把。  中國的制瓷業在宋代達到了高峰,擁有廣闊的國內銷售市場和海外貿易的需求,在外銷瓷中,福建瓷器佔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華光礁1號」出水文物以陶瓷器為主,其中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醬褐釉最少。
  • 運河遺址出土宋代瓷塑 力證蹴鞠源自中國
    近日,記者走進該博物館,尋找運河遺珍的故事。唐代漕運船身首異處柳孜遺址共出土9艘唐代沉船,其中兩艘獨木舟,其餘均為平板木底船。不過,經過歲月的衝刷,埋在河底多年的木船已經千瘡百孔。其中,最長的一艘船體長27米,可載重38噸。尾舵像大掃把一樣的貨船在我國造船史上也有重要研究價值。出土時,這艘貨船隻剩部分船身。
  • 老照片古碎瓷…市民20多年收集上萬運河老物件
    運河邊的鎮水石器。孟儉 攝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奔流不息的千年運河,給揚州人帶來了特有的生產生活特質,以及不少與水有關的文化和習俗。記者昨日了解到,揚州有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集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舊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老揚州的記憶。「到運河邊玩,經常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告訴記者,他收集運河老物件,要從20年前到大運河邊,在一名漁民那裡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說起。
  • 滿載黃金的沉船,價值千億的寶藏!誰撈歸誰?
    滿載黃金的沉船,價值千億的寶藏,113年前沉沒的俄羅斯巡洋艦將被打撈的消息引發了轟動。沉船真的有寶藏嗎?如果真有寶藏,這筆巨額財富又該歸誰呢?不過,該公司又改口稱,「頓斯科伊」號沉船隻值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92萬元),與最初宣稱的150萬億韓元相比,縮水了15萬倍。
  • 運河武林門碼頭開始擴建 新碼頭面積將增加一倍
    運河武林門碼頭開始擴建 新碼頭面積將增加一倍 2014年07月12日 07:49:11   浙江在線07月12日訊(通訊員 楊靖 徐方 今日早報記者 吳佳妮)  花3元,就能坐水上巴士,順著運河前往拱宸橋等地
  • 斥資數億元建成的淮北運河文化公園,600畝薰衣草正盛開
    在城市南部,南湖溼地公園的投資是有效的;運河古鎮也很受市民歡迎。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位於淮北市濉溪縣柳孜村的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公園。柳孜文化公園位於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整個公園建於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建成後,柳孜就是運河旁邊的小鎮,由於交通便利,運河繁榮了近。南宋時,因交通擁堵而廢棄。
  • 海洋沉船小說黃金漁場
    海神意識附著在藍鰭金槍魚上,秦時鷗的目標不是找什麼珍貴海魚,而是海船,或者說的確定點,海底沉船寶藏!海洋世界廣袤浩瀚,是世界上最大的寶庫,不管是從漁產還是寶藏而言,都是如此。  從史前時代的獨木舟,到現在的鋼鐵巨輪,各個時代都有船沉沒在海洋中,這些沉船中,不少搭載著各個時代的藝術珍品和金銀珠寶之類,而根據科考估計,海洋中的沉船超過一百萬艘。  秦時鷗擁有了海神意識這個金手指之後,就一直期待自己能找到一艘沉船,從海洋中找到沉船,而不是家鄉小河裡。
  • 水庫清淤清出大批青花瓷 慈谿一水庫疑有古沉船
    水庫工地發現明代瓷器     工人說挖出了一艘古沉船     昨天,記者聯繫了「@AnnaBelle_靜」。     「@AnnaBelle_靜」說,她是上周五去水庫附近的,當時水庫已經沒有水了,工人們正在清淤,灘涂上散落著很多古舊的碎瓷片。
  • 200噸黃金沉船現世!打撈公司發幣,購幣就能刮分沉船寶藏!
    想要我的寶藏嗎?  如果想要的話,  那就到海上去找吧,  我全部都放在那裡。  ——「海賊王」哥爾·D·羅傑  在人類的各種傳說裡,神秘的海洋裡一直都擁有無數神秘的寶藏,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尋寶獵人和考古學家們的追尋。
  • 古老運河上的四大古鎮之一,有「江北小蘇州」美譽,島上的古碼頭
    南陽古鎮說起我國京杭大運河朋友們並不陌生,京杭大運河貫穿我國好幾個省份,途徑眾多城市,在歷史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的水利工程,運河有些分段至今還在通航,歷史上京杭運河是重要的內運河流,成為南北經濟交流重要紐帶,運河沿岸許多地方出現繁華的商埠碼頭,明代時期山東微山境內的南陽古鎮就已經成為了京杭運河上的四大古鎮之一。
  • 219件長沙窯古瓷展唐風華彩
    ●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今日開園 ●市民可免費遊園並欣賞長沙窯精品  ●「黑石號」沉船文物在國內首次集中展示 ●長沙窯窯址已出土各種文物10萬件    在譚家坡制瓷作坊遺蹟館,腳下的碎瓷片拉近了古與今的距離。
  • 世界三大著名古沉船博物館的歷史及展陳設計
    瓦薩沉船博物館瓦薩是一艘古戰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於1625年開始建造的。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沉沒於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裡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探測,南海一號整船文物有六到八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