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百善:千年運河孕育歷史文化名鎮 柳孜運河碼頭獨領風騷!
濉溪縣百善鎮地處淮北市腹地,省道泗永路、蕭淮路、淮六路交匯鎮中心,鐵路溝通津滬、隴海、京九三條交通大動脈。鎮域面積260平方公裡,耕地20萬畝,現有人口約12萬人。
1400多年前,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此經過,"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運河通航奠定了百善在淮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境內柳孜運河碼頭遺址於1999年被發現,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其出土的石築碼頭、唐代沉船、窯口陶瓷被譽為"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2001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百善鎮秉承"抓特色、創亮點、產城融合、打造魅力城鎮"的發展目標,依託柳孜碼頭遺址,挖掘文化潛力,激發城鎮建設爆發力,形成旅遊文化搭臺,鄉村新妝唱戲的大好格局。與觀光娛樂為一體,建設果蔬採摘、垂釣等農家樂項目,打造沿隋堤溝農業觀光和鄉村休閒觀光旅遊線,薰衣草莊園、遺址公園、博物館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湖商銀行、快捷賓館、連鎖超市等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完善。
一、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位於安徽省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柳孜"是運河的產物。隋朝時大運河通濟渠汴河段流經濉溪縣境40餘公裡,柳孜鎮舊址在運河南堤之上。因運河的開通,水運商貿的興起,柳孜鎮成為淮水地區的運河重鎮,歷隋、唐、宋三代五百餘年,南宋時運河淤塞廢棄,柳孜鎮也漸漸沒落。
上個世紀的抗戰時期,在柳孜集的隅子口發現一石築臺階,由南向北延伸,這是建在汴河上的大型石碼頭。
1958年,柳孜附近河床裡出土過鐵錨、鐵鏈等航船物件,還發現宋朝鑄的景佑、嘉佑、熙寧等8個年號的通寶20餘枚,從而證實了柳孜是唐宋時期沿運河的商業、交通巨鎮。
1999年,省道(S303)泗永公路改建,古運河下的謎團得到進一步的揭開。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博物館、濉溪縣文管所等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柳孜運河遺址進行了6個月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900平方米,出土了八艘唐代各種形狀的木船,一座北宋時期的石築臺體碼頭,還有隋唐宋時期我國南北方二十多個窯口的四千餘件陶瓷器,其它為銅錢、鐵器、石器等。從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認窯口的有:壽州窯、肖窯、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建窯、定窯、越窯、長沙窯、均窯等隋、唐、宋時期的窯口,還有一些不明窯口的瓷器有待進一步確認。
柳孜遺址出土的陶瓷器,數量之多,窯此次發掘是隋唐大運河的首次科學系統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木船、石築臺體和陶瓷堪稱隋唐運河考古史上的"三個第一",同時也證明了隋唐大運河的流經路線。
此次考古發現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0年4月8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鄭欣淼在柳孜實地考察後,向世界鄭重宣布:"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證明了大運河的流經路線,填補了中國運河考古的空白"。
2011年,淮北市委託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城市研究所等部門,編制《柳孜運河遺址產點段環境整治方案》、《柳孜運河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等規劃和總體實施方案3個,先後完成大棚展示、文物修復、環境整治、環境監測、檔案管理、安防技防、陳列展覽、廁所建設等單項工作方案10個,柳孜運河遺址的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和管理保障有了明顯改善。
2013年,柳孜運河遺址正式入選國家文物局確定的首批申遺點段,按照中國遺產院"大運河申遺文本資料清單"要求,先後搜集土地利用、城市規劃、考古文獻20餘份,充分展現柳孜運河遺址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和良好的保護管理狀況,基本滿足了大運河申遺文本製作對基礎資料的要求,9月21日,柳孜運河遺址順利通過國際專家的檢查驗收。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標誌著大運河從此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和共同保護的遺產。
幾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柳孜因這裡的重大考古發現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矚目。八艘唐船、宋代碼頭、大批唐宋名窯瓷器的相繼出土印證了這塊土地昔日的繁華。
遊客在運河碼頭遺址遊覽
二、千年古村落--柳孜
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是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村。為淮北市的唯一一張世界文化遺產名。
柳孜,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淮北平原腹地,處濉溪縣西南25公裡處。是百善鎮西部的一個古村,下轄柳孜、姚鄉、高皇廟三個自然村,設村民組15個,村民4600餘人,土地6000餘畝。有黨員96名,小學一所、幼兒園一所。
柳孜,又稱柳江口、柳孜集、柳子,該村無柳氏家族居住,傳說是由柳展雄把守運河碼頭柳江口而得名。
柳孜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柳孜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代開鑿通濟渠經過此地後,即成為淮北地區運河岸邊上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商旅重鎮,歷史上的柳孜曾發生過多次戰爭。南宋京都南遷杭州後,通濟渠疏於治理,漸漸淤塞,柳孜鎮也慢慢衰落,正因如此,才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
1999年,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柳孜運河遺址,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柳孜是一個環境優雅的村落。走進柳孜,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路燈、苗圃、果園、菜園、薰衣草莊園連成一片,整潔優雅的農家院落與硬化的水泥路四通八達,一個個綠色的垃圾筒整齊劃一,一座座公廁環境整潔,一口口灌溉井噴潤澤著萬畝良田。自來水普及率100%,網絡、通信全覆蓋,綠化覆蓋率達48%,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村莊。古老的鄉村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昔日陶淵明筆下,如詩如畫的桃源,是如今柳孜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
柳孜是一個宜居宜遊的村落。柳孜生態優美,文化燦爛。近年來,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柳孜村始終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建設理念,延續村莊肌理,將柳孜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遺存有機結合,通過挖掘文化內涵,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等措施。以歷史文化的傳承,喚起村民自身的鄉愁意識,形成從善向上的樸厚民風。促進了特色產業、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成為宜居宜遊的古村落。
三、柳孜文化園建設
柳孜文化園,位於大運河通濟渠柳孜段河堤北側,是國家批准實施的"世界文化遺產柳孜運河遺址"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佔地1800畝,已投資近3億元,含花田林海:打造200餘畝四季花田,以種植薰衣草、馬鞭草、波斯菊、玫瑰、油菜、向日葵等為主,首批花卉將種植20萬株薰衣草;莊園內240畝用於種植廣玉蘭、國槐、紅葉碧桃、紅楓、華山松、桂花、銀杏、紫薇、垂柳等50多種優質樹種,形成觀賞價值極高的生態林;婚禮文化禮堂:舉辦教堂、露頭草坪等場地創意婚禮及婚紗攝影;兒童遊樂園:規劃建設親子娛樂項目;跑馬場:引入各種馬匹,打造快樂馬場;採摘園:種植甜瓜、草莓、葡萄等綠色果蔬,供遊客休閒採摘;建設燒烤園等。以"文化、休閒、自然、和諧"為理念、運河文化為主題,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隨勢生機,科學布局。園內綠化面積50多萬平方米,種植花草樹木120多種。現今,文化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亭臺堂榭,廊軒廳齋,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景色美不勝收。2017年,開展首屆柳江口燈光文化節,園區每天接待遊客9000餘人,極大的提升柳江口文化園的人氣,增加了效益。二期花海項目1200畝,已初步完工。
文化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是經濟社會在新階段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引擎。關聯度高、涉及面廣、輻射力強、帶動性大,是新世紀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自身的特質,決定了抓文化旅遊就是抓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抓轉型跨越。發展文化旅遊,打造特色小城鎮,對百善鎮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優化百善鎮的產業結構,實現傳統資源型產業退出後科學轉型的必由之路。同時,通過發展文化旅遊,對百善鎮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梳理,使旅遊者從深層次去觀賞和領略百善鎮悠久燦爛的歷史,品味其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促進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從而進一步提升百善鎮的品牌價值和國際影響。
從淮北市到柳孜文化園路線圖
柳江口文化園大門
柳孜文化園俯瞰
四季花海
遊客們穿梭在花海中
觀光旅遊車
觀光遊船
哥德式教堂
人工湖
天鵝湖
四、隋唐運河民俗票證博物館
隋唐運河民俗票證博物館位於環境優美的濉溪縣百善鎮隋唐大運河旅遊景區內,毗鄰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柳孜運河遺址,距濉溪縣城二十公裡。佔地面積 298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4100 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功能較全,面積較大、內容豐富、品種齊全的民俗(票證)博物館。
博物館有金融票證廳、生活票證廳、隋唐運河文化廳、酒文化廳、民俗文化廳、鑑賞廳、庫房、辦公室、多功能廳、工作室、會議室及公共服務區組成。
金融票證廳展區以證券發行的歷史沿革為線索,按清朝、民國、新民主主義、解放初期、文革、改革開放等各時期的證券進行分類展示,共展出各時期證券實物4000多件。生活票證廳共展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票證3000多件。酒文化廳展示酒器具500多件,瓷器 500多件。民俗文化廳展示農耕器具300多件,展示各類民間藝人藝術作品及各類藏品3000多件,品種有陶器、瓷器、泥塑、剪紙、雕刻、書畫等近百個品種。
經申請,全國紙品(紙幣)收藏聯盟主席石肖巖,金融票證聯誼會副會長董付民一行赴《隋唐運河民俗票證館》作了全面考察。回京後經過認真評估,決定批准設立《全國紙品(錢幣)收藏聯盟淮北活動中心》,其匾額掛在《隋唐運河民俗票證博物館》。2017年11月1日上午,全國紙品(錢幣)收藏聯盟淮北活動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濉溪縣百善鎮黃新莊民俗票證館隆重舉行。全國紙品(錢幣)收藏聯盟主席石肖巖、常務副主席閆春亞、副主席蔡中寅、金融票證聯誼會會長張瑞江,分別為全國紙品收藏聯盟淮北活動中心、全國錢幣收藏聯盟淮北活動中心揭牌。從此,濉溪縣有了兩塊"國"字牌匾。
五、柳孜村休閒農業建設
百善鎮柳孜村坐落於百善鎮西8公裡處,東鄰道口村,西鄰王司村,南鄰柳湖林場,泗永公路303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選址科學合理,符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與產業發展規劃、鎮建設規劃等相銜接,同時強化對環境、文化、產業等進行專項規劃設計。
柳孜村按照"產業興村、環境美村、文化塑村"的建設理念,財政投入2億4700多萬元,重點實施了柳孜文化園、碼頭運河遺址、景觀綠化改造、房屋外牆改造、主次幹道硬化、環境整治、村民活動中心建設、農民文化樂園、基層組織和鄉風文明建設項目;吸引社會資金建設敬老院、衛生院、小學、幼兒園項目等,各項事業均取得較好較快發展。
以弘揚運河文化,促進旅遊產業發展,以柳孜運河碼頭遺址核心保護區為範圍,以厚重的運河文化內涵、優良的生態景觀設置為依託,打造皖北旅遊新高地,提高淮北濉溪百善知名度。文化園佔地760畝,投資1.6億元,歷經兩年多的精心建設,已建成四季花海、生態園林、文化禮堂、特色採摘園、水上樂園、跑馬場、兒童樂園、商品街、千畝花海等重要景點,文化園自2017年5月開園試業以來,已接待遊客80餘萬人次。
柳孜文化園以弘揚運河文化,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又一個亮點,柳孜文化園經景區帶動村、產業助扶貧,促進旅遊扶貧與景區發展有機會結合,休閒農業是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把農業和休閒觀光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林牧漁及加工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休閒者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閒、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其特色在於滿足人們對自然田野生活的嚮往性、對自然環境發展和保護認知的教育性、以及對動態生物生態活動和靜態農村人文活動的娛樂性,而其目的則在提供經濟、社會、休閒、生態、教育、文化傳承、美學等功能。
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的休閒度假方式發生了新的轉變,休閒農業是體驗"農"的氛圍,參與"農"的生活,享受"農"的風情,感受"農"的文化,接受"農"的教育為內涵,精心打造原汁原味、返璞歸真的大自然產品,營造一种放松自我、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樂在其中的氛圍,以找到心靈的歸宿,感受到家園的溫馨。
休閒農業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一個嶄新的亮點和農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對促進農村生產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樹立農村新風尚和新農村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柳孜村文藝活動
柳孜大運河拓展培訓基地
柳孜村農貿市場
2017年5月份,佔地1300多畝的柳孜文化園和馬鞭草花海建成開園。在百善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孜村優先安排貧困戶、低保戶到文化園就業,還組織了150多名留守婦女在文化園養護花草,每天可獲得75元勞務費,並帶動本地村民通過餐飲服務和小商品零售等產業增加收入,已然變身成為了"扶貧產業園"。
六、新時代,新百善
過去的歷史文化古鎮如今已華麗蛻變成為省重點中心建制鎮,省綜合改革試點鎮,省擴權強鎮試點鎮,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省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省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
百善鎮搶抓淮北市南部次中心建設機遇,目標建成蓄勢待發產業新城、人文突出文教新城、便捷高效宜居新城、和諧共生生態新城,實現綜合功能、生態綠化、建設品質、文化內涵和服務水平等"五大提升"。以工業強鎮為主戰略,以食品、物流兩大產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建設為引領,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依託區位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產業發展定位為食品、物流及現代農業三大產業,規劃建成百善鎮食品工業園、物流市場園及現代農業示範區。努力實現居住環境與居民幸福指數雙提升,打造黃新莊、道口、丁樓等省級美好鄉村試點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柳孜、張莊省級示範村已基本建成,百善、茶安、馬鄉正在建設。城鄉同治、"三線四邊"整治常態化,強力推進棚戶區改造,運行村級衛生保潔、垃圾清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機制,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通訊員 陳若奎
工商導報、安徽經濟新聞網 祝海洋 範為民 程聲響
敬請關注!
歡迎投稿!歡迎轉載轉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編輯:祝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