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程小紅
本文為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侵權必究。江蘇省揚州市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以水路溝通江淮,不僅開啟了揚州建城之路,也開啟了大運河浩浩蕩蕩2500年的航程。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歷史上,全長近3200公裡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為古代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城鎮的建設發展也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等多重作用。
2014年,由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作出了「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指示。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根據上述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8個省市,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大運河江蘇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2020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內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正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將於2021年7月對外開放。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該如何更好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副教授張羽程表示,讓古老的大運河在保護中重生,關鍵在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迫切需要以一種更加鮮活生動、更有溫度情懷、更易被新時代受眾所接受的可視化方式傳播開來,這樣才能讓它『經典永流傳』。」
堅持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當前,就歷史文化而言,如何做好「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兩篇文章,並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更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為關鍵。
作為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運河遺產最豐富的河段,江蘇段的運河縱貫南北790公裡,沿線分布著70座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整體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江蘇省先後成立了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編制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明確大運河江蘇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總體要求;組建了省級重點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匯聚全國專家提供智力支撐和學理支持……
經過一番探索,在大運河歷史文化合理利用方面,揚州市在5年前就已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溼地資源,通過搬遷企業、清理違建和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溼地修復等舉措,逐漸建起了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在「還綠於民」「還地於民」中,讓曾經的雜草叢生變成了綠意盎然。此外,揚州還成功舉辦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世界運河風情民俗展演、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等活動,與大運河文化水乳交融。
除上述之外,11月18日,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要求,北京要帶頭抓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實施規劃,加強沿線古橋、古閘、古碼頭等建築遺蹟保護修繕;研究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強化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治理和景觀提升;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辦好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大運河文化節等活動。
專家表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持續得到沿線各城市的積極響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會更加順利,大運河歷史文化將進一步得到傳承和弘揚。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長江文化的保護利用該如此,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利用也該如此。截至目前,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分布有5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3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14片歷史文化街區、10161處歷史建築。它們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真實、生動的價值載體,是老百姓與大運河建立和維繫情感紐帶的重要生產、生活空間。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離不開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保護、合理利用和創造性轉化。
在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總體框架下,14個歷史文化名鎮、9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項目,目前已納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城市行動方面,揚州市全面提升了東關街、仁豐裡和邵伯鎮等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名鎮的人居環境和發展活力,持續實施傳統民居修繕、非遺技藝傳承和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蘇州市積極開展了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對已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的平江、山塘兩處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環境與風貌整治,側重保護街區空間肌理和空間格局,突出街區特色定位,整治街區周邊景觀環境,嚴格控制新建的建構築物的高度、體量和色彩,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同時對古建老宅進行修復,並鼓勵活化利用。
常州市則從「一座城」出發,從「一盤棋」入手,從「一張圖」規劃,從「一條線」持續,計劃通過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建設,形成常州的「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未來還將重點建設青果巷、南市河、前後北岸3個歷史文化街區,同時,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淹城遺址的保護,參考5A級景區有關要求,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運河文化歷史城區。」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顧問薛煥炳介紹說。
監 制:肖正華 主 編:程小紅 責 編:高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