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程小紅

本文為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侵權必究。

江蘇省揚州市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以水路溝通江淮,不僅開啟了揚州建城之路,也開啟了大運河浩浩蕩蕩2500年的航程。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歷史上,全長近3200公裡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為古代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城鎮的建設發展也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等多重作用。

2014年,由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作出了「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指示。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根據上述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8個省市,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大運河江蘇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2020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內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正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將於2021年7月對外開放。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該如何更好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副教授張羽程表示,讓古老的大運河在保護中重生,關鍵在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迫切需要以一種更加鮮活生動、更有溫度情懷、更易被新時代受眾所接受的可視化方式傳播開來,這樣才能讓它『經典永流傳』。」

堅持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

當前,就歷史文化而言,如何做好「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兩篇文章,並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更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為關鍵。

作為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運河遺產最豐富的河段,江蘇段的運河縱貫南北790公裡,沿線分布著70座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整體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江蘇省先後成立了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編制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明確大運河江蘇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總體要求;組建了省級重點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匯聚全國專家提供智力支撐和學理支持……

經過一番探索,在大運河歷史文化合理利用方面,揚州市在5年前就已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溼地資源,通過搬遷企業、清理違建和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溼地修復等舉措,逐漸建起了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在「還綠於民」「還地於民」中,讓曾經的雜草叢生變成了綠意盎然。此外,揚州還成功舉辦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世界運河風情民俗展演、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等活動,與大運河文化水乳交融。

除上述之外,11月18日,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要求,北京要帶頭抓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實施規劃,加強沿線古橋、古閘、古碼頭等建築遺蹟保護修繕;研究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強化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治理和景觀提升;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辦好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大運河文化節等活動。

專家表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持續得到沿線各城市的積極響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會更加順利,大運河歷史文化將進一步得到傳承和弘揚。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長江文化的保護利用該如此,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利用也該如此。截至目前,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分布有5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3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14片歷史文化街區、10161處歷史建築。它們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真實、生動的價值載體,是老百姓與大運河建立和維繫情感紐帶的重要生產、生活空間。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離不開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保護、合理利用和創造性轉化。

在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總體框架下,14個歷史文化名鎮、9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項目,目前已納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城市行動方面,揚州市全面提升了東關街、仁豐裡和邵伯鎮等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名鎮的人居環境和發展活力,持續實施傳統民居修繕、非遺技藝傳承和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蘇州市積極開展了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對已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的平江、山塘兩處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環境與風貌整治,側重保護街區空間肌理和空間格局,突出街區特色定位,整治街區周邊景觀環境,嚴格控制新建的建構築物的高度、體量和色彩,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同時對古建老宅進行修復,並鼓勵活化利用。

常州市則從「一座城」出發,從「一盤棋」入手,從「一張圖」規劃,從「一條線」持續,計劃通過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建設,形成常州的「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未來還將重點建設青果巷、南市河、前後北岸3個歷史文化街區,同時,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淹城遺址的保護,參考5A級景區有關要求,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運河文化歷史城區。」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顧問薛煥炳介紹說。

監 制:肖正華  主 編:程小紅  責 編:高洋洋

相關焦點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大運河...
    大運河沿線省(市)文物資源豐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06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77項,博物館2190座。大運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2006年起,國務院陸續將215個價值突出的大運河文物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6月,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加強大運河、長城文化遺產保護
    天津北方網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市人大常委會圍繞大運河、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政府職責、保護措施、建設管控、生態修復、保障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立法調研。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浙江省紹興市文物管理局  馬峰燕  大運河(紹興段)地處中國大運河的南端,是中國大運河體系中最早形成的河段之一。她對紹興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紹興的「母親河」。如今,這條「母親河」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對她的保護利用,也將繼續影響著紹興的未來。
  • 蘭舍硅藻泥丨藝術無邊界,經典永流傳
    每一個藝術創作,都凝聚了作者的無數心血;每一個藝術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藝術創作,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含義。因此,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於別人,所謂的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正是這個道理。藝術創作需要思考,這個毋庸置疑。創作靈感的來源可以是近在咫尺的美景,也可以是遠在天涯的伊人。只要能夠有美的表現形式,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可,藝術作品就能夠永流傳。
  • 鮮活的歷史 永傳的佳話
    □ 劉小兵大運河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留給世界的寶貴物質財富,它在溝通南北經濟,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擷取其中的一段截面,大運河的風採也足以令人動容。書中,單霽翔以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為主線,從政治、經濟、科技、歷史、文化等不同的維度,詳解了大運河在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在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城市建設中,所發揮出的巨大作用。當年,營建紫禁城的磚石、木材以及南方的糧食和其他生活資料,包括後期修建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所需的所謂「壽工磚」,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大運河的航運,運抵到京城的。
  • 經典永流傳:《嶽陽樓記》詞美曲美,意境更美,央視出品bi屬精品
    在經典永流傳的舞臺上,央視主持人擁有自己的理解,在經歷了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之後,他們四位CCTV主持人作為本次經典傳唱人,重新給我們解讀了一下,他們心中的《嶽陽樓記》。04經典永流傳:《嶽陽樓記》經典傳唱人——撒貝寧撒貝寧,作為經典永流傳節目的主持人,自己cue自己出場,也是能力體現啊,他始終相信
  • 大運河可不等於京杭大運河 通州運河號子為啥成北京文化符號?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成了全世界認可的中國寶藏。然而,時至今日,關於大運河的重要文化遺產點還存在很多模糊的認知。比如,這條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嗎?北京域內的大運河文化帶有哪些遺產點有待保護和挖掘?與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哪些?
  • 2020大運河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曾吸引上萬名設計師誕生了數千件作品201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後,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中國率先走出疫情恢復常態民族精神引人矚目2020年,在疫情肆虐全球之際,中國率先走出疫情、恢復常態,在這其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大運河文化所包含的「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等民族精神,在今天,依然超越了歷史與河流,在疫情期間給我們帶來了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愛。
  • 河北省大運河文物保護管理培訓班在石家莊舉辦
    12月2日至3日,河北省大運河文物保護管理培訓班在石家莊舉辦。來自大運河沿線5個設區市文物(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雄安新區管委會公共服務局、大運河沿線縣(區)文物部門及相關省直文博單位30餘人參加了培訓。河北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立方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
  • 山東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題會議   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   統籌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劉家義講話 李幹傑出席
  • 奔流吧,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這條百姓口中的「生計河」,專家筆下「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5年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保護建設工作,指出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他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如今,揚州以申遺成功為新的起點,設立運河文化保護緩衝區,推動「文物單體保護」向「文化遺產區保護」轉變,5.09平方公裡的明清古城保持了大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從漢唐到明清疊加遺存的歷代揚州城市空間結構和城牆、道路、水系、建築遺址等,讓揚州作為一座「通史式」城市備受世界矚目。
  •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文物將列清單分級保護
    北京市將對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分類分級保護,並把疏解整治與文化保護傳承結合起來,確定修復提升的內涵標準,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  近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舉行第一次會議,對工作提出上述要求。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組正在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 大運河立法保護向全國輸出「杭州經驗」
    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牢記總書記囑託,錨定一流,接續奮鬥,全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繡出水藍岸綠的大運河杭州「緞」,守護好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當好歷史文化遺產的「薪火傳人」,譜寫運河開發利用的「精彩範式」,讓千年文脈「流動」起來,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大運河的獨特魅力。
  • 《蘇州市吳江區平望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公布
    ▲ 繁忙的運河三、保護層次建立鎮域、歷史鎮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遺產四個層面的保護體系。其中包括:4條運河(大運河、頗塘河、太浦河和京杭新運河)、環湖發展區1處(長蕩、大龍蕩、草蕩、雪湖、和鶯原湖)、古鎮1處(平望歷史鎮區)、蘇州市歷史文化名村1處(溪港村)歷史建築群2處(廟頭村和秋澤村)及其他歷史文化遺產。
  • 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文·背著背包的旅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講的是我國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我相信熟讀歷史的各位一定對這個名字很是熟悉吧。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這條橫跨南北,歷經六省的京杭大運河誕生了。雖然大運河的開鑿弄得怨聲載道,使百姓苦不堪言,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但這無疑是過在當時,功在千秋之舉。大運河在此之後一直到清朝一直是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據和保障,水運佔據了當時的一大半交通,大大的促進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才使得歷代王朝繁榮昌盛。
  • 精心做好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築風貌設計 切實把千年大運河保護好...
    河北日報訊(記者王成果)11月17日,省長許勤到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調研,研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工作。 許勤強調,規劃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政治任務,是保護歷史文化、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 讓文化發聲,國風經典傳承節目《經典詠流傳》與你在這個春天相遇
    #近期有一部文化綜藝節目再次出現在了大屏幕中,它就是《經典詠流傳》。還記得2018年,也是那個春天,《經典詠流傳》這一檔文化類節目悄悄的火遍了央視全頻道。這是一部高規格,高品質,高內涵的一部綜藝節目,節目「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發現傳統文化深層價值。通過歌曲的形式,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展現給大家,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大家體會中國文化的內涵,讓經典永流傳。
  • 當京劇遇上交響樂,《京城大運河》創新打通運河歷史文脈
    全面展現運河之美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更與北京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從「楊柳依西張家灣」到「帆檣林立積水潭」,粼粼水光給北京留下了太多的回憶與風景。
  • 大運河申遺範圍不只是京杭大運河 跨8省35市(圖)
    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揚州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牽頭城市,其核心理由是:揚州與大運河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對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這是歷史的賦予和擔當!揚州人暗下決心,一定盡己所能,以世界遺產的評價標準做好境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為全線申遺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