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劇遇上交響樂,《京城大運河》創新打通運河歷史文脈

2020-12-13 瀟湘晨報

「這裡不減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家楊乃林叫停了樂團的演奏,對指揮李飈說。「可您譜子上寫的『漸慢』。」「減一點,減一點。」

兩人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的對話逗笑了大家。李飈隨即又揮起雙手,京胡拔起了精氣神,交響樂鋪成厚重的底色,二百三十年前徽班沿著運河進京的盛況仿佛撥開歷史的煙雲,走到了人們眼前——效果果然比剛才要好。一遍奏完,楊乃林先帶著樂手們鼓起了掌。

正在排練的樂團

這段名為「一船春風載二黃」的音樂來自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和3日,《京城大運河》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昨天下午,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排練廳裡,這部作品率先向前來探班的媒體露出了「一角」。

全面展現運河之美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更與北京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從「楊柳依西張家灣」到「帆檣林立積水潭」,粼粼水光給北京留下了太多的回憶與風景。

《京城大運河》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深度聚焦於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作曲楊乃林,作詞翁思再、李東才,導演孔潔,舞美設計丁丁等組成了強大的主創陣容,歷時一年採風,挖掘大運河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和故事流傳。首演時,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將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攜手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等京劇名家共同登臺。據估算,《京城大運河》的主創主演團隊有近200人。

《京城大運河》共分為五個部分:序曲、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第二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第四樂章《致敬大運河》。據翁思再介紹,郭守敬興修京城水系、曹雪芹於運河南北穿梭終成《紅樓夢》、徽班沿運河進京誕育國粹京劇等歷史大事件,都將在《京城大運河》中娓娓道來。在藝術表現方式上,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將與交響樂結合,詮釋每一部分的主題內涵。

指揮李飈和歌唱家正在排練

京劇與交響樂融合併非易事

但京劇與交響樂的結合併非易事。類似李飈與楊乃林之間的小小「爭論」,始終伴隨著這部作品。「『融』是最難做到的。」此前從未與京劇有過合作的李飈這次遇上了難題。為了保證音響效果,交響樂隊與京劇樂隊之間放置了一道有機玻璃,而這薄薄一層玻璃的「阻隔」,遠比看起來要更難跨越。「比如交響樂、京劇的弦樂聲部怎麼搭配起來。」排練時,李飈時常要停下來,提醒京劇琴師多聽聽樂隊的聲音,同時告訴小提琴手們別刻意模仿京胡的演奏方法,否則就成了「四不像」,「我們不能完全按照京劇的方式來演奏,還要加入交響樂自身的特點。」找到彼此共同的「呼吸點」,是《京城大運河》的難點所在。

根據實際的排練效果,楊乃林一直在修改譜子的速度、力度、弓法等細節。「既展示京劇,又不同於戲曲舞臺上表演的京劇;既展示交響樂,又必須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這是我們創作時一直堅持的想法。」不過,極為擅長京劇創作、曾譜寫過《梨花頌》的楊乃林,有時也犯難:正如讓李飈也皺眉頭的,京劇樂隊與交響樂隊是兩個體系,在作曲層面上要兼顧兩者,實屬不易;第一樂章中有「通州號子運河人」一段,想要表現漕運工人的滄桑豪邁,「通州號子」必不可少,可京劇中原本沒有「號子」;京劇與合唱的結合同樣不容易,「合唱演員是美聲唱法,發聲上就和京劇不一樣」……在京劇原有的藝術形式上守正創新,是楊乃林這次創作中的挑戰。

京劇名家胡文閣也深有同感,首演時,他將與譚正巖共同獻唱「一船春風載二黃」。「平時我主要演傳統戲,這次是全新的嘗試,排練的難度確實很大。」胡文閣坦言相告,「跟交響樂合作的新創唱腔,不太適合男旦演唱,男旦用小嗓,在演繹這類作品時有弱勢,但我會努力克服,不讓觀眾失望。」

歌唱家和樂團正在磨合排練

帆起帆落營造「儀式感」

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會,《京城大運河》將綜合舞美、燈光、多媒體等多種舞臺元素共同呈現。導演孔潔覺得,取自大運河這個宏大的題材,演出一定要有「儀式感」。舞美設計丁丁運用了16塊以「船帆」為主體意象的屏幕,前區的8塊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時也是投影畫面的重要載體。唱段間,投影等多媒體將呈現更多背景信息,以「音斷畫不斷」的效果,讓觀眾們全面了解大運河的歷史變遷。

孔潔同時還需要在舞臺上為演員們尋找「支點」。《京城大運河》篇幅巨大,不同的唱段裡,敘述主體和他們所處的時空常常發生變化,以至於服裝師向孔潔「抱怨」,不知道到底該給演員們穿什麼衣服。「只有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才會知道用什麼狀態出現在舞臺上。」孔潔和主創團隊選擇了「角色化」的方式,利用服裝、燈光、表演區域等,賦予演員更多「底氣」。比如在「一船春風載二黃」中,胡文閣、譚正巖一旦一生,是徽班進京時戲曲藝人的化身,「我們給譚正巖老師穿的是長衫,給胡文閣老師在長衫的基礎上又穿了一件綢緞的小褂子,參照的是梅蘭芳先生的便裝照,讓旦行和生行有所區分。」孔潔說,「『角色化』其實就是把唱詞具體化、情緒化,既符合規定的情景,演員也知道自己在演什麼。」

(責任編輯:甄珍)

【來源:通州區文明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京劇邂逅交響樂 國家大劇院上演《京城大運河》
    《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結合,以套曲形式表現每一部分主題內涵。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不同於以往的大運河題材藝術創作,《京城大運河》聚焦於大運河北京段,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
  • 《京城大運河》緊鑼密鼓排練中 京胡和小提琴找到了共同「呼吸點」
    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經過緊張的排練,近200人的主創團隊之間配合越來越默契,京劇和交響樂兩種藝術門類,逐漸找到了共同的「呼吸點」。李飈(右二)指揮樂隊排練。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揭牌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幕布背後,「拿線」藝人操縱著竹籤,配唱演員將運河兩岸的傳說故事與歷史變遷娓娓道來,可謂「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開幕式上,通州大運河皮影團上演了一出郭守敬疏浚大運河、鎮壓龍王第六子「贔屓」(又稱「霸下」)的故事。
  • 承韻千年文脈 賡續運河風華 邳州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港口   彩虹飛渡,綰系大運河文脈   3月9日,春雨瀝瀝。   傍河而居的邳州人視運河為母親河,老百姓約定俗成地用「運河」命名他們的生活:邳州市政府駐地叫運河鎮,當地的最高學府叫運河高等師範學校,重點中學叫運河中學,還有老徐州人離不開的大運河肥皂,邳州人愛喝的運河香醇。   「長城是凝固的歷史,運河是流動的文化。」
  • 一條大運河,孕育出「四大名著」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12月2日至3日,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唱響。《京城大運河》聚焦於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完整展現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既探尋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脈絡,也描寫京城水系縱橫的景觀之美,並以古鑑今表達對中國夢,千年城的展望。提到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與之淵源甚廣。作者曹雪芹家在通州的張家灣有商鋪,現在當地還有《紅樓夢》裡提到的葫蘆廟遺址。當地的考古發現把張家灣指向了曹雪芹的長眠之地,這條河與曹雪芹一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 大運河棗莊段:「活著的運河」別樣的城市脈動
    時光在此交錯,未來賦予大運河的活力與無限可能,在此上演。作為運河貫通南北的中間段,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棗莊形成了包容多元又獨特的底蘊,站在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節點之上,這座城市也將在創新的文旅融合思路下流淌出嶄新的文明。
  • 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歷史上,全長近3200公裡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為古代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該如何更好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副教授張羽程表示,讓古老的大運河在保護中重生,關鍵在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迫切需要以一種更加鮮活生動、更有溫度情懷、更易被新時代受眾所接受的可視化方式傳播開來,這樣才能讓它『經典永流傳』。」
  • 北京運河文化帶的三大文脈特徵
    北京運河文化帶的三大文脈特徵 作為京杭大運河起點的北京運河文化帶,源遠流長,積澱深厚,在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千年文脈的格局中如何講好北京運河文化帶文脈傳承的故事,激活傳統與現實的聯繫,讓它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豐富和拓展人們的精神境界,需要我們用心思考,有效傳揚。
  • 浙江交響樂團大型原創交響樂作品《詩路行 運河魂》首演
    建設的專場交響樂音樂會。 音樂會現場,由樂團藝術總監張藝執棒,在演奏了由駐團作曲家鄔娜創作的作品《詩畫浙江》以及作曲家於京君創作的大型交響樂《祖國暢想曲》第二樂章之後,《詩路行·運河魂》便如一幅色彩豐盈的畫卷般,徐徐鋪陳在人們眼前。
  • 北京聯合大學牽頭舉辦首屆大運河非遺論壇
    「歷史上大運河是經濟動脈,更是文化的高速路!」著名戲曲學家周傳家教授,認為戲曲史上元雜劇繁榮、京劇、北昆的形成和明清戲曲的繁榮都和大運河的聯通作用密不可分。中國民間文化家協會副主席苑利則表明:京城的老字號,如同仁堂、全聚德、紅都中山裝、吳裕泰茶莊等都是憑藉大運河交通之利而成就的,而建設紫禁城的設計師樣式雷及其大批工匠也通過大運河到達北京。
  • 用皮影講述運河故事
    幕布背後,「拿線」藝人操縱著竹籤,配唱演員將運河兩岸的傳說故事與歷史變遷娓娓道來,可謂「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開幕式上,通州大運河皮影團上演了一出郭守敬疏浚大運河、鎮壓龍王第六子「贔屓」(又稱「霸下」)的故事。
  • 南北大咖圓桌對話,暢談大運河上的詩書酒畫
    9月27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南北對話論壇在順義牛欄山鎮舉行,本屆論壇以「千年運河,詩書酒畫」為主題,匯聚多位知名學者、酒文化專家,就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展開深入探討,同時探索南北酒文化的發展之路。
  • 京杭大運河背景介紹——運河開鑿
    目前已知的上最早的運河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亞美索不達來亞人開挖的運河。中國開鑿運河也很早,廣西靈渠鑿成於公元前214年,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除靈渠外,我國在內河航運佔有重要地位的,還有一條著名的運河,就是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縱貫南北,是我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
  • 大運河可不等於京杭大運河 通州運河號子為啥成北京文化符號?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不僅包括「京杭大運河」,還包括「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其長度確定為1011公裡,明顯較通常認知的京杭大運河長度1790餘公裡短了不少,這主要是受到遺產點確認的限制。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的南端,並不是杭州,而是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是相通的。
  • 行走大運河|度越千古耀星河
    出生在邢臺的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通惠河,使江南漕糧得以伴著一河盛景北上,直達京城。度越千古,郭守敬對河湖水系的規劃整治成為奠定城市文脈基本格局的空前壯舉。不久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漫步邢襄,走近「京杭大運河之父」郭守敬。
  • 奔流吧,大運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保護建設工作,指出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他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從春秋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到元世祖忽必烈對隋唐大運河截彎取直,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共同構成了這條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已故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運河三老」之一的羅哲文先生曾說:「這樣一條歷史長河,也許真的不是現在世界遺產那些元素所能涵蓋的。」
  •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明年7月開館 讓觀眾變成遊客
    這座博物館是中國大運河「百科全書」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將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覽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藝匯演」,當乾隆皇帝繼續南下時,意猶未盡的戲班子們卻沿著運河一路北上一路演出,在此過程中雅戲、花戲雜陳,運河之水融合了各種戲曲,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當諸腔雜陳變得和諧統一,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 大運河城市全媒體聯盟成立 共話運河文旅消費發展
    「目前已設立了初始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旅基金,組建省級重點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加快大運河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我們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積極吸收借鑑各位專家學者的智慧,共同譜寫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篇章。」「旅遊,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於一體。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是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契機。」
  • 擦亮國家文化符號,北京擔起運河文化帶「龍頭」之責
    北京是大運河的最北段。北京段運河全長佔比不到京杭大運河的十分之一,但運河文化燦爛紛呈。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市通州區時強調,「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