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明年7月開館 讓觀眾變成遊客

2020-12-27 旅新網

南京博物院供圖

  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裡大地,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於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期間,專門到揚州三灣生態公園考察調研,察看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情況,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就在昨天,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消息,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三灣公園內,造型如同巨船的博物館已露出真容,100米高的唐式大運塔也即將拆去圍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正式開館。作為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如何呈現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運河全線的文化遺產和全球運河城市的交流互鑑?記者獨家採訪了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這座博物館是中國大運河「百科全書」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將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覽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龔良表示,觀眾在這裡將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及運河上的水利工程、漕運鹽利、商業貿易、宗教信仰、飲食風物、戲曲詩詞、舟船樣式、市井生活,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如何與「一帶一路」交匯,並專題展示我省組織創作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簡而言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是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展覽的總體定位是「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共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傳統生活」「大運河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藝術史詩」「紫禁城與大運河」「隋煬帝與大運河」「運河與自然展」「運河上的舟楫」「流動的文化——中國大運河」「探索大運河:青少年互動體驗展」等11個專題展。

  雖然展覽內容極為豐富,但是展廳有一個精神內核,那就是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龔良解釋說,中國古代開鑿和維護大運河的原動力是漕運,即以水轉谷,大運河是中國南北融合的戰略通道,在維護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基本價值表述。「大運河的一頭是江淮和江南,另一頭是國家的首都,首都的變遷決定了運河的變遷,如宋代定都開封,通濟渠依舊發達,但從洛陽通往北京的永濟渠就衰落了;南宋定都杭州,開封到淮河的汴河開始淤塞,揚州、淮安的地位就下降,蘇州成為運河沿線最重要的城市;元代定都北京,必須新開河道,截彎取直形成了京杭大運河。」龔良說,「從隋唐起,國家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固定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古代國家層面的物資調配主要靠大運河,進而帶動了民間和商業的交流,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創造出燦爛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到目前為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共有1萬件展品,其中有20件(組)大體量展品,將成為展示運河巨大規模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最佳體現,例如複製的山東汶上南旺水利樞紐模型,將再現京杭大運河最高點如何引水濟運、「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創舉;明代魯王出行儀仗俑構成了3米寬近10米長的隊伍,浩浩蕩蕩,氣勢非凡;展廳裡還會部分複製回洛倉中一座可存糧50萬斤的糧窖,觀眾可以從巨大的糧窖底部穿過,感受運河漕運倉儲巨大空間帶來的震撼;開封是宋代汴河的終點,展廳裡陳列20米長的河道剖面,唐、宋、元、明、清歷代地層堆積七八米高。

  淮安的清口水利樞紐位於黃河、淮河、運河的交匯處,是運河漕運最複雜、工程難度最大的節點,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之大成,展廳將用數位技術再現「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水思想,這種理念至今仍被用於黃河治理。

  館內特別設置了500平方米的環形數字館,通過水、運、詩、畫四個篇章展示運河美的意境,觀眾在空間內,隨著「時空河道」自由地穿梭流動,展開人與自然、歷史、現實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科技+藝術+文化」的創意表達方式,讓大運河流入每個觀眾的眼中、心裡。

  舟楫往來通南北,船運載了四面八方的貨物、南來北往的行者。運河上的船有多少種類?「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將展出七八十種古船模,其中最大的沙飛船長20米,寬4米,相傳沙飛船是揚州沙氏所造,由於跑得快,人們稱之為「沙飛船」,後成為明清時期揚州至杭州一帶的舫船,是大戶人家娶親或看戲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時的伴駕之船、乾隆南巡時的御座船之一。展廳裡的沙飛船本身就是一個小展廳,尤其在虛擬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化身為康熙隨行畫師,南下途中結識駐於淮安府的漕運總督,講述漕運總督日常管理漕運等相關事務;經由揚州邂逅江南曼妙女子,見證一場婚俗;途經蘇州與文人騷客把酒言歡,聽崑曲,感受江南水鄉的婉約繁華;最終抵達杭州碼頭,與船工一起感受市井生活的富足美滿。

  展廳中那些小型船模,同樣讓人大開眼界:雙體遊船複製自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龍舟和翔螭舟分別是隋煬帝下江南時自己和皇后的乘舟;沙船是中國豎帆最多的船型,也是明清漕運的主力船型;「兩節頭」是清代貨運的載重船,可以拆分成兩船,尤其適合枯水期運輸;高郵漕船尾部刷黑漆,俗稱「黑屁股」;鎮江客船的模型收藏於比利時國家航海博物館,是清末首屆萬國博覽會上參展的120多艘中國古船模之一;「米包子」是一種口小肚大的運米船,清代徵收運輸船稅按艙口尺寸計算,船民為了少納稅,便把船隻改造成「包子形」,這種特別的形制是一種民間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絕技。

  看到聽見,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在三灣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道。一條運河繁榮了沿線的城市鄉鎮,運河的重要節點必定是幸福生活所在,展覽中濃墨重彩地展示了運河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

  「因運而生」展廳就複製了中原、燕京齊魯、江淮、江南四個地域的城鎮村落的街巷空間,再現了四幅「運河繁華圖」。

  「進入這個展廳,觀眾會有時空穿越的感覺。」龔良以第一單元「盛世東都,汴水繁華」舉例說,展廳內分別呈現唐代洛陽和宋代開封的街巷、民居,小攤和遮陽傘取自《清明上河圖》,屏風複製自宋代名畫,碼頭和集市上叫賣採用方言,工作人員穿著的唐宋服裝讓人想到宋徽宗的《搗練圖》,街巷上分布著果子鋪、茶肆,賣宮燈、首飾、年畫的店鋪,在針灸館觀眾還可以體驗簡單的針灸治療,用於夜市小吃的道具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可以用來在公眾餐廳兌換特色美食。

  接下來的街景,分別表現臨清鈔關街景、京師鬧市繁華、淮揚雅致風物、南船北馬要衝,以及江南地區的錦繡文章、物阜民豐和煙雨水巷,走在展廳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國到江南的民俗風情畫中,四合院、古戲臺、鹽商豪宅、千年郵驛、書院、商號、天下糧倉、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真實重現運河城鎮村落的歷史圖景和生活場景。

  運河流淌著綿延千年的非遺技藝,承載著兩岸人民的美麗期許,在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運河沿線,戲園裡演出著才子佳人的故事,茶樓上演繹著俠義天下的情懷,廟場上迴響著插科打諢的笑聲,都是兩岸生活的縮影。展廳中「樂韻流淌」單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780年乾隆南巡時,全國各地的戲班子匯聚揚州,為皇帝和市民演出。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藝匯演」,當乾隆皇帝繼續南下時,意猶未盡的戲班子們卻沿著運河一路北上一路演出,在此過程中雅戲、花戲雜陳,運河之水融合了各種戲曲,一個新劇種呼之欲出。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當諸腔雜陳變得和諧統一,國粹京劇就這樣誕生了。

  在非遺展廳內,揚州清曲、京韻大鼓、蘇州評彈、山東琴書、崑曲、京劇、木偶戲、皮影戲……各種戲曲、曲藝交相輝映,此外,五彩的顏料、考究的湖筆、精細的梳篦、玲瓏的核雕、典雅的摺扇,以及用織、繡、染等各種方式創造出的雲錦、緙絲、蘇繡、藍印花布,各種技藝巧奪天工;四季交替,日月輪迴,廟會、慶典、祭祀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中國傳統生活的魅力,就蘊藏在這些非遺項目中。

  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交通大動脈,而且積澱了千姿百態的戲劇曲藝、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俗歌謠……一條水道溝通融匯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民俗文化,讓觀眾在展廳中感受著生生不息的情思、代代相承的美好。

  好看好玩,這裡上演運河版「密室逃脫」

  開放後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除了11個主題展覽外,還設有考古研究所、文創商品、茶館、咖啡館、小劇場等,未來這裡不光好看,還要好玩,成為人們休閒放鬆的文化客廳,免費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內專門設置了一個青少年互動體驗展,在展廳中,孩子們可以化身為古代官員,去遊一遊大運河,看它如何爬山過黃河,人們運用了什麼智慧讓它聽話,那些從沒聽過的水利工程究竟如何運轉,往來如梭的大船上都運載了什麼貨物……

  不僅如此,展覽還為10—15周歲的青少年設置了一個「密室逃脫」環節。這是一個角色扮演的互動遊戲,參與者有一個身份:監水使者林鏡,當時遠在北京的皇帝染疾,急召魯王回京擔任儲君,林鏡的任務就是護送魯王沿運河返回京城。

  遊戲一開始,玩家會在都水監衙門的屋簷下用身份證刷閘機,並運用運河知識獲得密碼和卷宗(解謎手冊),打開密室。接下來,玩家將面對一個復古沙盤,並正確連接運河路線,機關被觸發後,牆壁上將投影運河視頻變遷,並提示運河中最難通行的地方,而這就為接下來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啟程之後,為了防止有人加害魯王,玩家需要挑選一艘漕船,並仔細檢查船身、桅舵,坐船北上的「行程」中,玩家需要操作船隻、利用河工工具解決河道淤塞、河水暴漲等危機,在整個通關過程中,共有10個左右的機械,涉及運河航運、管理機構和漕糧倉儲等相關知識,當「林鏡」把儲君安然送到京城後,就可以用手機打卡,生成成就令牌(含角色IP形象與自拍),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

  對於博物館來說,更多刺激而神秘的故事情節暫時還不方便透露,但對於運河版「密室逃脫」的吸引力,館方表示情節、道具和懸念的安排一定會讓參與者過癮。

  為了讓博物館更好玩,展陳還把大自然搬進了展廳。海河平原的黃櫨、紫椴、蜻蜓蘭、花尾榛雞和普通翠鳥,黃淮平原的旱柳、刺槐、狗尾草、蒼鷺、普通秧雞,江淮平原的櫸樹、樸樹、石楠、芡實、中華絨螯蟹、鰻鱺,以及長江下遊平原的馬尾松、木芙蓉、烏桕等,還有溼地裡的動植物,都將被放進博物館,組成一個個生態系統,「普通生物就用實物展示,珍貴生物就展示標本。江南園林追求『雖是人造,宛若天成』的效果,這個展廳我們希望它能成為博物館館內的自然園林,能夠讓觀眾在這裡感受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龔良說。

  當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時,觀眾可以通過樓梯直達樓頂花園,進而通過廊道進入大運塔,站在塔上俯瞰整個三灣景區。三灣是明代水工遺產,揚州城北高南低,運河水原本在此傾瀉直下,威脅航行安全。明代揚州知府郭光復帶領當地百姓,將河道變直為彎,減緩了水流速度,使行船變得不再危險,達到了「三彎抵一壩」的效果。

  這裡還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處,大運塔與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成一直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美麗景觀。

  未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將建成一座碼頭,觀眾在此坐船,向南可達長江邊的瓜洲,向北可達東關街碼頭、天寧寺御碼頭,進而像康熙、乾隆南巡時那樣,經瘦西湖直達蜀岡平山堂,串聯起揚州最具特色的運河遊覽線路。

  「我們的目標是在開館後花三年時間,使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年接待150萬人次。」龔良表示,博物館本身不盈利,但是它可以促進文旅融合,把更多的觀眾變成揚州的遊客,為這座古城留下更多的人,體驗一座運河古城的千年文脈與現代文明。(王宏偉)

相關焦點

  •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陳方案曝光,明年7月開館
    就在三灣公園內,造型如同巨船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露出真容,100米高的唐式大運塔也即將拆去圍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預計明年7月1日開館。作為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博物館會如何呈現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運河兩岸的美好生活、運河全線的文化遺產和全球運河城市的交流互鑑?交匯點記者獨家採訪了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一起「搶鮮」去體驗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同意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是保護、展示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將在2021年7月1日前開館迎客。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將被如何收藏並呈現於世人面前?也引發關注。
  • 揚州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定名
    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在中國政府網公開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同意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運河三灣風景區,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79373.59平方米,主體由博物館和大運塔兩部分組成。博物館的展覽將從全時段、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
  • 國務院定名,揚州這座「國字號」博物館有何不一般?
    在揚州建設的這座「國字號」博物館正式定名! 據中國政府網站19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函,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將在揚州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長啥樣?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十六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奠基
    ●熱點新聞/Headlines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奠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奠基儀式5日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舉行。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築規劃圖(圖片來源:交匯點)    【國家海洋博物館今起閉館】國家海洋博物館發布公告,自5月6日起閉館暫停試運行。
  • 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在南京成立
    11月14日,大運河沿線的32家博物館在江蘇南京成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並籤署《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協同發展協議》,以加強運河文化學術研究合作,協調運河沿線展覽、文創、教育資源,深化大運河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 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新故事
    這一個月來,三灣公園也儼然成了揚州的網紅公園,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打卡」,大家不停按下快門,將自己的身影定格在生態美景裡。眼前的三灣,碧波蕩漾,風景如畫。就在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亂不堪的工業區、城中村、爛泥灘。如今,昔日髒亂差的城市「窪地」,變成了一座免費開放、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次的生態文化公園。
  • 揚州三灣將增新地標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進入招標階段
    揚州網訊(記者 張孔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暫定名)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展示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復活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記者昨天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工程建設項目已經進入招投標階段,最快有望於9月下旬正式開工建設。
  •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初冬的揚州,層林盡染,水碧天藍。城市南部,古運河三灣溼地公園,112.3米高的大運塔傍河眺江,雄姿巍然。動工於去年5月,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巨型船隻造型、加以風帆元素的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這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中的精彩落筆。
  • 河南省4家博物館加入大運河博物館「朋友圈」!「大運河博物館聯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郭歌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發揮博物館體系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1月14日,全國32家博物館在南京共同成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並籤署聯盟《協同發展協議》。
  • 玻璃幕牆會「呼吸」大運河博物館「全身」都是「黑科技」
    建設中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司新利 攝大面積會「呼吸」的玻璃幕牆。姜傳剛 攝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記者昨日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現場了解到,工程室內外裝修已近尾聲。精準控溫控溼系統、會「呼吸」的玻璃幕牆……這座「國家級」博物館建築亮點真不少!石材幕牆「水波粼粼」目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外牆已貼上了灰土色石材幕牆。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幕牆遠看由一塊塊正方形的大理石拼成,排布均勻合理,與常規幕牆沒有大的不同。
  • 玻璃幕牆會「呼吸」 大運河博物館「全身」都是「黑科技」
    建設中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司新利 攝 姜傳剛 攝   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工程。記者昨日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現場了解到,工程室內外裝修已近尾聲。精準控溫控溼系統、會「呼吸」的玻璃幕牆……這座「國家級」博物館建築亮點真不少!
  • 青島一戰歷史博物館開館一年接待遊客11萬
    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開館一年來,累計接待市民遊客11萬人次,接待學校春秋遊團隊、研學團隊等各類團體7萬人次,傳播紅色基因文化。 12月20日,記者從青島市文旅局獲悉,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開館一年來,累計接待市民遊客11萬人次。
  • 運河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古今交融韻味濃
    有水就有橋,在景區內有多座各具特色的橋,成為了市民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張馨純 運河三灣風景區講解員:我們現在站在這個位置,身後這座橋,就是咱們景區的一座網紅橋,這座橋的名字叫剪影橋,它傳承的是揚州的剪紙文化,其次呢顏色非常鮮豔,採用的是中國紅,還有您看它像不像咱們揚州的另外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漆器。
  • 開館半年觀眾達到40萬!濟寧博物館濟寧千秋展覽多維度展現燦爛歷史...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6日訊 2019年9月底,濟寧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記者獲悉,濟寧市博物館新館和「濟寧千秋」展覽面向觀眾開放以後,開館僅半年時間,展覽觀眾人數已達40萬人,其中未成年人觀眾數量15萬人,有力地宣傳了濟寧的燦爛歷史文化,擴大了濟寧影響力。
  • 開設在哪兒、有哪些展品、何時開館……觀眾:沒想到世界技能博物館...
    今天是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開賽第一天,大賽引來了無數觀眾前來觀戰。在觀賽、觀展的同時,其中的一個展示項目-世界技能博物館讓不少參觀者駐足難忘、流連忘返。據悉,正在籌備中的世界技能博物館將在明年開館,作為世界技能展示的重要項目,博物館在此次大賽現場設立了專門展區,展區陳列了博物館模型,並放置了宣傳資料。今天博物館展區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很多觀展觀眾高度讚揚博物館精彩、美觀,並表示將在明年會來上海一睹其風採。今天上午9點30分過後,觀眾們開始入場觀賽、觀展。
  • 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今天開館
    今天上午,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開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出席開館儀式並宣布開館。戚哮虎、許明、繆承潮出席。千百年來,為抵禦大潮入侵,人們在河口兩岸修築錢塘江海塘,不僅留下規模宏偉、構築精巧的歷史遺蹟,更映襯著人與自然相偕而行、和諧互動的生動場景。歷時三年竣工的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位於江幹區九堡文體中心南樓,是江幹區首個國有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海塘遺址博物館。
  • 大運河皮影藝術館開館 大運河皮影藝術展同時開展
    12月4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雙益發文化園中的「大運河皮影藝術館」正式揭牌,《大運河皮影藝術展》同時開幕。隨著「大運河皮影藝術館」的正式開館,大運河皮影藝術展(預展)也同時開展。此次展覽匯集了大運河沿岸以及周邊9個省份的特色皮影藝術品。
  • 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開館一年接待遊客11萬人
    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是以展示中國水族歷史與文化為主題的民族類專題博物館,是水族文化發展的象徵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
  • 美麗 揚州怎麼把這個形容詞變成動詞?
    資料圖片  7月29日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勾畫的「強富美高」新江蘇藍圖,圍繞美得有形態、有韻味、有溫度、有質感,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  8月3日,在揚州市委七屆十次全會上,「美麗揚州」有了自己的規劃圖、施工圖。「產業發展是美麗幸福的根基,生態宜居是美麗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