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邂逅交響樂 國家大劇院上演《京城大運河》

2020-12-1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多媒體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綽綽,而舞臺被裝飾成一艘乘風遠航的漕船,一場關於千年大運河的穿越之旅由此開啟……12月2日晚,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迎來首演。

《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結合,以套曲形式表現每一部分主題內涵。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

(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不同於以往的大運河題材藝術創作,《京城大運河》聚焦於大運河北京段,並且經過了前期長達一年的細緻採風,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自從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有關大運河題材的舞臺作品已經出現了多部,而我們這部作品另闢蹊徑,集中描繪運河的北京段。」編劇翁思再說。

《京城大運河》專業顧問、水利專家蔡蕃表示,《京城大運河》將大運河的精神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用京劇和交響樂結合的形式,演繹運河歷史文化,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創新之舉。

(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當晚的演出,在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執棒下,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三方聚力,以龐大的陣容將《京城大運河》演繹得氣勢如虹。每個章節的每首曲目所表達的內容和意境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如第一樂章《一支塔影見通州》,描寫了通州漕運碼頭、驗糧樓、張家灣、通州號子等場景,而最後的聲聲號子,則引出下一樂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講述大運河的修建。

(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京城大運河》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京劇與交響的結合,既展示京劇,又不同於戲曲舞臺上表演的京劇;既展示交響樂,又必須彰顯出傳統氣韻。編劇李東才表示,「傳統經典當代呈現,既要有歷史滄桑感,又要有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從而形成具有深厚歷史感和強烈現實感的套曲結構。」此前在排練過程中,京劇樂團和交響樂團在弦樂聲部如何和諧搭配,一直是難點。而從首演的效果看,在李飈的指揮下,兩支樂團的現場發揮可謂張弛有度——節奏偏快的京劇樂團會「收著點兒」,而交響樂團演奏的相對舒緩的部分則被加強。

(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演出現場,第三樂章《漂來的北京城》中「徽班進京」的情節尤為打動人。「一船春風載二黃,燃燈塔下系纜樁。乾隆壽誕香滿路,徽班進京入高堂。」這一段老生唱詞道出了「通惠河」所流淌的傳統文化基因——230年前,徽班通過大運河北上進京,後來在京城的厚土上發育形成國粹京劇。舞臺上胡文閣、譚正巖兩位京劇名家一旦一生,是徽班進京時戲曲藝人的化身。兩人的服裝細節也透出主創團隊的用心——譚正巖穿的是長衫,胡文閣在長衫的基礎上又穿了一件綢緞小褂子,參照的是梅蘭芳先生的便裝照,區分旦行和生行。

《京城大運河》演出極具儀式感、可視感,從起光到收光,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氣韻流暢。以「船帆」為主體意向的多媒體大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營造出層疊有序的舞臺空間感,同時以字幕形式打出大運河歷史背景,為觀眾傳遞更多信息。音畫相得益彰,為觀眾描摹著古往今來不同歷史時期大運河的景象,也讓觀眾領略到豐富的舞臺視覺魅力和當代審美趣味。

作為我國第一部以京城大運河為題材,表現北京歷史文化和現代京城建設發展前景的舞臺藝術作品,《京城大運河》主題立意的高遠性、題材開掘的獨特性、藝術表達的創新性,可謂全國首創、獨領風潮。

相關焦點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
  • 當京劇遇上交響樂,《京城大運河》創新打通運河歷史文脈
    李飈隨即又揮起雙手,京胡拔起了精氣神,交響樂鋪成厚重的底色,二百三十年前徽班沿著運河進京的盛況仿佛撥開歷史的煙雲,走到了人們眼前——效果果然比剛才要好。一遍奏完,楊乃林先帶著樂手們鼓起了掌。 正在排練的樂團 這段名為「一船春風載二黃」的音樂來自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
  • 《京城大運河》緊鑼密鼓排練中 京胡和小提琴找到了共同「呼吸點」
    昨天下午兩點,位於城市副中心的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五層,一出電梯就能聽到熟悉而又獨特的聲音——京胡別具一格的旋律中融合著交響樂團小提琴聲部的舒緩,卻一點都不顯得違和。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經過緊張的排練,近200人的主創團隊之間配合越來越默契,京劇和交響樂兩種藝術門類,逐漸找到了共同的「呼吸點」。李飈(右二)指揮樂隊排練。
  • 一條大運河,孕育出「四大名著」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12月2日至3日,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唱響。《京城大運河》聚焦於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完整展現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既探尋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脈絡,也描寫京城水系縱橫的景觀之美,並以古鑑今表達對中國夢,千年城的展望。提到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與之淵源甚廣。作者曹雪芹家在通州的張家灣有商鋪,現在當地還有《紅樓夢》裡提到的葫蘆廟遺址。當地的考古發現把張家灣指向了曹雪芹的長眠之地,這條河與曹雪芹一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 國家大劇院明晚揭秘視覺京劇《新白蛇傳》
    國家大劇院明晚揭秘視覺京劇《新白蛇傳》 2008年08月12日 17:06 來源:競報
  •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
    100年後,馬勒在中國「復活」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國家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西蒙·拉特、艾森巴赫等加盟    1894年3月29日下午,19世紀偉大指揮家馮·彪羅的葬禮在德國漢堡舉行,現場有近3000人聆聽著童聲合唱的讚歌,馬勒便是其中之一
  • 誰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聚焦國家大劇院現象(上篇))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日程表一如既往地「忙」:9月24日到10月7日,由北京人藝全新復排的曹禺經典話劇《原野》連演13場;10月4日和5日,世界一流的布達佩斯節日交響樂團與指揮大師費舍爾合作,為國家大劇院秋季演出季打造兩場音樂盛宴;10月5日到9日,被稱為京劇界「好萊塢大片」的大型原創史詩京劇《赤壁》,進行第六輪演出。
  • 梅蘭芳大劇院:老牌劇院的京劇新傳承
    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背後國家京劇院的各位演員也積極響應,創作《青春戰「疫」國粹情》等十餘部微視頻。自成立至今,梅蘭芳大劇院努力打造國粹精品演出場所的第一品牌,劇院中的每一處附屬設施都帶有京劇演出元素,為觀眾展現京劇傳承的魅力。而在停演期間,梅蘭芳大劇院也發揮線上新媒體的作用,積極擁抱新傳播形式當好京劇傳承者。
  • 2018國家大劇院精彩演不停 「紅軍三部曲」再登場
    接下來的一整年中,國家大劇院將繼續不間斷地為觀眾們帶來高質量的精彩演出。  歌劇  「紅軍三部曲」再登場  縱觀2018年大劇院即將上演的歌劇,本土原創劇目與西方經典並舉,全年精彩不斷。自上演以來飽受好評的《長徵》、《金沙江畔》、《方志敏》組成的「紅軍三部曲」將再次回到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冰山上的來客》、《蘭花花》兩部民族風情濃鬱的原創歌劇也將在年底再度回歸。與此同時,在4月至7月的歌劇節上,捷傑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共同帶來的音樂會版歌劇《霍萬興那》、大劇院與英國皇家歌劇院聯合製作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大劇院獨立製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西方經典歌劇也將陸續上演。
  • 國家大劇院:深耕創作,提升「中國影響」
    近幾年,包括《長徵》《金沙江畔》在內的多部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在京城掀起熱潮,話劇《李爾王》《樣式雷》《威尼斯商人》相繼上演,舞劇《馬可·波羅》、歌劇《駱駝祥子》則走出國門。十年時間,國家大劇院從西方的土壤中借鑑劇目製作經驗,深深鐫刻上「NCPA(國家大劇院英文縮寫)製作」的烙印,結出了中國文化的累累碩果。
  • 京劇名家齊聚國家大劇院 「華彩秋韻」線上系列首推戲曲演出
    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 (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李聰)闊別半年之久,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舞臺重啟,再次奏響檀板絲弦,首次在「華彩秋韻」線上系列演出中亮相,並推出首場戲曲類演出——「粉墨人生」國家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薈萃(第一期)。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年 奉獻高雅藝術演出8700餘場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22日,從上午9時到下午4時30分,天安門廣場一側的國家大劇院持續歡騰了7個半小時,70餘場文藝活動在這座標誌性建築的各個空間集中上演。  這一天,國家大劇院迎來了建院十周年紀念。
  • ...運城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12月15日,作為「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山西省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音樂將關公的故事娓娓道來。
  • 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一周年 多彩演出回饋大眾
    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迎來建院十一周年,一年一度的「公眾開放日藝術節」也如約而至。上午九點,國家大劇院橄欖廳銅門在一群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中正式開啟。音樂廳裡,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為觀眾帶來《同一首歌——國家大劇院建院11周年合唱音樂會》。小劇場內,由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藝術家帶來弦樂四重奏《莫扎特第一弦樂四重奏》《新春樂》《飲酒歌》等。大劇院新聞發布廳內,皇家利物浦樂團演奏《我的祖國》、維也納大提琴5+1演奏《紅星閃閃放光彩》,奧地利童聲合唱團演唱《讓我們蕩起雙槳》等。
  • 國家大劇院:賦予文化中心新的高度
    臨近年末,京城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也是北京西長安街2號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50餘場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出和活動精彩亮相國家大劇院建院十二周年公眾開放日藝術節,萬名中外觀眾徜徉在藝術的海洋裡。  十二年間,國家大劇院不斷引領高雅藝術走入尋常人家,推動中國原創成為世界經典。在不斷打磨下,國家大劇院日益走近世界文藝舞臺中央,成為享譽全球的藝術殿堂。
  • 京劇《徐光啟與利瑪竇》在上戲實驗劇院上演
    上海戲劇學院師生創作排演的新編歷史京劇《徐光啟與利瑪竇》日前在上戲實驗劇院精彩上演。舞臺上寫意的背景和燈光在一桌二椅的舞臺上傳遞人物精神和哲理寓意,不僅保持並發揚了國粹京劇的傳統審美特色,還頻出「亮點」。京劇《徐光啟與利瑪竇》是上海戲劇學院與義大利最大的劇院米蘭比克洛劇院多年合作的產物,此前已兩度前往義大利演出簡版。
  • 國家大劇院推出民樂器"混搭"演繹交響樂
    二胡、琵琶等演奏《今夜無人入睡》,阮、笙等演奏《鄉村騎士》序曲……8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用中國民族樂器演繹西洋交響樂,「跨界混搭」演繹了眾多中外經典返場曲,從而拉開了國家大劇院「民族藝術精賞系列」的序幕。
  • 省媒聚焦|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亮相國家大劇院
    省媒聚焦|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亮相國家大劇院 2020-12-1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12月15日晚,作為「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音樂將關公的故事娓娓道來。新華網 發(郭幸福 攝)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下半場演出琵琶大協奏曲第二號《關公》,協奏曲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四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
  •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奏響
    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12月15日晚,作為「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我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音樂將關公故事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