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後,馬勒在中國「復活」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國家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西蒙·拉特、艾森巴赫等加盟
1894年3月29日下午,19世紀偉大指揮家馮·彪羅的葬禮在德國漢堡舉行,現場有近3000人聆聽著童聲合唱的讚歌,馬勒便是其中之一。據說,馬勒聽到第一句「復活,是的,你將復活」,便有如身受電擊。回家後,他開始動筆,寫下了名為《復活》的第二交響曲。
百餘年後,時間即將來到2011年7月9日下午15時。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陳佐湟將帶著國交和年輕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上演這場《復活》交響曲。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葬禮」樂章還將「復原」當年馬勒參加彪羅葬禮的情境。而這,也是未來5個月,在同一音樂廳將要上演的10道「馬勒大餐」的序曲。
去年是音樂巨匠馬勒誕辰150周年,今年則是他去世100周年。作為紀念,各大唱片公司都已經推出大部頭的馬勒套裝,其中馬勒的十大交響曲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從本周末到12月2日,國家大劇院將在5個月時間裡,上演馬勒的全部交響曲,合作者包括艾森巴赫、大衛·辛曼、夏巴多等世界一流指揮家和蘇黎世管弦樂團、亞洲愛樂樂團等一流樂團,作為對馬勒逝世百年的紀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也將成為系列演出的主力樂團之一,除陳佐湟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為整個紀念活動揭幕之外,中國指揮家張藝還將指揮馬勒的第七交響曲。
馬勒在普通聽眾中略顯陌生,不過這位處於古典音樂激烈變革時代的音樂巨匠在音樂史上影響巨大。而在西方古典音樂家當中,馬勒與中國關係殊深,他的交響套曲《大地之歌》,便是採用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作為歌詞,在西方音樂史上絕無僅有。在馬勒逝世100年後,中國終於迎來馬勒交響樂作品的完整演出,堪稱馬勒在中國的完美「復活」。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浪漫主義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創作多採用動機發展手法,承襲了華格納的傳統。他的音樂是通向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橋梁,在音樂風格上是浪漫主義的延續,他善於把哲理與通俗、個性與民族性、浪漫與現代的音樂糅合在一起。
■ 馬勒節目單
時間 樂團 指揮 曲目
7月9日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陳佐湟 馬勒第二交響曲
7月16日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裡爾·夏巴多 馬勒第三交響曲
8月4日 亞洲愛樂樂團 鄭明勳 馬勒第四交響曲
8月12日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 艾森巴赫 馬勒第一交響曲
9月28日 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 張藝 馬勒第七交響曲
10月29日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伊歐·萊維 馬勒第八交響曲
11月4日 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 大衛·辛曼 馬勒第五交響曲
11月6日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 馬爾科 馬勒第十交響曲
11月11日 柏林愛樂樂團 西蒙·拉特 馬勒 第九交響曲
12月2日 捷克愛樂樂團 克勞斯·弗洛爾 馬勒第六交響曲
■ 馬勒看點
艾森巴赫指揮大劇院管弦樂團 馬勒一
艾森巴赫在1998年和2008年曾先後與休斯敦交響樂團和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錄製過這部交響曲,馬勒用樂符在作品中隱藏的花朵、溪流和狂風暴雨、巨人之死在艾森巴赫的詮釋下生動萬分。
陳佐湟指揮國交/大劇院管弦樂團 馬勒二
在這部題為《復活》的交響曲中馬勒首次提出了「為何而生?為何而苦惱」這樣的哲學問題,演出現場效果極為震撼。馬勒在譜寫這部作品的時候在原譜的第一樂章末尾標註了「需休息五分鐘」字樣,可見這部交響曲對樂手和觀眾的體力和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夏巴多指揮大劇院管弦樂團/國交 馬勒三
馬勒第三交響曲歷來被認為最能表現出馬勒內心童真的一面,在第三交響曲中馬勒首次將詩歌的結構性巧妙地運用到了音樂中。同時,馬勒第三交響曲也是一部時間極長的作品,一般意義上通常耗時100分鐘左右,被認為是「史上時間最長的交響曲」。
鄭明勳指揮亞洲愛樂 馬勒四
《第四交響曲》情緒樂觀、充滿愛意,從某種程度上回歸了維也納樂派的古典風格。韓國指揮鄭明勳組建的亞洲愛樂樂團有著華麗陣容,樂團中不少樂手來自紐約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這樣的一流樂團,最優秀的亞裔音樂家從世界各地集結於此。
大衛·辛曼指揮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 馬勒五
馬勒的《第五交響曲》是於1901年和1902年的夏天在德國麥爾尼格的沃爾特湖邊他新購置的度假屋中創作完成的,這便是著名的馬勒「作曲小屋」。其中第四樂章「小柔板」是馬勒對愛情的「音樂描述」,這一樂章也成為馬勒作品中最著名的樂章,常常在音樂會中被單獨演奏。電影《魂斷威尼斯》的主人公便是以馬勒為原型,而電影中對馬勒第五交響曲的運用也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大衛·辛曼與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在最近幾年錄製的全套馬勒交響曲是近年銷量最好的馬勒全集,其中第五交響曲得到極高的評價。
弗洛爾指揮捷克愛樂 馬勒六
第六交響曲題為「悲劇」。馬勒與捷克有著深厚的淵源,馬勒出生的小鎮本屬於捷克領土,後被奧匈帝國侵佔,在二戰後該地區又歸還給捷克,因而馬勒也算是半個「捷克作曲家」,而馬勒也對捷克愛樂樂團大加讚賞。
馬勒的第七交響曲正是由捷克愛樂樂團在1908年由馬勒親自指揮進行首演。作為承載著捷克音樂傳統與精神的樂團,捷克愛樂樂團長久以來一直是馬勒的權威演繹者。
張藝指揮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 馬勒七
第七交響曲同樣基本完成於「馬勒小屋」,全曲在1905年8月15日脫稿,卻直至1908年9月19日這首交響曲才進行了首演。近年來在張藝的帶領下,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成為成長最迅速的樂團之一,而張藝則被觀眾和業內人士稱為「樂迷型指揮」。
萊維指揮國交/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馬勒八
馬勒這部交響曲的演出需要近千人同臺演奏,因而又稱為「千人交響」。在演出的規模上這部作品是無可匹敵的,由馬勒指揮首演時共動用了1004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的規模,每一次組織演奏馬勒八都成為了一件轟動全城的事情,並且由於馬勒八所佔場地過大,許多演出都放在非音樂廳的場地進行,如西蒙·拉特曾在曼聯的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指揮過馬勒第八交響曲。
西蒙·拉特指揮柏林愛樂 馬勒九
馬勒作於1909年至1910年的第九交響曲已讓他全部放下了交響曲對他的羈絆,「死亡」與「告別」成為這一作品的重要主題。作為柏林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西蒙·拉特在年輕時便以指揮馬勒見長,早在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時期就躋身於馬勒權威,並最終成為新一代指揮家詮釋馬勒的標杆。
馬爾科指揮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 馬勒十
第十號交響曲作於1910年至1911年,是馬勒的最後作品。因馬勒本人於創作該交響曲期間逝世,因此被視為「未完成的交響曲」。此次國家大劇院的馬勒系列音樂會便選擇了只上演第一樂章「柔版」,指揮則是德國人馬爾科。在今年5月的萊比錫馬勒節上,馬爾科上演了第十交響曲,他太極一般的指揮動作讓全世界領略到了他的指揮藝術。
記者 姜妍
周皓、梁偉麗、倪敏對專題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