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

2021-01-08 澎湃新聞
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

2020-08-18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

你好呀,我是朵朵~

這兩天大家都被「一粒米」給刷屏了,你和娃看了嗎?

《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

一粒米最快要3072小時,才能到達我們的餐桌。(不算外賣小哥送餐的時間)

從黃口小兒到耄耋老人,都知道這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自李紳《憫農》)」,這個具體到底怎麼辛苦?這3072個小時之間,都發生了什麼?

插個題外話,李紳在寫《憫農》時或許很節儉,但他當官後變奢侈了,據說他喜歡吃雞舌,每次要耗費300隻火雞,後院真的是堆「雞」如山。

該如何一目了然的了解清楚呢?我又拿出了我的法寶:

看!古!畫!

摹樓璹耕作圖(長卷)-元 程棨

32.7 x 1049.8釐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換湯不換藥,換土不換米

我們作為農業大國

一代代人都離不開種地

現在機器先進了,科技發達了

袁隆平爺爺也讓收成變多了

但農耕其中的辛苦和原理

卻還是和古時候很相似

在這幅耕作圖裡

介紹了一整個耕種的過程

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

淤蔭、撥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

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簸、揚礱、入倉、祭神

-1-

浸種

「泡醒」發芽慢的種子

還能殺死蟲卵和病毒

不同的種子對水溫和時間

要求都不一樣

曾經想煮綠豆湯的我

泡綠豆時間過長

結果收穫了一盆豆芽哈哈哈

-2-

哞哞哞~

和牛兄一起

用犁把土地翻鬆

為播種做好準備

-3-

耙耨[nòu]

繼續整田除草

把翻鬆的土地中的大土塊弄碎

將大草垛子剔除出來

-4-

耖[chào]

用耖把土弄得更細

讓土地更平整

幹累了就喝水歇歇

-5-

碌碡 [liù zhou]

把水田弄平整,為布秧做準備

-6-

布秧

這個環節要播種育秧

布秧是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俗話說說:"秧好半年糧"

-7-

淤蔭

秧苗萌芽後

要及時拔除雜草、散撒草木灰

加速秧苗的生長

-8-

拔秧、插秧

把秧苗拔出後準備到平整好的水田插秧

拔起的秧苗要立即種下,還要避開正午的烈日

這個過程非常辛苦

真是「父子爭提攜」、「拋擲不停手」

趕快拔趕快拔

趕快插趕快插

-9-

一耘、二耕、三耕

耘就是除草

前後要經歷三次除草

一耘時,「豐苗翼翼出清波」

雜草不能跟秧苗搶營養

所以要剷除荑稗稂莠

二耘是除掉蘆葦、莎草等雜草

男主人在地裡勞動

女主人就送來食物和水

也當場教育孩子

「看你爸爸多辛苦」

三耘

不是在除草的路上

就是正在除草

三耕時已到盛夏

正是最難熬的時候

-10-

灌溉

水稻的生長少不了水

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證稻米的質量和產量

看圖中水車的構造

人力把水從河裡收集上來

再利用重力取水

-11-

收刈

到了豐收的季節

滿目黃雲,稻熟穗垂

滿眼都是收穫的喜悅

-12-

登場

把收割下來的水稻堆積成草垛

稻穗朝外,用工具將稻穀剝落下來

-13-

持穗

奧秘在於一個「打」字

用「連枷」抽打稻穗*max

讓稻穀脫粒

「打」完之後,還要藉助杵臼

使稻穀進一步從稻穗中脫離

再用篩簸去除混雜在稻穀中的稻穗殘留物

-14-

簸揚

這個步驟是為了去掉發育不好的穀物

先用篩簸篩一遍

再揚到空中,藉助風力吹一遍

只留下發育飽滿的糧食

-15-

礱[lóng]

磨谷去殼,讓稻穀去殼成米

-16-

舂碓[duì]

稱不離砣,碓不離磨

磨完穀子之後,再用碓加工成米粒

完了再篩一遍,準備入倉

-17-

入倉祭神

乾淨飽滿的米粒終於進入米倉

之後人們沐浴更衣,虔誠祭神

企盼來年的風調雨順

這幅《摹樓璹耕作圖》是元代的作品

「耕作圖」這個主題,從南宋時期時

被作為宮廷畫的特定題材

到了清代,康熙帝二次南巡時

從南宋樓璹的《耕織圖》上

感慨織女之寒、農夫之苦

就讓大臣以此主題重新作畫

《耕織圖》詳細地記錄水稻種植,養蠶制絲等場景

對研究我國農業發展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從元代到清代

藝術畫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耕種的流程卻幾乎無變化

背景畫面變得寬闊

更有人煙氣息

建築描繪更加細緻

動物、人物的細節

也多了一些動感

同樣的辛苦勞作

更多了一些生活的意味

終於看到了祭神的場面

牛兄還是那個牛兄

默默耕耘,日益健壯

耕織圖-清 陳枚

光是看到這些過程

我都覺得非常辛苦了

雖然現在技術變先進了

但每一粒糧食依然來之不易

每一餐都要光碟行動,一定不能浪費哦

(不是在為我的飯量大找藉口)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原標題:《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看完我一粒米也不敢剩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古畫,一粒米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親子教育|古人農耕圖: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
    《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一粒米最快要3072小時,才能到達我們的餐桌。
  • 一粒米是怎樣走上餐桌的?古人用圖畫告訴你
    一粒米是怎樣走上餐桌的?古人的繪畫會告訴你。 這是清朝畫家陳枚《耕織圖》的一部分,畫出農人耕種稻穀的整個經過,當然,這也是一粒米從出生到成熟的整個經過。 在古代,《耕織圖》是個熱門題材,南宋時樓璹(shú)畫了第一個版本,到清末這七百餘年間,各版本的《耕織圖》層出不窮。
  • 一粒米的旅行札記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9期@策劃/本刊編輯部 網編部統籌/韓冬伊編者按:從田間、倉廩到餐盤,一粒米經歷怎樣漫長而顛簸的旅程食味琳琅,它是能量,是消費,是情緒紓解,我們與食物之間有著怎樣的情感聯結?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世界新增1.3億飢餓人口,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而全球也或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千年古畫《嬰戲圖》,放大10倍,兒童玩具真高級!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繪畫文化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繪畫名家,比如齊白石的《蝦》那可是非常的有名,不有張大千的畫作同樣非常的經典,而在我國的古代繪畫文化也非常的受重視,正是這些古代的繪畫讓我們從畫中了解到了繪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透過繪畫也了解到了當時的歷史,今天我們介紹的一幅畫是千年以前的一幅古畫叫
  • 故宮的這幅清代古畫,老虎滿臉驚慌委屈,放大後終於發現原因
    古畫,這兩個字一出來,仿佛就帶著一股筆墨書香氣,幽眇又綿長地飄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專家們研究古畫,從中總結、探索畫家的筆法和精神,同時又深入地尋覓畫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社會、文化。而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不能如此專業地研究,但多看多體會,閒暇之餘仔細地看,也總能瞧出些讓人感到有趣的東西來。
  • 原以為是一幅無名古畫,直到放大後找到藏著的名字,網友:躲貓貓
    小生有畫說 | 畫外討論有這麼一幅古畫,原本默默無聞,被人認作是一幅不知創作者的畫。直到專家拿放大鏡放大看這幅畫後,才在一處樹枝的下面發現了作者的藏著的名字。圖為風度翩翩的作者本期這幅古畫的名字叫做《早春圖》,起初人們只知道這是一幅宋人的畫作,下面先來看一下這幅作品。
  • 千年古畫《嬰戲圖》,畫面放大45倍,兒童玩具真稀奇
    千年古畫《嬰戲圖》,畫面放大45倍,兒童玩具真稀奇古今中外,兒童的成長永遠都離不開玩具,不知70後80後們還有多少人記得,我們小時候玩過的那些遊戲和玩具?《秋庭嬰戲圖》在一幅古畫中發現了幾種很有趣的玩具,相信有很多網友看了都會覺得很稀奇。
  • 幼兒園小班教案:《一粒米》
    幼兒園小班教案:《一粒米》 http://www.hteacher.net 2016-10-20 15:06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一粒米,要歷經多少艱辛,才能到達老百姓的餐桌?
    編者按:一粒米,要歷經多少艱辛,才能到達老百姓的餐桌?一粒菜籽,要經歷多少道工序,才能精煉成油?糧食人是怎樣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糧食安全默默保供一塊豬肉,是如何從小豬苗長成出欄的模樣,宰殺完畢後成為桌上的美味?
  • 進博會溢出效應持續放大打通政策堵點走通全流程 流落海外文物首次...
    這5件海外文物,來自日本資深藏家的累世舊藏,均為中國古畫,落款為南宋的趙伯駒及明代的沈周和仇英。古畫內容涉及西巡圖、庭院仕女、山水長卷等,有絹本也有紙本,是進博會舉辦以來首次參展的進境文物展品。此次參展的展商香港鴻暢騏達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紀曉蒙告訴記者,這批古畫成本清單為34.9萬美元,共減免稅款達29.76萬元人民幣。  這批古畫進境、展示、留購,創造了進博會速度。
  • 一粒米的幸福
    彭秋平  我是一隻螞蟻,搬著一粒米,往洞穴挪動。我的身子小小的,搬得有些吃力,但我的內心是高興的、滿足的、榮耀的。  家裡現在怎麼樣了呢?家人都在盼我平安歸來吧?我的蟻兒們一定在唱:「小海螺,嘀嘀嘀吹,爸爸聽了快快回……」看到我帶回來這麼一粒大米,我的漂亮的蟻女們該會手舞足蹈了吧?
  • 江西崇仁:幼兒園開展「敬惜一粒米」教育活動
    來源:學習強國平臺褪去了炎炎夏日的熱烈,迎來了清爽豐收的九月,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幼兒園把「敬惜一粒米」作為開學教育的重要主題。吳老師正帶著孩子們讀繪本《一粒米的自述》,指導孩子們去了解一顆小小米粒從破土到被端上餐桌的過程。相信這有趣的繪本故事能夠讓孩子們獲得知識,明白節約糧食的道理。
  • 陽光反射古畫,專家更是激動大喊,埋藏數百年的秘密就在樹葉當中
    陽光反射古畫,專家更是激動大喊,埋藏數百年的秘密就在樹葉當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唐伯虎,這是一位大畫家,更是一位大才子,他的思想超前,對於繪畫的造詣更是登峰造極。古代的歷史太過於久遠,留下了許多沒有被解讀的事物。其中就有一幅古畫,幾百年都沒有人可以探索其中的奧妙。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著名的畫家才可以繪畫出這樣的一幅絕跡。
  • 【龍灣區】一粒米的重量
    一粒米的重量是?  約0.05克。  如果14億中國人每人每天浪費一粒米,重量是?  約70噸。  這70噸米粒的背後,是近百噸的稻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僅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
  • 【我給農民(伯伯)朋友寫封信】汪徐德:一粒米的情義
    一粒米的情義。親愛的農民朋友:您好!我是農民的兒子。這一聲「農民朋友」的深情呼喚,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爺爺和父母。但爺爺對我和妹妹吃飯要求很嚴格,不允許掉一粒米,更不能剩一粒飯。為此,我挨過不少罵。後來,我學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對爺爺的嚴格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就是這樣的一粒米,爺爺以一個農民的樸素情懷,諄諄教誨子孫後代,像土地浸潤雨露滋養莊稼似的,長出一片希望的田野。我記得,小學數學老師告訴我們,一粒米要七擔水。我和同學都不理解,一粒米和七擔水之間有怎樣的聯繫?還能計算出擔數。
  •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圖]
    原標題: 故宮古畫複製師把哆啦A夢畫進古畫引網友熱議中國古畫注重線條的運用,而漫畫也是以線條為主,兩者本身沒有巨大的鴻溝,我採用的都是中國古代線條的成套理論。」  他對中國古畫規律的遵循也體現在畫的落款上。比如如果畫面背景借用的是宋代畫,他會像早期畫家一樣把款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如果背景參考的是清代古畫,他則會直接把款落在畫面的空白處,不做遮掩。
  • 乞丐捧著金碗要飯,只求一粒米,沒人給,富貴擦肩而過!
    錢百萬和乞丐打了一個賭,給他一個金碗,只要乞丐捧著金碗要到一粒米,就算乞丐贏了。乞丐贏了之後,錢百萬不光把金碗送給乞丐,還會贈他良田千畝。乞丐直爽的容許了,這不三天的時刻就要到了,沒有人情願施捨給乞丐一粒米。乞丐慌了,怕到手的富貴丟了,他不服輸,想要拼一把。有人會問了,為何乞丐不帶著金碗逃跑呢?
  • 500年前的古畫中出現一個中年眼鏡男,網友:穿越還是惡作劇?
    不過讓很多網友沒想到的是,一張500年前的古畫中竟然也出現了中年眼鏡男,難道說他是穿越過去的現代人嗎?這張古畫就是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圖」,名字叫做《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相傳是仇英的作品。《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簡稱《南都繁會圖》,雖然沒有《清明上河圖》那麼家喻戶曉,但畫上描繪的內容幾乎跟《清明上河圖》一個類別。
  • 500年前的一幅古畫,放大仔細看,發現有個男人戴著眼鏡
    這幅畫名聲造詣極高,後來,明朝有一位畫家以南京的市井繁榮為背景,也描繪了一幅古畫,起名《南都繁會圖》,這幅圖反映的是南京市井的繁榮景象。這幅圖畫也一樣十分受歡迎,而這幅圖被人研究放大10倍後,卻被發現這其中有一位戴眼鏡的男人,難道那個時候就已經存在眼鏡了嗎?
  • 享受進博會進口免稅政策 5件古畫實現回流
    記者從上海市文物局獲悉,12月9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展出的5件中國古畫順利完成銷售、清關、結算等一系列手續,經享受近30萬元的免稅優惠實現回流。據介紹,這是文物展品首次亮相進博會。5件展品來自日本,均為中國古畫,作者為南宋的趙伯駒(款)以及明代的沈周(款)和仇英(款)。古畫內容涉及庭院仕女、山水長卷等,有絹本,也有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