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
你好呀,我是朵朵~
這兩天大家都被「一粒米」給刷屏了,你和娃看了嗎?
《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
一粒米最快要3072小時,才能到達我們的餐桌。(不算外賣小哥送餐的時間)
從黃口小兒到耄耋老人,都知道這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自李紳《憫農》)」,這個具體到底怎麼辛苦?這3072個小時之間,都發生了什麼?
插個題外話,李紳在寫《憫農》時或許很節儉,但他當官後變奢侈了,據說他喜歡吃雞舌,每次要耗費300隻火雞,後院真的是堆「雞」如山。
該如何一目了然的了解清楚呢?我又拿出了我的法寶:
看!古!畫!
摹樓璹耕作圖(長卷)-元 程棨
32.7 x 1049.8釐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換湯不換藥,換土不換米
我們作為農業大國
一代代人都離不開種地
現在機器先進了,科技發達了
袁隆平爺爺也讓收成變多了
但農耕其中的辛苦和原理
卻還是和古時候很相似
在這幅耕作圖裡
介紹了一整個耕種的過程
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
淤蔭、撥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
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簸、揚礱、入倉、祭神
-1-
浸種
「泡醒」發芽慢的種子
還能殺死蟲卵和病毒
不同的種子對水溫和時間
要求都不一樣
曾經想煮綠豆湯的我
泡綠豆時間過長
結果收穫了一盆豆芽哈哈哈
-2-
耕
哞哞哞~
和牛兄一起
用犁把土地翻鬆
為播種做好準備
-3-
耙耨[nòu]
繼續整田除草
把翻鬆的土地中的大土塊弄碎
將大草垛子剔除出來
-4-
耖[chào]
用耖把土弄得更細
讓土地更平整
幹累了就喝水歇歇
-5-
碌碡 [liù zhou]
把水田弄平整,為布秧做準備
-6-
布秧
這個環節要播種育秧
布秧是水稻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俗話說說:"秧好半年糧"
-7-
淤蔭
秧苗萌芽後
要及時拔除雜草、散撒草木灰
加速秧苗的生長
-8-
拔秧、插秧
把秧苗拔出後準備到平整好的水田插秧
拔起的秧苗要立即種下,還要避開正午的烈日
這個過程非常辛苦
真是「父子爭提攜」、「拋擲不停手」
趕快拔趕快拔
趕快插趕快插
-9-
一耘、二耕、三耕
耘就是除草
前後要經歷三次除草
一耘時,「豐苗翼翼出清波」
雜草不能跟秧苗搶營養
所以要剷除荑稗稂莠
二耘是除掉蘆葦、莎草等雜草
男主人在地裡勞動
女主人就送來食物和水
也當場教育孩子
「看你爸爸多辛苦」
三耘
不是在除草的路上
就是正在除草
三耕時已到盛夏
正是最難熬的時候
-10-
灌溉
水稻的生長少不了水
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證稻米的質量和產量
看圖中水車的構造
人力把水從河裡收集上來
再利用重力取水
-11-
收刈
到了豐收的季節
滿目黃雲,稻熟穗垂
滿眼都是收穫的喜悅
-12-
登場
把收割下來的水稻堆積成草垛
稻穗朝外,用工具將稻穀剝落下來
-13-
持穗
奧秘在於一個「打」字
用「連枷」抽打稻穗*max
讓稻穀脫粒
「打」完之後,還要藉助杵臼
使稻穀進一步從稻穗中脫離
再用篩簸去除混雜在稻穀中的稻穗殘留物
-14-
簸揚
這個步驟是為了去掉發育不好的穀物
先用篩簸篩一遍
再揚到空中,藉助風力吹一遍
只留下發育飽滿的糧食
-15-
礱[lóng]
磨谷去殼,讓稻穀去殼成米
-16-
舂碓[duì]
稱不離砣,碓不離磨
磨完穀子之後,再用碓加工成米粒
完了再篩一遍,準備入倉
-17-
入倉祭神
乾淨飽滿的米粒終於進入米倉
之後人們沐浴更衣,虔誠祭神
企盼來年的風調雨順
這幅《摹樓璹耕作圖》是元代的作品
「耕作圖」這個主題,從南宋時期時
被作為宮廷畫的特定題材
到了清代,康熙帝二次南巡時
從南宋樓璹的《耕織圖》上
感慨織女之寒、農夫之苦
就讓大臣以此主題重新作畫
《耕織圖》詳細地記錄水稻種植,養蠶制絲等場景
對研究我國農業發展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從元代到清代
藝術畫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耕種的流程卻幾乎無變化
背景畫面變得寬闊
更有人煙氣息
建築描繪更加細緻
動物、人物的細節
也多了一些動感
同樣的辛苦勞作
更多了一些生活的意味
終於看到了祭神的場面
牛兄還是那個牛兄
默默耕耘,日益健壯
耕織圖-清 陳枚
光是看到這些過程
我都覺得非常辛苦了
雖然現在技術變先進了
但每一粒糧食依然來之不易
每一餐都要光碟行動,一定不能浪費哦
(不是在為我的飯量大找藉口)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原標題:《古畫放大:一粒米怎樣走上古人的餐桌?看完我一粒米也不敢剩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古畫,一粒米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