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民族危機日愈嚴重。清朝末年的戊戍維新變法,對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廢科舉、興學堂中,延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終於壽終正寢,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產生了。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比上一年公布的《欽定學堂章程》更完備),推行新的學校教育制度。新學制分三段七級,規定兒童七歲始可人學,這是屬於初等教育,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蒙養學堂(相當於學前班)為3一7歲兒童人學。中等教育設中學堂,學制五年。高等教育屬第三段,共分三級:依次為大學預科班或高等學堂,學制三年,分科大學堂,學制3一4年,通儒院學制五年(最高學府)①。自1903年起雲南各地實行新的教育體制。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河西縣改螺峰書院為河西縣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通海縣改秀麓書院為男子兩等學堂(高、初等)。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通海縣城內文昌宮內成立女子初等小學堂②。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初年又改小學堂為小學校。通海、河西兩縣共計有兩等小學校9所,初等小學校26所,學生總數2865人③。
居住在安寧雁塔、禮儀二村的馬姓蒙古族後裔在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時已發展到200餘戶,一些馬姓村民從該二村遷至上下元良、東鋪裡、耳目村及外地居住④。上下元良等幾村雖距禮儀、雁塔二村只七八公裡,但處於偏僻的山區。過去村中生活較困難,村民多為文盲。村中人逢過春節寫春聯、嫁姑娘、娶媳婦等要動筆時,得走很遠的路,帶上禮物去外村鎮請人代筆。村中人互有契約時不會籤名,只能畫「十」字代籤章。直到清末時,這裡也無學堂,只有少數富家子弟聘師辦私塾學習,而「昆陽五村」等處廣大貧苦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學。民國元年(1912年),飽讀詩書的雁塔村儒學生員馬雲松先生因清末「廢科舉、興學堂」,被聘請到「昆陽五村」執教。該處一向被視為「不毛之地」條件較差,而且教室位於石頭山上,學生連活動的場地都沒有。初時,暫用木刻本四書、五經為教材。民國三年(1914年)改舊學制為新學制。.教材以國文、算術、美術、音樂、體育、修身等6門。學生由30人增至50餘人,又遷人了新校舍。從三年級起又開設了農村應用文和常識兩門功課。至民國六年(1917年),有20多名學生畢業。看到窮人的孩子人學讀書成為了現實,村民們對學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學生再次增加到70餘人。全校4個年級(複式班)的課程全由馬雲松老師一人擔任。
他常年一人住在學校,晚上認真批改作業、備課。五村距家只幾公裡路,他也難得回家一趟。他對山區艱苦生活毫無怨言,全身心撲在教學上。
馬老師難能可貴之處是在課外還強調素質教育,提倡課外活動。他在課外帶領學生在校內種植花草、美化環境,在學校門前闢出一塊操場,讓學生運動健身。在舊時偏僻山村是少有的。
馬老師20餘年在五村小學辛勤耕耘,為五村先後培養了200餘名學生,他們有的畢業後又繼續深造,有的在本村成為了有文化的秀才。後馬老師調雲龍鎮中心小學任校長,五村父老鄉親送他一塊匾,上書「治學有方」,以感謝他對五村培養人才、教書育人所作出的貢獻①。當時的雲南省教育廳長龔自知先生也曾贈一匾與馬老師,以表彰他,可惜此匾後被毀①。
蒙古族後裔馬雲松老師雖已過世,但至今五村等處人們仍在懷念他。
自清末辦學堂、民國初年辦學校以來,民間私塾依然存在⑧,清末至民國時期,居於通海鳳山腳下的蒙古族村中,也存在過以教授四書、五經為主的私塾。教書先生多由蒙古族中有文化的人擔任。較早任教的有白閣村的趙家珍先生、官先生(名字不詳)、下村華風山先生。辦私塾時間較長的有交椅灣楊汝必先生,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幾所私塾前後共培養學生100餘人③。
本世紀30年代,蒙古族村中曾辦有一所初級小學,內設一個複式班,學生50餘人。校址在白閣村關聖宮(今三聖宮),課程教國文、算術④。
之後,興蒙、石家嘴、解家營3個保合辦了一所初級保國民小學,校址仍在白閣村關聖宮。有學生100餘人,由官嘉儒(蒙古族,縣參議員)任名譽校長。教師以蒙古族為主,也有部分漢族教師。初小畢業後,少數富裕家庭的學生繼續到河西臺山小學讀高小,家中經濟較困難的學生也就不能繼續上學了。
1941年,春季辦河西仙巖鄉中心小學,校址仍在白閣村關聖宮。招收興蒙、石家嘴、解家營等地初小畢業的蒙、漢學生,專設高小五六年級2個班,在校生有印餘人,其中漢族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第一任校長由官仲品擔任(當時任副鄉長),教師蒙、漢均有,由各保抽調學歷較高的人擔任。開設有語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圖畫等課程。學生要住校上晚自習,照明由學生自備煤油燈。學校對學生管理較嚴,如有違反校規,均要進行體罰①。該校經費由全鄉合籌。
原白閣村的保國民小學遷到下村期氏宗祠中去。1~4年級有教師4人,全是蒙古族。經費主要源於興蒙集市及小碼頭稅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於遭受壓迫、歧視及生活艱辛,蒙古族7~11周歲的適齡兒童人學率只有10%左右,上過初中的蒙古族只有10人,最高學歷為上過一學期高中。女童更無法上學。在落籍通海近700年中,只有4個蒙古族婦女上過學,其中一人高小畢業,另外三人只上過一二年初小就再未上過學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