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教育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的發展

2020-12-12 百家號

自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倍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民族危機日愈嚴重。清朝末年的戊戍維新變法,對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廢科舉、興學堂中,延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終於壽終正寢,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產生了。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比上一年公布的《欽定學堂章程》更完備),推行新的學校教育制度。新學制分三段七級,規定兒童七歲始可人學,這是屬於初等教育,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蒙養學堂(相當於學前班)為3一7歲兒童人學。中等教育設中學堂,學制五年。高等教育屬第三段,共分三級:依次為大學預科班或高等學堂,學制三年,分科大學堂,學制3一4年,通儒院學制五年(最高學府)①。自1903年起雲南各地實行新的教育體制。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河西縣改螺峰書院為河西縣高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通海縣改秀麓書院為男子兩等學堂(高、初等)。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通海縣城內文昌宮內成立女子初等小學堂②。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初年又改小學堂為小學校。通海、河西兩縣共計有兩等小學校9所,初等小學校26所,學生總數2865人③。

居住在安寧雁塔、禮儀二村的馬姓蒙古族後裔在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時已發展到200餘戶,一些馬姓村民從該二村遷至上下元良、東鋪裡、耳目村及外地居住④。上下元良等幾村雖距禮儀、雁塔二村只七八公裡,但處於偏僻的山區。過去村中生活較困難,村民多為文盲。村中人逢過春節寫春聯、嫁姑娘、娶媳婦等要動筆時,得走很遠的路,帶上禮物去外村鎮請人代筆。村中人互有契約時不會籤名,只能畫「十」字代籤章。直到清末時,這裡也無學堂,只有少數富家子弟聘師辦私塾學習,而「昆陽五村」等處廣大貧苦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學。民國元年(1912年),飽讀詩書的雁塔村儒學生員馬雲松先生因清末「廢科舉、興學堂」,被聘請到「昆陽五村」執教。該處一向被視為「不毛之地」條件較差,而且教室位於石頭山上,學生連活動的場地都沒有。初時,暫用木刻本四書、五經為教材。民國三年(1914年)改舊學制為新學制。.教材以國文、算術、美術、音樂、體育、修身等6門。學生由30人增至50餘人,又遷人了新校舍。從三年級起又開設了農村應用文和常識兩門功課。至民國六年(1917年),有20多名學生畢業。看到窮人的孩子人學讀書成為了現實,村民們對學校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學生再次增加到70餘人。全校4個年級(複式班)的課程全由馬雲松老師一人擔任。

他常年一人住在學校,晚上認真批改作業、備課。五村距家只幾公裡路,他也難得回家一趟。他對山區艱苦生活毫無怨言,全身心撲在教學上。

馬老師難能可貴之處是在課外還強調素質教育,提倡課外活動。他在課外帶領學生在校內種植花草、美化環境,在學校門前闢出一塊操場,讓學生運動健身。在舊時偏僻山村是少有的。

馬老師20餘年在五村小學辛勤耕耘,為五村先後培養了200餘名學生,他們有的畢業後又繼續深造,有的在本村成為了有文化的秀才。後馬老師調雲龍鎮中心小學任校長,五村父老鄉親送他一塊匾,上書「治學有方」,以感謝他對五村培養人才、教書育人所作出的貢獻①。當時的雲南省教育廳長龔自知先生也曾贈一匾與馬老師,以表彰他,可惜此匾後被毀①。

蒙古族後裔馬雲松老師雖已過世,但至今五村等處人們仍在懷念他。

自清末辦學堂、民國初年辦學校以來,民間私塾依然存在⑧,清末至民國時期,居於通海鳳山腳下的蒙古族村中,也存在過以教授四書、五經為主的私塾。教書先生多由蒙古族中有文化的人擔任。較早任教的有白閣村的趙家珍先生、官先生(名字不詳)、下村華風山先生。辦私塾時間較長的有交椅灣楊汝必先生,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幾所私塾前後共培養學生100餘人③。

本世紀30年代,蒙古族村中曾辦有一所初級小學,內設一個複式班,學生50餘人。校址在白閣村關聖宮(今三聖宮),課程教國文、算術④。

之後,興蒙、石家嘴、解家營3個保合辦了一所初級保國民小學,校址仍在白閣村關聖宮。有學生100餘人,由官嘉儒(蒙古族,縣參議員)任名譽校長。教師以蒙古族為主,也有部分漢族教師。初小畢業後,少數富裕家庭的學生繼續到河西臺山小學讀高小,家中經濟較困難的學生也就不能繼續上學了。

1941年,春季辦河西仙巖鄉中心小學,校址仍在白閣村關聖宮。招收興蒙、石家嘴、解家營等地初小畢業的蒙、漢學生,專設高小五六年級2個班,在校生有印餘人,其中漢族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第一任校長由官仲品擔任(當時任副鄉長),教師蒙、漢均有,由各保抽調學歷較高的人擔任。開設有語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圖畫等課程。學生要住校上晚自習,照明由學生自備煤油燈。學校對學生管理較嚴,如有違反校規,均要進行體罰①。該校經費由全鄉合籌。

原白閣村的保國民小學遷到下村期氏宗祠中去。1~4年級有教師4人,全是蒙古族。經費主要源於興蒙集市及小碼頭稅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於遭受壓迫、歧視及生活艱辛,蒙古族7~11周歲的適齡兒童人學率只有10%左右,上過初中的蒙古族只有10人,最高學歷為上過一學期高中。女童更無法上學。在落籍通海近700年中,只有4個蒙古族婦女上過學,其中一人高小畢業,另外三人只上過一二年初小就再未上過學③。

相關焦點

  • 武功縣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小學教育
    武功縣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小學教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綠野書院改建為縣立高等小學堂,有學生60名。改城內有邰義學為初等學堂,有學生30名。先後在長寧鎮、普集鎮、魏公鎮等處設立初等小學堂各一處,每處學生20~30名。改制以後的學堂一般開設修身、講經、國文、歷史、地理、算術、格致、圖畫和普通兵式體操等課程,季終實行考試。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
  • 清末民國中小學堂教師的待遇情況
    [摘要]顯而易見,教師的待遇受教育經費的制約,經費又受制於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本文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第十一中學歷史教師陳亞淑,原文題為《清末民初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待遇》,這裡截取部分,介紹清末民國新式中小學堂教師的待遇情況。
  • 百年前畢業證見證清末教育改革
    隨著清末教育改革的推進,新式學堂開始頒發畢業證,文憑應運而生,並成為重要的身份憑證,被譽為讀書人謀職、升遷的「敲門磚」。德州市檔案館館藏清末畢業證,是研究清末教育改革的第一手史料。改革背景清末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一是政治背景。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 看清末民國新式中小學堂誰站講壇
    教師群體在近代化潮流中轉變為新式的相對獨立的階層,中小學教師是基礎教育的主體,對學生學生身心素質的塑造與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當今教育大變革的背景下,藉助對清末民初時期中小學教師任用與待遇的分析研究,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所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對我們當前更理性的看待和實施教育變革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在清季的最後十幾年中,日本充當了至為關鍵的角色,它為中國思想和體制的轉型起到典型的作用。清末民國時期,日本形象在教科書中所發生的變化和教科書對日本歷史的解釋,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研究、中國人認識日本的歷程。國人對於日本的認識過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 民國時期山東學校的畢業證及徽章
    文/姜國利民國時期畢業證上,除了學校的印章外,有的還加蓋了當地政府或者教育部門的印章。那時的畢業證,以藍色調為主,用孫中山頭像和青天白日旗做裝飾。畢業證上的字體全都是豎排,紋飾簡單拙樸,蓋的印章基本都是篆書,充滿那個年代文化氣息。清末、民初新式學堂開始,文憑應運而生,並成為重要的身份憑證和讀書人謀職、升遷的「敲門磚」。一.
  • 解讀民國時期服飾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直接特徵。社會性質決定了整體社會的發展方向,中國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漸向世界開放的。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湧入,從洋槍、洋炮,直到洋菸、洋火和洋蔥。「洋貨旺銷,無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國工商業者也紛紛以「愛國」、「挽回利權」的名義,投資於新式機織業 。由于洋布比國產土布便宜,布線密實且細,顏色豔麗,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並逐漸將土布擠出市場。民國以後,民族紡織業興起,布莊增加了國產的機織布。
  • 清末、民國時期的錦州人:少年開始戴眼鏡,少女開始抹濃妝
    清末,錦州誕生第一家照相館 清朝末年,攝影技術開始傳入錦州,照相業開始發展起來。通過照片,留下了錦州的百姓瞬間,這一幅幅的瞬間留影響為錦州記錄下了真實的歷史滄桑!
  • 民國時期,寒門孩子考上了大學怎麼辦?當時已有完整的助學體系
    在民國早期確實很困難。教育收費制度起源於清末民初,封建社會的官辦學校不僅不收學費,還可以領津貼的。這些學校當中不乏寒門學子。清末,隨著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校的興辦,清政府廢除了對學生的公費補貼,開始收學費。
  • 民國時期的關中講學活動
    民國時期關學傳人的講學活動貫穿民國三十八年始終。由於民國存在時間相對短暫,這一時期講學的主力基本全部來自清末。
  • 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評議
    儘管「教育獨立」主張立意頗高,但在現實層面充其量體現為企望「教育經費獨立」這一基本訴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後一度試行的大學院及大學區制,那是一種力求在「法理上」為教育獨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教育獨立」理念在知識界引起一定共嗚,直至抗戰時期教育獨立主張仍時有出現,該主張幾乎成為民國時期自由知識分子的一個玫瑰色的夢。
  • 尋味鄉愁:「圖說」南通老商標(廣告)——清末、民國時期篇
    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大生在民國政府《商標公報》上註冊的商標有:金壽星,大生二廠,十二支粗紗;彩壽星,大生二廠,十四支粗紗;輪船,大生二廠,十二支粗紗;壽鹿,大生二廠,棉紗;三星魁星,大生三廠,棉紗;老人桃,大生三廠,棉紗;雙鹿,大生二廠,斜紋粗布;一品桃,大生二廠,斜紋粗布;飛龍,大生三廠,棉布;雲龍,大生三廠,棉布;萬年富貴,大生三廠,棉織布品;團龍,大生三廠,棉布;雙龍,大生三廠
  • 新刊速遞║胡端:江南市鎮與鄉村關係變遷中的教育形塑與文化權勢 ——以清至民國上海法華地區為例
    自清末南洋公學在楊家厙創設後,至二十世紀20、30年代擴展為交通大學時期,海格路上逐漸衍生出與師生日常需求相匹配的吃、穿、住、教育、醫療等各種服務型業態,「學區消費」現象尤為顯著。以下,筆者截取《申報》中關於這一帶的部分報導予以反映。
  • 民國時期的泉州商人
    但該時期政權更迭頻繁,1912 年 3 月-1928年 6 月屬北洋軍閥政權時期;1928 年 6 月-1949 年底屬國民政府時期,中間又經歷了 1937 年 7 月-1945 年 8 月的抗日戰爭時期和 1945 年 8 月-1949 年 10 月的國內戰爭時期。
  • 江右史學 | 李平亮:清末新式社團與士紳的轉變——以南昌地區為中心
    那麼,在一些縣級新式社團中,其領導人構成又是怎樣的情形呢?在一部修纂於民國七年的南昌地方志中,列出了該縣教育會歷任正副會長的名單。從清末擔任正副兩職之人的身份看 , 他們全都是傳統科名的擁有者。另外,在第一屆南新城自治會選舉中,擔任議長、副議長以及總董等領導職務的也都是傳統功名的獲得者。
  • 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教育述論
    摘 要:自晚清起步的新疆民族教育,到民國時期得以曲折發展。關鍵詞: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教育教育是區域社會發展的基礎,並受地域政治性、民族性與地方性影響。肇始於晚清,至民國新疆現代民族教育先後經歷了萌芽階段、初步發展與繼續發展三個階段*, 其間,受新疆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響,處在多元民族、族群、移民、身份等關係漩渦中的新疆民族教育實現了由傳統經院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型,民族教育格局也在其中基本定型。
  • 民國時期最佳課本,小朋友暑假就學這個
    它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民國時期學界巨擘的小學必讀教材。  民國時期一代大師們,都在學什麼?它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民國時期學界巨擘的小學必讀教材,它是教材,又是小學常用字字典,還是枕邊百科全書。  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第一部教科書,就是《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這一部讀本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歷史性的價值。  ——胡適  我童年所用的啟蒙教材是由我母親為我選定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回憶童年生活,它帶給我知識和快樂。
  • 民國是中國陶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來源:吳昊說瓷 歷史上,我國手工業制瓷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陶瓷發展史上的高峰。但是,到了清末,隨著人類社會機械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陶瓷手工業終於雙手值不過機械手臂的力量,在商業時代,在短短幾十年被西方機械制瓷業超越。
  • 打開塵封半個多世紀的鐵盒 發現民國時期慈北學校畢業歌
    一隻鐵皮盒子裡靜悄悄躺著十來張紙,分別是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安定、明強、敬樂等幾所小學發出的聘書,聘請厲德成擔任教師、校長等職務。另外還有幾張科目課程表,以及一份手抄的三首校園畢業歌曲。畢業歌曲詞曲俱全,但都沒留下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