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十大「先生 」

2021-02-28 歷史爭鳴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一百多年來,國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傳,有賴先生。

民國時的先生們,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 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當。

先生們學貫中西,不僅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又對西方的民主科學感同身受;他們生於亂世,顛沛流離於戰火,卻不求苟全性命、不求聞達,為國傳承與擔當;像庇護小雞的母雞般,以弱身御強世;對學生後輩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毫不吝嗇提供經世學問之坐標以及人格營養,示範風骨與風度,為後輩的成長和民族的興盛贏得時間、空間。

他們既清貧又富有,不僅有激情,還有理性;他們不斷張揚民主、科學,並點滴努力推動著國家的進步。

教育,國族之命脈。先生,教育之魂魄。

百年國史,寵辱與共,悲歡離合,業有鏡鑑。民國先生開一代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自由,仍不失為時代之榜樣,靈魂之燈塔。

【蔡元培】

大學教育的長者,小學課本的童心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並包」,延攬人才的教育體系,奠定了中國大學的根基。在他看來,大學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無論是革命派的陳獨秀,還是留辮子的辜鴻銘,有專長都能拉到他的大學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來代替宗教,他還能「大學者編小課本」。

【胡適】

美儒雅之河,靜水流深

相比較魯迅,我更喜歡胡適溫文爾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他曾寫信勸說周氏兄弟:「我是一個愛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裡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著他們朝向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這是最可惋惜的。」他對白話文和白話詩的堅持,無論多少人在罵,他照樣去做,用理性的、溫和的方式開出一條天地相通的大道。

【馬相伯】

為叫醒中國,自稱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歲時,上海時尚雜誌《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國共領袖同聲道賀,而他夢裡不知身是客,喊著殺敵,客死異鄉。他的百年人生平行著中國的百年屈辱抗爭,壽高則多辱,而他傾囊於一個復旦,抬升著東方的希望。如果我們今天還能聽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後輩敏感的心,二是國情使然。

【張伯苓】

津門一戶南開,進出多少榮辱

先生影像憨態可掬,卻是行走江湖的俠士。當年左翼憤青指責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鄉紳的臭錢,老先生訥訥地說:我就是個挑糞工,用糞土培育你們鮮花啊。先生一生只做南開一件事。蔣介石敬重他,抗戰最艱難時依然資助辦學,敗退臺灣時留下飛機待他南渡。蔣臨終那天還問兒子蔣經國伯苓先生百年紀念會的籌備情況。後來,被弟子留下來的先生最後連南開的校門都進不了。那些憤青開始把糞桶潑向一生向善興學的老人。

【梅貽琦】

聯大八年寒梅,清華一徑新竹

先生瘦得風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聯大的旗幟猶顯妖嬈。去國赴美後,他一直緊攥著「庚子賠款」的錢袋子,甘於自我拮据。實際上,即便當年執掌西南聯大,太太為了補貼家用也要做餅去賣。1955年,梅貽琦回到臺灣新竹籌措清華大學復校,上面催著要快要大,但他堅持先從研究所一步步辦起,蔣介石也只能認同。許多年後,印證了先生的對。今天的臺灣清華,規模不及臺大的一半,排名卻在臺大之前,更無需比照對岸碩大無比的胞校。

【竺可楨】

時事風雲難測,守拙浙大氣象

先生是氣象學者,1936年危難之際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一次意外拐彎,卻拐出一片風景。他身材瘦削,舉止優雅,戴一副圓圓的眼鏡,貌似苦行僧,眼鏡後面的光澤「溫厚光輝」。1949年後他對來訪的新政權代表有過一番肺腑的讚許和提醒。他謹言慎行,行政職位一路上行,卻終究無法挽回當過遠徵軍的兒子死於非命,他能預測天上的風雲卻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風雲。

【晏陽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先生早年歐洲辦報欲教育貧瘠的華工,卻在收到一位華工的信款後發現被華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從很洋搬到很土,沒有咖啡了,就把包穀面弄糊了替代。抗戰初他輔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選舉出一堆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促動湖南成為抗日中堅。即使最後大陸沒有了他的平民教育空間,他去非洲、東南亞一樣守護花的念想,讓聯合國也為這個幾無國籍的人致以人類的敬禮。

【陶行知】

知行彳亍,春風走過,大地知道

先生做事就是四個字:身體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窮不懼難,他喜歡孩子喜歡順口溜喜歡學校,他知道學校能消滅監獄,知識能抗衡獨裁,行動能打破專制。而他還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這個字身體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國的行知學校和育才學校究竟怎樣,先生可知否?後生如何行?

【梁漱溟】

人生辯論會,諍言獨高遠

一百年前的北平,四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盞理想後立意:以後不互稱大哥二哥,各以短處總結一字相呼,以資警惕。梁姓同學得名「傲」,演繹了獨具風格的一生,尤其他與最高領袖的一次公開辯論,更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鄉村建設實驗,發動農民成立自己的組織爭取自身的利益,倡導「倫理本分,職業分途」,沒有勢不兩立的階級,融匯西方現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優點。時光是終裁法官,以細節和大節,印證了他傲得正。

【陳寅恪】

學問是命的另一面,撐著獨立自由

先生治學,如暗夜秉燭,他也是暗夜一燭。喧囂白晝之後的盲者,午夜撫史,端坐舊藤椅,目光如炬,洞徹史實和現實。他的好友王國維自殺時他仿佛也死過一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來,他以德式研究的縝密窮究東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紙中夾著故國百萬雄兵。先生遠去,卻在《柳如是別傳》中留下影子,那個反清復明的風塵女子便是風雲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權,是威權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爭。

當下,民國先生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響著國人。全書用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以全新的視野,對紛繁複雜的國學人事,進行了新的評說,為我們揭示了先生們的真實風貌。

所謂「先生」,即在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湧現出的心繫國家的知識分子。從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到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他們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或溫文爾雅、或慷慨激昂,但都深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理。

十位先生構成了民國時期燦爛的人文星圖。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風範、學問自由,莫不是時代的榜樣。在波瀾壯闊的民國文化、烽火連天的抗戰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中,他們宛如頑強的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他們的性格性情、命運經歷、學術作為,以及睿智、善良、無奈、焦慮和歡喜,在點滴中漸次呈現。他們將苦難化作光明,用背影證明民族的正面。所以說,就文化自身發展而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民國絕對是一個不應漠視的時代。

十位先生紮根於傳統,卻無不高於傳統。他們均從傳統的土壤中成長起來,最終均肩負起安邦救國、精心育人的重任。中國的傳統文人,歷來以匡扶正義、安穩社稷為己任,這就是所謂的「治國、平天下」。民國先生的那種儒雅、學養、對自我的克制以及對社會的奉獻,應該千秋萬代去綿延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先生》用含蓄而內斂的筆法,把一個個歷史人物描寫得生動活潑。或許胡適的儒雅理性會惹來激進主義一派責罵,梅貽琦辦校的腳踏實地從小做起又可能招人小瞧,晏陽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的俯身鄉村致力平民教育,更可能會讓當今的名校教授們不屑一顧。只是這些卻仍然不能影響先生們的個性分明、風骨卓然,不管是早早去世的,還是留在大陸或去了臺灣的,每個人都足以輝映後世。如今,抹去落在他們名字上的政治塵埃,我們會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前世今生。

那時的先生們,不擅爭評職稱,卻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也更有情趣;有性格,也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中說:「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舉其一例,可概其餘。此易見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謂愚不可及矣。」

讀史使人明智。《先生》試圖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和人文風貌,先生們的音容笑貌,已經影響並將繼續影響一代代人。有人說,歷史從來都暗合了某種規律,暗合了某種因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讀《先生》,讀民國史,也是在研讀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1 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民國時期的關中講學活動
    民國時期關學傳人的講學活動貫穿民國三十八年始終。由於民國存在時間相對短暫,這一時期講學的主力基本全部來自清末。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中華民國時期,我國共有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這五所中山大學與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共同組成了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如今這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除廣東的中山大學外,其餘四所均已不再使用中山大學的校名。
  •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上分成三類:公立或者叫國立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北師大;一類是教會大學,燕京和輔仁都是教會大學;還有一類是私立大學和半公立半私立大學,像中國大學、中法大學。民國元年(1912年)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任校長是嚴復,時間很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後來的北京大學,最鼎盛有這麼幾個階段,一個就是1916年蔡元培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身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直到1927年張作霖到北京前夕,差不多10年的時間,人才濟濟,名教授雲集,可謂開一代學風。第二個輝煌時期是1930年蔣夢麟主持北大。蔣夢麟上臺以後主要用了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傅斯年。
  • 民國文學大師之魯迅先生
    過去對民國時期的文人的認知真是一團模糊,近期受編輯《魯迅的夫人朱安》的影響,對民國時期的文人故事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耳熟能詳的大師呢?他們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帶著這些問題我搜集了一些相關材料,按出生年月的先後順序列出以下17位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魯迅、胡適、郭沫若、林語堂、沈從文、徐志摩等),並儘量的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繫,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望多提寶貴意見。我們今天先從魯迅先生講起,首先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最後講一講他與其他民國文人之間的故事。
  • 民國時期的紅拳狀況
    民國時期的紅拳狀況 土生土長在三秦大地的紅拳,是目前在我國傳統武術拳種中保留最為完善的原汁原味的拳種,可稱為傳統武術活化石
  • 民國時期小學教師月收入是縣長的兩倍?不見得 | 言論
    9月16日,《當代教育家》雜誌微信推送題為《民國時期小學教師月收入是縣長兩倍,沒人敢剋扣教育經費》的文章。其實,這種說法好幾年前就在網上盛傳,說民國時期「國小教師每月收入40元,縣長20元」。在這個收入鄙視鏈中,還拉警察來做對比,但引用的警察月收入數據卻很率性。有2元、4元、8元好幾種說法。論證民國小學教師待遇超級好的目的,是為了吐槽當代的小學教師待遇不好。
  • 民國時期粵菜酒家老菜單上的名菜復原
    「江南百花雞」、「金銀雞蛋糕」、「菠蘿浴日」……活動中公布的一批覆原粵式名菜,是挖掘於民國時期粵菜酒家的老菜單,讓人們重溫上世紀繁華的廣州市民生活和飲食文化。其中,民國時期廣州四大酒家文園享譽羊城的招牌名菜「江南百花雞」、集中體現粵菜「繡花」功夫的「金銀雞蛋糕」、寓意明清羊城八景之一的「菠蘿浴日」等一道道廣府名菜輪番呈現,「二京果」「四熱葷」「六大碗」「七寸」「九寸」等民國粵筵規制、程式和文化意涵,由廣州博物館聯合中國大酒店餐飲團隊通過記錄片形式為賓客娓娓道來。
  • 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我們經常能在歷史紀錄片中聽到「一萬大洋」這樣的字眼,甚至有些人家裡也會收藏過去時期的大洋,不少人都會好奇,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有了統一的貨幣,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積累財富,大洋的購買力在開始民國初期處於穩健狀態,但放眼整個民國時期來看,動亂時期的大洋影響力遠超過穩定時期的影響力,錢貴民輕的現象也緩緩拉開歷史的帷幕。大洋同時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興衰,反映著一個時代領導人的統領思想,承接著一個時代人民的辛勤汗水,是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組圖)
    年近6旬的吳先生收拾屋子時,無意中打開了家中一隻塵封多年的老箱子,沒想到竟於箱底翻出了「寶貝」——一張已經過世的父母留下來的結婚證書以及一份刊登了這則結婚啟事的《大公報》!「結婚證和報紙都是民國時期的,比我和老伴兒的年紀都大!」
  • 教師節丨追憶民國時期的教師風採
    民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極富個性和才華的教師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師們的風採教材生動而肩負啟蒙使命民國時期,大學老師的講義融合了中西方思想,關注著近代中國與世界變遷,最終形成了可以流傳於世的著作。他們讓你了解教育的真諦民國時期的老師們又是怎樣進行教學的呢?
  • 民國「先生」範兒:最後的師道輓歌
    ▲從一批民國大師身上,我們看到了千年師道的時代風骨。圖為1947年四大學者合影,左起: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秘書長黃子堅。張祖道/圖他們是最後一代大師,將傳統的尊師禮儀進行傳承。
  • 千年一回的百家爭鳴發生在民國時期,為何中國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民國時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時期,袁世凱想在這裡恢復封建統治稱帝,溥儀也欲復闢清朝以及各地軍閥的爭權奪勢,導致當時的民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與之矛盾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 教育卻排在了世界前列,學者們、文人墨客以及學子們的思想在這裡有著極大的放飛空間,形成了一種權勢與學術的詭異融合。
  •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圖為公主嶺附近的農事試驗場,一群綿羊正在吃草。當時的滿鐵集團為了開發東北的農業、畜牧業,利用鐵道旁的遼闊土地養殖綿羊。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位於滿鐵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內的綿羊,在斜陽下悠然地吃著青草。
  • 熱·科普|民國時期沒「專八」,學校怎麼教專業英語
    民國時期的英語教學和各項專業名詞的翻譯審定工作是相輔相成的。據統計,1932年經教育部立案的大學中,共有36所高等學校開設了英文系。我們從著名翻譯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先生的個人經歷中,可見一斑。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應該算是民國英語教育的先鋒。20世紀20年代,林先生從武漢國民政府辭職來到上海,他發現市面上暢銷的英文教科書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存在太多問題,於是決定親自動筆,編寫新教材。
  • 民國風雲:三民主義永遠的光輝,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奮鬥
    在宋朝時期便在秦淮河邊建立了江南貢院,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明清時期,國家有一半的狀元都出自南京的江南貢院,後來也為中國近代的建設和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在近代的中國,南京更是成為了世人的焦點,民國政府一開始便是定都南京。而且民國政府締造者之一的孫中山先生也埋葬在此。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很多人或許以為銀元是民國時期的專屬貨幣,可實際上銀元卻是一種舶來品,而且銀元在中國流通也並非始於民國。清朝早在光緒年間就已經設計並鑄造發行了銀元,那時的銀元還非常具有中國特斯,幣面印著一條龍,所以這個時期的銀元也被稱為「龍洋」。
  • 新式教育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初年又改小學堂為小學校。通海、河西兩縣共計有兩等小學校9所,初等小學校26所,學生總數2865人③。民國元年(1912年),飽讀詩書的雁塔村儒學生員馬雲松先生因清末「廢科舉、興學堂」,被聘請到「昆陽五村」執教。該處一向被視為「不毛之地」條件較差,而且教室位於石頭山上,學生連活動的場地都沒有。初時,暫用木刻本四書、五經為教材。民國三年(1914年)改舊學制為新學制。.教材以國文、算術、美術、音樂、體育、修身等6門。學生由30人增至50餘人,又遷人了新校舍。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