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一百多年來,國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傳,有賴先生。
民國時的先生們,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 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當。
先生們學貫中西,不僅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又對西方的民主科學感同身受;他們生於亂世,顛沛流離於戰火,卻不求苟全性命、不求聞達,為國傳承與擔當;像庇護小雞的母雞般,以弱身御強世;對學生後輩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毫不吝嗇提供經世學問之坐標以及人格營養,示範風骨與風度,為後輩的成長和民族的興盛贏得時間、空間。
他們既清貧又富有,不僅有激情,還有理性;他們不斷張揚民主、科學,並點滴努力推動著國家的進步。
教育,國族之命脈。先生,教育之魂魄。
百年國史,寵辱與共,悲歡離合,業有鏡鑑。民國先生開一代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自由,仍不失為時代之榜樣,靈魂之燈塔。
【蔡元培】
大學教育的長者,小學課本的童心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並包」,延攬人才的教育體系,奠定了中國大學的根基。在他看來,大學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無論是革命派的陳獨秀,還是留辮子的辜鴻銘,有專長都能拉到他的大學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來代替宗教,他還能「大學者編小課本」。
【胡適】
美儒雅之河,靜水流深
相比較魯迅,我更喜歡胡適溫文爾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他曾寫信勸說周氏兄弟:「我是一個愛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裡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著他們朝向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這是最可惋惜的。」他對白話文和白話詩的堅持,無論多少人在罵,他照樣去做,用理性的、溫和的方式開出一條天地相通的大道。
【馬相伯】
為叫醒中國,自稱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歲時,上海時尚雜誌《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國共領袖同聲道賀,而他夢裡不知身是客,喊著殺敵,客死異鄉。他的百年人生平行著中國的百年屈辱抗爭,壽高則多辱,而他傾囊於一個復旦,抬升著東方的希望。如果我們今天還能聽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後輩敏感的心,二是國情使然。
【張伯苓】
津門一戶南開,進出多少榮辱
先生影像憨態可掬,卻是行走江湖的俠士。當年左翼憤青指責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鄉紳的臭錢,老先生訥訥地說:我就是個挑糞工,用糞土培育你們鮮花啊。先生一生只做南開一件事。蔣介石敬重他,抗戰最艱難時依然資助辦學,敗退臺灣時留下飛機待他南渡。蔣臨終那天還問兒子蔣經國伯苓先生百年紀念會的籌備情況。後來,被弟子留下來的先生最後連南開的校門都進不了。那些憤青開始把糞桶潑向一生向善興學的老人。
【梅貽琦】
聯大八年寒梅,清華一徑新竹
先生瘦得風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聯大的旗幟猶顯妖嬈。去國赴美後,他一直緊攥著「庚子賠款」的錢袋子,甘於自我拮据。實際上,即便當年執掌西南聯大,太太為了補貼家用也要做餅去賣。1955年,梅貽琦回到臺灣新竹籌措清華大學復校,上面催著要快要大,但他堅持先從研究所一步步辦起,蔣介石也只能認同。許多年後,印證了先生的對。今天的臺灣清華,規模不及臺大的一半,排名卻在臺大之前,更無需比照對岸碩大無比的胞校。
【竺可楨】
時事風雲難測,守拙浙大氣象
先生是氣象學者,1936年危難之際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一次意外拐彎,卻拐出一片風景。他身材瘦削,舉止優雅,戴一副圓圓的眼鏡,貌似苦行僧,眼鏡後面的光澤「溫厚光輝」。1949年後他對來訪的新政權代表有過一番肺腑的讚許和提醒。他謹言慎行,行政職位一路上行,卻終究無法挽回當過遠徵軍的兒子死於非命,他能預測天上的風雲卻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風雲。
【晏陽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先生早年歐洲辦報欲教育貧瘠的華工,卻在收到一位華工的信款後發現被華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從很洋搬到很土,沒有咖啡了,就把包穀面弄糊了替代。抗戰初他輔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選舉出一堆有擔當的知識分子,促動湖南成為抗日中堅。即使最後大陸沒有了他的平民教育空間,他去非洲、東南亞一樣守護花的念想,讓聯合國也為這個幾無國籍的人致以人類的敬禮。
【陶行知】
知行彳亍,春風走過,大地知道
先生做事就是四個字:身體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窮不懼難,他喜歡孩子喜歡順口溜喜歡學校,他知道學校能消滅監獄,知識能抗衡獨裁,行動能打破專制。而他還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這個字身體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國的行知學校和育才學校究竟怎樣,先生可知否?後生如何行?
【梁漱溟】
人生辯論會,諍言獨高遠
一百年前的北平,四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盞理想後立意:以後不互稱大哥二哥,各以短處總結一字相呼,以資警惕。梁姓同學得名「傲」,演繹了獨具風格的一生,尤其他與最高領袖的一次公開辯論,更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鄉村建設實驗,發動農民成立自己的組織爭取自身的利益,倡導「倫理本分,職業分途」,沒有勢不兩立的階級,融匯西方現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優點。時光是終裁法官,以細節和大節,印證了他傲得正。
【陳寅恪】
學問是命的另一面,撐著獨立自由
先生治學,如暗夜秉燭,他也是暗夜一燭。喧囂白晝之後的盲者,午夜撫史,端坐舊藤椅,目光如炬,洞徹史實和現實。他的好友王國維自殺時他仿佛也死過一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來,他以德式研究的縝密窮究東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紙中夾著故國百萬雄兵。先生遠去,卻在《柳如是別傳》中留下影子,那個反清復明的風塵女子便是風雲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權,是威權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爭。
當下,民國先生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響著國人。全書用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以全新的視野,對紛繁複雜的國學人事,進行了新的評說,為我們揭示了先生們的真實風貌。
所謂「先生」,即在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湧現出的心繫國家的知識分子。從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到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他們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或溫文爾雅、或慷慨激昂,但都深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理。
十位先生構成了民國時期燦爛的人文星圖。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風範、學問自由,莫不是時代的榜樣。在波瀾壯闊的民國文化、烽火連天的抗戰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中,他們宛如頑強的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他們的性格性情、命運經歷、學術作為,以及睿智、善良、無奈、焦慮和歡喜,在點滴中漸次呈現。他們將苦難化作光明,用背影證明民族的正面。所以說,就文化自身發展而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民國絕對是一個不應漠視的時代。
十位先生紮根於傳統,卻無不高於傳統。他們均從傳統的土壤中成長起來,最終均肩負起安邦救國、精心育人的重任。中國的傳統文人,歷來以匡扶正義、安穩社稷為己任,這就是所謂的「治國、平天下」。民國先生的那種儒雅、學養、對自我的克制以及對社會的奉獻,應該千秋萬代去綿延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先生》用含蓄而內斂的筆法,把一個個歷史人物描寫得生動活潑。或許胡適的儒雅理性會惹來激進主義一派責罵,梅貽琦辦校的腳踏實地從小做起又可能招人小瞧,晏陽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的俯身鄉村致力平民教育,更可能會讓當今的名校教授們不屑一顧。只是這些卻仍然不能影響先生們的個性分明、風骨卓然,不管是早早去世的,還是留在大陸或去了臺灣的,每個人都足以輝映後世。如今,抹去落在他們名字上的政治塵埃,我們會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前世今生。
那時的先生們,不擅爭評職稱,卻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也更有情趣;有性格,也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中說:「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舉其一例,可概其餘。此易見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謂愚不可及矣。」
讀史使人明智。《先生》試圖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和人文風貌,先生們的音容笑貌,已經影響並將繼續影響一代代人。有人說,歷史從來都暗合了某種規律,暗合了某種因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讀《先生》,讀民國史,也是在研讀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