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回的百家爭鳴發生在民國時期,為何中國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2020-12-12 四目文化

民國時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時期,袁世凱想在這裡恢復封建統治稱帝,溥儀也欲復闢清朝以及各地軍閥的爭權奪勢,導致當時的民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與之矛盾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 教育卻排在了世界前列,學者們、文人墨客以及學子們的思想在這裡有著極大的放飛空間,形成了一種權勢與學術的詭異融合。

翻閱書籍資料,我發現在民國時期教育之所以達到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地步,主要歸功於以下幾點。

1、對教育的重視。孫中山先生作為黃埔軍校的創造者,對於打造優秀的文學教育人才有著重大的決心,便是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民國政府對於學費教育這塊支出不減反增,僅次於軍費的支出。國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唯一途徑,因此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初期實施了免除了初小以及師範類學校的學雜費,這使得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得以走上學習之路。毛澤東便是其中一員,畢業於湖南師範學校。

蔣介石說過:「復興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在戰時,還有戰後。」除了學費低,對於教職人員薪水,民國政府也毫不吝嗇。當時老師的工資最低的小學老師薪資也有30元(大洋),而最高的大學教授平均月薪資高達600元,要知道當時的國民政府部長的薪資也不過這麼多。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一個人如果稱呼老師是對他極大的尊重。

民國時期老師

2、西方文化的湧入。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中國的影響巨大。其實除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民國時期的也是中國另一階段的思想大碰撞,產生的影響不亞於春秋時期。民國時期,不少留學生以及外國人帶來的西方思想文化逐漸影響國內的學子,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封建思想的逐步落沒,文學大師的崛起,對文化管制的疏鬆,思想言論的自由,開始了一場不亞於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另一場新文化運動。

民國時期外國人

3、封建帝國主義專制的消失。如果說民國時期跟之前的時代有什麼不同,那應該就是封建帝國主義制度的消失。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其他朝代,都逃不了政治的專制,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或者是後來的「八股取士」、「文字獄」,都是對文化的一次次禁錮。

而民國已經是屬於一個沒有帝君專制的時期,對於思想文化呈放鬆狀態,文化大師的大量出現,對於文化需求的增加,自然對於教育這塊的重視程度也就增大了。

民國時期教會學校老照片

我是四目堂主,如果你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或者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一起品天下之事。

相關焦點

  • 大學百科:這所中國名校,民國時期亞洲第一,今跌出世界前百名
    民國時期排名亞洲第一,躋身世界前五十,在國際上譽為「東方教育的中心」。然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世界前50的南京大學,當年力壓清華、北大等國內名校,排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之前,如今卻早已跌出全國前5、亞洲前20、世界前百名。對比之下,不禁要問,民國時期紅極一時的南京大學,如今為何輝煌不再?
  • 教育無國界,日本的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為何中國卻複製不了?
    教育無國界,日本的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為何中國卻複製不了?說到教育,沒有什麼國家之分,哪個國家教育先進,我們就可以去借鑑和學習,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很多國家都在學習,中國也是其中之一,可是,中國卻難以複製日本的教育,這是為什麼呢?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上午9點半左右,市中心的街頭,已經出現了一個14人組成的小隊伍,他們兩人一排,正背著背包、穿著容易辨識的黃色背心,跟著三個老師們徒步前行,開始了新一天的學校生活。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教室,而是學校附近的一個小森林,他們接下來的半天就將在森林裡度過。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中國現代大學的產生——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形成場域與歷史蘊義
    中國現代大學產生於民國時期,這個時期隨著社會轉型與文化代謝場域的形成,文化場域中湧現出了一批文化精英。如果說前述的整個西方國際社會在與傳統中國文化發生劇烈碰撞關係中所形成的場域是現代大學產生的外部場域的話,那麼,中國現代大學形成的內部場域是指缺乏真正的現代大學的民國時期的中國本土社會發生的內部革命所形成的特定場域。在內部場域遭遇外部場域史無前例的碰撞之中,前述已說,中華文化在西方文化這種強勢的權力和利益表達面前,文化自信心遭遇了極度的拷問,文化心理得到了調整甚至是重塑。
  • 民國時期中國鋼鐵產量為何只有區區幾千噸
    鋼鐵工業對國家的發展如此重要,但在近代的中國,特別是民國時期,現代鋼鐵工業極其落後,在輝煌的「黃金十年」時期,鋼鐵產量竟然只有區區幾千噸,還沒有偽滿洲國的零頭多,和動輒上千萬噸的美國、德國、蘇聯這種世界鋼鐵強國更是沒法比。那麼為何民國時期的鋼鐵工業如此落後,偌大的中國鋼鐵產量竟然只有幾千噸?這就要從近代中國的國情說起。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人們普遍認為中小學書法教育對書法不夠重視,因而導致了民國書法的衰頹。宗白華在1943年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嘗以為今日書學之衰微,學校教育,未能重視,實為主因。」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雖然五所高校,如今均已易名,但大部分依然保留了民國十大名校的威嚴。其中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所高校均為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均在全國前列,也算對得起民國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的字號,唯有河南大學混的最「慘」,不僅沒有入選985工程,也沒入選211工程。以下是1947年民國教育部對全國200多所高校的教育評估!
  • 為何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能夠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峰,為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
  • 民國時期的自由戀愛風潮,背後是什麼在主導?
    而且,這一相見、相知到相愛的過程又會歷經波折,這不禁讓人好奇,在民國這樣一個新舊更迭的複雜時期,社會對自由戀愛的接受度、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度以及這些帶來的影響和思考都呈現怎樣的奇妙情狀? 總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民國女性思想解放,戀愛觀開放前衛,青年人嚮往自由戀愛;封建禮教對女子思想和行為的壓迫,舊傳統對自由戀愛的巨大束縛;上流社會的文人才子對自由戀愛的執著,急於掙脫禮教束縛的情緒。 為何民國時期會興起自由戀愛風潮呢?
  • 中國民國時期四大才女
    民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20世紀頭一二十年間,中國文壇、女界以至整個社交界,曾有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一大景觀。
  • 民國時期前十大學排名,復旦沒上榜,這所大學的排名卻高得驚人
    NO.9 國立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凝聚了張伯苓先生一生的心血,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教育救國,並且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在他擔任南開大學校長四十年的歲月裡,為南開培養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帶領南開大學走到了中國大學的前列,在中國抗戰時期,學校被迫南遷,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組成臨時的西南聯合大學,許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出自於此
  • 民國時期教育大師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蔡元培博採眾議,厲行革新,將具有濃厚官僚氣息的舊北京大學改造為一所充滿生機的中國最高學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論。杜威評價蔡元培:「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 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中國化及其影響
    [摘要] 童子軍是「歐風美雨」的產物,更是民國「外患內憂」的產物。民國初年傳到中國後,逐漸被中國的政治、文化所「同化」,並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關鍵詞] 童子軍 中國化 社會教育童子軍是(BoyScouts)一種遍及世界的青少年組織。
  • 如此精美的民國教材,培養多少享譽世界的精英
    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針「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國文課本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在民國時期,中國社會開始發生轉變,中國資產階級興起的同時,也給予廣告行業更多的發展機會。民國時期廣告的發展開始受到廣告學界人的關注與研究,從當前的一些研究資料來看,對於這一段廣告歷史的研究不僅會涉及到廣告學家,還吸引了很多的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不同領域的人才。 民國時期的特殊條件成為我國現代廣告事業發展的一個機會,同時也迎來了我國現代廣告事業的第一個巔峰。
  • 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評議
    儘管「教育獨立」主張立意頗高,但在現實層面充其量體現為企望「教育經費獨立」這一基本訴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後一度試行的大學院及大學區制,那是一種力求在「法理上」為教育獨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教育獨立」理念在知識界引起一定共嗚,直至抗戰時期教育獨立主張仍時有出現,該主張幾乎成為民國時期自由知識分子的一個玫瑰色的夢。
  • 民國,那個動亂的年代,對中國的大學教育,貢獻有多大?
    中國的大學是怎麼來的呢?如果對中國的大學進行溯源,那麼必須回到民國時期,在民國大學經歷了數次變遷。從清朝末年的文化反省,到民國時期的大學制度設立;從教授治學,到校長治學。各界有識之士運用道德以及法治的力量,推動了大學教育的獨立,並且支持學生自治,從而誕生了一大批的大師與英才。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作為西學東漸和全盤西化的一個必然結果,幾千年來被視為稀鬆平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並被冠以「國學」的稱謂,國學大師因此應運而生。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 為何美國只有蘋果1家手機公司,而中國卻是百家爭鳴?
    為何美國只有蘋果1家手機公司,而中國卻是百家爭鳴?如今是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需要使用到手機。然而大家在使用手機的時候,不知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美國擁有這麼多的科技巨頭,為何只有蘋果一家手機公司?其他公司科技公司呢?反觀我們中國,手機市場可以說是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