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時期,袁世凱想在這裡恢復封建統治稱帝,溥儀也欲復闢清朝以及各地軍閥的爭權奪勢,導致當時的民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與之矛盾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 教育卻排在了世界前列,學者們、文人墨客以及學子們的思想在這裡有著極大的放飛空間,形成了一種權勢與學術的詭異融合。
翻閱書籍資料,我發現在民國時期教育之所以達到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地步,主要歸功於以下幾點。
1、對教育的重視。孫中山先生作為黃埔軍校的創造者,對於打造優秀的文學教育人才有著重大的決心,便是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民國政府對於學費教育這塊支出不減反增,僅次於軍費的支出。國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唯一途徑,因此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初期實施了免除了初小以及師範類學校的學雜費,這使得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得以走上學習之路。毛澤東便是其中一員,畢業於湖南師範學校。
蔣介石說過:「復興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在戰時,還有戰後。」除了學費低,對於教職人員薪水,民國政府也毫不吝嗇。當時老師的工資最低的小學老師薪資也有30元(大洋),而最高的大學教授平均月薪資高達600元,要知道當時的國民政府部長的薪資也不過這麼多。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一個人如果稱呼老師是對他極大的尊重。
2、西方文化的湧入。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中國的影響巨大。其實除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民國時期的也是中國另一階段的思想大碰撞,產生的影響不亞於春秋時期。民國時期,不少留學生以及外國人帶來的西方思想文化逐漸影響國內的學子,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封建思想的逐步落沒,文學大師的崛起,對文化管制的疏鬆,思想言論的自由,開始了一場不亞於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另一場新文化運動。
3、封建帝國主義專制的消失。如果說民國時期跟之前的時代有什麼不同,那應該就是封建帝國主義制度的消失。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其他朝代,都逃不了政治的專制,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或者是後來的「八股取士」、「文字獄」,都是對文化的一次次禁錮。
而民國已經是屬於一個沒有帝君專制的時期,對於思想文化呈放鬆狀態,文化大師的大量出現,對於文化需求的增加,自然對於教育這塊的重視程度也就增大了。
我是四目堂主,如果你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或者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一起品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