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峰,為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1947年時國立中央大學已經有文、理、工、法、農、師範、醫共7個學院37個系,為當時中國學科最全,實力最雄厚的綜合院校。(同期國立大學院系設置統計:中央大學7院37系;北京大學6院26系;清華大學5院23系;復旦大學5院28系;浙江大學6院28系;中山大學7院27系)。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位居亞洲第1、世界第9。
那麼為何國立中央大學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大名校呢?下年來看看當年國立中央大學具體有些成就呢?
國立中央大學存在的22年間,共有畢業生8914名,很多成為各個領域頂大梁、執牛耳者:
19位院士(大陸兩院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任新民:我國運載火箭專家 、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
侯學煌:中國植物生態學主要開創者;
馮端:在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中居世界領先地位;
曾聯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的五星紅旗圖案設計者;
李國鼎:被譽為「臺灣現代化催生者」和「臺灣科技教父」;
唐德剛:著名史學家、傳記文學家。
在後來的23位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中就有朱光亞,任新民,黃緯祿,錢驥四位。
國立中央大學源自清政府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當時正處於國家危難之時。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戰,清廷潰不成軍,朝野四下皆驚。當此危難之際,清廷有感於民族存亡已迫在眉睫,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一時成為了變法維新的重要議題。
1901年,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撫學政切實通籌認真興辦大學堂,以推行新式教育。
1905年,在袁世凱、張之洞、端方等人的聯名上奏下,清政府正式廢除了長達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由此,廣建學校、興辦學堂之風油然而起。
在清廷興建的諸多學堂中,又尤以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三江師範學堂聲名最為顯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演化,京師大學堂成為了北京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則轉化成了天津大學,而三江師範學堂正是國立中央大學的源頭,它現在的名稱叫做南京大學。
時光再次倒流回1902年,身為晚清重臣、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在南京創建了三江師範學堂。而學堂初建伊始,就選址在明朝國子監的舊址之上,這也讓國立中央大學在成立伊始就沾了些許的皇族貴氣。等三江師範學堂正式建成後,當時的《東方雜誌》對其校容校貌曾有如下評價:「校舍俱系洋系,壯麗寬廣,建築耗費,不亞於日本東京大學。」
就是這樣一所清朝末期實施新政之後規模最大、投資最多、設計最新,堪與京師大學堂相媲美的晚清學堂,在剛剛建成後不久,就又數次易名,先後稱作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直至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它才又被正式確立為國立中央大學。
在當時,國立中央大學無愧於民國第一學府,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大,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在民國30年、32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的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中,僅中央大學就入選12人,其入選人數超過了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國立中央大學也絕對可以稱作是重點中的重點。僅國立中央大學一家的年度經費、系科數、學生數、教職員數幾乎相當於當時幾大名校的總和。在抗戰初期,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更是有將近三分之二的考生將國立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
在民國,要想使一所大學能夠長期、穩定、繁榮地籌辦下去,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戰亂不休、時局動蕩讓每一所大學的生存都異常艱難,而它的每一位學校領導者也都將面臨著巨大考驗
1932年,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以後,他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了「安定、充實、發展」的重建方略,穩定教學秩序,四處廣聘教師,調整國立中央大學原有院系,進一步改革學校課程,擴充設備,使其在炮火中前進的腳步更加紮實,更加穩健。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家倫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羅家倫又提出了「誠、樸、雄、偉」的中大學風,而這一學風的提倡和養成也逐漸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和一致認可。
截至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已經擁有七院41系、23個研究機構,理學院設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地理、地質、心理、氣象八個系;文學院則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系和俄文專修科;農學院設農藝、農業經濟、農業化學、園藝、畜牧獸醫、森林六系及畜牧獸醫專修科;醫學院設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及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工學院設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建築工程、化學工程七系;法學院設法律、政策、社會、邊政四系和司法組;師範學院設教育、體育、藝術三系和體育專修科。
同時,研究院又分設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哲學、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地理、化學、心理、政治經濟、法律、教育、農藝、農業經濟、森林、畜牧獸醫、土木工程、電機工程、生理、公共衛生和生物化學等學部。而此時中大的全校職員也達到了1266人,學生更是有4066人,此時的國立中央大學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師資力量之厚,在當時的民國大學中,無疑已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巨無霸」。中央大學當時大師雲集,在中國文學方面有黃侃、王伯伉、胡小石、吳梅、陳中凡;西洋文學方面則有吳宓、梅光迪;藝術方面有徐悲鴻、陳之佛;教育心理學方面有陳鶴琴;哲學方面有湯用彤;建築方面有劉敦楨、楊廷寶;土木工程方面有茅以升;地理地質方面則有竺可楨等等。
國立中央大學校門!
但這些改革,還遠遠不能使國立中央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在羅家倫執掌中大十年的「重建之功」之後,它的每一位繼任者都沒有停下繼續改革的步伐。此時的中大才從開始的「皇家氣派」,逐漸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學。
截至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已經擁有七院41系、23個研究機構,理學院設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地理、地質、心理、氣象八個系;文學院則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系和俄文專修科;農學院設農藝、農業經濟、農業化學、園藝、畜牧獸醫、森林六系及畜牧獸醫專修科;醫學院設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及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工學院設電機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建築工程、化學工程七系;法學院設法律、政策、社會、邊政四系和司法組;師範學院設教育、體育、藝術三系和體育專修科同時,研究院又分設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哲學、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地理、化學、心理、政治經濟、法律、教育、農藝、農業經濟、森林、畜牧獸醫、土木工程、電機工程、生理、公共衛生和生物化學等等。
作為中央大學在任時間最久的校長,羅家倫後來回憶說:「聘人是我最心最慎重的一件事。我撫躬自問,不曾把教學職位做過一個情。雖然因此得罪人也是不管的。」
中央大學拋棄論資排輩,注意為青年教師營造寬鬆的科研環境,只要盡心,就可以七八年埋頭做研究。1933年理學院新聘了10多名教授,其實都是國外大學剛畢業的博士,年僅25歲的施士元因為科研能力突出還被直接聘為物理系系主任。這批人後來基本都成為業內翹楚,中央大學理學院實力也更上一層樓。
很多畢業的學生曾回憶,在國立中央大學的講臺上,你幾乎可以學到民國最頂尖、最權威的學術知識,而除此之外,像梁啓超、杜威、羅素等人都曾應邀到校親自發表演講。當時印度大文豪泰戈爾也曾來到這裡講學,而為他當翻譯的是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
培養人才是大學的主要任務。中央大學當時,主要在4個環節來保證培養一流人才:
嚴進。中央大學是當時有名的「鐵門檻」,考試考3天、8門,曾出現全國考生總數的2/3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錄取名單要在《申報》等3大報連續公示3天,據中央大學教務長回憶,中央大學在20多年裡,僅僅特招過一人,就是孫中山的外孫,當時是以華僑身份錄取的。靈活培養。學生在大二時,可以轉系,只要通過兩門轉入學科的專業測試即可。國語、外語、體育都是必須課。學生一般都要求學第二門外語,文學院學生要掌握三門外語。考試也不含糊,以1939年為例,中央大學600名新生,留級和被退學的佔1/3,全部課程及格的只有170人。厚保障。雖然,民國時期戰亂不斷,大學經費十分緊張。但中央大學仍然從有限的經費裡擠出錢設立獎助學金,比如,在最困難的抗戰時期,每學期設置獎學金額250名,約佔學生總數的14%,獎學金分70元、50元兩檔,基本能做到上學不花錢,一大批寒門學子沒有了後顧之憂。